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陳玫儀 (宜蘭團領隊)
我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到大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妳會不會很孤單啊?」。老實說,學生時代的我很羨慕別人有手足,可以相約出去吃飯、看電影、分享心事、商量家事。一直到我開始工作後,才發現不是每個手足都是相親相愛,都能互吐心事,更多時候手足間是嫉妒、怨懟以及相互不往來,漸漸地,自己也沒那麼覺得可惜了。
但是,當自己在考慮要不要生養第二胎時,我也一直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生第二胎?」,我不相信手足必能相親相愛(不一定非得和手足相親相愛不可啊?!),也不期待他們彼此相互照顧(先好好照顧自己吧!),那我到底為什麼要再經歷一次生產的痛苦以及養育的辛勞呢?
我思考了好久才確認其實是我自己想經驗有手足的日常。
我想知道手足的情感是如何累積而來的?為什麼每天吵吵鬧鬧的手足,面臨重大關頭還是願意伸出援手?為何同一個父母養的孩子卻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生活模式?
同時,一年前身為一寶媽的我,受限於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的不足,在面對團員對於手足衝突的焦慮與求助,我常常只能扮演傾聽的角色而已,就連同理都顯得不到位。
身為二寶媽後,有鑒於自己以及團員對於處理二寶衝突需求日益上升,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認識了黃柏嘉,一位擁有雙寶且擔任六年全職爸爸的心理師,我們決定要邀請他來宜蘭團跟我們分享手足衝突的處理。雖然演講的主題為手足衝突的處理,但其實講師分享的更多是翻轉我們對於手足衝突的負面價值,重新賦予手足衝突的正面價值。
以下為當天我個人的筆記整理:
黃柏嘉從孩子&父母兩種不同角度來看待手足間的衝突: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
因為手足關係不是說斷就斷,衝突有助孩子學習修復關係,而非拋棄關係,因此,基於學習的立場,父母應該高興手足間發生衝突。衝突的價值在於發生每一次衝突的當下,都是父母為孩子輸入「處理問題的能力 」的機會,以便孩子將來進入工作、社會遇到問題時有足夠的能力及策略去應對與處理,因此,每一次的衝突,就是一次的練習與學習。
既然衝突是學習的機會,那麼就不需要太急著去避免或預防手足間的衝突,或要求自己一次性漂亮的處理,而是要在衝突過後與孩子討論並引導孩子,增加孩子面對衝突的選項!雖然孩子想的解決方法,父母不一定會認同,但是,至少孩子手中處理衝突的選項會越來越多,選項越多,走投無路的機率就越少。
孩子除了在衝突中學習修復關係,同時也學習設定界線,拿捏言行的分寸,並學習合作與分享。
二、從父母的角度來看:
如果家庭是個太陽系,每個家裡的孩子都想要爭取太陽的位置來獲得父母最多的關注。有時候手足間的衝突都是為了得到最多的愛。孩子會努力用不同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目光,若是某個行為(無論好或壞)可以讓父母關注到自己,孩子會願意一再重複那個行為(即便會被挨罵)。因此,為了避免孩子採取負面行為來取得關注,父母要在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時,要適時讓孩子知道父母有注意到他,並適度表達感謝,不要在他們大吵大鬧才來關注。
增進手足之間的情感的To-do¬ to do:
To-do:
ㄧ、雞蛋裡挑骨頭:不是在挑孩子的缺點,而是挑優點。
二、出一個手足一起完成的任務,而不是讓手足競賽。
三、鼓勵手足合作、相互幫忙。
四、幫孩子用正向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位置,注意孩子的貢獻與幫助,重視過程與態度。
Not-to-do:
ㄧ、不要拿孩子的表現來相互比較,企圖藉此刺激表現差的孩子表現得更好,那些刺激往往是為了父母親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
二、成人應避免不必要的嘲弄與逗弄來引發孩子間的嫉妒與競爭。
三、父母對於好表現的標準僵化、沒有彈性。
四、不要太快排除孩子不舒服的感覺,如:失落、爭寵等等。
見賢思齊不好嗎?
要孩子見賢思齊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ㄧ、拿來比較的標準受到孩子們的接納。
二、比贏的人受到比輸的人認同。
三、比輸的人既謙虛又具有自信。
最後,黃柏嘉強調關係不怕破裂,只怕不會修復。手足最大的功能,是彼此可以在愛的基礎以及穩定不變的關係中,好好練習衝突、協商、復合。同時,他認為沒有壞孩子,只有處理能力還不夠的孩子。
【延伸閱讀】
20170928,方嵐萱,媽媽,請你深呼吸
20140213,張淑惠,搶玩具 手足開打
20170207,薛安琪,為什麼手足紛爭常變成夫妻爭吵?
【親子共學團家庭教育實踐班 十一月招生中!】
各位朋友,親子共學團的家庭教育實踐班在今年十一月有三個場次,歡迎報名參加。
實踐班這個課程將協助你,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做為父母的自己。
兩天的實踐班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體驗課,你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十一月實踐班的三個場次與報名方式如下:
2017年11/11-12 南投場
2017年11/18-11/19 高屏場
2017年11/25~26台南場
歡迎你一起來做不一樣的大人,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