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幼兒在江湖

圖文:維茹 ( 台中假日團領隊 )

圖說:雖然是反空污遊行的照片,但「爭氣」的另一個意義,也就是迫切將幼兒放進江湖的原因之一。


孩子最近認識同樣是獨生女的玩伴,可能也有特質相近,所以一見如故,唯一的差別是玩伴有去上幼兒園,一會兒玩得蠻開心的,但又一會兒彼此都有一點文化上的衝突,是不是普遍的現象可能要有更多的樣本數,我想這也不是幼不幼兒園的關係,這也是主流教育期待的樣貌,在人際互動裡貌很容易有以下的情境:

1.「分享」是幼兒園的生存法則?完全沒有懷疑的感覺,也會理所當然覺得是這樣,反指不借東西的對方「小氣」?!

2. 協商的方式很單向:要求要借對方東西,然後下次就怎樣怎樣,但條件很模糊,很不具體和真實(買空賣空的感覺),聽起來比較像利誘或威脅,自己在被利誘或威脅時也容易分不清楚。不是雙向對話協商的,也比較沒有彈性,或許這也是她最常經驗到的方式

3. 帶很多單一的教條:好像可以感覺到打罵很不舒服,但又可以合理化覺得是自己什麼做不好,所以可以被打罵,或已經被洗腦成父母照顧小孩很辛苦,所以小孩要聽話,孝順?(是走在情緒勒索的路上嗎?)

孩子可能一開始會有點不舒服,但久了也會有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或是沒有認真去懷疑有別種可能性了,直接拿出奧斯卡柏尼菲(兒童哲學)的書來聊

很認真追趕進度的私幼,孩子的學力蠻驚人的,她看到玩具上的一個單字「stomachache」直接就唸出來,唸繪本念到一半,我被cue走,她就說自己唸,原來己經會用注音唸書了,可是這些學習的碎屑或是學習的工具,不保證有學習胃口,在認知和學習上也看到了一些現象:

1. 表現式的學習:在其他念私幼玩伴的身上,也有發現他們蠻會強調自己會了什麼,可是學習只有放在「已經會了」,很有可能就止住了更多的學習的內在動機,把學習成效當作是一種「表現(演)」,很多大人其實很買帳,當被稱讚的外在動機取代了原有的內在動機,其實是很可惜的,學習的樂趣不應是被外在的獎賞取代。(參考:過度辯證效應 ),我想這應該也是學習胃口容易壞掉的一種因素

2. 消除大人的生活壓力:大人的學習焦慮和競爭壓力?可是明明大家都知道真相是學海無涯?還是學憑混到手比較重要

3. 課程的想像:對學習的想像也很容易只放在要進到「課程」裡面,「要去上課才可以怎樣怎樣」,其實學校也有可能在窗外啊!很容易錯失生活裡的創造或是低估個人的潛能

---
整體來說,這不就是多數人走過的路嗎?

當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很多事情都失去主體,沒有物權、界限,被一些模糊的道德價值取代,然後孩子失去個人基本的權利,根本被當作的所有物,自尊變得很渺小,終於有些事情被看見,也就是學習的成效,當然也要運氣好,剛好他的認知狀態和學習的素材有對上,誤把外在動機當自我動機的狀態,走得順利,但也可能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如果運氣不好的人,只不過是興趣不同,好像就會走到失敗者的迴路裡,但會不會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契機呢?

生活和學習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沒有思考過,很容易停留在我們過去三四十年的經驗框架裡,我們要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單一/多元?

關於學力的這項,我去查了「7種IQ」原來都出版了二十多年了,數理、語文能力只不過是學校最容易用測驗量化的部分,事實上人有很多種可能性

======================
【延伸閱讀】
2013/10/24 陳怡伶自主玩耍的高貴
2019/10/25 涓慈學習其實也是一種想要
2020/03/18  蔡岱伶一堂哲學思考課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07/11~07/12宜蘭區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