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共學記錄:「很會煮」的定義?!

圖文大腳小腳中區親子共學團_薛安琪





團上爸爸呼喚小孩來吃飯:「姨嬤煮這個好好吃喔,姨嬤很會煮耶。」

小孩回應:「我跟你講,我媽媽更會煮,你知道我媽媽煮的泡麵有多好吃嗎!」

.

常常有大人會說:

「我不會畫畫!」

「我肢體障礙,我不會跳舞!」

「我不會煮!」

但是,小孩卻常常給出真誠的回饋:

「你畫得真好!」

「一起跳舞好開心!」

「好好吃!」

那麼,「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一定要到達專業級的達人程度才算嗎?

願意嚐試、享受過程、也做出成品了,算是「會」了嗎?

「學習」,到底是以過程來判斷,還是以成果受到多少正面評價來判斷?

小孩吃飯是在吃專業的烹調方式?還是在吃連結?

吃,除了口腔的品嚐和感受,除了身體的止飢飽足,還有沒有心理層面上的意義?

.

圖片是我家小孩的便當盒。

很多人都以為我「很會煮」,但我其實搞不懂「很會」的定義是什麼。

我就只會簡單家常菜,而且變化不多。但就是小孩愛吃什麼想吃什麼,我就盡量弄出來給他吃,我煮得開心、他吃得開心,就這樣。

例如這個便當盒的前世,其實只不過是白飯、淋上滷肉燥、煎蛋。就這樣。

我也常常做出難吃的菜,小孩面有難色,我們想辦法討論出,如何讓它得以入口,或者誰分配幾口想辦法共同承擔,想想以後怎麼調整⋯等等。

.

當我們說「我不會⋯」的時候,背後其實隱含著什麼呢?

有沒有大人害怕挫折、抗拒學習、選擇「不願意面對」的意味呢?

大人對「學習」的態度是怎麼想的,又是做出什麼樣的展示給小孩看的呢?

要不要,換一個更貼近真實的說法來描述自己的現況?


======================
【延伸閱讀】
2019/07/07 薛安琪一封家書
2021/01/16    薛安琪 吵青江菜
2021/05/12    薛安琪同理的起點

======================
✨【最新活動】2021/11/13~11/1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童年的秘密讀書會

圖文新竹暖暖蛇家長_ Eva




今天跟共學夥伴一起讀《童年的秘密》第十四章:個性的轉換。

裏面讀到很重要的是關於大人的暗示與小孩的自律。

童年時代,極爲容易接受暗示。而且在夏科爾進行歇斯底裏症研究的結果表明:經過暗示,一個人甚至可以壓制自己的個性,轉換爲他人,即暗示者的個性。

就像性教育這件事,我們往往以爲不教不談,小孩就不會學習我們害怕的事情,但其實我們的無所作爲,就暗示了小孩我們對性的恐懼。小孩學會的,會是我們的態度。

所以蒙特梭利在書中說,成人賦有某種使命,即為兒童行爲的啓發者。要能夠冷靜緩慢,讓兒童觀察到成人每個行動的細節。

這也是 教育學導論中提到的 [潛在課程]。 我們跟小孩的互動中,回應的方式,包括肢體語言,就可能反應出我們認同的理念,我們選擇的價值,這些小孩也都會學起來。

從暗示繼續延伸,就提到小孩的内在自律。

假如成人的暗示,替代了小孩的自我意志,小孩不會有經由自己思考過產生的行動。換而言之,小孩不會因此發展出自律的狀態,而是他律。

謹慎和經過思考的行動是完全正常的,是一種秩序的綜合體現,可以稱爲内在自律。

夥伴舉例說很多長輩會質疑共學的方式是太尊重小孩,讓小孩太自我。長輩說的太自我,可能是負面的,放縱,自私的意思。也會質疑這樣小孩無法發展出自律。

透過書中的論述和舉例,恰恰證明尊重小孩,努力尋求互相平等對話,才有可能不是用大人的暗示作用去抑制小孩的行爲,而是由小孩自己的主體經驗出發,去發展出他與環境互動,與人互動的方式。

這也是平常我們説的:讓小孩成爲他自己。

他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麽,穿什麽,玩什麽。他可以自己決定學什麽,做什麽,成爲什麽樣子。

他可以自己選擇,然後練習承擔。

共學沒有很輕鬆因爲我們都在學習,感謝夥伴的經驗分享~


======================
【延伸閱讀】

2021/01/10 Eva為了孩子,我們一起發聲~

======================
✨【最新活動】2021/11/13~11/1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暖新-風中13味】之 菜市場沒有賣千年老樹

 圖文 大腳小腳北區親子共學團_ 楊鎮宇


前情提要:

文章中的 故事工作坊」是新竹暖暖蛇「風中13味」的相關活動,鎮宇是工作坊的講師風中13味是由一群人帶著兒童,用自已的身體去體驗新竹縣的13個鄉鎮,故名為細孲仔的風中13味。在故事工作坊中轉譯故鄉的風土故事,使用兒童更能理解的語言與故事結構,設計兒童能聽得懂的風土故事。

活動相關資訊請看... https://reurl.cc/NZxO1m

=========

「菜市場有賣什麼?」我問故事工作坊的學員,大夥熱烈分享一輪。接著,我又問:「菜市場沒賣什麼?」這時,空氣凝結。

上午十點,太陽溫溫的,我走出湖口火車站,開始尋找湖口鄉公有零售市場的入口。

站在火車站外,對街左側一大塊紅底白字看板吸引我目光,上頭寫著「怎麼辦?勞工問題找勞動黨」。嗯,我今天是要找菜市場。我查地圖,沿著車站對面的中正路一段走,途經台灣企銀後,傳來「來喔來喔」的蔬果叫賣聲,再到土地銀行,外牆掛紅布條,慶祝王齊麟跟李洋獲得奧運金牌。

到啦,菜市場的入口到啦!湖口鄉公所的兩位工作人員穿著工作背心,替每位入場民眾量額溫、蓋手章。以前都是參加演唱會、展覽等活動才要蓋章,這天初次進菜市場並且蓋章,成就達成。

我在找親子共學團的人。他們辦兩天的故事工作坊,說要培訓大人講故事給小孩聽,然後第一天上午,大隊人馬通通帶進菜市場。我是第一天下午的講師,也是第一天上午的逛菜市場民眾。

高麗菜、魚肉、海帶、果汁、筷子、洋裝、內衣,菜市場裡通通有賣。「一包五十元,兩包八十元!要買要快!」叫賣豆干的老闆輕快喊著。「每一顆高麗菜都是我精心挑選,品質讚啦~」菜販老闆發出渾厚聲響。

菜市場裡的人群流動著,突然一群大人小孩高高低低流來,我找到親子共學團的夥伴了。這時,仍有夥伴還在迷航漂流,一個親子共學的夥伴正在講電話:「什麼,你說你在土地公廟外面?那是哪裡啊?」旁邊的攤販老闆熱心解釋:「土地公廟喔,就在菜市場另外一邊,你朋友會不會在那?」經過老闆提點方位,那位尋路夥伴不久後也流過來會合了。

步出菜市場時,共學團的夥伴們個個手上大袋小袋,既踏查也採買,是食材,也是故事的素材。

那天下午,我在中正二街的湖口中正村集會所,和近五十戶家庭分享大人跟小孩說故事的三點準備事項:故事從哪裡來?什麼是故事?怎麼說故事?

不用去遠方,生活周遭(像是逛菜市場)就蘊含許多故事材料。有時,我們像魚,故事像水,太熟悉以至於納悶「我的生活有故事?」有的,當然有,只是需注意「看自己沒有」的症狀發作。

有人認為,故事就是講事實,不,這不是故事。有些人則認為故事是談解釋,嗯,這也不是故事。前者像新聞報導,後者是學術論文。這兩種都不是故事。


那什麼是故事?有個小孩跟爸爸一起騎單車,「本來」他想往前衝,「可是」卻迷路,而且找不到爸爸。他在路旁大哭,路過阿伯想幫忙,他卻忘了爸爸的電話號碼,還好還記得媽媽的電話,輾轉聯絡下才找到爸爸。「所以」,他覺得,下次要先跟爸爸約好集合地點再往前衝。

這是一個三年級暖蛇自學生寫的日記,包含了本來,可是,所以。有轉折,成故事。

故事工作坊第一天下午,三個小時的講課,像鷹架,給學員用。第二天上午,學員分組討論,下午分五組上台講故事。


本來,一群人逛同一個菜市場,可是,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跟解讀,所以,就有了各種精采故事。紅糟肉、老闆的叫賣法、老菜脯、柿子跟燈籠、媽祖廟,不同題材,各種敘事方式。

「菜市場沒有賣什麼?」我問台下學員,大人們陷入沉思貌,小孩們則是快速丟出:「千年老樹!」、「吊車!」

在已知跟未知間,是我們生活的人間,從已知邁向未知的瞬間,故事浮現,小孩熱切拋出他們的心思,而成人們,雖然生活傷痕累累,別忘了故事的靈光乍現,那般的撫慰。

======================
【延伸閱讀】

2017/01/06 楊鎮宇,如實面對,就是改變的起點 
2019/01/16  楊鎮宇米米最近愛大叫 
2021/05/24 楊鎮宇微不足道的小事

======================
✨【最新活動】2021/11/13~11/1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暖新-風中13味】之 甜水粄

圖文: 新竹暖暖蛇暖新家長_王岢鈺




知識是由經驗而來的!!

那天的早晨,孩子在關西市場買了一塊「甜水粄」,那一天的陽光非常的耀眼,孩子一口咬下,愉悅的表情一瞬間凝結在那道光下,很緩慢的吐出一句「我以為這是黑糖饅頭」。

甜水粄之於我的記憶,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早晨總有人扛著扁擔到街巷叫賣,打開籃子蓋的花布,裡面是一個一個班駁的陶碗,外公總會買一碗當我早上的點心。

陶碗拿在手上沉甸甸,用一根像冰棒棍的竹籤,在碗內滑一圈,再向內畫十字狀,再切成一小塊插來吃,那股滑入喉頭的香甜,是我在菜市場必買的甜點。

第二天扛著扁擔的人,會再回來把碗收走。

日覆一日的記憶,似乎就在昨日。

甜甜的水粄,咬在口裡是不同的記憶感受,喚醒的是過去與現在交織的知性。

那個早晨,帶孩子逛市場的使命感又深刻的浮出。

黃武雄在童年與解放談到「不經驗的知識使人異化」

不通過體驗的知識,不成為人自身的一部分,反而會使人異化。

人在經驗生活創造文明,是透過無數經驗的累積,反觀現行體制的教學,透過教科書記憶與背頌,單向的接受,知識變成一列列的條文,變成裝飾,變成虛有其表的社會地位像徵。

知識是人類過去的記載,若只有在書本上單向吸收,如同只餵養沒有感知與香氣的食物,無法透過五感的接收,兒童感受不到義意,相對的心智無法拓展。

書本給予的現像,記載的是人在不同的時空產生的經驗載體,單靠眼看是不足架構人的經驗知識。

主體真實的走入城市的集散區,進市場眼看的到,手摸的到,鼻聞的到,耳聽的到,口品嚐的到,實際的群體與過去傳下來知識,經由正運行的經驗產生相互的碰撞,素養裡談的生硬文字,也在時空中被激活,目的是要讓長久僵化的學校教育重燃,實體閱讀的知識走入生活中,活跳跳的知識,學習的創造是不是很有畫面。

走讀的過程中,兒童不單是背頌地名,更是跨過時空與自身主體的經驗,重新去認識自已,也認識自已的家鄉。

有一天現在的他,可能經驗過去如我的經驗,這不同的感受面,舖陳的是知性的養成。

很多人說「甜水粄」是閩南人說的碗粿,是也不是。

仔細分析內容,客家人的水粄有甜跟鹹兩種口味,甜的是糝黑糖跟米漿拌勻再下去蒸,鹹是在蒸好的白米漿上頭舖上炒香的菜脯料,跟閩南人碗粿的做法不盡相同。

口感上也略帶差異,碗粿吃起來偏硬Q,水粄的水份比例較高,口感上相對比較為軟儒,我口中的客家水粄能在齒間感受到型,滑入舌上如水漾帶過,鹹的口味可以咬到菜脯的脆香,甜口味黑糖的甜蜜感順著喉頭至鼻腔,這是記憶中有外公的甜滋味。

兩種口味我都愛,身帶客家魂的基因,我真的好愛「甜水粄」。


#細孲仔个風中13味—

有一群人帶著兒童,用自已的身體去體驗新竹縣的13個鄉鎮,故名為細孲仔个風中13味。

讓兒童透過自身行腳,體驗自已生長週遭的風土,查詢鄉鎮的發展史,人文故事,從自身體驗外擴與世界相連。

前人的足跡可以補足兒童活動的侷限,不同時空的人類彼此相印證,這樣的學習才有了生命力。

歡迎加入親子共學,一起來共學吧~


======================
【延伸閱讀】

2019/07/05   王岢鈺 暖新食藝術
2020/06/19   高芸婷, 暖新之風中13味

======================
✨【最新活動】2021/11/13~11/1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關於鞦韆計時器,自我的省思對話】​


作者:小孫(越育主持人)​

鞦韆計時器的事件怒噴了兩集 Podcast 後,沉澱下來總是不斷地問自己,到底我在意的是甚麼? 為什麼我無法跟外面那群酸民或者支持這件事情的人冷靜對話? 到底在這整件事情中是甚麼東西會讓我的理智斷線,我確實很少在社群媒體上憤慨,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大概都還會記得在公開場合你一定要扮演另外一個你,那個冷靜、淡定能夠把事情有條有理處理到最好,然後默默地還要補上一句我只是做好我的本分這樣的話,來代表著自己在這個社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只是回過頭來繼續追問我自己,這件鞦韆事情生氣的理由是甚麼? 讓我想到了自從大學念了歷史系後,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由到底對人代表甚麼,國家的形成、民族的解放運動、罷工等等各式各樣的小東西浮現在腦中,那麼我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在意自由呢? 回顧我的童年生活,其實我的父母家人已經給了我很多相對大空間的自由了,小時候跟同學去夜遊、半夜不睡覺打電動、去網咖、跟網友網聚,買了一些想要的玩具,這些很多人可能都沒有得到的自由我都擁有,但為什麼我一碰觸到自由的議題時,就會變得如此的敏感和玻璃心呢? ​

繼續挖下去,我想也許工作上的不自由,造就了我對於這個議題的極度敏感,做業務工作的種種不愉快,虛假的微笑、加班應酬、出國策展、同事之間的虛偽,這些零零總總經過數年的工作累積下來,讓我覺得若能夠讓我的人生重來,那麼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由,也因為自己的人生可能已經沒機會自由了,所以我把自己的投射給放在孩子身上。​

那麼在親子共學的圈子之中,我看見的是甚麼樣的自由呢? 其實我最羨慕共學團的不是小孩的自由,而是成人在這個圈子裡的自由,那些看起來沒有再受到壓迫的成人們自然而然去慢慢還給孩子的自由,那才是我自己最嚮往的東西。然而就像【逃避自由】所寫的那樣,我如此嚮往的自由擺在眼前我卻會開始害怕,如果我辭掉工作不就自由了,可是除了經濟上的不安全感以外,我確實還是害怕著自己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不是我所渴望的那個樣貌。​

回到鞦韆計時器中,我最在意的就是到底我們要增加多少社會規範,而為什麼人無法理解這些社會規範會對彼此造成的傷害? 很多人都會認為我們大驚小怪了,不過就是加個計時器孩子也可以照他們自己的方法玩,你們為什麼搞得好像天崩地裂一樣。但我就是無法用這麼淡定的方法去看待這個【措施】,今天你增加計時器,下一次要增加甚麼? 為什麼過去孩子和家長可以共同解決的小事情要用規範來處理? 難道我們的社會給小孩的規矩、規範還不夠多嗎? ​

我自己的小孩也有數不清的經驗帶去公園了,當然會碰到某些遊具有別人長期在玩的情況下,可是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讓孩子去同理,如果你很想玩一直霸佔措施,下面的人的感受是甚麼? 又或者當你去示範幫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甚麼去學甚麼這樣的事,如果以後我的小孩問我為什麼鞦韆旁邊會有計時器,我都會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因為政府覺得你們不懂得禮讓,不會同理人,大家要玩的公平所以有這個計時器,那麼孩子心理的感受是甚麼呢? ​

另外這個事件搓到我的爆點就是,很多人認為小孩根本不會表達複雜的說明、情感,認為親子共學再編造虛假的文章來博取設為大眾的關注這點。我也試著挖掘我自己,到底為什麼我會對這件事情充滿了憤怒,回過頭來發現在人生很多脈絡裡,我確實都存在這個【我有很多想法,可是我都不能說,不應該說。】,尤其你在台灣本土的企業工作上班,業務工作你充滿了很多無奈,很多話你都只能往心裏吞,只有熟知你的朋友才有機會聽到你的想法,那麼這樣我有想法嗎? 在不知情的人眼裡,在公司高層的眼裡是不是我就是一個沒想法的人,因為我沒有表達出我的想法? ​

而孩子的想法是甚麼? 我回頭看我的孩子,0歲數剛出生就有他的想法了,他不喜歡被碰到皮膚的哪個位置,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孩子不會說話都會用肢體動作表達,可是大人有在乎這些嗎? 如果我們選擇對孩子的想法視而不見的時候,我們當然會認為孩子哪會有想法,網路梗圖【他還是個孩子啊!!!】是很好笑沒錯,可是他是個孩子並不代表他沒有想法,而是我們到底有沒有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

在成人的世界裡,細數著你每天有多少想法只能放在心裡沒有說出來,而孩子的世界裡這些孩子難道不會有想法嗎? 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在一接觸,一聽到他一看到他的時候都會有想法,只是社會到底有沒有尊重你的想法,有沒有讓你講出來,講出來有沒有人告訴你【我也有這樣想。】。在公司上班的時候每次聽很長的會議,會議後如果有人私下敢說出【這是場有夠無聊的會議,我根本不認同他的話。】這時候旁邊總會有一兩個支持你的人會附和【真的 ! 完全無法認同】。可是到頭來這些話都只能私下說不是嗎 ? ​

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科扎克說過【這裡沒有小孩,他就是一個人。】,我們把小孩當成一個人,這句話我深深覺得實在是太深奧了,我們總是不知不覺矮化小孩,覺得他們還小,懂得不多,保護他們,決定由我們來做,但我們卻忽略了這些做法不是都在抹滅孩子們的聲音嗎? 結果到了成人社會以後,又突然間開始質問這些長大的人,你們為什麼沒有想法? 你不會思考嗎? 我們的教育是用這種方式嗎?​

所以鞦韆事件我在乎的就是【自由】、【孩子的想法】這兩件事,釐清了自己後我想真的再碰到類似的人問我,我應該就能對答的冷靜一些,也能清楚地的論述自己的主張吧,只是想整理這些脈絡,我不是想要爭取誰誰誰的認同,人如果有自己的理念未嘗不是好事,釐清他然後捍衛他,了解你自己在乎的是什麼吧。

✨【最新活動】2021/10/23~10/2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一百個小朋友 看台北市府的公園鞦韆計時器三分鐘措施】



作者:一百個小朋友

​前言:​
十月八日,台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發佈新聞稿說,台北市六個公園(大安森林公園、前港公園、南港公園、青年公園、花博美術園區公園、碧湖公園)的盪鞦韆旁將設置三分鐘的計時器,減少排隊糾紛,推廣分享的快樂。​
我們訪問了一百位小朋友,他們是公園的第一線使用者,問問他們對於這個「計時器三分鐘」措施的看法。​
內文:​
垚(4歲):「我會企(去)問他,可以借我玩了嗎?」 ​
晉宸(9歲):「就問他可以換我玩了嗎,不就好了,幹嘛要計時器。」 ​
咪(9歲):「用計時器這樣強硬的手法,只是在教『服從』,不會學到『分享』。」 ​
蛋餅(6歲):「減少了小孩和小孩之間對話的機會,練習和連結變少了~反而不會對話!衝突會變多~」 ​
恩恩(7歲):「我都在人少的時候去盪鞦韆,因為我喜歡盪很久。喜歡玩很久的小孩,還是會再一次再一次的盪,不想下來。」 ​
承翰(10歲):「人多的時候,我自己會看狀況,判斷玩的時間。如果真的等太久,就跟前面的人講一下,又不是沒辦法討論。這樣的狀況,應該要多蓋一些盪鞦韆,就不用排那麼久了。」 ​
愷雅(8歲):「他們應該是去蓋多一點鞦韆啊!」 ​
Roro(11歲):「蛤~~我懷疑人生了!這什麼奇怪的規定?他們為什麼可以擅自幫小孩做決定?」 ​
淳(12歲):「如果有小孩一直盪鞦韆不下來,我猜原因可能有,玩不夠、想跟朋友一起玩、太久沒玩、公園裡面沒有她想玩的遊具(她只想玩鞦韆)。如果鞦韆的小朋友提出還想玩,可以問他想再玩多久?如果他說很想玩很久,可以跟他說後面也有人跟你一樣很想玩,他們也等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想玩。」​
小樹A(5歲):「如果我正在盪鞦韆的時候,計時器響了,會很不開心,因為我還想盪。我正在盪鞦韆或正在等其他小朋友盪完鞦韆,都會想跟他/她用說的,不一定我們會想出其他的辦法,大家都可以玩得很開心。」 ​
小樹B(5歲):「計時器不錯⋯⋯這樣大家就不會吵架了⋯⋯」​
俺俺(6歲):「如果我是盪的人或等的人都可以跟對方講自己的想法,我還要再多久請等一下,明明就可以溝通啊!而且自己就可以數為什麼要用計時器?沒人排隊的時候也要用計時器很奇怪欸!」 ​
陳意(3歲):「我去玩盪鞦韆時會注意後面有沒有人在等,媽媽也會跟我說還有幾個人在排隊,有時候排隊的小朋友也會問我說可以換人了嗎?我可以判斷決定要玩多久,這樣的方法不好嗎?為什麼要叫計時器在旁邊叫小孩停下來、停下來?」 ​
彤彤(8歲):「計時器,就只有『限制』,我很喜歡盪鞦韆,從小就玩,學習等待、讓小的玩、一起玩、不同玩法。 小孩喜歡玩盪鞦韆,不懂嗎?公園很大、台北市很大啊~有很多地方可以增加盪鞦韆,不會想好的辦法嗎?」​
喬喬(6歲):「如果等太久,就去問他還要盪多久?」 ​
安安(9歲):「如果等太久就先去玩別的,等沒有人的時候再來玩。但為什麼是訂三分鐘?不是一小時?」 ​
姵希(7歲):「如果放上計時器,我就不想要去玩了!因為我不喜歡被規定。本來我看到有人要玩就會跟他輪流,但是要被規定我就不想了!」 ​
宥辰(5歲):「三分鐘太快了!只能玩一下下。我覺得不要有計時器,想要玩的人可以自己討論。」 ​
蜜蜂(7歲):「不要用計時器。因為我想玩幾分鐘要自己決定,有的時候我也有可能玩兩分鐘就想下來了。」 ​
阿迪(6歲)說:「生氣氣,我們有自己的權利啊~為什麼可以規定?」​
澔(10歲):「這是誰想出來的方法啊,怎麼那麼爛啊。」 ​
小布(9歲):「為什麼不是用協調的?要玩的可以說或者問問對方還要多久?」 ​
叡叡(6歲):「蛤!?那樣一點也不好玩,坐上去緊張死了,怎麼會好玩!?」 ​
蓁蓁(6歲):「難道他都沒想到別的方法,只能計時器嗎?想玩的抽籤也可以呀!」 ​
岑岑(4歲):「我要把他揍扁,為什麼要規定我們玩多久!」 ​
千千(7歲):「為什麼要規定?我可以決定啊!如果有人盪很久,我會跟他說,『我在排隊,還要多久?』或者一起玩,然後我也可以等,就討論啊!如果真的真的盪很久都不下來的小孩,那他一定很喜歡盪鞦韆…」 ​
菖菖(8歲):「我想玩就直接跟對方說就好了,不需要有計時器。」​
小鼻(9歲):「蛤~太誇張了吧!設計時器就把它變成政府的了,但這是要給大家玩的,為什麼他來決定!」 ​
庚翰(9歲):「政府真的很無聊,人又不是不會溝通。」 ​
宇堤(5歲):「很好笑耶!」 ​
璿(9歲):「才不會減少衝突,因為小朋友還是會想玩呀!如果後面有人,我再盪一下,就會下來,還有其他可以玩的呀!我可以去玩別的,後面小朋友也可以玩(盪鞦韆)。如果是我在排隊,我會直接問他,可以換我嗎?如果他不答應,那就是他還很想玩,我可以去玩別的,別的也好玩,等下再來看~」 ​
妞(8歲):「不是直接問就好嗎?問說還要多久?」 ​
弘曜(10歲):「就是鞦韆蓋不夠多,又要解決大人的困擾才會有計時器!要是我遇到,我會找人少的排隊,人太多就先去玩別的。」 ​
樂樂(9歲):「是誰規定?為什麼要有這規定?如果我是盪鞦韆的人,我就跟後面的人說一下,我還想坐多久,請他等一下。如果我是排隊等很久的人,可以跟坐盪鞦韆的人說一下,自己也很想坐。為什麼不是討論?是直接規定?」 ​
小Lu (8.5歲):「我想要自己決定玩多久,多蓋一些鞦韆就好了。」 ​
阿恩(6歲):「我很喜歡玩盪鞦韆,要盪很久才夠……是哪些公園有裝那個計時器?」 ​
鹽巴(4歲):「如果有人想玩,他跟我講我就會換他玩了。如果盪鞦韆的人是我認識的,我排隊很久就會大叫,他會知道我想玩。如果是不認識的人,我就會叫媽媽幫我講。我跟妳說哦!有一種盪鞦韆一次可以坐四個人哦!大人跟小孩都可以一起坐在上面,很好玩。」 ​
腸腸(9歲):「我只要盪幾下就會跑去玩別的東西或找其他人玩。別人的話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根本玩不到3分鐘就會走了。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分配就會不一樣。」 ​
晉榮(7歲):「三分鐘太少了吧,那如果沒有人在排隊呢?」​
沛恩(7歲):「人多就先去玩別的,沒人就再玩盪鞦韆。」 ​
勳諺(10歲):「等太久就跟對方說就好。」 ​
華華(10歲):「怎麼會有這麼爛的東西,這樣就不會有討論了,雖然平常的大人也沒有在討論。計時器要擺在哪裡?如果擺在橫槓上面,誰要去按啊?是大人陪小孩去按嗎?有計時器也不錯,可是為什麼一定要設定3分鐘,小孩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設定時間,比如說,他想玩10分鐘,就設定10分鐘。會不會大家開始對計時器感興趣,開始玩起計時器了?」 ​
大霓(6歲):「為什麼?為什麼是三分鐘,盪鞦韆不能玩到開開心才下來嗎?」 ​
小寶(6歲):「沒有必要裝,人少的時候可以玩久一點,人多的時候玩少一點啊!」 ​
渝(9歲):「規定沒有辦法讓每個人練習自己做決定~」​
諺(7歲):「為什麼?排隊就好,為什麼要設計時器?還有,為什麼是設定3分鐘這個時間?每個人想盪的需要又不一樣?!」 ​
安安(9歲):「如果小孩覺得等太久可以陪他先去玩其他的。如果他真的只想玩盪鞦韆可以陪他去問還要多久。」 ​
小歐(8歲):「我反對,我覺得把盪鞦韆做多一點就好了!」 ​
菲(6歲):「這方法也太好笑了吧﹗沒有人會想時間到就換人啦﹗」​
荳(8歲):「我覺得不好,因為我還想要玩久一點。反正就等別人玩完下來後再去玩就好。」​
小雞腿(12歲):「沒有三分鐘計時器也可以輪流排隊、分享。我們小孩是可以溝通討論,互相一起想辦法。也可以想辦法說服對方,如果對方還是想玩,就換說服下一個人。政府決定小孩只能玩三分鐘,覺得不合理,重點就是要蓋多一點鞦韆就好,就不需要三分鐘計時器。」​
瀚瀚(10歲):「計時器沒有辦法讓人分享,計時器是拿來強迫別人的工具,人會拿計時器來警告別人。小孩沒辦法分享的原因可能是玩的不夠,盪鞦韆太少了,應該是要多蓋當鞦韆。」​
涵涵(8歲):「沒有計時器我也可以分享,因為等太久的人會和我說,我就會下來換他玩,我等太久了也會和他說,如果他還是想玩我也可以再等一下,或是和他說等好久了。」​
小培(10歲):「裝了計時器之後,我還可以選擇不要用嗎?如果是我去玩的話,有時候我不想被計時,或是時間到了,我可以多按很多下嗎?」​
小宇(12歲):「如果你去公園玩,還要被計時器搞得很緊張你就會有壓力,那還能盡情玩嗎?公園是玩耍和放鬆的地方。」​
睿睿(6歲):「明明就是大人不想等小孩玩吧!他們只能等三分鐘關我們什麼事,我們會自己等別人或用討論的。」​
修修(7歲):「三分鐘不是小孩會覺得玩夠的時間。」​
Jube(8歲):「如果是我,我會想要訂24小時。」​
汪汪(7歲):「如果我的鬧鐘響了,而我還沒玩夠,我還是會想要問問看別的小孩,可以等我嗎,讓我再玩一下好嗎?」​
阿迷(6歲):「我不喜歡身體被控制的感覺。」​
弈潔(8歲):「我不想要計時器,因為我可以自己去溝通要玩多久。」​
禹樂(6歲):「我覺得這個計時器真的很像是在命令,政府到底是怎麼在看小孩!」​
麒瑞(11歲):「我覺得他只想著賺錢,一直蓋大樓,也不蓋多一點遊樂設施。」​
瑋芯(6歲):「這是個無聊的玩具,因為只能玩三分鐘!」​
子妍(11歲):「明顯就是遊樂設施不夠,為什麼不蓋多一點。」​
沅璋: (11歲) : 「那是限制人身自由?」​
蘑菇(7歲): 「盪鞦韆3分鐘,盪不了幾下吧?自己玩三分鐘太短了,不然⋯10分鐘?可是我想要一直玩欸⋯但我沒有想等別人10分鐘這麼久⋯」​
小風(7歲):「我不喜歡,分享是自己想做的,不是被規定的。 」​
小毛(10歲):「我會想要盪個過癮,我可以跟後面的人表達我想玩多久。 但大家都同意:公園的遊具夠多,就不需要只搶盪鞦韆。」​
蝌蚪(5歲):「我想要5分鐘或4分鐘。 」​
阿妙(10歲)「就等玩好再換我啊,我也想盪到覺得好了下來。如果我等很久,我可以直接去問他跟他說。 」​
多多(5歲): 「我覺得很好,這樣大家都可以玩到。換的時候要先討論,問前面的人好了沒。如果他還沒好,我就先去玩別的。」​
毛肚(9歲):「這樣看著秒數一直倒數,壓力很大,無法放鬆的玩。看到別人一直玩,我可以去玩別的,不一定只玩鞦韆。」​
紹晏(5歲):「沒那麼喜歡耶!有時候會想盪很久~」​
邦邦(5歲):「我不喜歡規定時間!我想要玩一千萬分鐘(那你遇到前面別人也想玩一千萬分鐘時怎麼辦?)就把他打下來 (你開玩笑還是認真?有別的方法嗎?)那就想辦法兩個人一起盪一個盪鞦韆,或是政府蓋一千萬個盪鞦韆小孩都不用等,或蓋一個極巨化的盪鞦韆所有小孩都能坐上去還能溜滑梯~~~」​
苗(10歲):「覺得自己其實不需要玩太久,也可以先去玩別的。如果真的等很久又很想玩,就去問他還要玩多久就好了....。每個公園都有的話人就可以分散。」​
苗(10歲)、翔(8歲)討論:「可以換成(左營兒童公園那種)圓形鞦韆,一次可以很多人,多建一點,也要多一點單人的,因為有些小孩不喜歡跟別人一起盪就可以自己盪。」​
揚(6歲):「那如果計時器時間到了,小孩還不想下來,他們(大人)要怎麼辦?」​
春尋(9歲):「小孩不是霸佔鞦韆,而只是想玩久一點。就像大人在玩手機的時候,如果你的老婆也想用,那個大人就會說我再玩一下下。不公平!大人為什麼就不用被計時器規定! 但如果大人願意被規定,也不能規定小孩,因為小孩被規定的事太多了,而且要做計時器的事也沒有事先跟小孩討論。」​
愷雅(8歲):「臭屁大人!為什麼你們就不用設時間,小孩就要? 要多蓋一點鞦韆!」​
夏安(7歲):「我反對,我會玩得很有壓力!」​
妞妞(8歲): 「我覺得這樣不公平,像我媽都可以玩手機很久,但會提醒小孩玩太久。多蓋點鞦韆就好!我覺得大人的廁所也要限制三分鐘,如果還沒上完,馬桶、衛生紙、洗手檯和門會跑走!」​
張煦(9歲): 「大人為什麼每次小孩說要的東西,大人都會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還在做事情。大人的等一下明明就很久!小孩就不能說等一下等一下,我要玩夠。小孩就會被大人說不願意分享!」​
弟咕(5歲):「大人臭屁!我覺得每個人可以不要太久,因為我也不想等太久。但之前露營的時候我想盪鞦韆我就排隊,跟上面的人說一下,他其實就下來了,如果他還沒下來,我就跟他說希望他快一點,問他還想要多久。我覺得問一下不會很難。」​
侑呈(10歲):「設計時器沒意義,很多的限制是沒意義的。我看到後面有人在排的時候,我會盪夠了就下來,想盪又等太久的時候我會去問。」​
侑廷(7歲):「盪鞦韆我不會玩太久。假設換成是我很喜歡的溜滑梯的話,我就不想被計時器限制玩的時間,這樣一點都不夠。」​
好運(6歲):「被規定只有3分鐘,只會讓人更想玩更久而已。」​
跳跳(7歲):「 有人想玩比較久,有人玩得比較快,計時器沒有用。 」​
大聖(4歲): 「如果有人時間到了還是不想下來,還是可以讓他再玩一下下。」​
如如(5歲) :「那我還想玩一分鐘怎麼辦?很緊張,而且怎麼關掉啊?如果有人排隊我會讓她啊不需要計時器,而且我覺得旁邊也有盪鞦韆的話就可以一起玩。 」​
揚宇(9歲):「有計時器和沒計時器我會選沒計時器的,因為有計時器我只能玩一下,不能一次玩夠再讓別人玩夠:」​
滾滾(8歲):「花這麼多錢買計時器,不會多建幾個盪鞦韆,就不用計時了,他們是傻子嗎? 」​
郭彧(8歲):「這樣想玩久一點的小孩要一直排一直排一直排,可不可以說我想玩久一點,你好不好,你可以那我就玩久一點,這種平衡一點的方式,用溝通的比較平衡。 」​
媛媛(8歲): 「有時候盪一下就無聊了,不一定想盪到三分鐘,如果排隊就自己說就可以了,不然小孩都不需要學溝通,而且有計時器後如果小孩還想玩,大人就會直接規定他下來,小孩會很崩潰耶,如果我排隊的話我可以在讓他玩一下下。」​
Aaron宥(6歲):「又不只有盪鞦韆可以玩 ,如果真的很多人排隊就先去玩別的啊!如果還想玩就再排隊啊!但計時器對我沒差!我還是可以自己決定要玩多久~」​
小花(7歲): 「大人要用計時器可能是想要小孩輪流玩吧,不過這樣會有更多人會搶著玩反而更不好。」​
善(6歲): 「我覺得我要把它直接拆掉,裝了這個,每個人就不能享受到足夠的樂趣。 」​
皮寶(5歲):「不要裝,有人排隊我會下來啊!有人在上面我可以先去玩別的。」​
小隆妹(5歲):「不喜歡裝,3分鐘根本不夠玩,我常常玩超過3分鐘。」​
若澂(6歲):「好壞喔,為什麼要這樣?如果前面的玩很久,我就去問他可以換我玩了嗎? 他如果還要再玩,我就等他一下啊。」​
蛋皇(4歲):「不要裝~我想要玩四分鐘或五分鐘怎麼辦?」​
心寶(9歲):「3分鐘太短了耶,反而會增加紛爭,小孩玩不夠不想下來,大人還要跟小孩講,後面小孩在生氣,不是常這樣嗎?而且變成一個規定、限制,不是一個人自己提出來,是政府提的,反而會更多壓力感,不會有分享的快樂吧。」


【反對北市府盪鞦韆設立計時器】
邀請大家一起連署,拒絕這個不當政策!https://forms.gle/hyHSwfateG74kUPY6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從3分鐘的盪鞦韆計時器反思都會區特色公園的政策窄化與兒童遊戲權的本質失守》

 文:大腳小腳暖蛇團_北區 林清俊

台北市政府公園處自202110月雙十連假開始,在市內6大公園的盪鞦韆試辦裝設「計時器」,每3分鐘一到會發出提醒換人。這一項措施幾乎讓媽媽公民們多年來在公園遊戲場所爭取的兒童人權瞬間退回原點,兒童的遊戲權竟然淪為計時器規範的齊頭式平等,一個握有首善之區的行政單位,政策執行的思維模式竟然完全脫離兒童權利的概念,進步價值的城市之名口號多於實質。

 

從一個思考淺薄的政策執行,同時看出集體公民素養的不健全,以及都會區特色公園遊戲場政策的窄化與侷限,公部門面對倡議的反應仍只是反射神經式的政策回應而已。多年來的兒童友善環境倡議,竟就被這個淺薄的政策直接輕易戳破,也警示著公民倡議仍然停留在表層需求的爭取,深層本質的公民思維帶動還需未來更多時日。

 

《表層的硬體空間改造,帶動不了實質的思維進步》

2016年起,各地都會區不斷由公民倡議爭取特色公園以及兒童遊戲場的改造,幾年下來在各地開花結果,國外設計引進的新型遊具,不斷推陳出新,都會公園的遊戲場以嶄新面貌持續改造中。關於特色公園改造的倡議訴求名詞:多樣性、提升發展刺激、多元鬆散素材、共融、符合CNS規範、參與式規劃,多可見諸報端網路媒體,這些名詞近年來一時成為最進步價值的公民訴求內容。

 

然而,表層的遊戲場硬體空間的改造成為了政府的執政成果,公共預算的編列擴增顯示了議員們的問政績效,該獲取形象紅利的各方人馬都在這一波規劃行動中參與了角色,但這只是表面形式的進步假象,真正的兒童人權、兒童遊戲權、兒童表意權、遊戲中的行為多樣性、空間環境的本質友善,仍然付之闕如。

 

《兒童遊戲權的本質,被政策框限於窄化的遊具設施改造》

盪鞦韆究竟需要幾個才夠?表層物質的需求滿足並不能直接成為政策的執行,兒童知覺發展的前庭覺刺激被線性的指向單一的盪鞦韆遊具,兒童透過環境遊戲所帶來的知覺發展,在草地上的翻滾,在公園高低坡度的跳躍,在自然樹木的攀爬,在公園水坑的觸覺互動,這在一個進步的城市裏其實是被隱性的排拒的,在公園的告示牌上甚至是禁止的,兒童必須於規範的空間內稱之為「遊戲場」,才能獲得遊戲的權利,因為政策的執行需要有所成效,以證明政策的有效滿意度。

 

這個荒謬來自於倡議與政策制定的正相關失控,倡議-政策-規劃-執行-展示,這成為了表層民主形式的SOP,在公民素養未健全的現況上反而帶來危險,而遊戲的權利在需求支應不足的情況下,就再次落到第二層的政策框限就是「限制性的管理」,台北市政府的3分鐘計時器,剛好就展現了這個毫無深層思維的窄化政策概念,並做出了最佳的錯誤詮釋。

 

兒童遊戲權的本質,必須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展現「遊戲感」,公園可以有遊戲感,街道可以有遊戲感,成人面對孩童的對話也必須有遊戲感,而不是那一種法外開恩式的封街遊戲,等待下課鐘聲一響,收掉遊具、清洗地面,隔日如常通車。如此,這個城市究竟在我們兒童的眼中塑造了什麼樣異化的遊戲觀?3分鐘的盪鞦韆計時器,則為這個異化更強化了鞏固的元素。

 

《窄化的政策未思考需求本質,卻馬上落入限制性的管理》

擴增遊戲多樣性、展現多元遊戲感才是真正的解方,把兒童發展的前庭覺刺激單一的指向盪鞦韆,盪鞦韆的需求被單向連結的擴張了。這種單向的擴張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進步規劃,各縣市更開始相競推出更新穎未見的遊具形式做為政績的展現。

 

當城市的兒童遊戲權,被窄化的政策框限在公園遊戲場的遊具,政府為了改善罐頭遊具,卻落入另一種進口罐頭的窘境,進口罐頭新穎有趣特別吸引人,帶來大量排隊人潮,然而預算有限,空間有限,表層的需求仍然無法全面支應,最後仍然必須落入限制性的管理手段,再一次逃避掉了面對問題去探求真正的需求本質,落入淺碟式政策的無限循環,以兒童人權為口號出發,最後卻做出限縮兒童人權的執行手段。

 

《兒童人權的落實是對大人權力的限縮與收斂,而不是荒謬的限制兒童遊戲時間》

面對國際兒童人權落實的展現,多數進步價值的國家與城市從來就是有條件的限縮與收斂大人的權力,這才是真正兒童人權落實的展現。台北市三分鐘的盪鞦韆計時器,形式上直接限制兒童遊戲時間,很單向的只在乎方便管理與表層的公平形式,完全不了解兒童權利的真正本質意義。

 

兒童遊戲權應該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多樣性的被呈現,不只在盪鞦韆、不只在溜滑梯、不只在新式進口遊具,更不只在遊戲場、不只在都會公園。

 

我們要問兒童教育的遊戲感何在?

我們要問問公民素養的遊戲感何在?

我們也要問問政府官員你們的遊戲感何在?

我們更要問問提案議員你們的遊戲感何在?

能不能拋開你們那些食古不化的舊式管理思維,

城市需要進步,阻礙城市進步最大的絆腳石在哪裡?

官員、議員、公民們,

你們看到了嗎?

 

《我,

在城市的

公園盪鞦韆

待了一下午》

 

~這種都會文青式的文本再也不會出現了,你沒一個下午,因為,

你只有三分鐘!

======================

【延伸閱讀】

2021/10/14 親子共學,【反對北市府盪鞦韆設立計時器,親子共學聲明】

2021/10/14 親子共學,邀請大家一起連署,拒絕這個不當政策!

2021/10/15 蔡岱伶北市盪鞦韆限時3分鐘,福岡蓋100座鞦韆給孩子不用排隊

======================

✨【最新活動】2021/10/23~10/24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