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自主玩耍的高貴】

                                                   圖文:陳怡伶



 我心裡面,一直留著一個男孩的身影。

在一次機緣下到這位男孩家作客,男孩邀請我和他一起玩組合式積木。五歲的男孩正在拼一湊一台車的樣子。我加入後,便在車子的尾翼處加上一個積木。
男孩看見了,抬起頭來生氣地對我說:「妳錯了,妳不能這樣。」
我問:「為什麼不行?」
男孩說:「妳沒照說明書拼的這樣。」

原來,男孩的積木組合裡附有一頁範本圖。一直以來,男孩都按著說明書裡的樣式組合積木,所以認為我這樣組合是錯的。


我說:「說明書的裡頭是一種可能,但我們也可以創造出我們想要的樣子。」然後,我開始將樂高拼湊出長頸鹿、狗、以及不同造型的車子。但不管我做什麼,男孩都堅持他一定要按照說明書的樣式組合。

有一回,我和男孩一起到公園玩,公園裡所有大自然的素材(石頭、沙子、落葉…)都吸引不了男孩的興趣,他一心一意只想快點走向有溜滑梯的遊樂設施。

陽光透過樹影灑在地上,我脫了鞋,光腳走在沙子和草地上。
男孩說:「妳怎麼可以脫鞋?」
「為什麼不能脫鞋?很舒服啊。」
「不行,媽媽說不行。」他很堅持要求我馬上把鞋子穿上。

在男孩的心裡,是真心認為:
非得走到遊樂設施區,否則不能玩。
非得照範本拼積木,否則就是錯的。
非得穿鞋子走路,否則就是不乖。

那天,我隱約明白男孩的「非得怎麼樣不可」的信念,是如何被推疊出來的。那並不僅僅是「媽媽說不行」那麼單一的原因而已,我想,在他來到地球的這五年裡,鮮少享受過創造性活動的美好經驗。或者,在男孩想從事每一個創造性行為時,都被身邊的大人修正、叮嚀……這樣的經驗一多,男孩就不再從事任何創造性行為了。

我腦袋裡閃過一幕幕畫面。每當我們帶著小草孩子出遊時,不管是在公園玩耍,還是在海邊遊玩,總也會遇到帶著孩子出遊的其他家庭。其他的孩子看到小草的孩子玩的如此盡興,也會很想要跟進一起玩。通常,我們遇到大人的態度是:

阻止孩子:
「不要玩沙子歐,髒髒的。」
「水很危險,不要下去。」

或者指點著孩子:
「你這樣堆會倒。」
「你要挖深一點啊,不然水流不過去。」

又或者催促、干擾孩子的遊戲:
「我在跟你講話,你有沒有在聽。」
「快一點阿,你還要玩多久?」

這樣的提醒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一旦這樣的語言以命令式的口吻傳達,或者過於頻繁提醒,又或將大人的擔心過度傳遞給孩子,我們就很難呵護住孩子天生高貴的自然能力──創造力。

黃武雄老師在《學校在窗外》一書中提到:

人存在的原始趣向是什麼?

對我來說,在維生之外,創造是人的原始趣向,而互動亦然。
「維生」、「互動」與「創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個支架,也似乎是人類天生所共有的原始趣向。

人都有創造的欲望。想由自己做出來一些創造性的東西,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欲望。事實上,創造活動從人一出生下來,便時時刻刻、綿綿不斷的在進行。即使在學習大人既有語言的過程,小孩所採取的學習方式是不教自會的創造性學習。

……
除學習語言之外,每一個幼兒都不時在創造:玩泥巴、畫畫、割紙、切葉子、作歌,隨時在進行種種無需遊戲規則的遊戲。但當人漸漸長大,尤其被送進學校之後,創造活動迅速減少,創造的欲望也逐日壓抑;依大人囑附把大部份的時間與心力,放在文字與數學的演練,放在套裝知識的學習,為步入文明社會做準備,也為日後的謀生鋪路。

……
人長大之後,連創造活動也拿來做社會分工。大多數人,為了維生,度著日復一日,沒有創造性的生活。社會把人的創造活動,交給作家、藝術家與學術研究者這些少數的創造工作者去做,大多數人則只管「維生」。

創造原來是人的天性,人在創造活動中固然會有挫折,會有困頓,但終究會因此感到充實,感到愉快。正是創造工作的挫折與困頓,才使人真切體會到生命沈甸甸的價值。把創造活動交給別人代工,是違反人的天性的,也會扭曲人的價值判斷。創造的欲望被壓抑,時日一久,人自然會惶恐,會焦慮,會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

沒有創造只有維生,人會變得無趣,變得教條。


在陪伴孩子時,我常常訝異於孩子的驚人能力。即使在一個極小的公園裡,孩子們也可以玩的相當盡興,並將各項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水、沙、石頭、葉子、種子、樹木…每一樣在孩子眼中都是有趣的遊戲素材。孩子蹲在地上收集著不同的樹葉、在沙地處將自己弄的灰頭土臉、看到水坑就興奮的踩起來水……孩子能夠為此創造情境、賦予其意義(類似像扮家家酒)。並且專注於當下創造其作品、也完全不在乎作品是否能夠持久。

「創造性思維和慣性思維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創造性思維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或特定的方法標準。」也就是說,孩子每次的創造性行為都是獨一無二,每一次活動都創造出新的大腦神經迴路的連結,這也是為何自主的玩耍對於孩子如此重要的原因。
透過探索,孩子在認識這個世界。
透過創造,孩子在開展自己的各項能力。

若孩子天生的創造力一直沒有機會發揮,而漸漸失去了這項能力,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使到了玩耍時間,也會喊著「好無聊」,或者「不知道要玩什麼」,或者,只能制式的依賴玩具玩,而沒辦法從各式各樣的素材中,發揮玩的創意。就這個角度來看,玩耍,的確是一種能力。

在玩耍中發揮創造力,是孩子的天性,做天性使然的事,能讓人在心理層面上感到滿足。當創造力透過肢體實踐在遊戲中,自然而然的便有了成就感。倘若在陪伴孩子成長時,盡可能的給出空間,讓孩子自主性的玩耍,自然就能讓孩子以最自然的節奏,順理成章的發揮內在的潛能。

「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一定是自主充足的人。」──心理學家奧托‧藍克

我想,在維生無虞的世代裡,我們有必要重新看待孩子的玩耍,並投以正面的眼光。當孩子愈能自主性的玩耍,也代表著孩子的創造力愈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