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行為控制的歷程


圖、文:王岢鈺 (新竹假日團 領隊)



這畫面一定會被老人家念死,但我不會稱這叫浪費食物,但算不算玩食物呢?統稱是可以叫玩食物,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簡易,試想我們都希望孩子會學又會玩,對於正需要累積經驗值的幼兒而言,何時可以玩?何時不能玩?很難去準確的分辦界線,這些都需要透過足夠的練習。

既然講到練習,就會有無數的路徑可到達。要求孩子符合規範的路程,求快又便利的方式可使用行為控制法。好比說:你乖乖坐好才可以吃,友善點會試著和顏悦色表示,積極點會試著嚴肅語句形容,甚至搭配把食物拿走不給吃種種戲碼﹗

以上畫面相信生活中常見,為數不少家庭會呈現自然的後果,不是在計分板上照顧者與寶寶一較高下,就是悲劇收場居多,計分板上肯定有一方都不愉悅,且多半成人筋疲力盡。接續就發生照顧者埋怨,我的孩子這不吃那不吃的,這裡講的太長了,有機會再來談如何營造家庭用餐氛圍。那時我的媽媽教了我一招,在餐椅的方圓舖大垃圾袋,當時我用的是一塊藍白條紋的帆布墊,孩子用餐完畢,整片拿到院子抖一抖清洗即可,這是其一方便照顧者的方式,拿掉對幼兒整潔的期待,相信主婦會找到更多的方式。

兒童探索期最容易取得就屬食物了,哺乳期的嬰兒會溜著他晶亮的雙眼,試著輕咬母體的奶頭,有時真的會很痛,但我們不會斥責嬰兒不禮貌,對他而言那是對食器的練習,只是這食器擁有痛覺神經,我試過被咬到當口不免抽動身體,或是口頭告訴寶寶母體的感受,孩子漸大長牙後,那個不小心又更痛,我們會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寶寶也試過輕輕的跟稍為用力,我會告訴寶寶何種力道讓我們彼此都舒適,古語說的母子心連心,在那個時刻對這小生命感受最多。

稍早有朋友提到關於我放手讓孩子探索的作法「不過也要看你未來打算提供他的環境,像你家就有辦法走自學,孩子就適合這類的方式,父母也承接的住。」基本上以照顧者立場是可以理解的,寶寶進階到副食品一天三餐後,行為控制法就經常性落實於生活中,必竟要訓練孩子能融入社會?!我較不朝家庭能不能給予的方向進行,而是孩子百百款,不能只適用一款,也不能只看下一站孩子去哪,就給其規範,我比較朝社會的整體運作去協助孩子的方向。倘若說孩子只在我的家庭內擁有原則與規範,那將來的社會模式要用哪個家庭的呢?

我認為沒有絕對,但相對彈性放在孩子身上,舒適與進步會讓孩子更勇於面對。這只是我目前在多半孩子身上看到的,但未來如何都是未知數。但我較能肯定的是主體仍在孩子身上。試想以上思維不也是一種社會結構的框架嗎!!所傳達的是你生處的社會不允許你成為你自已。


======================
【延伸閱讀】

2019/06/09   
王莉臻怎麼樣才算有上塗鴉課呢?
2018/01/20 
宜珊限制和界限
2019/01/16 
李後良,米米最近愛大叫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小額捐款在這https://reurl.cc/4gzxE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