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關於就醫後的反思

圖、文:秦玉屏 (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中區 )

圖說:媽媽第一眼看很像病毒在開趴踢,不過鯨魚本人表示是在放煙火哈哈,一張畫作各自表述。



二個月前,鯨魚(3Y3M)發了一場無症狀的高燒,我從原本的淡定觀察到孩子不吃藥越燒越高的焦急,讓我體會到在醫療人員面前的母親是多麼的無助。

一開始半夜覺得鯨魚體溫比平時高,但量耳溫大概在37.8度C左右,我判斷還不到發燒的程度,覺得再觀察看看。早上起來,看他活動力食慾都正常,跟著我上班時,看起來也與平常無異,沒什麼特殊的症狀,所以想說再繼續觀察看有沒有其他的症狀。晚上睡覺時,體溫又再更升高,突破38度C,正式發燒。我開始有點擔心是不是尿道發炎,但鯨魚表示尿尿不會痛,也不會癢,為了保險起見,星期二早上就帶他去醫院驗尿檢查。

殊不知看完醫生回來,才是痛苦的開始。原本鯨魚很期待吃藥,身體就會快快好起來,一開始也很願意配合吃藥,很開心地自己把藥粉加進藥水裡,喝了一口之後,發現味道太苦了,就拒絕再喝第二口。我只好開始想各種方法,像是讓鯨魚自己加砂糖到藥裡,鯨魚就很開心地再喝一口,不過他表示還是太苦了,一口都喝不下去,後來我自己也試喝了一口,噁!這藥真的也太苦了吧我自己也喝不下去,更遑論三歲小孩,不禁欣賞起鯨魚的努力嚐試,這麼苦的藥,居然能默默鼓起勇氣試了那麼多口,我和他討論晚上再到診所一趟,請醫生換不這麼苦的藥,鯨魚聽了也很開心地說:好我要一起去換藥。

晚上,回診所跟醫生說明,藥太苦,小孩喝對下去的情況,需要換藥後,是由另外一個醫生問診,他說:特別苦的是抗生素,我當下沒有反應過來為什麼要用抗生素。接著,護理師量了一下體溫,已經來到39.8度C,一切都發生的很快,鯨魚就被貼上退熱貼和帶去塞劑,醫生立刻嚴重警告:如果不吃藥,會繼續燒上去,不會自己好,而且必須轉診去大醫院打針住院。聽到要住院,我開始焦慮了起來,原來有這麼嚴重嗎?!是我太輕忽了嗎?!

回家後,我和老公開始跟著醫生的話,威脅鯨魚不吃藥就要住院,態度比早上強硬。現在回想起來,換藥之後,鯨魚是願意試吃看看的,但是一把藥拿起來聞到味道後,就說他沒辦法喝。於是我跟爸爸就想盡辦法說服,拿了很多他的娃娃好朋友用遊戲的方式喝給他看,可是仍然無法順利喝藥。

束手無策的我,在鯨魚睡著後,上網訊息給共學的夥伴們求助:該怎麼說服小孩吃藥?意料之外的是,夥伴們分享的方向都傾向於先了解為什麼要吃抗生素?以及如何用其他方式取代吃藥。在即時連絡群組裡求助完後,我發現我很生氣氣醫生開了抗生素,卻沒有事先告知,氣醫生變相威脅我-孩子不吃藥就要住院,氣醫生責備我-放任孩子不吃藥,還補刀說:很少小孩不吃藥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是在暗示我身為母親,在照顧孩子身體健康的責任上失職我也氣自己把醫生給我的壓力,無意識地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時候才更意識到自己對醫療專業者運用威權的覺察度這麼低落,醫生說什麼,我就全盤接受,沒有去質疑其中的合理性,了解醫生對於身體發生這些變化的可能性及用藥選擇的判斷是什麼。

我和老公分享我的憤怒後,原本決定再也不要去那間診所了,老公認為要再和醫生核對為什麼要開抗生素再做決定因為鯨魚從小是找較溫柔細心的A醫生看診,而威脅恐嚇我的是B醫生。我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是該確認A醫生的想法以免錯怪,但又想到要怎麼說服鯨魚回診,感到有點苦惱。因為鯨魚在這次生病的過程中,一直被所有的人威脅、逼迫吃藥,變得一聽到吃藥就崩潰,聽到量耳溫就逃跑,聽到去醫院回診就抗拒,心理的狀態整體上變得很脆弱,耐挫性降低,完全無法離開媽媽,且比以往更加依賴。

後來終於有成功說服鯨魚回去給A醫生回診,並確認是基於什麼判斷才開抗生素,醫生說明之前是因為有看到喉嚨紅腫又發燒,當下診斷是扁桃腺發炎,所以他開藥的目的是把所有後續可能會發生的重症排除,才會開抗生素來殺死細菌。醫生補充:如果小孩住院的話,他當然會開對身體影響較輕的藥物,畢竟都在醫療可掌控的範圍內,但如果是帶回家吃藥治療,他就會開較重的藥,以預防未來不可預測的病程。

聽完A醫生的解釋後,我和老公都覺得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原來我過去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給孩子吃了不少預防性用藥,這當中是否也包括醫生怕孩子變重症,而被家長責怪的焦慮呢?同時,我不禁想提問:醫療診斷的狀態,可以更透明嗎?可以讓患者及家屬更有意識跟認知的做選擇嗎?經過這次的就醫經驗與核對的過程,我們家決定之後會換家醫療院所,找找看其他適合的醫生。

謝謝中彰假日共學團的領隊及夥伴們,在第一時間給予經驗分享與關心,緩解了我的焦慮,另外夥伴分享的食療--超級米漿粥真的很有效,鯨魚整整喝了三碗後,當天就順利退燒。現在就是喉嚨還是紅腫發炎,需要繼續觀察,然後慢慢陪伴修復鯨魚這星期受到的心理創傷。也因禍得福地深切體會到被威脅恐嚇,真的很無助、很不好受、壓力爆棚我更能同理孩子的感受了。

對於未來不可預測的風險,似乎會讓人成為恐懼不安的俘虜,醫療如此,教育未嘗不是如此。這幾天開始在看的「拚教養」一書,就提到中產階級家庭的資源,相對勞動階級多,卻陷入更大的不安與焦慮,深怕給孩子的不夠多、不夠好,深怕孩子在全球化競爭中落後,拼命給孩子填補更多的知識與能力,以期為孩子換來更多幸福快樂的機會。這讓我聯想到和這次因為害怕未知的病程,醫生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做預防性投藥很相似:即便不確定需不需要,就以"為孩子好"的出發點為由,硬塞給孩子。然而,是不是該停下來想想,我們的孩子,是真的需要嗎?

======================

【延伸閱讀】


2019/07/06日 沈玉玲,【帶孩子看牙醫

2020/03/11  葉怡婕,【讓孩子感受他的身體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