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大人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佈置環境」

文:楊鎮宇(台北共學平日六團領隊)
圖:Burtina


在《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裡,提到「藉著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的行為」這一招,因為作者認為父母多半願意為幼兒改變環境,但是面對年紀稍大的小孩,就改用大量的言語來管教,甚至是貶損、恐嚇的言語。

作者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列出八類改變環境的方式,詳情可以參閱這本書。

而我在這篇文章想提出第九個改變環境的方式,那就是,大人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佈置環境的妙招!

接著我會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做「大人整理自己的心情,也是種佈置環境」。


1.借玩具

某天共學,只有我兒棠(1Y9M)跟阿華(2Y6M)到。阿華帶一台小車車,棠很想要玩,阿華不借,棠大哭。

我陪在棠旁邊:「你很想要玩阿華的車子齁,可是那個是阿華的,她現在正在玩,還不想要借你。我們等一下再跟阿華借借看,好不好?」

沒車子玩,棠跑去玩泥巴水,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阿華在旁繼續玩小車車。沒多久,棠又想到,又跑去阿華旁邊,想要借車,阿華不借。我繼續陪棠,然後繼續說明,並且帶棠拿玩具跟阿華交換,換了好幾個,阿華都不喜歡,最後棠拿了兩個小杯子,阿華答應了,遞出車子。棠開心地拿到手,興奮地開始玩車。

這過程中,棠體會到「想借而不可得」的失落,阿華感受到「我的東西我作主」的權力,然後在某個瞬間,阿華願意借出,兩個小孩具體體會到「借玩具」的流程。這個借玩具的週期時長時短,但是孩子在過程中以自己的節奏操練著、體會著。


2.玩泥巴水

阿華在玩泥巴水,把水往不同地方潑,幾個大人擔心潑到食物或其他人,紛紛建議阿華往其他地方潑。我也跟阿華說,在小水窪附近的一棵樹下,有個樹幹根部,像是個圓形小平台,問阿華要不要裝泥巴水倒在這邊?阿華答應了,拿著小水桶在樹下玩了起來,既滿足她潑水的玩法,也避免泥水波及其他人或物品。

我覺得這類似湯瑪斯‧高登所說的「佈置環境」的方法,是大人可以安排的措施,透過調整環境,讓爸媽、小孩的需求都能被滿足。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阿華拿著小水桶,倒泥水在樹幹根部,引起棠的好奇,走過去直接拿了小水桶就走,阿華著急地跟了上去。眼看兩人就要起腳動手,我出面協調,站在兩人中間,先對著阿華說:「我知道這個水桶是阿華的,阿華要拿回來!叔叔幫你跟棠拿回來,阿華你願意等一下嗎?」

接著我轉頭跟棠說:「我知道你很想要玩這個水桶,可是這個小水桶是阿華的,不是棠棠的,阿華現在想要拿回去了。」這句話大概重複了四、五次吧。

接著我加碼:「棠棠你很想要玩水齁,那爸爸帶你去裝水,這個水桶是姊姊的,先還她好不好?」

棠棠好像聽懂了,把水桶遞還給阿華。

接著我便拿著一個小杯子,帶棠棠走去廁所的洗手臺裝水。回程時,棠棠手拿的那杯水沿路濺出來,走回原先的樹幹根部時,阿華正專心地玩著,棠很乾脆地把那杯水往地上倒,然後轉頭拿著空杯子跟我說:「還要!」

我說,這一趟路有點遠耶,我們裝一次就好了,要不要玩別的?棠聽了聽,放下杯子,四處跑跑跳跳了。



好,兩個例子講完了。

借玩具、玩泥巴水,這些過程,因為我這個大人願意等,讓小孩在過程中體會各種心情,並且最後願意自發地借出、自發地歸還,就是一次成功的經驗,讓小孩的情緒感受與表達、人際互動方式得到鍛鍊。

若大人情緒受影響時,這時要做的是,先釐清並整理自己的情緒,等整理好之後,再來協助小孩處理小孩的情緒。

當大人帶著情緒介入,就是參戰,而不是協助了。


以例子一借玩具為例,我兒棠因為屢借不到玩具而大哭,我的情緒若受影響,說些「有什麼關係啊!」、「你要繼續嘗試啊!」那就是我對兒子的行為有情緒了,那這時我就不是協助兒子,而是在指責兒子了。

再延伸來看,若我覺得我沒有受兒子的情緒影響,但是我很想幫兒子借到玩具,於是就「使命必達」的用盡各種方法去借,那其實也是受到「兒子的期待」所影響,把「兒子的期待」擔在我背上而變成「我的期待」了。

因此大人若願意收一點,不急著帶著自己的情緒參戰,不因小孩行為(哭鬧、淚水、起腳動手)而讓大人情緒受起伏,也是一種「佈置環境」的方式,如此一來,大人能夠用穩穩的態勢,協助小孩辨識當下他的主要情緒,協助小孩長出他的應對能力。


【延伸閱讀】

20171023,楊鎮宇,日常情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