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沒有局外人】共學日之沒有人是局外人

文、圖 :Ông Pó-liân(台北平日四團成員)


2017.09.05

我們現在生活的處境無疑是以前政策造成的結果,比如公園自治條例中的各項禁止,比如學校課綱。

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是基於原基法第21條的授權依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

原基法中明訂:「原住民族土地:係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及既有原住民保留地。」2005年調查公佈傳統領域為180萬公頃,包括公私有地。傳統領域包括原住民保留地、舊部落土地、祖靈聖地、祭儀土地、墾耕地、狩獵區。

今年2月公告的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只剩80萬公頃,而這些被排除在外的私有地,很多是財團開發預定地(如東海岸多項開發案)或既定地(如亞泥)。這次的公告有張景森的手伸進去,張景森是誰?Google一下就知道他從阿扁時代就有多少爭議,他代表財團利益,亞泥礦場展延就是張景森主導的,這次新內閣賴清德也將重用張景森。民進黨其實是國民黨的孿生兄弟,個人口袋、財團利益、經濟發展大於一切,不用期待民進黨執政就會比較有正義。台面下藍綠把酒言歡,民間卻因藍綠撕裂,真的很諷刺。

關於劃設辦法會不會影響到鄰近族群或村落的所有權和活動範圍?這Mayaw有回答了,傳統領域不同於所有權,不會有影響。

傳統領域怎麼劃設?其實有些部落很早以前就有做過傳統領域調查,主要透過口傳歷史、訪問耆老、尋根踏查、繪製地圖。由於歷經殖民統治的強迫遷村,有些部落的傳統領域會有所重疊或衝突,像Panai說他們部落目前的居地其實是Nabu他們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這需要部落協調。

關於族群生活空間,不是閩南把客家擠到丘陵,客家再把原住民趕到山上。這和清國的封山海禁有關,客家人晚了50年才被開放可渡台。

關於族群分類,這是日本學者的分類,但其實原住民彼此是以部落、社群區分你我,也就是Mayaw說的,對原住民來說會想要愈分愈細的原因。

關於選制的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保障名額,這是政治角力的結果,其實很荒謬。

我們先跳個場景到日本,像京都或其他登錄的傳統聚落,房子如果要修繕或有何變動都要符合聚落公約,要取得住民同意,為的是維護歷史文化景觀,背後有著更深沉的文化意涵。
大家都喜歡跑花東,有著無敵山海美景和緩慢步調,但其實東海岸有一整排多項開發案在進行中。慢慢的,你的私房海景被飯店佔據了。慢慢的,沙灘要買門票才能進去。只因為在私人土地上開發不用取得部落的諮商同意權,有錢好辦事。

淡水的開發大家都有感,每棟大樓都要競逐海景第一排,海景第一排塞滿了,換競逐山景。舊日式建築、公有地、閒置土地被拿來BOT,稻田樹林變成新市鎮,老街都是外地人的店鋪,地景改變了,天際線被遮蔽了,街道被車陣塞滿了,當初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自然美景逐漸消失,淡水愈來愈熱愈擁擠。政府辦的那幾場公聽會就像深怕淡水人知道似的,不是晚發佈就是一大堆黑衣人護航,有些聲音政府官員永遠聽不到。如果今天淡水是平埔族Basai、Hobe等等的傳統領域,應該會不一樣吧?

「在土地觀念上,漢人及原住民想法很不同,漢人把土地作為商品、作為財產,原住民族則認為:『不是人擁有土地,是土地擁有人。』」

當我們擔憂著劃設辦法下一步會不會影響到所有權時,原住民還沒指責我們的土地其實是祖先輩從原住民那裡搶走的呢。在那個「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年代,漢人羅漢腳來台後用搶用騙的得到土地和老婆,「pàng-sái hō jiah (放屎號跡)」就是說這個。我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現在大家在追求慢活、慢食、慢遊,稱羨印地安人的智慧,帶孩子看了那麼多繪本,想要他們懂得分享、互助、善待土地與山林,而這些不就是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嗎?我想起Panai寫說那場Patausi擀麵隊被罵為什麼要辦活動讓人白吃白喝,她說:「分食,在我們的文化裡是很平常的事,這是日常,這是好好對待人應該要有的方式,以我們有的拿出來...... 而其實,這之間所來往的不只是食物,有人跟人的互相接納,有人跟人的互助,而有些仍堅持疏離的,也不知何時可以真正鬆動,鬆動成願意親近自由的靈魂......」

捷克的Havel(哈維爾)曾說過:「對於這一代,我們必須還給他們自信、信任和真理;但首先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心中找到這些東西。」


【延伸閱讀 】

20170909-Tân Tek-hôa-【沒有局外人】回家很難嗎?

「沒有人是局外人」 3分鐘看懂巴奈為何與蔡英文決裂
消失的100萬公頃「傳統領域」——原住民族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主權」
【燦爛時光會客室】不要跳海啦~傳統領域只談空間不談所有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