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其實,只要互相尊重就好

文、圖:Te-Hsien Lin(台北假日五團團員)


每天送澄澄進教室,在穿鞋區和教室裡我偶爾漫不經心觀察家長和幼童之間的互動模式,除了很自立自強的孩子可以自己上學進教室的,往往有家長陪同的都是很熟悉的命令句法互動:
"專心穿鞋"、"動作快一點"、"你不要東張西望的"、"不要囉嗦快進教室"。

在我還沒參加共學時,面對精神飽滿的澄澄,我也可以很有餘裕的"扮演"溫柔的媽媽。但她狀況不好時,類似的命令句法也忍不住會脫口而出,因為我對於"餘裕"可能將被浪費掉,感到焦慮,一擔心,情緒就容易上來,就更容易引發後續的衝突,最後,幾乎沒有例外的,我並沒有因為這些命令句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像是可以早點離開,像是感覺鬆了一口氣)。

參加共學的假日團快一年了,這過程中真的具體要說有什麼收穫,好像也不是能掰手指一條一條數得出來的,但是我還是可以感受到我自己的不同,對孩子們(不僅限我的孩子)的同理心變強了,也開始會分析表面行為背後的動機(連瘦蒲都觀察到這個變化,尤其是我們在討論各種議題時)。

即使是穿鞋區和教室裡的短短照面,我和澄澄的互動,保持彈性不催促,有情緒就安撫處理,有意見分歧就坐下來討論等等,連其他孩子們都觀察出差異。
(老實說,我修養並不好,我只是盡量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明白自己的身心需求,然後試著和澄澄異中求同,而不試圖強壓她來配合我的想法)

今天澄澄早上正常負能量釋放,我帶著她完成進班的大小事情,本來就要離開,她又開口要求要一起畫畫,我答應了(花一點時間畫畫,她的心情會好很多,我們就可以開心或平靜的道別)。沒想到,不同於往日,另一個常在穿鞋區遇見的小男生也一起來畫畫(他是別桌的跑來佔了別人座位XD),然後另一個經過的也挨近了,一個接著一個,不一會兒,這張小桌已經坐滿了小鬼圍著我了。

一個用互相尊重的姿態和他們互動的大人,對孩子原來有這麼高的吸引力(我承認,這種受歡迎的感覺讓我很得意了一下XD)。大人們關心的秩序依然很好,孩子們也心平氣和,我們想追求的狀態不就是這樣嗎?

不因為孩子的力量不足就輕忽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們,一如尊重其他各式各樣的成人。懷抱這樣的心態調適,我覺得自我的平靜和快樂比想像中的更靠近。

慢慢來,比較快。


【延伸閱讀】

20170309,盧駿逸,「傾向於不體罰」的進路—個人修養還是系統困境?
20170328,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