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人擺在事前面真的很重要

 文、圖: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 台北平日12團團員 黃朝靖 

這是第二次到泰平宿營,跟之前不同的是,有著各類生活實作的組別,自由報名自己想加入的手作,有修繕、酵素、雞舍、染布、編織...等。

出發當天,由於一家三人一起賴床,結果下午三點才到,把車上行李裝備下完貨後,因為在快抵達泰平的時候,孩子已經昏昏欲睡了,但她想在車裡待一下,可能還在思考轉換環境的應對。

我開始熟悉的搭好帳棚、拉好電、裝潢好內裝之後,才察覺到是不是忘了什麼?啊!是人!自己總是太常把事情的效率和結果擺在第一順位,假如把人的學習和情緒擺在效率和結果前面呢?假如我在搭帳篷的時候加入孩子和另一伴?會產生什麼不同的效應?一次兩次的忽略,長久下來,失去的東西是什麼?

接下來我加入拆棧板的工作,一開始我想說拆這個要幹嘛?木板都已經受潮發霉變形不堪用了,但還是默默的拆,如果我問清楚這些木板的作用是什麼?是不是會做得更開心還是更鬱悶?還是多一條路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

後來好多小朋友,好奇我們在做什麼,他們觀察了一下,決定加入我們的行列,我非常後悔沒有讓他們親自思考實作 "如何取下木板" ,但其實令我驚訝的是,小朋友們都非常遵循我的指令,敲三下就是敲三下,敲這裡就是敲這裡,也許對他們來說是種遊戲,而我是創造這遊戲的人,所以要遵守我的規則?抑或是他們覺得我比較了解,遵循專業的就不會有問題?

跟著召集這項工作的爸爸曜樽往下做,才知道原來是要用來搭雞舍的,但又覺得這些木板能用嗎?到底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架設的過程我漸漸理解他的不浪費,曜樽也分享了這些木材從何而來,整個讓我驚訝且敬佩不已,仔細看看、聞聞,做為骨架的木材甚是堅固及香氣,真正的回收再利用,達到最低所需又怎樣,瞭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才是重點。

我曾經做過裝潢的學徒,對於相關機具也算是熟悉,在需要使用機具的時候,想讓其他人有嘗試開展的機會,團裡還有兩位爸爸參與,其中一位松青,在接受曜樽的指導後開始使用,因為他的細心,木材尺寸切的很精準;另一位爸爸小麥則修正了木板鎖反的盲點。我們四個人喝著小酒,交互提出想法在互相融合,討論出各種方法,並不是以往常見的 "分工" 方式完成,效率及結果不盡相同,而且過程還多了學習以及開展自己,可見經驗的多寡並不一定等於效率的高低,試著把 "效率" 往後放,說不定更有 "效率" 。

相較於我的職業圈裡,對於工作的討論是非常激烈的,能使用的人力及器材資源,根據該場次的預算、演出藝人、客戶而做規劃,追求極高的速度及搾取資源,父權主義、功利主義、菁英主義、資本主義,看似不同,但其實環環相扣,放掉這些東西,嘗試去觀察,嘗試去嘗試,且實踐在孩子的自主學習中。

人擺在事前面真的很重要!!

心中默念300次~~



======================

【延伸閱讀】
2015/08/09 薛安琪 孩子,我看見妳了!
2017/01/20 Vicky Lin 謝謝你願意說出你的感受
2018/03/11 施婷文  關於「合作」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哭著推薦一本書「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文、圖:蔡岱伶(嘉義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  


初次唸一本書,在細細唸完序與後記時,會鼻頭一酸眼框含淚,但這本好像精通社會學經濟學加政治學與哲學,才能寫出來的書,居然是這麼平易近人,邊讀邊被作著艾瑞克-萊特Erik Olin Wright,用簡單易懂的文句,精簡又淬鍊的帶我們看透自身所處的"資本主義"世界,又牽著我們的手,用邏輯清晰單純的分析,度過一個個不同的層次,一起看見那個人人仍有著正義平等、民主自由、博愛團結的美麗烏托邦。


也在序裡,看見這是作者萊特,這個用生命一輩子在研究怎麼打破階級怎麼在把烏托邦帶回人世間的學者,在罹患急性癌症時能在病榻完成的最後一本書,更在後記裡,看到萊特如何在生命的每一天與每一個決定裡,實踐他追求的公平民主與對世間社會深深的愛,後記是曾經跟隨著他學習十幾年的東海大學教授黃崇德寫的,由1989年初相遇就要碩士生直接稱呼他Erik平起平坐,到在大學課程裡設計鼓勵學習機制,如果對作業評分不滿意,或讀了他的評論(常比作業多頁)之後企圖改進,皆可修改後再繳交,雖然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但無形中告訴學生,最大的對手是自己而非同儕,背後的教學哲學,來自他對現行資本主義中,高度競爭個人主義的反感,他甚至鼓勵學生合寫論文。在病情末期不久人世時,病床前來探望的十幾個學生,後來發現他指導的61本博士論文,主題多元而且由世界各大洲的學生寫成,黃崇德說到Erik作為指導教授,沒有強迫學生要跟隨他,反而總是以一種邀請我們所有的人,以成為自己的方式來做回我們自己。


這樣用生命在實踐自己追求的價值的社會學者,在書裡娓娓道來的述說,他認為的正義/公平公正是,在一個公正的社會裡,所有人都擁有大致平等的管道可以取得想有美滿人生所需的物質與社會工具(還含環境正義與跨世代正義),而他的美滿人生定義是:人的能力跟天賦都獲得充分發展,而得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


書裡很多關於社會重要普世性價值的清楚定義與描述,讓生活在資本主義裡,但不時被人類的貪婪與來自競爭而無止境的生存恐懼而製造出許多無可挽回的破壞驚嚇不已的我,曾失望的想著自己的孩子未來會面對怎樣的社會而憂愁的我,慢慢地把自己的社會國家看清楚,把資本主義看清楚,也把有可能在未來展開的烏托邦看清楚,也試著把自己怎麼跟著孩子一起努力打造那個烏托邦的方法路徑,試著看清楚,想清楚,然後,像Erik一樣努力樂觀地走向真實烏托邦!


來吧~

你也還在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後,渴望擁有高度的競爭力,並且想要比別人更強,藉由與別人比較以衡量自我價值的社會常態裡掙扎嗎?


一起讀這本書,由了解資本主義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開始,重新思考吧!

或許你會找到更好的生存之道與攜手打造新世界的理由~


讀了"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這本書,

覺得終於在作者的分析下,看懂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但又深深被困住的"人的狀態"是怎麼來的~

尤其是期望社會能有更多合作共好且堅持普世性價值的社群,大家有機會團結一起去努力,但總是遇到"人的問題"~

本書有分析,這些破壞社群/團結的個人的狀態,其實來自於資本主義生活經驗下,帶給人的2種價值:

1.競爭式個人主義

2.私有化消費主義

分析得如此到位,也讓我恍然大悟~

-------------------------------------------------------------------

以下摘取自書本"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P45社群/團結

社群/團結表達了人應當互相合作的原則,不僅是因為他們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好處,也是因為他們真心關注別人的福祉,並且認為自己有這麼做的道德義務

P59驅動資本主義投資與生產的動機是經濟自利~

貪婪與恐懼是競爭市場的本質所造成的動機,不該被視為僅是市場裡的個人所擁有的性格特徵~

P60資本主義文化通常會確立兩種與社群和團結關係緊張的價值:

1.競爭式個人主義

構成競爭式個人主義的價值跟信念,與人在資本主義市場當中的生活經驗深深相關,經驗包括:

渴望擁有高度的競爭力,並且想要比別人更強;

藉由與別人比較以衡量自我價值的社會常態;

把個人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而不能依賴別人的幫助,視為重要的道德要求;

把獨立視為美德,因此依賴也就蒙上了相應的污名~

在極端的案例裡,這些價值會被濃縮能直截了當的口號:

貪婪是好的;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好人難出頭~

不過就算一般人揚棄這種粗陋的主張,資本主義的一項核心主題仍是標舉藉由競爭追求成功,就算因此必須犧牲別人的權益也在所不惜~

2.私有化消費主義

消費文化會引導人認為人生的滿足在極大程度上仰賴於不斷增加的個人消費。

私有化消費主義把公共財與集體消費視為個人消費的降級版,而不是個人整體生活水準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元素。

這種注重個人私有消費的觀點,會進一步強化競爭式個人主義帶來的那種對他人福祉冷漠以對的態度。



======================

【延伸閱讀】

2017/11/07     Kite,受壓迫者教育學 – 我的學習經驗 

2019/04/23    吳玄僊,閱讀筆記:瑪麗蓮·亞隆《乳房的歷史》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生命教育」的樹木講座

 文、圖:桃園暖暖蛇媽媽 黃婷婷 


這是我第二次上樹木的課,關於樹的生理結構跟運作,比較是在複習的狀態中,但有一個新的體會在課後還一直盤旋在我的腦中,就是「生命教育」四個字。

「一棵樹只要有適合他生長的條件,他的生命就可以無限延續...但在都市裡的樹,因為必需要跟人共存,他勢必得在有限制的環境下生長,而且生命勢必會有極限,當他的生命走到極限時,需要犧牲自己,成為滋養其他生命的養分,這就是生態循環。

因此,我們能不能好好的跟孩子做生命教育,讓他們理解,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是樹木生命的永恆,而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好好的對待他、照顧他、以傷害最低的方式修剪他,最重要的是,在面對一棵樹的死亡時,如何看到生命自然循環的價值,而不是害怕死亡...這才是尊重生命」

老師在課堂中的這些概念,衍伸出許多的討論,包括:樹皮很薄,用指甲就可以撮破,但小孩愛爬樹,這會不會傷到樹?

老師的回答總是跳脫會或不會、可以或不可以的二分法,他建議小孩如果真的要爬樹,要先確認枝幹是否有不健康的枝條,避免小孩摔傷,再來,提醒小孩單點踩,不要在樹幹上滑動,讓傷害減到最小,如果可以赤腳,又會更好。

學員回:這樣不是還是會傷到樹嗎?

老師:這時候就是要做生命教育,我們如何讓孩子理解在他爬樹時對樹的影響,他可以怎麼降低對樹的傷害,他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樹…

-----------------------------------------------------------------------------------------------------------------------

前天去公園騎腳踏車,公園裡的樹,因為土質的乾硬,水分下不去,根無法吸收,樹都長得不好,好多樹都瘦到裂開了,我跟小孩說:「唉呀!今天忘記帶螺絲起子來,我想幫這些樹鬆土,讓他的根有機會吸收到水分,慢慢長胖」

昨天出門騎腳踏車前,我們帶著螺絲起子跟鐵鎚,小孩在公園的斜坡來回馳騁後,突然想到:「我們今天都還沒有開始幫樹鬆土耶」我問:「公園的樹這麼多,我們要從哪一棵開始呢?」兒子指著旁邊的樹說:「就這一棵芭樂樹吧?!」我問為什麼?他說:「我鬆的是回憶啊!」這棵芭樂樹是兒子小時候的最愛,他很享受成功爬上光滑芭樂樹摘下果實的成就感,所以他選擇了這棵樹,為他的回憶鬆土澆灌…

承翰以前爬這棵樹時,或許有傷到樹皮,但這樣的連結讓他會想要進一步去認識樹,調整自己對待樹的方式,這一刻,我似乎對「生命教育」四個字又有更深的體會了,生命教育並不是在孩子與事物完全沒連結時,灌輸他們許多政治正確的觀念,直接阻斷他跟其他生命連結的機會,而是當他們跟其他的生命交會時,能在過程中協助孩子去理解彼此、善待彼此,即便這過程可能會對對方造成一些負向的影響。

老的生命因知道年輕生命的學習歷程,能夠做某種程度的犧牲去成就新生命,而新生命在這些關懷跟愛護中成長,有一天成為能夠回饋給新生命的老生命,這是生態循環、是用生命在教育的生命教育。

這塊地的水可以很快滲到地下,理論上根應該可以吸水長得肥胖,但為何樹依舊是奄奄一息?往下鬆土,滿滿的石頭跟工程廢土(水泥塊),這都會影響樹的根系發展,原來在地面下,隱藏著我們看不見且不能說的秘密,因著對這棵樹的情感,被打開了。

樹木的課還有第三堂,極力推薦、歡迎報名喔~~~

https://docs.google.com/…/10DOuZZJdTtUel_Ao4d93el…/viewform…




======================

【延伸閱讀】

2018/06/28 林清俊 泰平共學村的價值
2019/07/23 陳怡君、吳虹潔 人跟自然、人跟自己、人跟家庭、人跟社區

2020/07/22 黃婷婷 植樹系列文2 知識與經驗的斷裂與連結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讓成人自主學習流動吧!

文/圖:郭雅真 採訪編輯(台北共學平日十團成員)
受訪者:
江平(共學團領隊

【前言】
在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擔任領隊的江平,對「成人的自主學習」很有體會。他大學讀大眾傳播系,之後在公關公司、雜誌社與報社工作近二十年。他工作順手,但不怎麼快樂。

某天,他看報紙刊登一所體制外小學的師資培訓課程,決定報名參加,就此中年大轉行,當了十年的另類老師。

一轉又一轉,他越投入教案和教育,越對學習如何展開感到好奇。幾年前,他來到共學團當領隊,從帶小孩變成大人小孩一起帶,從教學者轉為促成學習者。

【內文】
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條很有挑戰而且很有趣的路,沒有人會告訴你(或者也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裡。我們能做的是,試著疏通路障,看看自己能走多遠。

自主學習並不是嶄新或創造新的什麼,它其實是開展或說「喚醒」,喚醒我們本來就有的、曾經有的什麼。

在孩提時代,學習其實是很自然發生的事,但在長大的過程,自主學習卻不見了。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都曾有過自主學習的經驗,但是長大後為什麼會不見呢?

我們要很誠實認真的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家庭關係,以及外在環境到底對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外在環境指的是社會脈絡,像是白色恐怖的歷史、威權的遺緒、資本主義的思考等等都是。如果沒有做這些脈絡性的理解,學習很容易被工具化而不自知,人的價值也會因此被標籤化,然後很容易複製下去,讓下一代的學習也工具化,這麼一來,親子關係就成了服膺社會價值與需求的加工廠。

面對社會價值觀,若是沒有自我覺察,就容易讓學習成為複製這些價值觀的工具。而且,人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見解跟主張的。我很喜歡一個印度吠陀哲學的故事,有位熱愛知識、追求智慧的學者想學盡天下所有的知識,向神請求能獲得所有的知識。神答應了,對那個追求學問者說:「我背後這一座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你可以拿的話,全部都給你,你自己來拿吧!」於是學者絞盡心思、費盡力氣,但最後他也只能帶回手中抓滿的兩把知識。

找學習的內在動力找回來,檢視社會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培養自己的見解,這些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思考,有時行動。

我發現除了思考跟行動之外,還有第三個面向,我稱之為,停。這有點像是「自我覺察」,但是有時候就連自我察覺也已經被工具化了,所以我改用「停」這個詞。我想要強調的是,學習狀態中,還包含有個「不費力」的狀態─停。

我之前在學校教書時,為了準備教案,有段時間我每天只睡三個鐘頭,費盡千辛萬苦產生出教案,有天我驚覺這樣好像不太對勁,我這麼痛苦產生完成的教案到底能帶給學生什麼呢?這裡頭的學習關係到底是什麼?這樣下去真的沒有問題嗎?

以往在學校教書時,休假日我都拚命做教案,但是那個念頭冒出來後,我決定拋下教案,去爬山!我當時挑戰一條很陡峭的山路,走路的過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專注在自己的呼吸與步伐,出乎意料地,我專心爬山後,腦中竟然毫不費力就自動蹦出一個月的教案份量,而且是流動的知識,不是點狀連成的線,也不是線狀拓展成面,是流動的!

如果學習的起步就先強調一定要如何如何或是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社會要的,那這強調的起步不但會把學習工具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會以囤積的知識面貌被置放在終點,人再怎麼費盡心力也只是追趕跟囤積知識,不是建構,無法流動,這樣的起始點設定一開始就限縮了人的可能。

自主學習最怕越搞越封閉,我們卻以為接近終點,在學習上往往越費力就越容易有碰觸不到的地方。不費力、如實的生活,當它被融進思考和行動裏時,很多時候,創造力或可能性就自動來了。

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孩子最知道,因為他們本來就很有動力,也很有嘗試的勇氣,更有建構跟流動的能量。我們大人呢,則是要把這樣流動的精神找回來!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2020/9/12~13 桃園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10年來,
在台北、 桃園、新竹、苗栗、宜蘭、台東、台中、 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 目前大約有超過1200個家庭,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孩子與家庭更進步的教養態度與環境,每週風雨無阻地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一、上課地點:
平鎮區文化市民活動中心 1樓大禮堂 (桃園市平鎮區復興里復興街55號1樓)
因仍於防疫期間,因為是室內空間,現場會測量體溫,採實名制紀錄姓名及聯絡方式, 提供75%酒精,請出席人配戴口罩)

二、課程費用:
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
4堂課全程參與,將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歡迎贊助場地、講師、交通及行政費,共同分攤成本,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

三、 課程介紹:
◎ 第一堂:9/12(六)10:00~12:00/講師:閔柏陵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親子共學的理念、現況及發展脈絡)
◎ 第二堂:9/12(六)14:00~16:00/講師:楊鎮宇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帶領學員思辯台灣的教育發展及改革脈絡)
◎ 第三堂: 9/13(日)10:00~12:00(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
◎ 第四堂: 9/13(b4)13:30~15:30/講師:郭駿武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親子共學願景及綜合座談)

四、講師介紹:
閔柏陵:
喜歡小孩、喜歡貓,大學念美術系時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實習後因為不想變成會打小孩的人,決定不踏進教職,而投身教改團體工作,做過兒童主題活動教育、輔導青少年工作。多年後,想試試教育的改變從家庭與更小的孩子就開始做起,而開始親子共學的教育工作。
目前為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
楊鎮宇:
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五、特別說明:
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給大人的,若孩子於上課期間無人托育,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我們不介意孩子與父母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也請上課學員理解,會請義工或共學團員父母在室內/旁邊公園陪伴。

六、報名資訊
1.招收對象: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
2.報名流程:
填寫線上報名表,並填上匯款帳號末五碼(如以網銀轉帳加註文字,請註明文字內容以利對帳)。
聯絡人一:林鈺珊
電話:0987-400-301
臉書帳號:
聯絡人二:羅裕虹
電話:0921-053-184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時間:
每三個月為一期,平日團每周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1點到下午4點;假日團每月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時間依照各團時計時間有所調整,都是五個小時。
◎領隊津貼:平日團每戶家庭每月3000元,假日團每戶家庭每期4000元。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共學場地:
主要選擇戶外空間,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共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這就是大自然

圖 / 文:桃園暖蛇家長 童琬儀


今年從初夏我們就頻繁泡在水裡,孩子們在泳池中初步克服了恐懼,在踩不太到底的泳池中拿掉臂圈,在練習水性的動機出來時,懂得要求大人牽著或自己放開我的手,從這端游到那端的大膽練習閉氣甚至換氣,在泳池中,我貼身觀察一個人自主出現的學習動機跟學習歷程,以及從中出現的各種情緒與感受,然後給予支持與陪伴。


昨天是孩子們第一次在海裡浮潛,兩兄弟的水性不同,面對海的恐懼程度明顯不同,晉宸心中幾番掙扎,鼓起勇氣願意游到踩不到底的區域,在第一次把頭探進海中,看到深度大約一層樓,開始緊張用力的趴在我身上,我快被他壓進水裡,在我們游到礁石爬上去沒多久後,晉宸害怕的哭了,不敢亂動也不願讓我牽著游回去,只哭著要爸爸帶他,因為信任及安全感(爸爸平常存了很多救援及耐心存款,晉宸才會指定水性沒我好的爸爸來救他)。


我好久沒浮潛,正興起,剛好陪也迫不及待往前的晉榮。晉榮第一次用面鏡和呼吸管,可能是尺寸太大,試了好幾次都找不到竅門,最後用我的泳鏡看海裡的魚跟珊瑚礁。水性好的晉榮,溺水過也不怕水,小北鼻時就可以在洗澡時用水沖臉,到了海中,更是打開了水中活動的經驗,不斷要求我陪他游往這游往那,玩得不亦樂乎。

我和晉榮在礁石平台休息時,看到晉宸回來岸邊手中拿著面鏡和呼吸管,我知道他準備好了,便跟翔程說,請他先上岸陪晉宸,我再慢慢靠近,等晉宸穿戴好裝備,我直述句的請他進來海中一起游一圈看魚。剛開始晉宸緊緊牽著我的手,我為了要咬呼吸管稍微放開他的手,他便緊張的唉唉叫,五分鐘後,開始放鬆,看到好多魚跟漂亮的珊瑚礁,晉宸可以只輕抓著我的魚雷浮標,還說「浮潛好好玩喔。」


海裡的地形多變,我明顯感受到洋流的溫度不同,跟晉宸說「你有感覺到水的溫度跟剛剛不一樣嗎?」海裡的世界讓晉宸驚呼連連,「媽媽,你有看到紫色的珊瑚礁嗎?」「有海膽耶,我看到海膽了。」「哇,那條魚好大。」「這就是大自然。」


「這就是大自然。」


我知道這次的浮潛不只打開他的經驗世界,還讓他覺察到自己的恐懼,並且找到跟恐懼相處的方式,接著克服恐懼,勇敢有畏的挑戰自己。同時,發展出的抽象能力讓他學會身體、環境、裝備的相互關係,然後,說出與世界連結的那句「這就是大自然。」


看一個我至親至愛的人成為一個人的過程,真是美好極了。

我們都成為我們自己。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9/12、13 桃園場 https://reurl.cc/R1novZ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死刑講座系列文2 死刑座談感想

 文、圖:彰化假日團助教 李圓恩 


2020.07.12 死刑座談感想

死刑這件事,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是件非常迢遠的事情,也許就像死亡一般,雖然知道它在,卻天真地覺得自己應該不會遇到,或很久之後才會遇到,而假裝並沒有這回事。

它不是我會花時間關心的事。

但當我成為一個母親,從懷胎十月,到育兒時期的全身心與之搏鬥、學習,切斷了往昔理所當然(自由自在、幾無牽掛、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全新的宇宙。然後我加入大腳小腳彰化假日共學團,更進一步接觸到許多在此之前不會接觸的觀念,像是「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兒童人權、身體自主權、性別平權、功利主義、教育商品化、死刑議題等。

讓我慢慢轉變成,當聽見之前的同事解說用「聽到隔壁鄰居打小孩的聲響」的形容時,都會感到心裡不適的敏感。我曾經是一個自然生態解說員,除了對自然環境敏感,慢慢地,藉由母親這個身分,我開始對許多議題感到敏感,進一步會開始思索。

像是新聞事件結束後,然後勒?事情發生了,但是並沒有消失,只是新聞就不報導了,而那些受害人、加害人和他們親友的心情、生命故事呢?沒有大眾噬血般地矚目後,一切都歸於平靜了嗎?社會安全網夠強大到接住所有需要被接住的人了嗎?

07.12 中區大腳小腳邀請來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林欣怡執行長,與我們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分享,討論目前還存在死刑的民主國家如美國日本台灣,面對死刑這部龐大、容易出錯的機器,我們可以怎麼想辦法改進它。在此之前,彰化假日團領隊賴姿佑,就帶領著我們圍繞著人性的惡,透過《孩子與惡》、《人的心》、《當我再次是個孩子》等,進行讀書會,並在欣怡分享前,利用問卷蒐集大家的提問和疑惑等,算是進行了非常紮實的事前討論和準備,以迎接這場演講。

身為一個家長後,我較能同理父母對教養的焦慮,尤其,如果我的孩子做了影響到他人的事情,小如孩子打到別人、外出至旅店尿在很難清理的床舖上,大至成為一個殺人犯等,更是很難不影響到身為父母所必須面對的社會眼光和擔負的責任。

欣怡分享,八月份將有一部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也非常歡迎大家有機會一起觀看、思索及討論。

整場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欣怡提到鄭捷事件發生時,平時只要有相關議題,廢死聯盟電話都是被打到罵到爆,但這次卻是很多人打進來說:「你們為什麼不想辦法幫幫他?」整體社會這樣不同的反應,其實很值得去研究,甚至透過討論,達到意見不同者對彼此論點的更深入理解,進一步尋求共識。

另外則是王信福案,讓我較貼近的理解了死刑這部機器所可能犯下的巨大錯誤,而且是得花上一個人的一輩子和生命,以及其他相關人等的幸福作為代價。

然後我理解了,不論是死刑、死亡、意外、性侵害等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其實並沒有如我們所想像的離我們那麼遠。先去關心、理解、認識它們,也許,我們才能和我們所愛的人,一起為所有人撐起一張保護網,然後在遭逢它們時,不會那麼恐懼、害怕和無助。

======================

【延伸閱讀】

2013/11/14 翁麗淑  罪與罰之間
2014/05/22 陳姝樺 與孩子一起走過捷運殺人事件!

2020/07/26 黃懿翎 死刑講座系列文1 死刑的重量,我們有感受到嗎?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15、16 彰化場 https://tinyurl.com/y7qs2mrg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