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守護孩子其實不難


圖、文:Biofly Chen (竹苗栗假日團 領隊)



前晚幫豆丁翻找餅乾時,隨手拿了箱子的洋芋片問他:「吃這好嗎?
他竟然回我:「媽媽你忘了嗎?我吃洋芋片屁股會紅紅的。」
「對吼我都忘了你會過敏,但只吃一點點呢?如何?」事後回想,自己都覺得我是怎麼回事啊,我兒都說不吃了,我還在勸說他。
「不要拉!你叫阿嬤不要再買了。」

孩子要怎樣才有節制呢?其實我也不清楚,為何他曾經那麼喜歡洋芋片,現在可以說不吃就不吃。或許是他上次過敏時,屁股的過敏圈讓他很癢,我和他一起討論和回想他到底吃了什麼,推測可能是洋芋片造成的。

我說:「你下次要不要試試看,如果暫時先不吃,我們觀察看看屁股會不會比較不癢?」

言談之間,我也沒有責罵他,就是陪他度過那個癢,或許是這樣呵護的心,讓他決定暫時不吃吧!當然,我還在觀察中,至少那盒阿嬤投其所好買給豆丁的洋芋片,已經擺放快2-3個禮拜。如果哪一天,他決定要吃,我想我依舊會開給他吃。他還小,他還在學習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就像現在他也知道自己吃了巧克力會過嗨,在外頭看到,他還是會想買,然後轉頭告訴我說:「我想留到明天早上吃。」我還是會買給他,通常他都能自己守住這約定。偶爾他忍不住誘惑,他會笑瞇瞇地跟我說:「媽媽我沒有吃巧克力」通常我都會回答他:「喔喔~~你忍不住了是嗎?」然後伸手揉揉他的頭,就邀請他起來動一動消耗體力。

孩子長得好快,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也開始會跟大人對話。守護孩子其實不難,或許訣竅就是大人要試著放掉些許限制,用更寬容的態度面對孩子的作為,別忘了要持續對話和溝通,找出雙方都舒服的生活方式。

======================
【延伸閱讀】

2014/04/29  
林真美爸媽是我們的「人肉盾牌」
2019/12/01     
林偲倩我爬上來了!我做到了!
2020/01/08     
閔柏陵,對孩子的理解,永遠都不嫌多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黑熊來了之台北親子場次

圖、文:徐維琪 (北區暖蛇共學團高年級導師)


感謝台北共學團的夥伴欣燕跟芃芃在過年前辦了一場「黑熊來了」親子電影院包場。這部紀錄片片長2個小時,但很意外的,即使是小小孩都還可以坐超過一個小時。以前每次帶孩子看電影,就算是看卡通動畫,還是會有一股莫名的壓力讓人無法放鬆,我們的社會設定了「電影院裡一定要安靜」的價值,所以小孩發出一點點聲音就會讓主要照顧者汗毛豎立,今天我坐在電影院的後排位置,看到孩子們在電影院裡自在的跑來跑去,大人還可以很安心繼續看電影,眼眶不知不覺就濕濕的,真的覺得很感動。

現在電影院的音效太好,有的孩子對聲音敏感,有的孩子怕黑,沒想到原來還有親子播放模式,音量調整到孩子可以接受的程度,電影開映後還會開啟小燈讓廳內不至於全黑,總之,今天看電影全場都是親子友善的經驗太美好,忽然就覺得應該每個月都應該要來一場這種包場電影XD (江欣燕 曲芃芃 你們耳朵會癢嗎XD)

以前只聽過熊的傳說,當熊的身影出現在螢幕上的時候,有一種「哇!真的有台灣黑熊耶」的驚喜感。看著美秀老師,為了研究台灣黑熊,要在山裡走個三天,經過陡峭的山稜,渡過湍急的溪水,爬上爬下才能到有熊足跡的地方,這種毅力如果不是真愛,我想一般人應該很難做到。

因為月初在花蓮縣玉里鎮的黑熊教育館聽過美秀老師的親自講解,在看電影的時候更可以感受到人與黑熊的感情,黑熊不能跟陌生人太接近,南安小熊「妹仔」在經過9個月的野放訓練,在野放的時候,聽到老師哽咽的說「小熊,回家吧。」的那一瞬間,我彷彿感受到當孩子開始獨立,身為母親那種既興奮又難過,我想「黑熊媽媽」黃美秀老師一定也是這種心情吧。

雖然是紀錄片,但是內容一點兒也不沉悶,陳綺貞的配音柔柔地敘說著一個個由台灣黑熊串起來的故事,怎麼發現黑熊出現的足跡?怎麼幫黑熊量體重?台灣黑熊吃些什麼?有一個小孩說,「我們人把蜂蜜吃完了,那台灣黑熊就沒蜂蜜吃了」透過影片,讓孩子感收到台灣的美,感受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熊國的台灣值得我們愛護她,一起把自然環境照顧好,讓我們在這美麗的寶島上繼續彼此守護者。

======================
【延伸閱讀】

2020/01/06 
陳亞萱【黑熊來了】親子友善電影院之新竹場次
2019/08/09  
可蕎跳跳舞廳親子電影院
2019/12/01  
蔡岱伶2019 嘉義共學團兒童人權活動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2/22-23 大台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時間|2020. 2/22 - 2/23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10年來,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基隆、宜蘭、台東、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目前大約有超過1200個家庭,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孩子與家庭更進步的教養態度與環境,每週風雨無阻地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你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你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你,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課程資訊】

上課地點|

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309號1樓

[ 板橋健華新城_1樓社區活動/會議空間 ]



課程費用|

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

4堂課全勤者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歡迎贊助場地、講師、交通及行政費,共同分攤成本,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報名名額|

限 80 戶家庭

*額滿截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課程介紹】

第1堂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親子共學的理念、現況及發展脈絡

講師:閔柏陵

時間:2/22 (六) 10:00~12:00



第2堂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帶領學員思辨台灣的教育發展及改革脈絡

講師:楊鎮宇

時間:2/22 (六) 14:00~16:00



第3堂

噹噹噹! 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

本活動由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各領隊帶領

時間:2/23 (日) 10:00~12:00



第4堂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親子共學願景及綜合座談

講師:郭駿武

時間:2/23 (日) 13:30~15:30



【講師介紹】

・閔柏陵

喜歡小孩、喜歡貓,大學念美術系時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實習後因為不想變成會打小孩的人,決定不踏進教職,而投身教改團體工作,做過兒童主題活動教育、輔導青少年工作。

多年後,想試試教育的改變從家庭與更小的孩子就開始做起,而開始親子共學的教育工作。目前為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


・楊鎮宇

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

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

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報名資訊】

招收對象|

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



報名流程|

(1) 填寫線上報名表,註明匯款帳號末五碼。

*限80戶家庭
2020年2月實踐班報名表



(2) 保證金匯款:

填寫完報名表後 3 日內,請將保證金1000元匯至:

帳戶:中國信託 (822)

帳號:0000417540341906

戶名:朱翊儀

*三日內若未收到保證金匯款,

將優先由候補家庭遞補,恕不另行通知。


(3) 匯款後請將匯款畫面拍照或截圖,以臉書或Line私訊方式,提供給實踐班聯絡人確認 (會持續查看陌生訊息避免漏接)。


(4) 確認匯款後,我們會邀請你加入 【2020年2月北區親子共學教育實踐班】FB社團,統一發佈相關問題、訊息與行前通知。



課程聯絡人資訊|

聯絡人(1):Josy (啾希) 臉書帳號

Line ID: josychu


聯絡人(2):江平 (Pinger Om) 臉書帳號



[本課程特別說明]

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給大人的,若孩子於上課期間無人托育,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我們不介意孩子與父母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也請上課學員理解。

----------------------------------------------------------

【認識親子共學】

1.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2.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團體,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而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域。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3.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a.每團戶數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

*孩子以0-5歲為主



b.成員

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c.共學時間

平日團/  每周共學2天,時間為上午11點到下午4點。

假日團/  每月共學2天,三個月為一期,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

*如遇相關休假、颱風等自然與非自然因素,依照人事行政局公佈為主。

*時間依照各團實際時間有所調整



d.領隊津貼

平日團 / 每戶家庭 每月3000元

假日團 / 每戶家庭 每季4000元

*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 (顧客與服務);而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e.共學場地

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1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 (或低收費) 的地方,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

共學的進行與目標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共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延伸閱讀

>>關注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小孩如何面對威權的大人

圖、文:徐維琪 (北區暖蛇共學團高年級導師)



今晚小孩們約好到板橋的四維公園玩,9點多準備要離開的時候,7歲的小繹跟公園的小孩起了衝突,小男孩的爸爸牽著小孩來找小繹「興師問罪」,帶著不太好的口氣問小繹:「你為什麼要打我小孩?你覺得打人很好玩嗎?」小繹被大人的氣勢影響,看到媽媽過來就抱著媽媽說要回家,小繹的媽媽馨儀先跟對方爸爸致意,希望給她一點空間跟時間跟小孩聊聊,然後到旁邊照顧孩子的心情。

就在這個時候,三年級的小孩承承走過去跟對方父子聊天,其他幾個孩子也紛紛走上前去。
孟孟說 :「我有看到小繹打他,不過我沒有看到前面的事。」
承承接著對小男孩說 : 「會不會是你跟他在沙坑玩沙的時候,用沙子弄到小繹? 」
爸爸轉頭看男孩 ,男孩很緊張地馬上說沒有,看得出來爸爸平常是個很威權的人。
第三個小孩黏黏說 : 「有可能你弄到他,但是你不知道不是故意的。」

在一來一回的過程裡,孩子們沒有指責,試著去幫忙猜測、釐清還原當時的狀況,後來馨儀帶著小繹再回到現場,覺得爸爸跟那小孩鬆很多,最後再做雙方的核對,知道是一場誤會造成的衝突。在這個過程裡,我看到共學的孩子面對於生氣的大人無所畏懼,可以跟對方好好說理,我們平常在做的事,孩子都在看,這真的是我覺得今晚最感動人的事了。



======================
【延伸閱讀】

2015/01/31 
郭駿武如何協助孩子過年?
2015/08/09  
薛安琪孩子,我看見妳了!
2017/11/22  
楊鎮宇蘇格拉底的提問法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孩子的遊戲權


圖、文:陳怡萱 (台中平日團 團員)



上禮拜四共學遇到一位媽媽,她的先生是美國人,我好奇詢問他們覺得美國跟台灣的教育有哪裡不一樣?她說在台灣不太重視情緒情感教育,但是他們非常重視!

聊著聊著她的孩子想溜滑梯,但阿佐在滑梯下面不願意離開,此時這位善良的媽媽叮嚀她孩子不要溜下來會撞到人,我請她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試試看,如果孩子需要大人幫忙時,我們再介入就好(兩個年紀差不多、個頭差不多),眼看她的孩子溜下來,阿佐也沒有離開,兩個撞在一起,阿佐抗議著很痛,她的孩子笑一笑又再爬上溜滑梯跑走了,從頭到尾孩子都不需要媽媽做些什麼,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遊戲跟認識彼此。

她說她其實想這樣做,想要放手讓孩子嘗試,但很少有父母能理解,所以為了不面對後續可能引發的衝突,為了不讓對方父母覺得自己沒在教小孩,都選擇在事前先阻止孩子,扼殺每次孩子可以練習的機會。


我們的社會不止不太允許孩子犯錯,還不太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發展遊戲,總是「應該這樣玩,你那樣不對」、「你已經玩很久了」、「你應該分享,大家一起玩」,特別要求孩子展現高度社會化,不能坐地上不能尖叫不能動手,卻很少願意陪著孩子一起經歷這麼做之後得到的反應回饋,很少願意了解孩子為什麼選擇如此行事,整個文化大部分都期待對方父母在孩子引發衝突之前、讓自己不舒服之前先「教導」孩子不可以或應該要!這會讓孩子損失學習衝突協商表達自己的機會,損失自己體驗、感受、思考並勇於面對承擔的機會。



我們想傳達的價值(不是簡化而來的空泛規定),通常在孩子一次次經歷後,在我們當下的陪伴與事後偶爾的聊聊後(聊事件本身,聊自己與對方感受,不評價不控制),孩子會更深刻全面的了解(累積再累積,生命才能逐漸厚實),如果只聽大人說應該怎麼做,孩子除了缺乏實境體驗之外還學習到服從跟聽話,可能還會覺得大人不夠理解自己,而這樣權力不對等的剝奪竟時常被包裝成好聽的教養啊!

覺得孩子遊戲權被嚴重控制的有感而發。


======================
【延伸閱讀】

2017/11/06 
龔琴瑛日本冒險遊戲場的告示牌有感
2019/12/03  
阿喜給孩子時間,幫他撐空間
2017/03/24  
盧駿逸當孩子「欺負」朋友時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如何看待「錯」?

圖、文:劉欣宜 (台北平日團 領隊)


今早卡卡尿在沙發上了,那時綸跟老公起了小爭執,我則是用手機在查詢資料,一邊查一遍聽到綸哭了。突然間我聞到濃濃的尿臭味,是卡卡的,當我試著尋找味道來源,發現從來沒想到會尿的地方
被卡卡尿了...沙發!而且...還是一大灘。

我睜大眼睛,開始感覺到內心有崩潰的感覺,這幾秒的瞬間,我腦海裡已經飆罵了幾回。
我先是罵卡卡:「要尿尿為什麼不叫我?!」
再來是老公:「早上起來有那麼多時間幹嘛不先帶狗尿尿?!」
但是,我沒真的罵出口。正在哭泣的小孩被突發的尿尿事件嚇到,他要求我把他抱到沒有尿尿味道的地方。我抱完孩子後,感覺內在懷著怒氣衝去找到拖把,後來拖把老公接手弄,接著我去拿了條抹布處理棘手的沙發問題。

正在一邊擦拭沙發時,我聽到綸跟老公的對話。
綸說:「卡卡亂尿尿臭死了!要懲罰他!」
老公說:「可是我想卡卡自己也不想尿在家裡,我們每天都可能會犯錯,這時候需要的是幫忙。」
然後綸說他餓了,想要蒸包子吃。我回答現在沒辦法馬上弄包子,因為在處理沙發。綸再次提出需求時,我感到一把火又被點燃起來。
我說:「我現在真的很在意這個沙發,上面的尿尿如果不敢快處理,我怕會很臭,我現在需要處理完這件事,才能安心做其他事情。」

這是個蠻完整的我訊息被綸接受了,但是他想吃包子的事情仍然沒有解決。
綸說:「可是我還是很餓啊!難道想要看到你的小孩挨餓嗎?」
我說:「如果你真的很急,我可以把蒸包子的步驟告訴你,我一邊擦一邊跟你說怎麼弄,你自己弄弄看。」
於是我一邊擦沙發,一邊用嘴巴告訴綸蒸包子的步驟,綸成功的蒸了包子,我也擦好了沙發。每擦一下,隨著味道的減少,我感覺自己恢復了平靜,接著我跑去找一直試圖假裝沒事待在角落的卡卡。
我摸摸他的頭說:「你還好嗎?憋很久了厚?你不敢叫我帶你去尿尿嗎?」
接著帶著他去洗澡,把整屁股尿味洗掉。

在午餐上我跟老公面對面。
我說:「突然覺得我們很厲害耶!這麼大的事情,卻沒有互相指責,沒有誰罵誰。但是,其實我腦海裡已經飆罵過一次了,罵卡卡罵你罵綸,海嘯升起來又退下去。」
老公:「我知道,看到對綸的講話方式感覺得出來。」
我:「但是,我現在完全好了。」
幫卡卡洗澡的時候,我也同時在想,當錯誤發生時,我最在乎的是什麼?我真的只想怪罪跟指責在這件事上可能犯錯的人嗎?還是我只是真的真的一時很難接受這個錯誤?我腦海飄過幾個不至於發生錯誤的機會點...
如果.......
如果我昨晚不要熬夜就能早一點起床?
如果我早一步發現狗的需求?
如果老公可以早一點幫忙去遛狗?
如果當時我們沒有吵架或用手機而忽略卡卡?
如果我當時有開客廳的門,卡卡會尿在客廳而不是沙發嗎?

然後我知道,我只是好難接受尿在沙發。而當這個錯誤一點一滴被修正跟彌補的過程,我也在試著理解所有的生命,包括我自己。接受這一件事,因為種種的原因就是發生了,我來不及阻止,卻能幫忙彌補,讓一切不會更糟糕。我在想這一切真的是很不容易的過程,因為這不是要練習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是提倡佛家遠離煩惱的豁達,而是在每個事件裡累積理解生命這件事。

不要再繼續追求不犯錯,而是在每個看似「錯」的機會裡找到每個尚未理解的部分,有了真正的理解,才會產生諒解。在試圖幫忙彌補的過程才不會充滿抱怨,這個過程是我內在的解鎖,不再為這個世界的「錯」所苦。

我想這條路最終會通往自由,不打不罵不是只用在小孩身上。這只是個提醒,剛好促使我在發生衝突的當下,可能漸漸轉為一個能把理解擺在前面的人。這個理解中,也包括自己。所以,不是只是服務小孩,服務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也有機會讓別人理解我,創造出我跟其他生命的新連結或累積出不同的關係狀態。

======================
【延伸閱讀】

2017/12/06 
楊鎮宇,如實面對,就是改變的起點。
2017/10/26  
楊鎮宇,三歲多的小孩要學什麼?怎麼學?
2017/10/23  
楊鎮宇,日常情境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行為控制的歷程


圖、文:王岢鈺 (新竹假日團 領隊)



這畫面一定會被老人家念死,但我不會稱這叫浪費食物,但算不算玩食物呢?統稱是可以叫玩食物,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簡易,試想我們都希望孩子會學又會玩,對於正需要累積經驗值的幼兒而言,何時可以玩?何時不能玩?很難去準確的分辦界線,這些都需要透過足夠的練習。

既然講到練習,就會有無數的路徑可到達。要求孩子符合規範的路程,求快又便利的方式可使用行為控制法。好比說:你乖乖坐好才可以吃,友善點會試著和顏悦色表示,積極點會試著嚴肅語句形容,甚至搭配把食物拿走不給吃種種戲碼﹗

以上畫面相信生活中常見,為數不少家庭會呈現自然的後果,不是在計分板上照顧者與寶寶一較高下,就是悲劇收場居多,計分板上肯定有一方都不愉悅,且多半成人筋疲力盡。接續就發生照顧者埋怨,我的孩子這不吃那不吃的,這裡講的太長了,有機會再來談如何營造家庭用餐氛圍。那時我的媽媽教了我一招,在餐椅的方圓舖大垃圾袋,當時我用的是一塊藍白條紋的帆布墊,孩子用餐完畢,整片拿到院子抖一抖清洗即可,這是其一方便照顧者的方式,拿掉對幼兒整潔的期待,相信主婦會找到更多的方式。

兒童探索期最容易取得就屬食物了,哺乳期的嬰兒會溜著他晶亮的雙眼,試著輕咬母體的奶頭,有時真的會很痛,但我們不會斥責嬰兒不禮貌,對他而言那是對食器的練習,只是這食器擁有痛覺神經,我試過被咬到當口不免抽動身體,或是口頭告訴寶寶母體的感受,孩子漸大長牙後,那個不小心又更痛,我們會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寶寶也試過輕輕的跟稍為用力,我會告訴寶寶何種力道讓我們彼此都舒適,古語說的母子心連心,在那個時刻對這小生命感受最多。

稍早有朋友提到關於我放手讓孩子探索的作法「不過也要看你未來打算提供他的環境,像你家就有辦法走自學,孩子就適合這類的方式,父母也承接的住。」基本上以照顧者立場是可以理解的,寶寶進階到副食品一天三餐後,行為控制法就經常性落實於生活中,必竟要訓練孩子能融入社會?!我較不朝家庭能不能給予的方向進行,而是孩子百百款,不能只適用一款,也不能只看下一站孩子去哪,就給其規範,我比較朝社會的整體運作去協助孩子的方向。倘若說孩子只在我的家庭內擁有原則與規範,那將來的社會模式要用哪個家庭的呢?

我認為沒有絕對,但相對彈性放在孩子身上,舒適與進步會讓孩子更勇於面對。這只是我目前在多半孩子身上看到的,但未來如何都是未知數。但我較能肯定的是主體仍在孩子身上。試想以上思維不也是一種社會結構的框架嗎!!所傳達的是你生處的社會不允許你成為你自已。


======================
【延伸閱讀】

2019/06/09   
王莉臻怎麼樣才算有上塗鴉課呢?
2018/01/20 
宜珊限制和界限
2019/01/16 
李後良,米米最近愛大叫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欣賞-被壓抑的片段

 圖、文:Singing (台中平日一團)



女兒:2y6m
我:34y1m

今天煮晚飯的時候,就聽到女兒跟婆婆在客廳唱歌、玩耍的聲音。遠遠在廚房,我就能感受到女兒的興奮,請她上桌吃飯時,她也是機哩呱啦地講個不停。我很好奇地問她:「妳現在很開心,是嗎?」女兒馬上回答:「是啊!」

我沒多說什麼,但我一直靜靜地觀察興奮的女兒與其他家人的互動。我觀察到婆婆對於嘰哩呱啦的女兒根本不以為意,有些預料之內,也有些驚訝。驚訝的是,我的婆婆跟我的媽媽竟然不一樣,婆婆不會制止女兒,甚至被女兒興奮的情緒所感染。

我小時候,有許多這種「超開心、超亢奮」的時刻,那個當下就只想要一直笑、一直講話講個不停,甚至是跟爸爸媽媽分享我有多高興。但我的爸媽似乎無視我的興奮心情,他們只想到自己。在我小時候興奮到機哩呱啦地講個不停的時候,往往換來的都是一個巴掌、或是一句「惦惦啦!吵死了!叫妳惦惦妳沒聽到嗎?(轟~一巴掌)」漸漸的,我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習慣當一個觀察型角色,到我出社會亦然。

看著心情特好的女兒一口一口地扒著飯,腦海裡那些不堪回首的片段持續湧上心頭。但今天的我,看著小時候的我,沒有太多不捨的情緒,反而馬上回來照顧內在的自己。同時我也開始欣賞現在的自己,就像我當下欣賞著我女兒開心的情緒、嘰哩呱啦的聲音、很多話卻又牛頭不對馬嘴的內容......一樣。我靜下心來欣賞她時,我發現自己更能體會她興奮的心情、很想一直說話的心情,然後跟著她一起喜悅。雖然到最後我們兩根本不知道一開始是為什麼這麼興奮,但那不重要。

今天的陪伴與欣賞,有了一個小小回報,在睡前和女兒聊天時,她賞了我好大一顆糖。她說:「媽媽,我好愛好愛妳喔!」我也緊緊地抱著她,說:「我也是。」看著女兒心思如此細密,我決定向她訴說我的童年。

我說:「媽媽小時候也常常跟妳一樣,有很興奮,有很多話想說的時候哦。但是妳外婆常常都會打我,叫我不要講話。」

女兒似乎能感受到我內心的悲傷,她說:「妳很高興很高興,然後一直講話,然後外婆打妳,妳就哭哭了嗎?」她伸出手來抱住我,我們倆在床上相擁許久,她的詞彙有限,但我知道她想要說些什麼安慰我。安慰完,女兒繼續興奮地在床上滾呀滾、叫啊叫地,過了些會兒才自己入睡。我想她今晚作夢也會笑吧!(她確實是很常做夢也在笑)

======================
【延伸閱讀】

2017/01/10   林壯穎,當情緒被否定和壓抑後,跑去哪兒了?
2017/09/30  薛安琪,女兒承接了我的情緒
2019/09/28  李後良,觀照孩子的心時,也是在觀照自己的心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可不可以不喜歡小孩?

文、圖:劉千筠 ( 嘉義平日團 )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對共學團的媽媽抱有「很喜歡小孩」的粉紅泡泡?

其實單身時的我很討厭小孩。

從前職場上難免會遇到小孩子,我總是嘴上說著「好可愛」心裡希望小孩快離開。有了孩子以後,我還是不喜歡「別人的小孩」,因為參加共學,開始學著同理孩子,學習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婚後結交的媽媽朋友們常以為我很喜歡小孩,其實我還是談不上喜歡,只是因為了解背後的原因而接納。

慢慢地在共學時看著孩子跟夥伴互動,因為孩子之間的衝突、衝突之後的溝通、溝通之後了解脈絡,我也開始能真心接納共學團的孩子們,才發現以往的排斥是因為我不懂如何與孩子產生連結。

隨著共學越來越久,習慣了跟「別人的小孩」相處,我開始不再像從前視小孩為麻煩。我開始會跟「別人的小孩」建立連結,想跟孩子們有信任基礎,就像夥伴們對我的孩子一樣。

領隊問大家對共學有什麼感受,對我而言,共學讓我成為一個我更喜歡的自己。因為懂得連結的重要,因為了解情緒需要被照顧,因為懂得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讓我更能接納自己、接納孩子與伴侶,讓我收起利爪努力成為溫暖的人。

======================
【延伸閱讀】

2016/01/04   蔣慧芬, 孩子,我們一起學共學
2017/12/06  楊鎮宇,如實面對,就是改變的起點。
2018/03/19  鄭琇文,如何產生好的連結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當全職媽媽

圖、文:蔡岱伶 ( 嘉義平/假日領隊)



全職媽媽是我人生中,一個最透明最迷惘最脆弱也最清晰最踏實去感受人生的試煉,在當上媽媽之前,我可以用努力考上的學歷,用心經營的職位名片,用旅遊犒賞自己的豐厚薪水袋,用裝扮計較的造型打扮,用跟朋友歡聚的徹夜長談,來堆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同,而不用去在意與發掘真正的自己,但靠著這些層層疊疊的東西,妝點出自己好像過的不錯的外衣,也確實能意氣風發的存活著,但孩子一出生後,沒有工作沒有時間精力打扮,沒有收入來源,甚至沒有時間與朋友聯繫,那些以前用來肯定自己的積木,一塊塊的消失,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時間空間與青春精力,都被另一個生命毫不留情地佔據,且日夜所見範圍窄化到家裡的那幾面牆壁,除了幼兒之外還不時要滿足另一個一家之主經濟支柱的需求,那時,會覺得自己的被剝奪感超重。重到覺得自己都透明了起來,就連暗夜哭泣也要無聲無跡,以免妨礙幼兒睡眠老公補眠的需求。那時的我,沒有自由,沒有收入,沒有工作,沒有認同,只有不斷滿足幼兒的需求,漸漸的我覺得自己有一片片變成透明的感覺,有一塊塊剝離且內心空虛的難過。總是在數個不順心與情緒的衝擊後,會在心裡閃過"如果我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會在乎,在乎也是因為,他們需要我付出而難過,而不是真的在乎我"的念頭,而放聲大哭,在這裡,只剩下令人窒息的被需要,一點被愛的感覺都沒有,但還需要去愛人,心裡有被掏空的感受。孩子稍大一點,還是會有再如何努力,也會有一種人生被擠壓,被排擠到像一張薄紙的感覺,任何想生出跟外界連結的努力,都像一縷細絲般,只需孩兒的一陣不順心的怒氣,就可以輕易地吹斷與抹滅~

在這麼空洞的階段裡,我幸運的是,老公在我每天抱著新生兒患得患失的陷入無止盡的擔憂時,要我先放下寶寶,告訴我嬰兒不是陶瓷作的,讓我由第一胎手足無措的母愛中有踏實落地的感受,我幸運的是,在經濟上並無特別窘迫的困境,有鄉下優雅的窗外綠樹景色可以陪伴我抱著孩子餵奶的放空日子,我幸運的是,長輩能在孩子大聲說不時,笑盈盈的接納與換個方法面對,我幸運的是,在我決定要帶著孩子跨出一步步向外探索的步閥時,有著家庭的支持跟守護。才能繞過那一個個可能掉入無限憂鬱的更深深谷的洞穴~我幸運的是,羞澀的跨入一群溫暖且打破舊框架用生命在實踐很多美好想像的隊伍中。

我體認到,那個自願走進去的低谷裡,洞口雖然有著美麗的母愛與自己家庭的圖像,但挺身而入後,全職媽媽的角色,在我過去幾十年好好讀書找到好工作的成長歷程後,扮演了一個逼迫我脫去我努力掙來認同自我的外皮,需要赤裸裸面對到底自己是誰的重要角色?更由陪伴滋養另一個生命的嶄新開始,去映見出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在我變透明的同時,竟也是重新為自己注入顏色的開始,只是這次的染料,不是被動的飄盪與利益交換而來,是沉澱過的由心底出發的色調,是怎麼平等尊重其他的生命,是怎麼努力理解付出而激盪出愛的滋長,是一個我願意持續很多很多年的樣貌。

後來的我,竟能回首感謝人生有這段旅程,讓我不得不剝去所有以前抓取披上的外衣,去認識單純的我自己,在終於失控在孩子面前爆哭之後,能跟孩子坦承自己在小時候被大人當出氣筒的委屈跟悲哀,去包容孩子但不再讓他人的憤怒傷害柔順的自己,去包容孩子但也愛護自己。也在跟另一半的相處中,認清不以他人的回應與眼光,來評價自己值不值的被愛,而是,把眼光拉回自己身上,好好的聆聽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去嘗試去努力去沒有框架的再開始摸索自己的存在意義,而這次一起走的旅程,還有孩子的牙牙學語和古靈精怪的笑容跟暖暖的小身體擁抱相伴。

======================
【延伸閱讀】

2017/08/01  陳彥達,奶爸的福利太讓人羨慕了吧!
2017/08/09  吳景萍,成為健康快樂的全職媽媽
2019/05/30  肥仔他爸,你就是你孩子的育兒專家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我怎麼會想唸研究所?

圖、文:JOYCE  (台北平日二團領隊 )



身邊的伙伴和朋友應該都知道,2020年開始,我將會多了一種名為「學生」的身份,嚴格來說,是「研究生」。許多人很訝異和不解,我平常就是個時間不多的多重角色媽媽,又要共學,又要倡議,又要帶著小孩自學,又要處理家務,加上一些雜事,時間對我來說一向都是被切得碎碎的,很少有完整的屬於自己的片刻,這樣的狀況在孩子真正長大獨立之前,應該都還會延續好一段日子。既然如此,我怎麼會在此刻決定當個「學生」?

回想我自己的求學歷程,其實我想不出來哪個時刻的學習和過程是讓我感到求知若渴,也沒有任何因為驗證了自己的學習和知識而感到欣喜的印象,在最後學習階段的專科生活裡,最讓我感到有趣和印象深刻的部份,全都在教室之外。當我身為學生的時候,我對這樣的學習沒有興趣,對身為學生的身份沒有認同,我深深覺得學校只是浪費我生命和時間的枷鎖,一心只想著離開校園,去過我所謂有自主和意義的生活。對照著當時身邊普遍埋頭苦讀準備報考插大或是技院的同學,專五那一年的我一心一意就是趕快畢業,趕快開始加入社會。

二十多年過去了,離開校園之後的我果然海闊天空。請不要誤會了,我沒有學歷的光環,也從來不打算進入大企業從事當時最受社會新鮮人歡迎的職業,我只想找個工作環境簡單舒適,然後可以接觸得到人的工作。真正投入社會工作的歷程,也的確都是跟人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一直到三十歲自己開店創業,幾乎把每天與人的接觸量和互動頻率拉到最高點,但到此,我仍然對於自己和社會的關係,自己和群體的關係,沒有感受。

直到我成為母親。

2010年,我在自己開的咖啡館樓上小房間,在助產師的陪伴下,溫柔的產下了我的第一個孩子。有了第一次的生產經驗,我對世界和社會的好奇以及想多了解的欲望,像是打開了一扇窗,我好奇為什麼身在醫療進步和經濟發達的台灣,台灣女人的生產經驗竟然可以這麼悲慘?而且我們還認為是正常而理所當然? 我比較了其他先進國家在生育制度和生產模式上的差異,心裡面想著應該是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卡住了台灣的人們。2013年,我正準備著第二次的生產。但這次的生產難度更高,因為孩子胎位不正。這個狀況當然帶來了許多情緒和挑戰,但我更驚訝的發現,整個社會環境,包含醫療體制、家庭及親友,幾乎視懷孕的女人為「弱者」和「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整體不相信女人的生育能力,當狀況超出「狹小的正常」範圍(例如胎位要正,寶寶要小,接近周數就催生比較好,一定要剪會陰,不打無痛你會痛到受不了),就開始害怕、擔心、恐嚇和威脅,只希望待產的女人乖乖的聽長輩和專業的就好,彷彿只要妳的身體裡面有了小寶寶,而且準備生產了,不管妳有多少學識經歷,年紀多大,妳都最好跟小學生一樣,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一個指示一個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女人的主體性消失無形,那個當下,妳只是個容器,不是生命。

這樣的現象讓我十分困惑不解,但這樣的困惑不解無法得到解答。在當時,沒有書可以查閱,沒有對象可以討論,沒有組織倡議可以申訴,更沒有制度可以回應。2013年6月,我再度在咖啡館的二樓以臀位產下了我的第二個孩子,同時我把生產的過程透過專業攝影紀錄下來,成為台灣的第一部公開播放的居家生產紀錄片( 台灣居家生產影片,第二胎,臀位,羊水袋未破),也因為我決定不只是把生產這件事限縮在自家的隱私,我選擇透過自身的經驗,希望引起社會各角落裡原本在默默關注或是也有同樣好奇的人,一起站出來對話。我想知道更多人的想法,我想透過和更多人交流和交換看法,來學習更多了解更多。

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 友善生產,希望為更多有同樣需求和目標的新手家庭打造一個交流平台,可以在裡面得到支持,交流經驗,分享資訊。我還認識了一群原本四散在各角落的女性工作者,大家都有生育經驗,也都想為台灣的生育環境和模式做一點事,於是我們聚在一起開始為台灣的生育制度倡議改革,試圖從各面向著手,做好基礎的民眾生產教育,串連各種團體,同時也試著和政府部門交涉,和醫療機構交流和合作。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到這裡為止,我都還沒有興起要重回校園學習的念頭,尤其從我的大女兒二歲開始我們加入了大腳小腳親子共學 ,我們透過親身實踐,陪伴孩子探索,從生活中學習,我們參與社會行動,帶著孩子一起親近社會、關懷生態,每天的時間幾乎都在孩子和共學身上。然後孩子們漸漸成長到了學齡,我們決定繼續陪著孩子一路自學下去,加入了北區暖蛇共學中心,踏上自主學習之路。我們需要和群體在過程中不斷思索教育的意義,探討教育對自我的關係,這樣的過程絕對免不了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和生命經驗,許多時候我們更要從固有的意識形態裡把自己拉出來,不斷提醒自己去看看孩子本身的樣貌,去思索我們想要留給下一代怎樣的未來。 到此為止,我都還是個白天精神奕奕行動力十足,但回家之後常常只剩半條命的熟齡媽媽,我最常喊的一句話就是時間不夠用,我多希望可以一天多給我十二小時讓我可以睡個飽或是好好看個書追個劇啊。但是,2018年,我們一群共學媽媽和有同樣理念的女性,創組了「歐巴桑聯盟-生活政治小民進擊 」 參與了2018年最重要的九合一大選,在台全台灣各地參與縣市議員的選舉。這個決定,大大的衝擊了我的腦袋,也幾乎改變了我的方向。

2018年,我參選士林北投區的市議員,這個決定也不是突然而來。我們和全國各地的共學家庭們不斷討論和思索著,如果我們平常為了不公平不正義,為了侵犯人權和殘害生態的人或事,都可以衝第一動員這麼多家庭去支持、去倡議,去維護和去對話,那麼為什麼一談到政治我們就要退後? 這難道不也跟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教育的「政治很髒」「政治很黑」和「政治不關我的事」有關? 為什麼這樣的思惟會出現在我們一整個世代? 又為什麼會如此深刻的刻印在上一代和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信念中? 這樣的信念影響了什麼? 我們要繼續把這樣的價值觀傳給下一代嗎?  如果我們開始知道,你不理政治,就會被糟糕的人統治,你以為自己跟政治很遠,其實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被政治掌管,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繼續忍耐? 為什麼要繼續視政治為猛獸? 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接近它認識它? 一群人的事就是政治,那麼我們這一個世代這一群人,要為下一代創造怎樣的政治生態?

不對的事就是去改變它。這是歐巴桑聯盟當時成立的初心。但是在參選的過程中,我有很大的衝擊。我深深體認到,「教育」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我們的教育鼓勵孩子們往外發展,我們強調「功成名就」,而這樣的意義通常不會在家鄉完成。我開始發現脈胳,教育的設計和發展,好像不是為了以台灣為根? 那....是什麼影響和造就了這個結果?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運用的傳統竸選方式,不是在鼓勵人民參政和關心政治事務,而是在分化有錢有權有資源的人,和一般平凡小民的差別。在地資源,綁椿,地方建設和議題操作,靠的如果不是金錢和人脈,就是長期的深蹲地方,了解民情。但我們的教育鼓勵年輕人外移耶?! 當青壯世代從地方被「架空」,當然勢力就只能代代相傳,不是傳給自己生的下一代或家人,就是自己這一邊的派系人馬。健康的政治生態會是這樣嗎? 其他各地民主國家又是怎麼支持和鼓勵人民參與政治的呢?

這樣的狀況是我當個媽媽和生產改革倡議者從來不會想到的!

參選時大量接觸人群和政治工作者的經驗,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想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無論是生產制度或生育環境,或是生育政策的改革,或是教育環境,甚至是人文生態,都得要先從頭爬梳台灣的社會發展脈胳,我得先把自己被架空的那一段歷史軌跡補回來!我得先給自己一段時間,專心的,認真的去研究我熱愛的台灣社會,在我需要對人們談一談為什麼我想要這麼做,為什麼台灣社會需要這樣的改革時,我得先理解這些堅持固執地站在對立面,不想要共好的人們有什麼困難,甚至是有什麼限制。

前陣子正好有個機會,帶著孩子們近距離的參與了228受難者-湯德章 先生受難事件的歷史行動劇,儘管孩子們都知道大家都是演的,但那個氛圍和場景,仍然讓孩子們感到壓迫和恐懼。我們和孩子們的學習軌道其實沒有不同,孩子們因為生在現在,因為有我們的支持,所以正在進行他們的自主學習之路,而這條路一定會很貼近台灣,很貼近他們出生成長的家鄉,我們想要把教育的本質帶回來,不斷提醒自己和孩子,自己是故事的主角,每個人都是這條歷史長河的主人,我們要改變不滿的現況,創造想要的未來,得先從找到自己開始,而這當中絕對不能省略反省、思辯和面對教訓。

我決定成為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新生,的確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其實我根本沒有預算讓自己再度成為學生,同時我的二個孩子也正在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的自學狀態中,但就跟我當初投入歐巴桑聯盟參選時一樣,如果決定了,那就去做了,接下來,就只是調整時間和重新分配資源而已。媽媽要去上學這件事,對我的孩子們來說是件新鮮有趣的事,同時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對他們來說,媽媽就只是想去做她想做的事,媽媽也有想要學習的事物,如此而已。而我對自己期許,好好把握這人生難得的二次機會,重新享受學習的樂趣,面對龐大課業和論文壓力的挑戰,媽媽的自主學習,同時也是孩子們最好的學伴。

最終,我仍然抱著一個目標,希望學成之後的自己,可以真的為台灣社會貢獻一點什麼。

======================
【延伸閱讀】

2017/12/30  爭好空氣,地方媽媽研讀「空污法」!
2019/04/28  黃婉茹,溫柔生產的想像與真實
2019/12/19  劉紫緹,重新誕生自己--找回你我的主體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誰說了算?


圖、文: 李伶 ( 新竹假日團 助教 )



今天的工作狀態總算恢復像個(人)在工作,不再是機器模式⋯⋯(喘)回家的狀態還維持著我很ok、很飽滿!我今天可以來當守門員!我接~(雙手打開)

果不其然,從小蝸牛回來的孩子累壞了一進門不等他開口討抱,先抱再說!不等他開口要求我自己先提,要我餵你嗎?(我在累積存摺)

後面我們上樓休息,父子倆準備洗澡,我也就上樓晾個衣服
結果傳來小乖生氣的聲音:你~幫~我(脫衣服)
可是我沒聽見黃豐回應他,os:「為什麼弄小孩啦~」
我急奔下樓:「老公~小孩在跟你說話,你怎麼不回他?」(疑問)
黃豐:「有啊,是你沒聽到,我跟他說他可以自己用,可以練習啊~」

發現狀態顯示***父子倆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我:小孩我來用,衣服給你曬

要同時處理兩個,對我來說難度還是好高,但還好這場是在週五的夜晚,而且剛剛好有能量~(power)

照平常的流程,通常是幫小乖洗—小乖泡澡—大人洗— 一起出來

抱著硯硯愁不知道先後順序如何是好的時候,小乖一直望著浴缸裡的水⋯我先是問問他水夠滿了嗎?再問他溫度覺得怎麼樣?接下來邀請小孩先泡澡,然後我抱著硯硯,等黃豐接手後再幫小乖洗

看著一邊泡澡的小乖一邊想,呵呵~洗完才能泡澡,這是誰規定的?大人生活中習慣成自然的事情,放在孩子身上卻顯得僵化

洗完黃豐幫小乖吹頭髮,因為線不夠長,所以請小乖過來一點
黃豐:紹晏~你來這邊、過來這邊。( 看見不為所動的小乖,又準備開啟碎碎念)
我:爸爸~那你可以過去嗎?
黃豐:不行阿,線會卡到阿,而且我不知道怎麼了,蹲不下去
我:喔!我可以幫他吹阿,你不舒服我來啊~紹晏,因為線太短了,我拉不過去會卡住,你可以來這邊嗎?
.
順利結束。

睡前跟黃豐聊一下

我:爸爸,我知道你想讓小孩試著自己來,可是能不能先不要選在那個當下?(小孩狀態很差)或是我們找個時間來把你想說的事情變好玩~(比如之前提到不要玩米飯會很黏,與其硬要他理解很黏,倒不如來試著變漿糊)選在那個當下你倆都不舒服,而且我擔心小孩把學習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做連結,這樣反而難解。

其實想想,我們覺得孩子都不配合的時候很煩,但其實孩子配合著大人可多了!我們要他們照著我們的想法走,那我們示範的是什麼?(我說了算)阿不過這個是我們想帶給孩子的嗎?我們都覺得爸媽那樣很華(雙重標準)阿結果我們再做一樣的事情不是很瞎?

細數生活中孩子對我們的配合,也真的是難怪偶爾會爆發。配合大人的作息,明明想睡卻得出門;想吃的食物可以選擇?不過也就是從大人給的那幾個選項。要去哪裡也無法隨意移動,只能等待大人陪同。更不用說喜歡的東西,因為他們沒有錢。是不是??

黃豐:(給了我一個寓意深遠的)嗯~~

======================
【延伸閱讀】

2017/08/07  薛安琪,我的卡關
2017/12/25  Egg,陪伴孩子,存在式的愛,而不是佔有式的愛
2019/07/17  Diane Li,需要用權威壓制孩子嗎?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 黑熊來了 】親子友善電影院之嘉義場次

圖、文:蔡岱伶(嘉義 平日團/假日團領隊



2019/12/28 嘉義親子友善電影院因為"黑熊"上電視了! 今年在6月跟12月初,各辦過一場院線卡通包廳的親子友善電影院,滿足了孩子看艾莎跟胡迪的心願之後,看著片尾孩子把影廳前面小空地當派對現場,跟著片尾曲手舞足蹈的開心滿足,再加上11月2場兒童人權電影跟著"布拉姆的異想世界"引發很多大人小孩對孩子不同樣貌的討論跟理解





我以為今年我就不會再辦親子友善電影院了,可是~"黑熊來了"上映了,黑熊保育團隊發文說無償映後座談,嘉義有熱愛生態保育朋友包場完,秀泰影城願意不收映後座談的包廳費用,而秀泰也願意全力支持想著這部花了11年才拍攝完成難得的紀錄片,如果不支持就要眼睜睜看著影片下檔,然後沒法進戲院看!!!! 而且,除了艾莎與胡迪有個我更想介紹給嘉義的爸媽小孩認識與接觸的可愛朋友:台灣黑熊~ 除了虛構的卡通夢幻場景,我更想讓孩子看看台灣山林的美麗與活力 然後,大家一起進影院支持台灣黑熊的結果是透過1天就賣光的電影票,感受到嘉義很多喜愛山林支持保育的家庭存在


透過和孩子席地而坐,在前排地上看黑熊,也看她就拿起筆來畫下黑熊跟我~
透過映後座談,黑熊保育團隊講者,回答了孩子此起彼落的問題從"黑熊可以活多久?"到"黑熊會吃蚯蚓嗎?"到"媽媽有說過姑婆芋有毒,但影片裡黑熊居然會吃?" 讓我驚艷於孩子能問出這種與生活經驗連結的好問題 ! 透過朋友關係,也幸運的讓這個活動能被公視臺語台採訪,也讓很多幼兒在電影院裡,自在觀影,跟大人一起享受進入探索黑熊的幽林密境 美好的事,堅持就會有很多人來相助 !



======================

【延伸閱讀】

2019/08/09   可蕎,跳跳舞廳親子電影院
2019/11/28  蔡岱伶你怎麼那麼笨!
2019/12/01   蔡岱伶2019 嘉義共學團兒童人權活動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 https://reurl.cc/4gzxEK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托育志工初體驗

圖、文:吳秋瑾(高屏假日團領隊)




宇主動說要去實踐班當托育志工,而且一早就換好親子共學團的衣服、吃完早餐,等我起床出門。

在實踐班的會場,我在報到區忙著,同時注意到宇和小雞腿協力陪著一位不到三歲的小男孩在托育區走動。小男孩拿起放在報到桌上的橘黃色玩具車,宇和小雞腿知道車主另有其人,迅速做出要引開小男孩注意力的動作,不過,沒成功,小男孩看起來是被車子吸引才走到報到桌前的。

我看見宇和小雞腿兩人很有默契的各自拾起週邊的公共玩具,在小男孩眼前展現,希望能交換他手中的私人車。

非常有趣的是:宇先挑了一隻恐龍,在男孩面前晃,但男孩不為所動,小雞腿換拿了一個有四個輪子的積木車,男孩還是緊抓手中玩具車。男孩臉部發出『不要換』訊息,宇和小雞腿便繼續邊跟著男孩移動,邊尋找旁邊可以換的其他玩具;同時妞妞也上前幫忙,她想搬開男孩的手指取出玩具車,小男孩皺起眉頭轉哭泣臉時,幾乎是同時間,宇又換遞上一台救護車,小男孩竟接受了。

兩個十歲的大男孩鎮定又迅速地替小男孩物色其他公共玩具,沒有因為他拿了私人玩具車就立刻阻止或中斷小男孩行為,而是溫柔的一邊跟著小男孩移動,一邊試圖想找到男孩滿意的玩具,再把玩具車換回來。

十歲男孩協助托育的樣子,溫柔又暖暖的。

後記~托育志工初體驗時間是一個早上,不到十二點小宇就跑來跟我說肚子餓,還嗑光我半個早餐蛋糕。

======================
【延伸閱讀】

2013/06/25  吳秋瑾,親子共學發酵中!
2014/01/14 吳秋瑾,讀孩子們互動中的『事件脈絡』
2019/10/31  宋,親子共學傳遞的生命教育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對孩子的理解,永遠都不嫌多


文:閔柏陵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圖:秋瑾



心裡一直記得要寫一個事....
欠錢不要欠過年,欠文也不要欠過年

上次在雲林,跟高雄暖蛇小孩環島出發第一天陪騎
因為前一天被小孩比了中指,我沒有發火
小孩覺得我通過了他「中指的試煉」,隔天就分配我要陪他一起騎車❤️

可是,就在我陪他騎沒多久之後,我就感覺累了
原因在於他騎車的方式真的很累啊!

一般我們在平路上騎車,會把前變速換成大盤,踩起來雖然比較用力一些,但是速度快很多,然後維持一定程度的車速滑行,來減少體力耗損。可是,我陪的這個小孩不同,他會在跟上隊伍的時候把前變速換成小盤,然後一直踩一直踩一直踩,但車速都沒啥加快,但耗掉一堆體力,就在他跟車隊落掉一大段距離時,他就會口中念一個自創的超車口訣,然後把前變速的小盤換成大盤,在短時間內追上車隊!
但是追上後,又立刻改成最沒有效率的小盤騎乘模式!

我在旁邊看,心想:不是出發前都有練車嗎?怎麼這麼不知道該怎麼用變速呢?
我就一邊陪騎,一邊「好心」告訴他該怎麼變速,但一路上他也沒聽進任何一句我的教導,就按照他原來的、我很看不慣的方式繼續騎.....

就在快中午時,大家早早輕鬆地到達午餐點時,這個小孩說他累了!
登愣!
我心裡仰天長笑:哇哈哈哈!依照你騎車的模式,你當然累啊!既費力又騎的短,你不累才怪呢!
然後就繼續找機會好好的跟他說,平路應該要怎麼騎最不費力....

吃完午餐,大家繼續上路,我依舊陪著同一個小孩,就看著他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一直騎一直騎,還一邊動不動就嚷嚷著要休息了!

我真的怎麼看他的騎車模式就是不順眼,終於忍不住跟高雄暖蛇的另一個媽媽,同時也是親子共學的理事湄晴碎念了起來:「這樣騎車一定會累啊!他就是用最耗體力的方式在騎車,不累才有鬼!他要是一直這樣騎,他一定撐不到今晚住宿點的!」

湄晴聽完我這樣說,停下車,轉頭很認真地跟我說:
「你錯了!就是要用他的方式,他才能撐到晚上的住宿點!因為,那樣騎車才有他的樂趣,他用開心愉快的方式騎車,才真的能支撐他自己!如果用我們的方式,他老早就撐不住了!我們的方式對他來說才是最耗力氣的!」

說完,湄晴就騎車去追小孩了!看著湄晴的背影,我覺得他帥爆了!真不虧是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理事,事事都這麼理解小孩,看到小孩的努力,為小孩說話,而不是像我一樣隨意的又變成大人的模式來看孩子,既無理又傲慢!

對於我有這麼好的同事,我真的超級感動,也覺得好受用,我為我自己的傲慢道歉,隨即也趕快追上小孩,重新看待他騎車的方式,看他雖然很累但是一邊遊戲一邊騎全程,其實既努力又很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方式堅持到最後一刻,一樣也是帥爆了!我真是太愧疚了!

這件事我一直記得、一直記得!
跟這群親子共學的媽媽成為夥伴真的很幸福!
也覺得這群孩子有這樣帥爆了的媽媽守護著真是幸福啊!

******
《過年送員工幸福米,串起連結齊努力》

請支持親子共學義賣自然新米

今年,在過年特別忙碌的高壓力時刻,作為負責人,也可以用餽贈來串連彼此,讓一起打拼的工作夥伴能有好心情!

歡迎公司團體,小工作室的負責人,或是管理者們,購買親子共學幸福米,從家庭到職場,鼓勵對話與溝通,相互珍惜齊努力!

1.歡迎團購幸褔米贈工作夥伴,如果願意安排不打駡親職講座,也歡迎聯繫。

2.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累積上千篇教養文章,舉凡各種容易起摩擦的生活大小事,都能用理解與創意來面對,《只要改變單向的習慣,人與人之間親密並不難》


【懇請大家將捐款額度挹注到《孩子的未來》,吃好米,送好禮】

買幸褔米不但能宣傳理念,米本身也很有來歷:「不施任何農藥的米,天生天養,也因此非常難從米質競賽脫穎而出,所以當莊正燈聽到得獎的那一剎那,眼珠子差點沒掉出來。」莊正燈桃園3號新香米,風味十足,恬淡芋香,連田裡都聞得到,好米只能用心栽培,耐心等待,完全是重質不重量的超有個性好米。如此和自然共生的米,2011年曾從1885組參賽者,拿下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殊榮,2019年又再次獲得竹東鎮稻米達人冠軍,將代表竹東參加全國比賽。

獎項是其次,使用有機肥無施作農藥,並且友善每一個去田裡玩的孩子,是我們更重視的,燈哥帶孩子升火控窯,讓孩子親手烤用泥巴裹著的雞蛋,失敗了也沒關係,多玩幾次就掌握訣竅了,我們在燈哥田裡挖地瓜,野放孩子,燈哥總是說著:「孩子就要這樣長大。」有時候,我們也在社運場合遇見燈哥,他是正港支持本土的台灣農民。

這次燈哥不但捐款,還提供新米贊助親子共學義賣,要讓孩子過得幸福,長輩吃得開心。兩公斤米原價220,義賣每包500元,收了訂單才現磨,每一包都是新米,1月10日前要確定才來得及在年前寄給大家,請大家快動動手指,一包不嫌少喔!!改革團體募款很不容易,原本就是掌聲不多的工作,今年懇請大家將捐款挹注到《孩子的未來》。

一包不嫌少,三包不嫌多,自用送人兩相宜,精美設計增喜氣,過年大家都歡喜!

填單看這:https://reurl.cc/jdEAxZ

附註:
不需要米而想直接捐款的,500、1000單次捐,
或是月捐300、500或1000,都非常歡迎,信用卡線上捐款看這邊。
https://reurl.cc/4gzxEK




【黑熊來了】 親子友善電影院之台中場次

圖、文:張維茹 (台中假日團領隊、平三團助教)



首次親子電影包場解鎖,雖然跟冰雪奇緣同一個檔期,但我們看的是「黑熊來了」,七十人的廳塞得滿滿的,預告片裡面一句話「熊是山的靈魂」,我們認識山林嗎?2019年10月政府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過去在教育上讓民眾感覺政府不鼓勵親近山林,只認為登山危險,但台灣是一個垂直島國,有著我們一知半解的事和世界,我們要學習的是親近山,同時也敬畏山,尊重生活在這個土地的其他物種。



共學完的夜晚真的好考驗體力,坐在第一排,因為前面有一塊空地,算是搖滾區,坐不住的孩子會在螢幕前跑跳,動作大,但聲量還不致於蓋過影片,在報名的過程中,提醒大家跟孩子聊聊台灣黑熊的生態或是關於電影院的情境,段落的舖陳很厲害,是會讓多數人關注。片長近兩個小時,整體來說睿的專注力有90%,有60%是我抱著邊解釋邊看,跟孩子補了很多的愛,很期待和同伴一起進戲院,因為喜歡動物,特別喜歡動物寶寶,南安小熊的段落更加投入。但回家就秒睡,早上起來,睿睿還是很沉醉在扮演小熊,因為感冒變嚴重,居然跟外婆一起看完醫生回家,還說我看完獸醫回來了。



片後的座談僅有25分鐘,問答非常踴躍,台灣雖然小小的,高山的密集度,讓我們就像是一個摩天大樓,在更高、更深的山裡,最讓人動容的一段話是美秀老師要野放小熊時說:「快點回家!去找你的同伴,離餌和陷阱遠一點,要多生一點小熊,一切平安,加油!」聽起來是含淚著說的,圈養的過程也是以「獨立、自主」為目標,「放手」才是一種真正的愛,想要你學會,但又不能用太多力氣讓你依賴,好有同感~

礙於時間,私下我又多問了為什麼小熊是被照顧九個月而野放,這個時間點有什麼用意?小熊是四個月大被發現,經過九個月也還不是成熊,回到野外也還有很多學習的彈性。另外,未成年熊若入侵到成年熊的領地,可能互斥性不會這麼高,同時也想到美秀老師說,謝謝小熊為大家上了一堂課,這個過程裡有好多的「哇!」,她反倒覺得自己雖然研究了二十多年,對黑熊的認識只有皮毛,敬佩一個學者的開放性和謙卑和尊重物種的本質。



--------
黑熊保育協會
座談講師:林冠甫,是苗栗領隊亞萱的屏科大研究所同學,他們過去都與黑熊媽媽黃美秀老師共同研究,冠甫到過中央山脈森林深處(大分)踏查達30多次,也親眼過野生台灣黑熊,目前他在南投集集的特生中心工作,主要研究石虎,他的同事林育秀也一同前來,特生中心目前有一個保育南投石虎的粉專,大家也可以去按讚留言和分享!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


相關新聞:
中區的大雪山也有熊喔!!!

熊出沒 11年的神秘追尋,麥覺明的黑熊來了

人熊鬥智!《黑熊來了》麥覺明撤退 遇上體重破百熊吉拉



相關書籍:
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

======================
【延伸閱讀】

2014/07/16 Biofly,石虎的家
2016/10/24 陳界良,一顆待在孩子鼻孔裡的種子
2019/07/03  蔡芷芳,用眼淚和崩潰挑戰自我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