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2020/08/29 [竹苗]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簡章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十年來,在台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台東、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紛紛開團,全國目前約有超過12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的共學,期望可以提供給學齡前(05歲)的孩子,更多貼近自然,親近在地文化的教育環境,給父母們交流理念,切磋學習,陪孩子一起找回童年,勇敢學習與挑戰的機會。
迎接孩子成為家庭新成員的那一刻起,教養和教育就是我們避不開的課題。社會對親職的過高期待,與對親職實現承接的包容與接納還存在巨大的落差。親職在這個高薪的科技城裡卻漸漸成為束縛人的枷鎖。育兒與自我的拉扯,或許讓在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裡居住的我們疲憊不堪。親子共學將協助你如何從生活中的微妙點滴去解構那些權力的不平等,實現理想中平等,親密的親子關係。如何在陪孩子成長的時光中,找回自己面對生活,不畏挑戰的勇氣。有理念澄清討論,有育兒經驗分享,你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你,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

【課程資訊】
☆☆因應防疫需求,原本兩天共四堂的實體課程,調整第一、二堂為「線上錄音檔函授」,第三堂(8/29上午)為現場參與兩個小時的戶外「共學體驗」,第四堂(8/29下午)為現場Q&A的方式進行。

一、課程費用:
每戶繳交保證金1000元。
四堂課全部完成者,可於現場退回保證金。
基於「教育不是商品化」的理念,本課程沒有明訂「價格」,課程支出的所有費用,將於課程時透明公開,邀請您可依個人學習經驗與使用者付費原則進行樂捐與贊助,共同分攤成本費用,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二、課程介紹:
第一堂:線上錄音檔課程/講師:閔柏陵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親子共學的理念、現況及發展脈絡
第二堂:線上錄音檔課程/講師:楊鎮宇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帶領學員思辨台灣的教育發展及改革脈絡
《以上兩堂課程,請於8/28(五)前繳交「錄音檔聽後心得報告」》
第三堂:8/29(六) 10:00 ~ 12:00
試共學(戶外共學實踐課)/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地點:六香田(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二段297137號)
請帶孩子一起來試共學,透過領隊的實踐經驗分享及現場試共學,去發現自己在這些對話、互動中,經驗了什麼,是焦急想介入或是能自在享受,也練習觀察自己、孩子及別人的家庭互動,成為未來共學的養分。
第四堂:8/29 (六) 14:00 ~ 16:00/講師:郭駿武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地點:二重社區活動中心(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三段7323)

三、講師:
閔柏陵:喜歡小孩、喜歡貓,大學念美術系時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實習後因為不想變成會打小孩的人,決定不踏進教職,而投身教改團體工作,做過兒童主題活動教育、輔導青少年工作。多年後,想試試教育的改變從家庭與更小的孩子就開始做起,而開始親子共學的教育工作。目前為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

楊鎮宇: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郭駿武: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資深親職講師,2011年底完成一家三口徒步環島,《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

四、特別說明:
1)第一~二堂原為室內課程,考量防疫期間,減少室內接觸時間,將這兩堂課調整為線上錄音函授。
2)配合新型冠狀病毒政府防疫政策,若有下圖情況之家庭,請待自主健康管理期14天後,報名其他地區/日期的課程(請參見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官網)



3)第三堂試共學課程,安排為戶外通風場地,請盡量帶孩子一起出席共同參與,並盡量給家庭座位間保留適當空間以利防疫,若你覺得需要也請為孩子攜帶乾洗手。

4限額三十戶,將以能「完整參與所有課程」並完成保證金匯款之學員家庭優先

,不開放單堂課程報名,若報名額滿時將排候補等待通知。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
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

二、報名流程:
1)保證金匯款:請於填寫報名表前,將保證金1000元匯至
帳戶:中國信託822
帳號:325540221325
戶名:葉如芳
匯款方式請勿使用ATM現金存款機功能存入帳號,會造成查帳困難。
使用網路銀行匯款,請勿填寫「註記」會無法顯示轉帳帳號。
2)填寫線上報名表,註明匯款帳號後五碼。報名表連結: https://reurl.cc/3DvKlR
3)匯款報名後,請加聯絡人為臉書好友,確認收到匯款,我們會邀請你加入【202008 竹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FB社團,後續將於社團內統一發布相關訊息、蒐集線上作業、問題與行前通知。
4)聯絡資訊
聯絡人1:黃怡文
電話:0982-568-477
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yiwen.huang.961
聯絡人2: 鄭琇文
電話:0935-682911
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siuwen.cheng1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部落格:
https://reurl.cc/arv4R3
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臉書專頁:
https://reurl.cc/O19Y6D

------------------------------------------------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
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
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
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夫妻、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請先參考【共學團的目的與價值

【共學團的特色 】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
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 25 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幼兒照顧者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時間:
1)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每個月原則8天。
2)假日團/每月共學2天,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每個月原則2天。

**
共學時間會因應團內狀況以及天候或季節做調整,確切時間請與領隊確認。

成員:幼兒照顧者與孩子、共學團領隊、或助教。

領隊津貼:平日團/每期3個月,每戶每月3,000元;假日團/每期3個月,每戶每期4,000
**
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與模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 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 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 參加者自行前往。 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1516 彰化場 https://tinyurl.com/y7qs2mrg

8/29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死刑的重量,我們有感受到嗎?



圖文:黃懿翎自由譯者

【死刑講座系列1
昨天剛好有機會聽到親子共學邀請廢死聯盟的林欣怡來演講,坦白說,我其實一直沒有認真關注廢死聯盟的努力,只知道每次發生重大刑案,就有一堆人在現今台灣根本還沒廢死的情況下,大力撻伐會有這些殺人事件都是廢死聯盟的錯。

我沒有打算幫廢死聯盟做任何辯護或大力宣揚他們在做的事情(但你如果想要支持或反對廢死,拜託請先去聽他們在說什麼,看他們在做什麼,不要看到「廢死」兩個字就亂棒齊下,人家在推動廢死的過程中做了許多研究和努力,你光出一張嘴是要怎麼樣跟人家「對談」?),或是整理昨天所聽到的筆記,但在聽演講過程中,我不斷想到很多事情,其中一個就是:犯錯的重量和死刑的重量

先說一個小故事:
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很愛看小丸子,這部雖然看起來是小朋友的卡通,但裡面有很多情節,總是讓我一直不斷的思考。其中有一集是:小丸子偷作弊沒被發現,但藤木作弊被發現了,全班公幹他們從以前就一直稱為卑鄙之人的藤木,永澤等人也說不要再跟他作朋友,藤木急到哭出來,這時小丸子罪惡感太重,忍不住跳出來要大家不要再責備藤木,永澤說他做錯事本來就該罵,小丸子只好說自己也作弊了,瞬間全班楞了一下(不知如何反應),永澤很快回神繼續砲火猛攻,說他也跟藤木一樣可惡,小玉厲聲要大家不要再罵了,「大家以前也都作過弊吧」,永澤為首的幾個人沒有再回話,掉頭離開現場。(這部分是不是跟耶穌蹲在地上問說:「沒有犯過罪的可以拿石頭丟他」有些相似?)

我要討論的不是犯罪後該不該或該如何處罰,而是從小朋友的圈子裡感受到大家對於犯錯的不可饒恕。那種不可饒恕,是因為忘了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也同是有時候會犯錯的人。

《六人行》裡面的 Phoebe,應該是所有主角裡面最格格不入的角色。Phoebe 是白人女性,職業是按摩師(放心,不是做黑的那種)。格格不入的除了他的個性古怪之外,再來就是他的背景了。Rachel 是千金大小姐,Monica Ross 出身中產階級的家庭,一個當餐廳大廚、一個當大學教授,Joey 是演員,而 Chandler ,說真的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做什麼工作,但總之應該是白領勞工,唯獨Phoebe ,他常常在跟這群朋友聊天時提到:「喔我們被我爸拋棄,我媽在我小時候自殺,後來繼父坐牢,我沒有在跟我雙胞胎姊姊聯絡,之前都在街上討生活......」,在街上討生活的那段日子,他也曾經和疑似變態的人住過,跟其他街友有交情,還行搶路人(其中一個衰人就是Ross)度日。每次他講到這段經歷的時候,這群朋友的表情都會呈現一種「婀」,要是我應該也是一臉不知如何回應,只想打岔轉移話題,不是不喜歡,是因為那樣的生活離我太遠了,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應。後來Phoebe 交了男朋友(後來飾演漫威蟻人),要見男友住在紐約上東區的父母,Phoebe 很緊張,蟻人要他安心做自己,所以他自我介紹時就說:「喔我們被我爸拋棄,我媽在我小時候自殺,後來繼父坐牢,........」蟻人爸媽兩人臉色大便,那種不知如何反應的表情,比Phoebe 那群朋友還要嚴重100倍。這就是Phoebe 跟他那群朋友,還有他們跟蟻人爸媽之間的差距,是生活條件的差距、是經濟和文化資本的差距,也很有可能是犯罪機率的差距。我常常在想,如果 Phoebe 遇到的不是這群接住他的朋友,這齣可能就會從喜劇變成犯罪劇了。

我很幸運,幸運到我有時候讀到一些人的人生故事,都有一種遙遠到像在讀小說的感覺,這些人包含2012年湯姆熊隨機殺人案的犯人(註1),也包含前一陣子被偷拍後以「coser 沒穿內褲」為題被上新聞的女主角(註2),他們的生命,我們有看到過嗎?他們生命的重量,我們有承受過嗎?我們「過好我們的生活」,在社會運作和生活圈中,不知道或假裝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直到他們作了刺我們眼目的事情或殺了人,才想到要叫他們去死。

我們都想說自己會是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屬,所以會對於犯錯的人,尤其是像無差別殺人或性侵犯這種犯罪的人有許多恐懼,那是人性的本能,是人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情緒,但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也有能力去想,我們也有可能成為加害人,或加害人的家屬。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些人離我們近到我們無法想像。全劇中李曉明的家人一直在問的就是:為什麼李曉明會去殺人?而且非常真實的讓我們在劇情結束時也得不到答案。我敢打包票,現在我們身邊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無論他是你的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還是阿公阿罵去殺人,一定很少有人能夠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早就被異化了(註3)。
異化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異就是一種陌生,我們因為要忙著工作賺錢或是別的許多原因,沒有能力或時間跟我們所愛的人進行有品質、能彼此理解和扶持的那種聊天和連結,我們都是失去關係連結的人,只是日常生活的緊密讓我們覺得彼此很靠近,直到他殺了人,我們才會驚覺:這個一直跟我們一起生活的人到底是誰?他怎麼了。鄭捷的爸媽不愛他嗎?李曉明的爸媽不愛他嗎?他們愛,只是不知道怎麼愛。

如果你覺得這些人的故事太沉重,也不想看8月以後要上映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殺人犯》,至少可以看看電影《凱文怎麼了?》或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要不要廢除死刑,不是一個馬上可以回答的 Yes or No 的問題。

3:說到這裡我忍不住要跟盟盟喊話:你們聲嘶力竭要捍衛的家庭價值早就在大家(包含你們自己)忙著賺錢和往上爬的資本主義社會蕩然無存,只剩下家庭和樂的假象,你們現在還要把破壞家庭價值的罪名安在同志身上?

《我的兒子是殺人犯》8/1台北場:

======================
【延伸閱讀】
2019/04/12  王岢鈺正義與不正義
2019/04/11  王怡靜失落的一塊家族拼圖
2014/05/22  陳姝樺與孩子一起走過捷運殺人事件!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為了孩子,我們能如何與社會對話,為孩子撐出學習與生活的空間?
與孩子的對話,有機會不卑不亢,不威脅也不利誘嗎?在威權教育下長大的我們,要怎麼開始呢?
歡迎一起來聽聽實踐班,一起交流,尋找答案!
7/26台東實踐班簡章 https://reurl.cc/1x6ZyQ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知識與經驗的斷裂與連結




圖文:黃婷婷(暖蛇家長)


【植樹系列1
昨天早上跟恩約好,要去騎腳踏車,出門時帶著餐盒到早餐店點餐,然後悠閒的往公園踩踏前進。恩騎在前面,當騎過綠蔭迎面微風吹拂時,她開心的享受著,並發出「好涼啊~」的讚嘆聲,接著選了一個樹蔭下的座椅,停下來吃早餐,並且敘說著去年春天時,他跟哥哥在公園哪些角落驅趕堆疊聚集紅姬椿象的戰績,順道去巡視,是否還有剩餘的蒲公英?

這些年,都市裡的樹木過度修剪甚至直接斷頭,好像成為一種常態,「樹木生命力很強,他會自己找到生路」、「颱風季之前要趕快修樹,才不致於被強風吹斷造成人或財物的損失」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聽在我這個唸第三類組的耳裡,無法判斷對或錯,因為在我的生物學習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跟植物相關的知識:植物的結構、水分營養的製作與運送等,但當站在一棵大樹前,除了「好大的樹喔~」之外,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它?他是什麼樹?他健康嗎?它的枝椏長得如何?能否度過強風?

直到有一次,跟朋友去台北上樹木的課,講師用我們會的基本概念去介紹樹,整堂課呈現許許多多樹的樣貌,大家試著依我們所知的知識下去推理判斷這棵樹怎麼了?這樣的環境會如何影響它?它可能遇到什麼困難?我們要怎麼幫它?整個系列課程就像偵探探索,只有理解與推論,沒有太多的理論,所有過去所學的東西都活過來,變成是可以運用的材料了。

那一次的課程,我受到的衝擊非常大,我發現高舉著要環境保護的我,對自然所知竟如此的少,連身邊最容易接觸到的草跟樹都如此陌生,這樣的無知到底是在支持什麼?也懷疑過去在學校待了21年的自己,到底在生活中運用到所學的比例有多少?

扯遠了,回到跟恩恩的早餐,看到他享受其中,用身體去感受大樹、自然跟自己的關係,我深信,等他長大後,如果有機會站在修樹的崗位,他不會輕易做出斷頭修剪的選擇,他會選擇對樹最有利的修剪方式,因為,他曾經跟大樹有深刻的互動過。



今天早上,我要去當樹木講座的工作人員,感謝好友Lin Wu。將「想把這麼好的課程帶來桃園」的想法化成實際行動,讓身在桃園的朋友也有機會接觸到這麼生活化的樹木講座。這不是對植物有沒有興趣的問題,而是身為一個公民需要關注周遭環境的基本義務。

======================
【延伸閱讀】

2018/03/01  南區共學中心終結斷頭修剪合約,我要樹蔭遮陽
2018/02/08  南區共學中心高雄市府沒誠意 公園改建毀樹不肯停
2018/01/30  陳家家高雄市府別砍樹,我要大樹留下來!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為了孩子,我們能如何與社會對話,為孩子撐出學習與生活的空間?
與孩子的對話,有機會不卑不亢,不威脅也不利誘嗎?在威權教育下長大的我們,要怎麼開始呢?
歡迎一起來聽聽實踐班,一起交流,尋找答案!
7/26台東實踐班簡章 https://reurl.cc/1x6ZyQ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小孩的不卑不亢




圖文:黃婉茹(台東親子共學團)
今天與暖蛇夥伴另一個家庭帶孩子們一起去小火鍋店,26小。

對於三寶家庭來說,這人配比很常見,但是當他們互為朋友,小孩可興奮了。不停的說話、一起分食、互相邀請去拿食物等,所以大人也很忙很忙。忙著調停、忙著分食、忙著請他們小心安全

最後快要離場前,其中兩個孩子們忽然從一處奔跑到某一處,另個孩子追了過去。
這時,聽到別桌客人,坐著兩個大人、一個孩子。
男性大人說:「把這裡當作遊樂場嗎?」
女性大人說:「吵死了!」她還飄了一個明顯的斜眼,飄視著站在她身後的孩子們。
我很快上前與孩子們說明,與他們討論這個場地奔跑可能有的危險,也說明還有打擾到別人用餐的品質。他們立刻接受建議,願意暫停,另個家庭的爸爸朋友也很快先帶孩子們到外面找空地讓孩子跑一跑。
我負責把東西收一收,一起離開去看孩子們。

回家路上,我問小孩,有聽到那桌大人說的話嗎?他們怎麼想?
妞說:「我完全可以接受他說我們把這裡當作遊樂場。但是,我沒辦法接受他說『吵死了』。」
弟咕:「對啊!我知道我們很吵,可是,有到吵『死』嗎?他變骷髏頭了嗎?他死了嗎?他怎麼可以這麼說!」
聽到這裡我覺得相當有趣,小孩對文字是這麼的直觀而敏感!
妞:「對,其他我都可以接受,我也覺得我們有點吵,但是,『吵死了』聽起來就是太誇張了。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我:「所以你們覺得可以說你們吵,但說『吵死了』有點脫離真實狀態?感覺令人不舒服?那為什麼他們要用這樣方式說話?」
弟咕:「我覺得,他們應該就是在是想嚇唬小孩。因為我們是小孩,他才這樣說。」
孩子們這番對話,讓我很驚訝。
不卑不亢。我先想到這四個字。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當然,我們離開店裡了,無法再與那個大人們做核對。但孩子們的分析,我覺得實在到位!完全不是下對上的,而是平起平坐的看待。
我並不是覺得孩子完全沒有錯誤,也不是贊成孩子們可以在公共場合尤其是餐廳奔跑。但是,在公共場合裡看見孩子造成別人困擾時,應對方式能怎麼做?我們是帶著同情蔑視,還是平等溝通?是咒罵孩子,還是抱怨家長不管教?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產生衝突時,如何對話才是真正建立平等的互動?

我在想,所謂的「親子友善」,應該不是要社會完全容忍親子所有的行為,而是:在雙方需求衝突的時候,能互相尊重、以平等的立場來互相討論,甚至站在互助的立場,出手協助,而不是袖手旁觀與評價。
這些平等的內涵與兒童人權的概念,我覺得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關鍵。
仔細回想,「把這裡當作遊樂園啊?」這樣的用詞,很明顯是為了孩子而刻意這麼說,而且呈現對孩子的想像的單一思維。等於在隱喻:「小孩要玩,就是要去遊樂場only,怎麼會在這個地方『撒野』?」

那種把孩子只與遊樂場場域連結在一起,很常見的還有「帶孩子吃飯怎麼不去親子餐廳?」,背後好像在影射兒童必須有如同成人般的穩定性格,以及禁止不穩定的兒童踏足「正式場域」、「文明場域」,而不願思考如何共融、如何思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進入社會的必要練習。就更不用說那個語氣的不客氣了。
「吵死了」,就如同孩子們感受到的,是帶著情緒與不耐煩的狀態。這句話,通常人不會對在餐廳裡的長輩或平輩說的。但,許多人卻只敢對孩子這麼不客氣,這明顯是將孩子放在較低的地位去指使。

這裡的應對方式,完全可以看見一個社會因「弱化」小孩的理解與對話能力認為小孩無法用成熟理性的方式對話以及將孩子放在一個不對等的位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只是粗糙的抱怨與抗議,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藐視與壓迫。

不是不能說,但,你對其他大人怎麼說,那就用同樣的方式對孩子說吧,說出你的期待,你的困擾,甚至是你的感受。
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該左手教孩子要有禮貌,右手卻對孩子施以頤指氣使、粗糙相待、威脅恐嚇等你不會做在大人身上的事。 大人們啊,你們如此講求禮儀、要求孩子做禮貌寶寶,怎麼你們就是學不會與孩子好好說話?

後來問小孩,「那怎麼跟你們講,你們可以接受?」
「『你們蠻吵的,可以安靜一點嗎?』這樣說,我們就可以接受啦。」
把孩子好好當作一個人,去談、去對話吧。

「為了孩子,我們能如何與社會對話,為孩子撐出學習與生活的空間?
與孩子的對話,有機會不卑不亢,不威脅也不利誘嗎?在威權教育下長大的我們,要怎麼開始呢?
歡迎一起來聽聽實踐班,一起交流,尋找答案!

7/26台東實踐班簡章 https://reurl.cc/1x6ZyQ

======================
【延伸閱讀】

2019/04/15  岱伶,萍水相逢的丸子感謝萍水相逢的逐字稿
2017/09/22  口天娟字詞之間,留點空間
2018/03/30  曾曉虹從吃飯這點事講到尊重和接納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