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日常共學之日常對話

文、圖:薛安琪(台中共學平日團助教)


前一天晚上,媽媽正在洗碗,姊姊弟弟忙著脫衣服,準備一起去洗澡:

汪:「媽媽可以幫我脫衣服嗎?我脫不掉。」

母:「但是媽媽的手上都是油和泡泡,你可以再試試看嗎?還是咪咪願意幫一下嗎?」

咪:「為什麼要叫我幫他啊?因為我是姊姊就要幫他嗎?」

母:「當然不是啊!不是姊姊就一定要幫弟弟耶。」


我自己就是長女,從小經常聽見「姊姊要當好榜樣」、「姊姊要照顧人」、「姊姊要這樣那樣」類似的規訓,壓得我曾經分不清楚照顧與幫助的定義。

如今自己當媽媽了,我很警覺,實在不想繼續延用同樣的規範去灌輸姊姊。那麼⋯⋯如果不是因為角色頭銜就應該要負擔什麼,還可以怎麼跟她討論這件事呢?

母:「妳記得嗎?
在火車站地下道看見無家可歸者,我們一起給他一些零錢,希望他可以填飽肚子。
還有一次,我們在百貨公司地下街遇見餓肚子的人,我們就去點一碗拉麵請他吃。
雖然我們不是富有的有錢人,但至少有遮風蔽雨的地方可以住、三餐溫飽也不會餓死,我們少買一點東西、省一點錢,就可以幫忙一下暫時沒有能力的人,幫他渡過困難的時候。對不對?」

咪:「嗯,還有賣書的那個嘛。」
(她說的是,站在街頭賣【大誌】的街友,我帶著他們一起去買過大誌,曾經簡單介紹過)

母:「對對對!
那我想要請妳幫忙的原因,是有一點類似這樣的,他現在還不會、目前還做不好的事情,不表示以後永遠不行嘛對不對?
在他目前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先學會的人、有能力的人,就拿一點點力氣幫他一下,等他以後有能力的時候,換他也可以去幫幫人家的忙,互相幫來幫去,我覺得這樣蠻好的啊。
不過當然也是要妳樂意啦,媽媽不會勉強妳,如果妳不願意,沒有人可以勉強妳做什麼事情。」

咪:「好,這樣我覺得可以。
媽媽,像是我們最近搬家這件事,也有很多很多人來幫忙我們耶!」

母:「是啊!沒有誰一定要幫忙誰、應該要照顧誰。但是,有能力的人、方便幫忙的人,願意拿出一點力量,幫忙一下有需要的人,那真的很溫暖喔。我們最近受到很多人的照顧、幫忙搬新家,也很溫暖喔。」



隔天黃昏,夕陽西下,外出野餐散步的我們準備要回家了,愛打赤腳的姊弟倆正要穿鞋:

咪:「媽媽我不想要自己穿!媽媽來幫我穿鞋!」

母:「我已經在幫你們了啊,我的手在搬你們的車子餒。」

汪:「那我可以幫妳穿啊,妳坐著啊。」

母:「嗯~互相幫忙一下真美好耶~這畫面比仙履奇緣更美喔!😍」



親子之間,不是來自傳統道德規範,也不是來自哪個權威專家,而是練習自我覺察、看見自己過去的議題、看見社會的某些框架,從中整理自己、調整出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路線。

手足之間,不是父母長輩交付的責任,而是來自自主的發展。雖然經常打打鬧鬧,該吵的架從來沒少過,然而當他們願意付出、願意照顧對方的時候,都是發自內心、真心誠意的,不為了聽誰的話。(是說我從來沒使用過「乖」、「聽話」之類的字眼呢~)


親子共學,「共」是什麼?「學」些什麼?

我認為,就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對話中練功,處處是「共」、處處在「學」啊。

歡迎加入親子共學!跟我們一起共、一起學吧~



【親子共學團家庭教育實踐班 招生中!】

實踐班這個課程將協助你,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做為父母的自己。
兩天的實踐班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體驗課,你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十二月實踐班的場次與報名方式如下:

2017年12/9~10台中場

歡迎你一起來做不一樣的大人,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