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給孩子時間,幫他撐空間

文/圖:阿喜(台北假日二團團員)



前陣子我跟小孩一起去位於新店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參與世界兒童人權日的擺攤活動,下午時遇到了幾天前在泰平共學村遇到的孩子,我打聲招呼: 「嗨!我是阿喜。」
語未落完,扎扎實實的一拳就招呼了過來。我輕握住孩子的手腕側身順手一帶,孩子就被我甩飛,扶住腰順手一轉,像雲霄飛車般孩子在我周身轉了一圈。
第二回合,孩子把距離拉開低著頭直衝而來,我帶著遊戲的心情去挑釁他用最快速度衝過來,衝過來的瞬間抓住時機點抱住腰讓孩子在我身上飛了一圈,衝了幾次,孩子要求不可以用手抓,我把手放身後,在他衝過來時,利用身體的摩擦降低衝擊力讓孩子不會衝過頭直接跌倒。
來來回玩了幾次,孩子的媽出現了提醒我他不會收力,當下跟媽媽說明這我很清楚,我可以掌握,不用擔心!還提醒我他褲子是濕的,話一說完就爬到我肩膀上了,我跟孩子說濕濕的我不舒服,先下來吧!
最後孩子突然停下來要我跟他去一個地方,就被帶到一個展覽空間,坐在長凳上,問起我玩過那些手遊,聊了起來,接著又帶我去另一個空間看到一群女學生,我們就往門外去了,突然跟我說:「蠟筆小新都會說:漂亮姐姐!」後來他跟媽媽拿了平板去玩遊戲,我則去一旁哄睡我兒子阿麵,我與這孩子第一次的互動就告一段。
在我四處晃了一大圈準備回到攤位之際,聽到「誰家的小孩在水池裡,請家長來帶回」不斷重複著,當下就想到可能是剛剛那孩子。
果不其然!趕緊回應志工,這孩子我認識,此時池邊也有共學團領隊在旁,更多的是耳語不斷的大人們......
孩子在池裡專心抓烏龜,我們想盡辦法要跟孩子對話,旁人耳語閒話不斷,工作人員則努力撐出我們的空間。一開始用孩子想玩手遊的方式試著讓他自己上來,孩子依然很專心在那抓烏龜,當下意識到這是利誘與條件交換的手段。
接著烏龜游了出來,孩子一眼都不看,仍顧自地在那抓烏龜,看來下水抓烏龜不是孩子的動機。
過程中,小孩一度爬了上來,當夥伴想去牽住小孩時,他又馬上下水。旁邊又傳來一陣碎念......我跟領隊討論了起來,孩子可能被外在圍觀的壓力逼回去自己認定的領域(水池)去,孩子也開始出現焦躁的行為,拿起池裡的造景礁石往水裡砸等動作。
我跟夥伴說:「我直接下去帶好了!」把揹在身上的阿麵交給身旁的夥伴,直接下水,這時周遭又是一陣驚呼!
我嘗試跟孩子說在這邊玩受傷機會很高,水很髒擔心你會感染,一邊慢慢讓他把手上的礁石放下,孩子也願意讓我抱上去,接著孩子在上面跑了起來,想找地方下水,情境切換成我們第一次碰面的那種遊戲場景,我有感覺到他把這當遊戲場域,把我當成遊戲夥伴,但這水池實在不適合,趕緊請夥伴先把孩子抱離現場,抱走的瞬間孩子出開始了抗拒、抓髮等強烈的情緒反應,夥伴很有耐性地去承接孩子的情緒,我趕緊上來,從後頭追了上去,也請媽媽不用擔心,可以先在一旁等我們,慢慢從夥伴身上把孩子轉移到我身上來。
那個小孩到我身上時那股暴戾之氣消失了,又切換成遊戲模式,在我身上爬,轉圈圈等。
我開口問:「你真的想抓烏龜嗎?!」他沒回答我。
又接著問:「無聊?沒夥伴?」得到肯定的答案。
小孩話匣子開了,問我玩過什麼遊戲,我回答我只有玩寶可夢,接著邀他一起玩,孩子跟媽媽借到平板,他認識的朋友們也剛好到現場,就這樣我們一群人開始加起好友來,整個事件就此落幕。
事後回想起來,我認為自己的覺察能力跟反應還需要再磨練。
一開始出現的條件交換與利誘的手段明知會被孩子看破手腳,還是想試試,代表著自身對旁人壓力與教條式的價值觀給影響到,都忘了要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在他的遊戲空間中去同理他。
我們很感謝工作人員理解我們的處理方式,也願意幫我們撐出空間來。
就那一絲絲的空間,才有辦法促成後面一連串的反應。
在孩子最需要被關心被照顧最不可愛的時候,我們要好好捍衛好好關懷的,這應該才是兒權的本質!
為孩子撐出空間,給些時間,是我們捍衛兒權最好的方式。

======================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