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女兒承接了我的情緒

文、圖:薛安琪(台中平日四團助教)


我對咪咪發了一頓脾氣。
前幾天犯菸癮,焦慮感化作動能,東摸摸西摸摸,把堆置一兩年的髒亂臥室、遊戲區、和客廳,一口氣都給清理乾淨。
咪咪汪汪知道媽媽沒空陪他們,於是換他們來陪媽媽一起做事情,主動拿抹布,主動丟垃圾。
咪咪整理了一大疊,她的勞作作品,分為很喜歡想保留的、和打算清掉的。大部份是畫了圖畫的紙,我提醒她丟回收。
稍晚,待我打開儲藏室,發現一堆紙,全部丟在儲藏室地上。既忙又累的我,為此發了一頓脾氣。
「為什麼這樣?妳真的都在丟著等我做嗎?妳知道我很忙很累嗎?」
面對媽媽的情緒,咪咪有著害怕,有點畏縮,但還是勇敢開口要求需要協助,於是我也試著穩住自己,動手陪她收拾善後。
這件事後來沒有好好談開,兩邊都忘了。
場景跳到今天。
我在廚房裡煮午餐,咪咪汪汪在客廳塗鴉、玩剪貼,我提醒:「媽媽快要煮好了,如果你們會餓,可以收一收來吃飯囉!」
姊弟倆:「好~~」
咪咪捧著一些紙屑,站在儲藏室門口,出聲問我:「媽媽,這些紙,是要丟進去資源回收袋,對嗎?」
「對。」
「咪咪,媽媽想要謝謝妳,我發現妳使用了一個新的方式,我覺得很欣賞。」
咪:「嗯,我先跟妳確認一下。」
「對啊,核對這招很厲害。謝謝妳用這個方式讓我們彼此照顧到對方。」
咪:「其實妳也可以提醒我一下就好啊,我只是不熟悉,我不確定要放哪裡會比較好,所以才放地上,我不是故意不照顧妳。」
啪!這孩子一針見血,打臉如此精準。
「妳說的對耶!妳知道的少一點、我知道的多一點,其實可以好好提醒妳就好了。我那天也可以不用這麼委屈、不要這麼兇,我們好好提醒跟核對就好了。我現在對妳好抱歉喔,對不起!」
咪:「沒有關係啦!妳是我的媽媽啊!」
.
當我說「我們彼此可以更照顧到對方」,其實更真實的是我期待被照顧。我不自覺的陷入受害者情結了,把疲勞和委屈都摻和在一起,孩子成了責怪的出口。我卻忘了我們都是自由的,我們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沒有貶低自己、沒有怪罪別人,更平等的對話方式。
我真是欣賞我的孩子,咪咪是我最好最好的導師。


【延伸閱讀】

20170921,楊鎮宇,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續篇:尋找阿華

20170920,宋,羽毛

20170817Joyce Hsu緒,突如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抓住夏天的尾巴

文、圖:孫湄晴(暖暖蛇小學自學二團媽媽),淳9歲9個月。


淳:媽媽,游泳是抓住夏天的尾巴,最好的事
我:什麼是夏天的尾巴
淳:如果夏天是一隻貓,7~8月就是在貓的中間,現在就是貓的尾巴,已經快要結束。

雖然已近中秋,早晚有涼一點,但高雄的太陽還是好大,騎著機車,往泳池的路上,淳提出了她對天氣的感受跟想像,真得蠻有畫面的。

在泳池裡,淳喜歡讓我背在肩上,我跟他說好重又很累,她教我,只要腳彎曲一點,讓她沉在水裡產生浮力,我就不會覺得重了。然後,在我仰漂的時候,她公主抱起了我,在這個玩樂的時候,她感受到了水的浮力,也學會了利用水的浮力來減輕重量,這些都不是教出來的。

我看孩子們泡在泳池裡,真的很舒服也很放鬆。他們在水裡的模樣真的好自在,因為心裡沒有一定要學好游泳這件事,對游泳姿勢沒有框架(覺得一定要什麼姿勢才叫游泳),所以他們有各種特別的姿勢跟玩法,然後神奇的是,他們更了解水,更瞭解自己在水裡的狀態,不足的就研究別人的泳姿,慢慢的就學會了游泳。

我想到我自己,在泳池的時間就是在學游泳,學了很久,就是抓不到訣竅,還是不會換氣,游泳對我來說,也不是好玩的事,如果要選擇,游泳不會是我的運動選項,但是跟這群孩子在一起,游泳變得好有趣喔,真的很羨慕這群孩子很有自學的能力。


#游泳是抓住夏天的尾巴,最好的事
#我有信心,孩子可以教會我游泳
#自學其實也可以省錢


【延伸閱讀 】

20170812,宋,學游泳

20170726,小巫,暖蛇潛水課程:喚醒暖爸海洋之子的內在靈魂

20170728,江菁頌,暖蛇小學共學團-潛水第四年看到不同

20170524,吳秋瑾,陪著等著也是一起經歷學習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媽媽,請你深呼吸

文、圖:方嵐萱(基隆假日團)


前情提要 :

之前基隆假日團領隊希瑜,分享了台中領隊Egg的文章,其中提到兩寶的互動;當大寶打小寶時,母親僅僅只是觀看,事後才來安撫大寶與小寶的情緒,讓兩寶的互動問題存留在兩個孩子之間,大人不介入與評價。

這樣的方式對我來說簡直天方夜譚,因為每當泳翰對柔語做出粗魯的舉動,都會讓我的理智線斷裂。而我很清楚,那個斷裂是基於保護新生兒的母性,一種很原始的情感衝動。

只是這樣的衝動已經造成我與泳翰的互動越來越緊張,甚至讓他產生厭惡妹妹的念頭。

於是,振臺建議使用Egg的方法,一天就好。試試看會不會有改善。

然後,隔天,我試了。


#####我是分隔線#####


往常振臺總是在出門之前會叫醒泳翰,跟著他一起吃早餐,兩個人隨意的聊聊天,之後親親抱抱,接著泳翰在陽台上大叫著:「爸爸再見,祝福你上班快樂。爸爸再見,家裡見,再見……。」

但今天沒有,理由是前一天泳翰太晚睡,振臺怕他沒睡飽,因而沒叫他起床。結果當泳翰起床後沒看到振臺,第一件事情竟是走到正在地上爬的妹妹身邊,踢她一腳。隨即聽見妹妹大哭。

當時坐在餐桌旁的我,理智線斷了,衝動的就想去抱起妹妹,並大聲地斥喝泳翰。在想站起的那一刻,不知什麼喚醒了內在的自己,要我忍住,學著先觀看,再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就這樣任由妹妹哭了一陣子,然後看見她自己停止哭泣。期間我看見泳翰好幾次,朝我的方向偷看,似乎是在觀察我的反應,表情看來有點害怕與擔心,但隨即又換上無所謂與倔強的樣子,身體姿態則非常緊繃,就像是被紮得很緊的稻草人,那些無法凹折的稻草全都根根分明的從繩子旁刺了出來。

我在腦海中思索他的情緒,想像我是他。我猜,他在想我會不會再次大發雷霆,會不會只照顧妹妹的情緒而沒看見他的心理需要,因為我「每次」都只看見妹妹,沒有看見他。

**靜靜地等待**

這次我選擇等待,等泳翰的表情鬆懈,等待他,直到他知道媽媽「這次似乎不會」罵他,緊戒的情緒稍稍鬆弛,我才從椅子上起來,走到妹妹身邊抱起她,同時對泳翰說:「你是不是因為爸爸沒叫你起床所以不開心?」泳翰沒有回答,但我看見他不只表情放鬆了,原本高聳的肩膀也跟著鬆開來。

然後對懷中的妹妹說話:「剛剛你被踢,一定嚇到了,而且很痛對嗎?」臉上還掛著淚水的妹妹,就這樣盯著我看,於是我又緊緊的抱了一下妹妹,對她說:「我知道,妳一定很害怕。」

說這些話的時候,泳翰仍站在一旁沒有離開,原本以為還要等待很久他才會願意開口說話,沒想到他很快地說:「我們來玩吧。」彷彿剛剛的事情沒有發生。那時我心裡正在掙扎是否要就這件事情和他討論一下,但理智告訴我先不要。

於是我們三人就這樣開心的玩了好一段時間,過程中泳翰不再出現任何粗暴行為,直到中午去煮飯,又發生第二次爭執。

**妳都只愛妹妹**

原本以為泳翰的情緒已經穩定下來,自以為他們可以獨處,就把妹妹放在地上玩,而非如同往常一樣坐在嬰兒車上陪著我煮飯。結果沒多久又聽見泳翰大聲兇妹妹:「你不要拿我的玩具!!走開。」

我立刻從廚房探頭望向客廳,就看見泳翰推了趴在地上的妹妹,使她重心不穩頭撞到地板,隨即大哭。

在妹妹大哭的同時,看見泳翰馬上抬頭望向我,緊戒的樣子再次出現,猶如遇上危險的刺蝟,張牙舞爪的準備跟敵人戰鬥。

這次,我還是選擇不作為。

但天知道,在心裡已經大聲怒吼好多好多話,滿滿的情緒堆積到喉嚨了,卻還要自己吞下去。然後突然間,我明白假日團成員Levi Liao曾經提過的當孩子爭執時,自己會呈現「出神」的那個狀態是什麼了。

因為心裡頭還沒辦法全然的接受大寶對小寶出手,或是放任他們爭吵,唯有讓自己出神,才能忍住不去介入。

為了放鬆自己,我先轉身把爐子上的火關掉,聽著妹妹哭,直到停止。接著我走出廚房抱起妹妹,安慰妹妹的情緒。同時對泳翰說:「你是不是害怕妹妹會弄壞你的玩具,所以不想要妹妹碰?」

這次泳翰回話了,用一種聲嘶力竭的方式對我大吼:「對,我就是不喜歡她碰我的東西!反正妳就是要對我生氣,妳就是只看到妹妹哭,妳都只愛妹妹!」

**你們真的是很壞的大人!**

說完這些話之後,泳翰非常生氣的對著我大叫,那是一種從心裡深處吼叫出來的痛苦;我看見他握緊拳頭,身體每一寸肌肉都充滿張力,最後我看見了他的難受與傷痛。

於是我放下妹妹,轉身想要去擁抱他,但被他甩開。他生氣的跑向房間,用力的甩門,同時還在吼著,憤怒的吼著。

我就在門口等,等他的吼叫停止。敲門問他:「我可以進去嗎?」

「不行,妳走開!我不想妳進來,反正你們只會對我生氣,每次都只會要我原諒你們,說你們不會再對我發脾氣,結果你們還不是又再對我發脾氣,每次都一樣,原諒你們根本沒有用!」

「對不起,我們都沒有做到。你一定覺得我們都沒有遵守約定。」

「你們真的是很壞的大人!說到都沒有做到!每次都只照顧妹妹,都沒有想到我!」這時房間傳來的聲音已經不是怒吼,而是放聲大哭的悲傷。

「我真的很對不起,是我的錯,是我沒有想到你,讓你覺得很孤單,因為我都只照顧妹妹。那我可以進去抱抱你嗎?」

我就在門外聽著泳翰大哭,然後等他回應。在這個過程,我回想起了許多事,回想起過去只要妹妹哭,我總是不明究理先責備他,縱使偶而用了PET的方法,心裡深處大概也不過就想呼嚨一下,沒有真誠且細緻的去貼近他。而這一切他都知道。

「我可以進來嗎?」再次地敲敲門,詢問泳翰。

突然門被打開,泳翰很生氣邊走邊哭,往最後面的房間去,進去後把房間的枕頭全都丟了出來,接著就沒聽見聲音。

因為不知道他的心意,我就這樣等著。過沒多久看見泳翰走出房間,對我說:「你不要過來!」聽得出聲音裡的憤怒含量已經減少。接著再次經過我的身邊,走向原本的房間,這次沒有關門。而我還是站在門外。

**再給妳一次機會**

我就站在門外等著,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妹妹也因為長時間沒有人理她,開始發出不耐煩的訊息,我明白很快她就要哭了。可是當下理智告訴我,先別去處理妹妹,因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泳翰,要是現在離開了這裡,泳翰的心一定會關上,或許再也不會對我打開。

「好,妳現在可以進來了。」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妹妹已經開始哭了,我猜他在測試這次我會怎麼選擇。

我選了走進房間。

「我可以抱你嗎?」泳翰點點頭

我把躺在床上的泳翰一把抱起,很緊很緊的抱著他:「你知道嗎?我非常非常愛你,我多愛了你四年。」

「但是你也對我多生氣了四年啊!你知道我有多傷心嗎?我真的很討厭你跟爸爸對我發脾氣,每次都說不會,要我原諒你們,可是每次你們還是又生氣。我真的很難過,妳知道嗎!!」泳翰一邊講一邊啜泣。

「對不起,你一定對我們很失望。」我誠懇的道歉,同時再次把泳翰緊緊抱住,親親他的臉頰。

這次他在我懷中哭了很久、很久。久到外面的妹妹也哭了很久。

接著我試探的問:「妹妹哭很久了,我們可以去看看她嗎?」

「好啊,不過你要答應我,下次你要對我生氣之前可不可先深呼吸一下。」泳翰一邊說一邊做出深呼吸的動作。

很訝異為何他會要我深呼吸,但隨即想到自己曾經這樣對他說過:「當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就先深呼吸一下。讓自己冷靜一點,就不會隨便生氣了。」

然後,我明白了,孩子都記得,忘記的總是大人。

(今年五月寫的文章,當時泳翰還四歲。現在已經五歲兩個月了。)



【延伸閱讀】

20170203,Egg,一打二的悲劇時刻

20170828,Egg,與孩子活在當下

20161223,Egg,當大人說賭氣話時,小孩感受到什麼?

20161207,Egg,練習協商

20130523,Egg,「不要丟石頭進去了」,小孩不理會你,然後呢?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原來。所有無理取鬧背後都有的原來。

文、圖:Joyce Hsu (台北平日二團領隊、暖蛇環島新生家長)


原來如此,你當了一個禮拜以上的瘋小孩,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瘋狂的玩,動手動腳,捉弄姊姊,把姊姊弄哭,把媽媽弄生氣,把阿嬤嚇得要命,還有在公共場合扮演一個徹底「沒家教」的小孩,在地上滾,在捷運上爬,對沒禮貌的路人吐口水,對管太寬的人大吼大叫.......

終於,媽媽開始覺得需要多貼近你一些。昨晚的瘋狂失控,拉你進房間,然後好好的陪你玩一場,結果今晚,在家人朋友齊聚的客廳,你又開始瘋狂失控。媽媽的整理和打包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同時一邊還要注意線上訊息,你連最愛的pizza也不想吃,只想要惹怒大人,隨便誰都好.....媽媽已經快要爆,在僅剩的一絲理智下,拉你出門,到樓下的小公園冷靜一下,結果一轉念,發現你只是想要有人好好陪你玩,不是應付,不是一下下,是好好的玩,玩你想玩的遊戲。不是姊姊的規則,不是大的孩子來決定,不要嚐試融入姊姊和朋友們的團體,只有你是主體,你是想像世界裡的王,你決定一切。於是我們戰鬥,對戰,在你的想像遊戲裡,我隨著你的規則和指引前進。你是王,你是最有戰力的那個精靈,而我跟著你的步伐,久違的感受到遊戲對一個四歲孩子有多重要。

你玩得滿身汗,說要上樓。平靜了一會兒,和姊姊還有周遭人的應對,加上明天就要出發的環島,這一切也許讓你不知道該怎麼表達,這所有的過程好像不太有機會讓你為自己而講,只為自己而表達,於是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到了睡前,所有的焦慮,對彼此的不滿,我們一家四口隨著情緒而爆炸,讓火花恣意燒傷彼此。

「還是你不想跟著環島?!我們可以不要去!如果你不要去我可以留在台北陪你!」
「好!我不去!」

這場衝突中斷在這個結論裡。



洗完澡,我回到房裡,你還沒睡。坐在黑暗的房裡,嘴裡嘟嘟噥噥的說著話。
「你想要說什麼?」
「我很難過!」

你嗚嗚的哭了起來.....

「你們都不理我,不管我,你們只在乎姊姊!」
「你怎麼會這樣想?」
「你們都不管我,我就會這樣想!你們都只管大的孩子,不管小的孩子,只跟大的孩子討論,都沒有跟我討論!!」

我的感受好複雜,心好酸,淚在眼眶打轉。
終究,這樣的感受還是讓你嚐到了。
無論我多小心,怎麼閃,還是讓你難受了。

但這是重要的訊號,你在告訴我們,你需要一樣的關愛,雖然我們明白對你和姊姊的關愛沒有誰多誰少,但是感受就像獨立的宣告,它無法被抹掉,存在就是存在。我們需要的,是正視它,然後找到可以接受的方向。

我先思考,最近是不是真的因為環島將近而忽略了你?我們生活的品質是否下降了? 是否影響了你? 你最近有什麼挫折? 你和姊姊的關係有什麼變化???想著想著,我心裡很清楚關於「愛的存款」在我們家有多麼豐厚飽足,你和姊姊之間的親密和愛也是令人感動和羨慕,手足之間的爭吵和鬥爭雖然從沒少過,但你們都是如此愛著對方在乎對方。所以,我很確信,僅管你最近很愛找姊姊的碴,不斷想各種辦法讓她氣得尖叫,但你的申訴的對象不是她,應該還是我們,是現在的狀況,是你的無助。

「你覺得難過? 是因為你覺得我們最近都沒有空陪你? 你想要大家不要一直只講環島只講姊姊的事,也要注意你,講你的事,聽你講你想說的話,是嗎?」 你哭紅了雙眼,用力吸著塞住的鼻子,點點頭。

「我也想要朋友啊。但是我的朋友有時候不想跟我玩。比比和米米都不跟我玩」
「我要很多很多朋友,我要比姊姊的朋友還要多很多,不是那種一起的。」

「我很想玩戰鬥耶,但是沒有人想要玩。姊姊每次都不想玩,她只想看生產影片和星光樂園。她每次都規定我,為什麼我要聽她的規定?!我也可以規定耶!我有自己的朋友也可以玩啊!」


聊到這裡,我漸漸看懂,原來卡住你的,不只是那些情節,還有你的需要不斷被迫遞延,陪姊姊上跳舞課,但你的恐龍課和鯊魚課一直沒有下落(因為老木真的找不到啊...);姊姊要暖蛇於是你被迫離開從出生就加入的共學團;姊姊要環島於是你沒有選擇只能跟著奔波來回。你從來沒有表達意見,不是你沒有意見,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認真真的問過你,然後真的打算聽進去。


你的淚漸漸收住,好像比較放鬆了些。
我繼續把淚藏好,深深抱住你。

「寶貝,我永遠不會放你不管。你也絕對不會比姊姊不重要。只是姊姊今年剛好面臨很重要的自學第一年,加入了暖蛇,所以要環島。這件事情對我們全家人來說都很挑戰,而且我們會很想陪她一起完成這件事,二年後就會換成你要出發去環島,那時候我們也會跟現在一樣,重視而且認真,到時候你也會有屬於自己的伙伴,自己的朋友,只要你想要,媽媽一定會陪你去做。」

「我要很多很多自己的朋友。」
「那你要跟著媽媽去共學嗎? 媽媽平常共學團裡的小朋友你也都認識啊,他們比較常跟你玩反而跟姊姊比較少耶。 你覺得好不好?」

「嗯...他們本來就是我的朋友了,我不需要再去交他們了」(他的意思是這些不算新朋友啦)

「是啊,但你想要的話,也會有新的朋友,你也可以再認識更多不同的人喔。」
「嗯。明天我想跟姊姊了。」
「是喔,你本來說明天不去了,但現在還是想要去?」
「因為我想吹風,那樣很舒服。」
「你的意思是坐在兒童座椅裡吹風? 」
「對,我喜歡騎車。我以後可以自己騎。」
「好 ,你以後一定可以自己騎的。」


然後,你跟我要了平板,玩了十分鐘,關機,跟我說你想要去睡覺了,我陪你上床。
黑暗中,你說
「媽媽,我最愛的人是妳,我會一直陪妳的,不會放下你的。 」
「好的,寶貝,晚安。」
「媽媽晚安。」

在暗暗的房間裡,我藏了很久的眼淚終於可以流下來了。



【延伸閱讀】

20170831,Joyce Hsu,【暖蛇環島】身心考驗

20170817,Joyce Hsu,情緒,突如其來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我兒和他的快樂夥伴

文、圖:薛安琪(台中平日四團助教)


來了,來了,厲害的階段開始了XD
之前常常覺得姊姊的生活好精彩,各種創造、各種火花,而弟弟這孩子的生活只要吃、睡、玩,我幾乎找不到什麼題材可以記錄啊,好貧乏喔XD
但是最近好像開始比較複雜了喔XD
但是的但是,畢竟已經經歷過姊姊的三歲,那種既迷人卻又衝突的年紀,現在就覺得老神在在沒有特別煩惱了。
也有另一種可能性,或許說「兒子」、「弟弟」,他的角色,和他的個性,都比較不會勾動到我的生命經驗的某些情緒。
我可以比較單純、比較有餘裕的觀察著他。
.
汪汪進入嚮往同儕的階段有一段時間了,可能來自從4M開始接觸共學至今近三年、也可能是他天生有著不怕生愛與人互動的特質,打從會走路會講話就喜歡對陌生人自我介紹:「嗨~我四網王!我四網王!」(我是汪汪XD
現在,對他熟悉的喜歡的對象,也總是熱情地主動打招呼:「你們!你們!朋友!我來了!」完全不需要經過任何的觀察和暖機,如此向光性,真是令我欣賞又羨慕。
不過,也是這個特質吧,好像每個人都是他的好馬吉似的,對方不一定準備好要讓他接近啊,也就開始遭到拒絕和衝突了。
.
有時候,是一個大一兩歲的男孩。這男孩的話不多,喜歡跟汪汪玩耍,有時候玩的方式是拿走汪汪的玩具轉頭就跑、有時候是把汪汪正在觀察的昆蟲打死,看著汪汪的反應。
這樣的互動過程,曾經有打到我心中對於「捉弄」、「欺負」的定義。幾次幾乎想要上前發脾氣,但又忍了下來。
畢竟,這段互動關係的主體是汪汪,不是我。
當他哭著找我,我問他需要什麼協助嗎,他只想要一個抱抱,然後我又問他,還要跟對方玩嗎,他回我:「要,是朋友。」
啊啊啊啊⋯⋯你為什麼要貼上去呢?我會在心底大叫,卻又不得不承認,好欣賞。持續練習一段時間,我慢慢試著區分,「被過去的生命經驗牽引而觸發懷疑是不是惡意」的人是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對方、而且不放棄測試磨合界線的人是他。如此強大的能量,怎能不教我欣賞。
.
又有時候,是一個大半歲的男孩。這男孩的動能很強,我觀察他好像比較喜歡主動掌握界線,他喜歡主動接近找人玩、但是不一定願意接受別人接近的邀請。有時候,則是測試耐受界線似的,玩比較大的肢體動作。
汪汪有時候可以玩在一起、有時候被拒絕靠近、也有時候被打趴、哭著回來找媽媽抱抱。
還是一樣的,抱完,再上!XD
.
又有時候,是團上新團員的男孩。這男孩的個性對界線很小心謹慎,不太有什麼衝突。但是他有個認識很久、一起加入我們團的老朋友,熟悉度親密度比較高。
汪汪比較早到,就可以玩在一起一段時間,而晚一點當老朋友抵達以後,人家手牽手跑走了,汪汪就在後面趴地大哭,彷彿像是失戀似的。
依然,抱抱,然後他又去找找別的玩伴、找找別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情。
前幾天還有一回,這兩個好朋友結伴朝著汪汪丟小石頭,汪汪閃著,爬上高處迴避。隔天我們在家聊起這一段,我問他怎麼看待這一段,他說:「他們丟我石頭,還在笑。」我又問,那你覺得他們的遊戲方式,你ok嗎?他說不ok。我再問,那你有想要做點什麼嗎?
他說,他會跑走,媽媽抱抱就好。
.
更多更多時候,他會好奇的追隨著他的姊姊以及女孩們,咪咪在外面不愛跟弟弟玩,但礙於媽媽淫威之下也不會刻意拒絕他,不過咪咪的跑速他實在追不上XD
有時候,有個女孩會進入自己的遊戲模式,說著類似「汪汪壞壞!我要打汪汪!不要跟汪汪玩!」之類的台詞,汪汪會生氣、有時候會哭,而咪咪也會出聲制止:「汪汪是我的弟弟耶!妳敢打他,我可饒不了妳喔!」,然後女孩回答:「沒有啦我只是在玩。」
.
哈哈哈,大人不過度介入,默默觀察孩子們的各種互動、各種交錯,著實有趣啊!
我有時候會感覺到心疼他,出自於我對他的愛與期待,希望他永遠平順不吃苦頭,但期待終究是我自己的事,這麼不切實際的期待,放在心底默默祝福他就好,根本不需要對他造成限制。
我一點也不擔心會太放縱小孩,我很相信現在的選擇就是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佳選擇。縱使事後有難受、有後悔,那也不是他的錯,就算是大人也會有誤判的時候啊,我接住他的失落情緒就好,給他一個抱抱、一點安慰,他會再去練習下一次的選擇。
既心疼,又信任,當媽的心情就是這麼糾結九彎十八拐。
.
今天共學,上述的火花出現了好幾個,對汪汪而言可說是幾經波折XD
晚上睡覺頻頻夢魘,尖叫、大哭,喊著:「啊啊啊我一定要把他們打死!!!」,哈哈哈哈,放狠話宣洩情緒,頗有乃母之風,看來媽媽發脾氣的樣子都被學下來了XD
.
圖片則是,共學過程進去兒童館玩,看上了其他孩子正在玩的玩具,絕不放棄,不接受媽媽嚐試引導疏解「好想要」的慾望,也不接受提議其他替代玩具,硬是離開媽媽身邊,到對方附近靜靜坐著、望著、等著,等了好久,然後終於等到對方願意結束了、送到他手上。
他不要媽媽提供的辦法,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想要。小小的身體多麼可愛,能量卻是如此強大啊,真佩服我心愛的孩子。
.
孩子也是、大人也是,各種火花、各種衝突與挑戰,各種全新的認識與練習,這就是我們的親子共學。
在共學現場觀察孩子和大人,超級有趣。改天再來寫寫大人的部份


【延伸閱讀】

20170125,李豆芽,搭計程車時,小孩一直大聲唱歌,怎麼辦?

2017 暖暖蛇小學自學團 單車環島,正式開騎!



親子共學團小學暖暖蛇自學團 的 入學單車環島 開騎!

今年全島一共四個團,在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將各自陸續完成單車環島的挑戰。

請大家持續關注他們的粉絲頁動態,給予鼓勵和支持。

2017 親子共學單車環島 - 台北虎兔團

2017 親子共學單車環島-桃竹緩遊台灣

2017暖暖蛇單車環島中區團

2017親子共學單車環島-台南團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縱容放任?

文、圖:口天娟(台中平日四團)


是的,我們家參加萬惡之首親子共學團,而且是小孩六個月時就加入了,走著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方式,我們真的做的很完全嗎?其實也沒有,我們只是以此為目標,不斷的在每次狀態下練習、檢討、改變,然後,尋找適合跟孩子溝通的方式及話語。在每個孩子有狀況的時候或階段,不認為孩子找麻煩,反而感謝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彼此練習著,練習著覺察、反思、討論、尊重、對話……。而每過一個階段及負面狀況,孩子與我們的連結似乎就又更深。


這條路好走嗎?極其難走啊!


首先,必須練習覺察並拋開從父母輩、社會所習得的威權姿態。必須練習覺察,在每一次狀況發生時,身為父母自身的情緒、想法為何。練習不被孩子的情緒牽動著,從旁協助孩子感受自身的情緒,如何而來,如何流動。這時身為父母的人,如果無法自己先覺察自己、先穩住自己,又如何從旁協助孩子?從尊重著孩子日常生活自身的權力開始,吃飯、穿衣……等等尊重著孩子的感受、需求。遇到拉扯時呢?覺察著是否進入權力拉扯,思索著,為何要控制?並不斷與孩子核對、反省著,試著種種與孩子溝通、對話的方式,你以為很容易嗎?不,這些方式,都要花好多力氣,花好久好久的時間,要有耐心的日復一日的觀察著、對話著、嘗試著、思索著、等待著,甚至要承認做父母自身的不足及錯誤。是的,我會跟阿昫道歉。

要容易,權威式的教養方式最容易。棍子拿出來,權威拿出來,逼迫著孩子就範。但,我們看到效果的同時,是否有想過,現在只是孩子力量尚未養成,他服從了、妥協了,是否真的同意你?等他力量養成了,有能力反抗了,你確定他還能這麼乖乖順從嗎?或者,順從了,同時是不是也放棄了為自身爭取的力量或壓抑自己,「反正我說了,爸媽也不會聽。」想想在權威下長大的我們吧!
你以為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嗎?不,當大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時,是否觀察過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敏銳多了?從他哇哇出生就可以看出端倪,餓了哭、冷或熱哭、需要安慰哭、害怕哭,哭著要請大人協助他……,他真的什麼都不懂嗎?當他開始會說話,嘗試著表達,會問這是什麼、為什麼,他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觀察著、試著用語言與大人對話。常常阿昫的一句為什麼都會點醒我「是啊!為什麼不行?」接著,促使我一連串的思考。所以,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嗎?還是大人阻斷、干擾他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阻擋他體驗、觀察世界的一切?

再思考一下,我們現在所有的社會規範、社會化是從何而來?真的一成不變嗎?做大人的我們真的確信自己觸及世界所有的一切嗎?真的只有二元對立、是與非嗎?我們如何能斷定的告訴孩子,你的感覺、觀察都是錯的,你就只能照我說的做,然後阻擋了一切感受及練習?那麼,未來如果他發現,不,這社會變了或這世界不是你說的那樣,或者他觸及的社會、世界範圍比你更大時,那孩子有能力觀察、思考、應變嗎?或者又需要重新花很多時間來認識這世界、認識自己?


教養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無法一言以蔽之,無法用單一方式對待所有的孩子;各種教養方式其實也沒有真正對跟錯;而「人」是如此複雜的,人的潛能、人腦的發展使用,在現在科學的研究下,我們所知的是甚少,更不用說我們對於宇宙萬物所知的可能更少。

對應宇宙的浩瀚,渺小的我,無法告訴孩子我要「教」他什麼,我能做的就是陪著他感受、覺察自己,陪著他觀察、體驗他所看到、遇到的一切,然後,練習討論、對話、思辨。用著自己的步調、找尋自己個人的方式走在這條人生道路上。這,就是我在共學團中經由不斷觀察、反思,逐漸在走的路及方向。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縱容放任教育=簡單方便的教養方式嗎?

不,請不要如此輕易斷言或擷取,我在團裡看到的每個媽媽都也是用著生命力跟意志力在努力學習如何在「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方式下與孩子一同成長著,這是一條學習無止盡的不歸路。


【延伸閱讀】

20170309,盧駿逸「傾向於不體罰」的進路—個人修養還是系統困境?

20130416,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中年專職奶爸的共學之路
20150920,Hian-Kun Tenn,對我而言,什麼是親子共學

20161230,何語蓉,爸媽可以跟孩子大聲說話嗎?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字詞之間,留點空間

文:口天娟(台中平日四團)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字詞我不太會跟孩子說,那樣的字詞有些是權威下的產物;有些很籠統,很難解釋,很難定義字詞表面的價值觀,很需要討論,甚至很需要體驗、有感受後,才能討論;有些字詞需要從不同角度反複思辯,有些會因應環境、時代、社會步調等等的種種不同再反複思辨討論……。通常遇到這種字詞,孩子小剛牙牙學語時,這些字詞我盡量不說;孩子現在較能溝通,我盡量用討論的,不把話說死,留著空間可以讓小孩思考,大人也重新再自我思考。

這些字詞有哪些?

像是「乖」,到底什麼是乖?誰定義乖與不乖?聽話叫乖?那聽誰的話是乖?聽大人的、有權威的、小孩的?要小孩乖的用意是什麼?當小孩服膺於大人權威乖時,他如何學會對話?如何對抗社會總總的暴力及不合理?大人又如何演繹對話並與小孩做練習?

「禮貌」,什麼是禮貌?誰定義禮貌?大人說,沒打招呼沒禮貌,禮貌只限於打不打招呼嗎?但大人沒經過孩子同意就任意摸、抱,這是有禮貌?大人說「請、對不起、謝謝」是一種禮貌,若孩子學會的只是表面的說「請、對不起、謝謝」,那麼這樣的禮貌用意何在?

「尊重」,什麼是尊重?不聽他人意見想法,只想用自己的價值觀強迫他人接受,這是尊重嗎?如果沒讓孩子親身體驗過何謂尊重,亦即大人運用權威壓迫而非尊重其所想所選,他如何尊重自身的各種感受、理解尊重、尊重他人?進而談起為自身選擇負責?還有好多好多都可以好好來討論。

這時,也讓我想到「文明」與「野蠻」,文明與野蠻到底由誰定義?怎麼定義?我們要說衣冠楚楚、遵行道德禮儀、有著先進科技是文明嗎?那麼曾幾何時有人想過,那些看似文明的背後,其實有著不善待其他生物、對大自然環境的粗暴及野蠻?包上我們所謂文明的糖衣,穿上人類的傲慢及自以為是的貪婪,污染水源、破壞山林、使原本有居所的生物沒了居所甚至滅絕。而那些被歸納為野蠻、不文明的部落社會呢?真的不文明嗎?他們也許衣不蔽體、用最原始的方式過生活,但,他們尊崇著老祖先的遺訓,沒有文明人自以為是的傲慢,尊重他們生活週遭的一切,感謝能讓他們溫飽的大自然,使一切生生不息,令他們享用不盡。仔細反覆思考,到底文明野蠻能怎麼評斷呢?用什麼角度評斷呢?在現今資訊迅速擷取的時代,有時,我們是否太輕易的在未深思熟慮的狀態下評論,自以為文明,其實正野蠻的對著身邊的人、事、物?


【延伸閱讀】

20161015,林秀怡,教導與體驗
20140314,Polian Ong,從孩子的語言使用發展講起
20170303,Burtina Huang,「正義魔人」的道德憤慨感所為何來?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續篇:尋找阿華

文、圖:楊鎮宇(台北平日六團領隊)


昨天白天我才寫了篇〈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晚上我兒雲棠兄(3Y8M)就給我「很堅持」好一陣子......Orz

那當我兒子很堅持的時候,我這個大人在想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


昨天棠跟好友阿華一起玩,傍晚時我們準備回家,阿華也準備要回家。之前有次經驗是,我跟睿用摩托車載棠離開,阿華媽媽載阿華也騎摩托車離開,棠跟阿華在各自的摩托車上按逼逼聲,當做道別。

昨天棠跟阿華想再次用「摩托車的逼逼聲」說掰掰,沒想到阿華爸爸是開汽車來載,我們摩托車騎到汽車車窗旁,大聲喊了「阿華掰掰!」後離開,騎沒多久,棠生氣地喊:「為什麼不是摩托車!為什麼不是摩托車!」

我把摩托車停在路邊,跟棠講話。我跟睿大概搞懂棠的意思,他覺得不是說好用摩托車逼逼聲說掰掰嗎?怎麼變成汽車了,他完全沒有辦法接受,一直大喊:「我要找阿華!」

可是阿華已經離開了呀,怎麼辦?我跟睿都提出同樣的方案,「那我們打電話給阿華,叫他們用汽車按喇叭聲跟你說掰掰,好嗎?」棠堅持不要,他說他要跟阿華見面說掰掰。

我覺得我了解棠的用意了,看起來的現象是「棠堅持要阿華用摩托車逼逼聲跟他說掰掰」,但我猜想我要面對的問題是,怎麼跟棠棠「想跟阿華說掰掰的心情」接上線。

我判斷了一下,現在是週六晚上六點多,雖然我肚子有點餓,但我覺得我還可以接受,於是我說:「好!我們騎車去找阿華,跟他見面說掰掰!」


就這樣,我們一家四口就騎車出發,尋~找~阿~華~!


我邊騎邊大喊:「阿華,我們要來找你了!」

棠棠這時情緒還是很滿,他生氣大喊說:「你太大聲,太吵了!」

我說,「喔喔,好,那我小聲一點,阿~華~(小聲貌)」

接著我騎到人車較少的路段,速度稍快,然後繼續喊:「阿~華~,我們要來找你惹~~!」

棠又大喊:「不要騎那麼快!我們會死掉!」

我說:「喔喔,好,抱歉,我騎太快了,你說的沒錯,騎太快會危險,就算急著要找阿華,也要注意安全。」

這時機車後座的睿補充說:「好,我們現在要去找阿華,然後不能喊太大聲,也不能騎太快,把拔要注意這兩點喔!」

我說:「好,我知道了。阿~華~,我們來找你了~~~!」

接著我們騎到一處停車場附近,有些吊車跟卡車。

因為棠很喜歡這些大型車輛,睿在後座說:「棠,你看,那邊有吊車耶!」

我喊說:「現在沒空看啦,我們要去找阿華~~!」

棠大喊:「我要看啦!我想要看吊車啦!」

我就說:「喔喔好,那我知道了,現在我們要去找阿華,不能喊太大聲,不能騎太快,但是可以看吊車!」


這時我心裡的想法是,棠雖然想找阿華,但是並沒有被那股想找阿華的情緒淹沒,還是能判斷音量、速度跟看喜歡的車子呢。

騎著騎著,棠快睡著了。

我搖了搖棠,「棠,你醒醒啊,我們不是要去找阿華嗎?還是你想要回家睡覺呢?」

棠還是情緒滿高的,「我站著不好睡啦,我要找阿華啦!」

我就說:「喔喔好,你的意思是說,你雖然想睡覺,但是還是很想要找阿華,對嗎?」

棠大吼說:「對啦!對啦!」


我四處騎,開始騎往回家的路。經過麥當勞,我把車騎到麥當勞門口,問棠說:「棠,阿華會不會在麥當勞裡面?我們要不要去裡頭找找看?」

棠完全不為所動,示意要我繼續騎。

我回頭跟睿對望,彼此點了點頭。我那時心想的是,棠這傢伙想找阿華說掰掰的心意還真強烈呢。

我們繼續騎車,路邊出現一個按摩店的「大腳丫」的發光招牌,棠突然笑了出來,指向那個大腳ㄚ說:「阿華會不會在裡面?」我也笑了。我想,棠的情緒可能有稍稍降溫了吧。

接著我們就開始四處指著各個店家,然後一起說:「阿華,出來,不要再躲了!」

我因為肚子很餓,就直接騎到洪瑞珍三明治店門口,然後問棠:「阿華會不會在裡面,我們進去找找?」

棠賊笑說:「好啊,是要找阿華還是買三明治啊?」我篤定說:「當然是要找阿華啊!」


我一進店裡頭,馬上拿了罐飲料給棠,棠也不囉嗦就接下,然後我買了三個三明治,想說回家時可以馬上吃。

帶著三明治跟飲料,我們繼續騎在回家的路上,棠感覺到了,問說:「不是要去找阿華嗎?怎麼要騎回家?」

我還是騎到家門口。我說:「要不要回家看看,阿華會不會在我們家?」

棠說:「不要,我想要找阿華,要去找阿華!」


我心想,看來棠想要找阿華的心意滿堅定的呢,可是我不想說「阿華已經回家了」的客觀事實,因為棠其實自己也知道,我想要回應的是「棠棠想要找阿華好好說掰掰」的主觀心情。

在家門口,我判斷我的狀態,嗯,沒有火氣,嗯,肚子雖然有點餓,但是手邊有三明治,餓到受不了就拿來吃吧,OK,我想我應該還可以繼續「尋找阿華之旅」。

可是我不確定睿跟米的狀態,於是我提議說,那不然媽媽跟妹妹先回家,看看阿華有沒有在家,然後我跟你繼續騎車去找阿華,好嗎?棠接受了這個提議。


睿的鑰匙之前被米米玩然後暫時消失了,所以他手邊沒有我們家的鑰匙。於是我就把機車鑰匙從一串鑰匙圈裡頭抽出來,把家門鑰匙遞給睿。

然後睿跟我還有棠說:「你們要繼續去找阿華喔,那等下回家的時候,再按我們家的門鈴,我再幫你們開門喔!」

跟睿、米掰掰後,我跟棠繼續我們的「尋找阿華之旅」。我慢慢騎,跟兒子約會一樣,我右手騎車,左手環抱著棠,棠沒有把我的手推開。回想事發當下,棠得知阿華他爸爸開車來載時,氣到把我想要抱他的手推開呢。

我們騎到新莊老街附近,棠指著路邊巷口「牛伯伯牛肉麵」的招牌說,「我想要走這條路去找阿華!」

我們騎進老街,我跟棠解釋,老街就是這裡有好多店,以前是新莊很熱鬧的一條街,然後隨意指著兩旁的店面說:「你看,有賣米的啊、有宮廟啊、賣桌椅的啊!」棠也跟著四處比,學我「啊」來「啊」去的說:「你看,有賣冰的啊、賣麵的啊、賣玩具的啊!」

我聽了之後呵呵笑了,心想找阿華這趟路還真有趣。

我們經過冰店,我問說:「要不要進去冰店找阿華?」

棠說:「不要,我要找到阿華,然後找他一起來吃冰!」

我就說,好吧,那我們繼續走囉,就這樣我們騎離開新莊老街,然後又晃了一陣子,我跟棠說:「棠棠,我們找阿華好一陣子了,一直沒有找到,我覺得我有點累,想回家休息,明天起床再找阿華好嗎?」

棠說:「好。」我心想,哇喔這麼阿沙力。然後棠接著說:「那我想要去吃冰,吃完再回家。」哈哈,那有什麼問題,我也想要吃冰呢。

我把車停好,跟棠走入冰店,一人一碗冰,吃的好爽。棠說:「我終於找到阿華了,他躲在這個冰裡頭。」我們對看,然後哈哈大笑。


我傳訊息給睿報告我們的情況,訊息上頭寫說:「我們在新莊老街吃冰,你要吃嗎?棠說他終於找到阿華了,他在冰裡頭。這傢伙真會巧立名目!」

睿回說:「哈,我不用吃冰喔,你很用心,兒子很會。」

吃完冰,我們終於要回家了。喔耶。

上車前,棠還提醒我:「等下到家的時候,你要記得按門鈴喔,馬麻才會幫我們開門。」

我說,「喔喔,好好,謝謝你的提醒耶!」

「阿華掰掰,我們要回家了喔。」我跟兒子一起對著夜空喊話,我環抱著兒子,慢慢騎在回家的路上。



【延伸閱讀】

20170918,楊鎮宇,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

2017年10/21-22 台東親子共學團 家庭教育實踐班 課程簡章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近五年來已經在台北、桃竹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宜蘭、台東紛紛開團,全國目前大約有8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自在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兩天的課程內容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勇敢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台東荒野保護協會 (臺東市長安街46號)
二、課程費用: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四堂課全勤者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共同分攤成本。歡迎贊助場地與講師費、交通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課程介紹:
◎ 第一堂:10/21(六) 10:00~12:00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 第二堂:10/21(六) 13:30~15:30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 第三堂:10/22(日) 10:00~12:00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 第四堂:10/22(日) 13:30~15:30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講師: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林盈潔
台東親子共學團領隊,三個孩子的媽媽。迷戀每個人身上展現的生物多樣性,對各種人的議題充滿好奇。

特別說明:
若孩子於上課期間無人托育,歡迎帶他們一起來!若有需要,請和孩子一起準備可以陪他渡過上課時間的玩具或物品。上課時可陪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家中有學齡前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感到困惑的照顧者、對教育有進修熱誠的人。
二、報名流程:
1. 填寫線上報名表 https://goo.gl/forms/WaoLbure9Of7UdnH2
2. 報名成功後,領隊會寄發E-mail通知。
3. 保證金請於上課第一天簽到時交給工作人員

聯絡資訊
聯絡人:台東親子共學團領隊 林盈潔
電話:0921-748-765 
E-mail: iamjamiela.jl@gmail.com (帳號全英文)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
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
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夫妻、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
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時間:每周二、四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點。
◎領隊津貼:每戶家庭每月2500元。有特殊經濟困難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共學場地:戶外空間為主,盡可能離台東市車程半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的地方,參加者自行前往。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共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羽毛球

文、圖:宋(台北平日五團團員)


大寶想要玩羽毛球,希望可以出門打球。但我又要顧小的,很難專心陪伴,於是我告訴他我的困境。

他聽完以後,想了想說:「那我們在家裡用球拍來打,球是用在地上滾的(就不會打倒桌上東西),弟弟也可以自己玩。」

厲害,成交,這個方式大的小的都兼顧到了!

(孩子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弱,和他討論給他空間並且相信他,他會想出辦法,重點是心要和他在一起呀,他才能將他的心比你的心。)

剛開始正式打,就像網球一樣,只是球是在地上滾的方式,我有點晃神,一方面心中有掛念的事,二方面最近很累。

但慢慢的,我越來越投入,發現真的很好玩很刺激,不時我們兩個尖叫、互相大笑。

我發現,和孩子相處好愉快,他們很直接很自然,他們很創意很好玩,然後投入的玩,自己也一掃這幾天的疲累,腦袋可以放空,開懷的大笑。他們的世界很單純,複雜的是大人阿。

忽然,孩子說他要兩手都拿拍子。

我:「為什麼?沒看過拿兩隻的耶(咦?立刻心中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自己對一般打球想像的框架。) 」

孩:「因為你還有弟弟幫你擋一邊,我沒有阿,所以拿兩隻幫忙嘛。」

(果真小孩想的做的,事出必有因)

我:「對ㄟ,你說得很有道理, 合理!」

然後他真的拿兩隻打,模樣超有趣,打一打他自己發現很卡,又換回一隻。

就這樣有時候他用兩隻我用一隻,有時候我用兩隻他用一隻,我們沒有要一樣,而是依照彼此舒服習慣方式做調整(這中間有很多對話與核對彼此狀態),尊重對方的選擇,一起創造很有趣的遊戲!你說尊重與自主怎麼教,平常生活就在練習呀,不用耳提面命提醒他,在一來一往對話的過程就在體會與轉化成生命經驗。

我們玩了一個下午,紮紮實實、心無旁騖的陪伴,真的很久沒如此,孩子因為有個獨處的陪伴而開心,我也因為全心的投入玩得很開心。原本一堆惱人的事情讓人耗竭厭世,因為這場遊戲,讓我有充電的感覺。孩子為生命帶來的能量,很強大!


【延伸閱讀】


20170812,宋,學游泳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性平入課綱】我是媽媽,但不是全國家長聯盟

文、圖:江敏榕(高雄共學平日四團領隊)


《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

為了場內公聽會,我們讀資料、開會、討論發言方向,也非常臨時的加碼了場外說故事活動,想用我們擅長的方式,跟不熟悉這議題、有疑惑的路人與親職對話,甚至還想要不要辦記者會、印傳單。XD

為了確認場地是否合法,ㄧ波六折,差點可能取消,討論再討論,但強大的夥伴終究跑了好幾個單位和詢問搞定了,沒想到我們的人生,還要看交通法與道路管理條例。XD

時間很趕,天氣很熱,但時間到了,大家就各自到位,自行分工,做事也陪著孩子,回想ㄧ天,這樣的夥伴好讓人感動。

再ㄧ次萌家長的洪先生搶到不是要第ㄧ就是要第二的發言,再ㄧ次跟大家用力嗆頭銜,不同的是,拿著課本中身體器官的照片,質疑為什麼課本要放ㄧ張雙腳開八字的女性下體照教女性性器官的內容(咦!?),並故意拿很久在大家面前,我只好和夥伴舉起「性平教育不隱晦,孩子學習不誤會」的海報回應他,他說,不能阻止課綱,但家長能阻止出版社不能印書,ㄧ如往常的提怎麼可以教情慾探索與快感,並到台前,說粉絲要拍照⋯⋯⋯⋯總之,我跟身旁的夥伴感到這趴開場好療癒。XD

ㄧ位家長提到社會很亂,很多性侵事件,就是不能再教這樣的內容。
ㄧ位家長提到課本應教正向內容,不該有太露骨字眼。
ㄧ位老師提到要教男性做家事,尊重女性,5歲女童的家長沒教孩子尊重毀終身⋯⋯

實在感到大人的焦慮與控制,讓邏輯也失去了。

在排隊領取發言號碼時,聰慧的夥伴們,還有意識的稍微錯開,才能夠完整聽取萌家長的發言,調整我們的內容與之對話回應。

好喜歡夥伴說的:

我是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媽媽,但不屬於全國家長聯盟⋯
我是X個小孩的媽媽,是進步的家長,不是全國家長聯盟⋯
我是高雄兒童人權推動小組成員⋯

有準備的把自己的主張陳述 – 肯定性平課綱制定比例,高雄的家長不想被萌家長代言!

「為什麼性教育與性別教育要從小教起」
「社會對性的隱晦與性別認知偏見足見長期教育不足」
「第ㄧ線的師資培訓時數不足,沒有足夠性平意識的老師要怎麼教孩子」
「孩子不會學什麼就變這樣,那表示總是單向思考,家庭教育的討論也重要」
「學校不教,孩子網路上學,有比較放心嗎」
「父母不喜歡的不教,不想孩子學的拿掉,真實世界就不存在嗎」
「我們也很焦慮才要主動了解說清楚」
「偏見歧視,不就是性侵霸凌的縮影」
「尊重自己是從認識自己,自我認同開始」

聽完發言ㄧ次,就想讓人起立鼓掌!

我想,認真的發言與想討論態度,是能擊退萌方的謬誤與氣氛的。


回到課綱,社會科還有歷史與地理,但我們ㄧ片倒準備關於公民的內容。XD

可以感受到教育部的召集人及課綱小組的用心。
現場,也很有誠意對話。


召集小組提到:
你們的姑息,是我們的腐敗,需要大家ㄧ起來提意見和討論。

看到課綱的內容,感到教育的前進,開放式的討論、現代議題、公民審議內容置入,社會探究實作,也得知學校老師嚐試著地景文史走讀的課程,人權課綱還有令人驚艷的兒童遊戲權的重要,
聯合國兒童公約內容!

但也感受到體制教育的問題,課綱的設計看來完整也想前進,也開放不要有審訂教材,下放權力讓老師發揮。但公民課的內容廣又深,像共學團中的討論,是要用多少時間去累積想法堆疊,更難的是如何變成教案!?

感到幾位老師不知所措,授課時數不足,能蘊釀的思索與討論可想而知。又師培時數不足,老師怎麼面對自己的進修及不斷更新想法,才能用開放式討論帶孩子思考。追求考試成績、評鑑、老師行政事務繁多的教學現場,又必需追求方法與效果,第ㄧ線師資要如何追上想不往標準化答案邁進的現代課綱?

現場有許多未來的教育者與老師,有位社會系所的學生提到:

「課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要改善教育環境、師培,讓社會議題能融入教學。」

「性平教育是『積極建立』環境」

談到不只是尊重與包容,社會的多數者忽略了自己擁有的權力。

以及,「性平課綱制定應找尋台灣在性平人權第ㄧ線的工作者,跨領域的合作」

這些認真開放的發言與腦袋,讓人看到教育的曙光!又怎麼ㄧ起去守護ㄧ個「教育者」的熱情!?而不是用「我花錢你要搞定」的心情!?

教育,是ㄧ條漫長的路,不是單ㄧ的接受觀點,
又,不能只靠外包,親職與教育者需要ㄧ起合作,
牽涉到的,不是教育,更是社會勞動與階級問題!


是的,我的孩子不會到體制內,但體制內的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大人啊!
在體制外所做的,更多是為了教育、社會與自我實踐!


【延伸閱讀】

20170917,孫湄晴,【性平入課綱】人行道說故事開場稿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性平入課綱】公民課本成為日常

文、圖:唐雅鈴(高雄暖蛇二團)


中午,騎在路上正熱,每一處皮膚都被曬的發燙,載著小孩往從沒去過的高雄女中,昨晚以前,在公聽會及高雄市議會見識過洪先生本人的「造神+威權」發言,所以也很緊張今天下午的場外說故事和公聽會現場發言,還跟小孩做了行前說明:

今天要去一個地方叫作公聽會爭取發言及表達對性平教育的心聲,因為有一些人他們會覺得小孩不能知道太多事情,像是陰莖、陰道這些事情,如果越教越多,以後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他們自稱家長,我也是家長,但我不這麼想,不想他們的意見代替我,所以要參加公聽會。

到了校門口,看見親子共學的衣服,越來越多熟悉的面孔,敏榕還高歌「莫生氣歌」,準備等等有必要可以派上用場!

接著,開始移到人行道綁海報、架彩虹布條、舖墊子,說故事的人跟主持人認真在旁準備中,路邊停了一台小巴,下來的人有人喊說「是親子共學欸」,一個男的(後來知道是台上的某科目的主持人)指著野餐墊詢問要做什麼,我們說「待會要講故事。」

他:「我們是體制內的,不要來找我們麻煩(笑笑的說),也不是我們壓迫的。」

我:「我們是來找一些人對話的。」

他:「那些威權的人。你們有要進去嗎?」

「有阿,有一些人有報名,會進去登記發言~」

比較慢下來的女的也聽到友人說這裡是親子共學的也上前看了一下,然後我們這裡就有聲音說「早上有聽說一些人在鬧場,辛苦了。」

湄晴的開場講的好好,從我們不打罵的理念開始說教育的方向,帶到如果家長不主動出擊,小孩就自己探索,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從哪些管道學到「性教育」?也舉例瑞典的性教育資源並未因此讓墮胎率、非婚生子人數高升,相反的,其實很低。(孫湄晴把講稿打出來啦,而且向警局申請路權跟養工處詢問讓她一直來回奔波,超級感謝!)


到了進場時間,拿了厚厚一本A4的會議手冊,是關於「12年國教社會科草案」全部(國中小、技職高中、綜合高)的草案內容、附錄,老實說,這個真的是有看沒有懂,一開始不是很能理解究竟跟過去的課綱哪裡不同,但是透過開場的張茂桂召集人簡短的20分鐘簡報影片,這份課綱草案的總綱真的有讓我驚豔!

「非知識的灌輸」、「從生活經驗出發」、「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探究與實作」、「避免內容過多與不必要重複」

然後才知道這公聽會的所有意見會被納入制定方向的考量,也希望發言盡可能根據第一到第五大點的每一條目有具體的建議/修正,附錄的部份只做為未來老師教學參考用,也非他們課研組的管轄範圍,我才恍然大悟!

現場我們發言的人數至少佔了1/3,全都在性平教育,主持人很希望能夠有地理、歷史科目的意見,而且還說「技職高中」的受教群才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員啊(超想拍手,說的好啊!),希望能夠有更多關心技職高中面向的,當場覺得「腦要用時方恨小啊」,我也很懷疑老師們都去哪裡了?是因為現場有少數其他領域的人提出建議,才知道「對吼,這個條目應該要包含原住民」或是有歷史老師在意台灣史中國史的比例引起的政治紛爭。


但是,我們從自身經驗出發的就是「性平教育」是第一個課題,為了有你們口中說的未來,我們踏出第一步來公聽會這裡,為孩子們做了示範,接下來當然還有更多我們要關心的課題。(但真的很想問威權教育下的人們對這種會議有感並付諸行動的能有幾人啊...。)


陸續有外場講故事的媽媽帶著小孩進來坐著,那真不是個舒服的場合,非常正式而嚴肅,真的超級佩服高雄親子共學團的人們,周六抽空來講故事、聽故事、樓上忙著參與公聽會,樓下還有一群爸爸媽媽在hold小孩,什麼叫作夥伴!這就是並肩作戰的夥伴(還有遠方的楠梓草地說故事人滿滿的照片互相鼓舞),現場有老師(她跟洪志和會前一直講話)激動講到想哭,說被教育局逼著去上性平教育研習,老娘也很想哭阿,你有看到這些家長也是費盡力氣在當父母嗎?你還在那邊給我扯5歲女童要教她真正的觀念不然毀了她一輩子的幸福。


講了那麼多,最怕12年課綱實踐路上毀在這種人的手上,依然以「保護」之名,行「歧視」之實,有聽到另一個老師說的性平教育法裡提到的專家及老師的資格是「致力改善現今的不平等」嗎?

記得張茂桂說的「40歲」是一個非常大的觀念斷層,而且是有研究的!但看著台上的人發言,終於第一次感受到「民主的素養」,傾聽、對話、討論、回應、尊重,真的有種看到希望的感覺了啊。


【延伸閱讀】

20170917,孫湄晴,【性平入課綱】人行道說故事開場稿

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

文:楊鎮宇(台北平日六團領隊)   圖:沐夏


有個媽媽問我有關「底線」的問題,他提了個具體情境,而我就這個情境做了些回應。

Q:
鶯歌陶瓷博物館內有個需付費的親子遊戲區,我兒阿華(三歲半)欲罷不能吵著要進去,我說「爸爸媽媽沒有要進去,那要付錢,別的地方也很新奇去看看吧!」沿路吵到戶外,最後阿華爆發,把推車弄倒,把水壺丟掉,這期間我試著用同理的對話無效,用第三法也失效。

阿華氣急了,出手要打我,我不讓打,只有讓他空打,我跑他追。最後,他要討抱,我讓他抱了,一場追逐哭鬧戲落幕了。

阿華靜下來了,我對他說,「可以溝通一下嗎?」他說:「不可以!」我接著說:「那你再靜一下好了!」

五分鐘後,我跟阿華說:「我們要繼續往前走了喔!」阿華仍然不願意,我說:「那就只好走囉!」阿華立刻擦乾眼淚一起和爸媽走了。

這其中真有太多需要親子事後再說明的事,以及我自己不願退讓和堅持的東西!我想回家後和阿華有好多話要說!

事件的發生時間是剛到博物館裡頭沒多久就發生,我猜想,阿華很堅持要進去親子遊戲區,是看到像親子館一樣繽紛的色彩軟墊,而我不願意付費進去那個遊戲區是因為我覺得要付錢就在家附近也可以,希望小孩多往戶外走!

我不願意退讓一直堅持的原因是,如果阿華一吵鬧,有哭鬧就達到目的,若順著他第一次,是不是就成了「有吵就有糖吃呢?」我會擔心,如果小孩哭鬧就順著他,是不是就會變成往後凡事順著小孩的意思走了呢?而且阿華最近一直都在試我的底線,我又沒出現情緒的高低起伏,但他會看我臉色,並且問我:「你不開心嗎?」

可以提供一下你的解決方法嗎?我這樣做有何可更進一步的嗎?或是有哪比較欠妥當的嗎?所以同理心要再加強嗎?

A:
阿華媽媽你好,我讀你寫的文章好多遍,體會到你的苦惱,也感受到你很想努力調整方法的心情。

你提到說:「阿華最近一直都在試我的底線,我又沒出現情緒的高低起伏,但他會看我臉色,並且問我:你不開心嗎?」至於陶瓷博物館外,小阿華堅持要進去付費遊戲區的事件,這件事也一直讓你很苦惱,你問說:「所以同理心要再加強嗎?」

從你的描述裡,我感覺你的孩子阿華是在意你的心情的,而你也試著想要同理小孩,就這脈絡來看,你們彼此其實是想要心意相通的呀!但是遇到具體的情境,怎麼就好像變成拉扯跟對立了?就變成「小孩考驗家長的底線」大作戰了?

你問我怎麼看「要不要帶阿華進去付費遊戲區」,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我很「理性」地回應你「要不要帶阿華進去付費遊戲區」這個行動本身,跟你說「讓小孩進去玩吧」,那麼,這並沒有回應到你的心情,甚至還忽略你的擔心(這樣小孩不就變成有吵就有糖吃了嗎?)

如果我回應說「不要帶小孩進去玩」,又變成沒有回應到小孩的心情,或者更明確地說,這樣的回答無法理解「小孩堅持要進去遊戲區」這個行為本身的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心情。

因此,對於你的提問,如果我只回應行為本身,不論是「要讓小孩進去遊戲區」或「不要讓小孩進去遊戲區」,都不太算真正回應到你的心情,讓小孩進去玩會讓你有「有吵就有糖吃」的憂慮心情,不讓小孩進去玩則讓你有「一直被小孩挑戰底線」的擔心心情。

這就好比,如果家長試圖「理性」地回應小孩(一直堅持要進去遊戲區)的行為本身,只回應「要給小孩進去玩」或「不要給小孩進去玩」的行為本身,都忽略了小孩如此堅持的行為背後,蘊含了什麼樣的情緒跟意志。

「要不要進去付費遊戲區」是表徵,就你而言,你在意的是「有哭鬧若順著第一次,是不是就成了『有吵就有糖吃呢!』」,而我猜,阿華在意的是,「我雖然只有三歲半,但是我也想要有自己做決定的時刻!」

我覺得,在「付費遊戲區」事件中,你先看到的是,「要付錢就在家附近也可以,希望多往戶外走」的想法(這是大人的想法),接著看到的是,「有吵就有糖吃」的推論(這是大人的推論),再接著看到的才是,「欲罷不能吵著要進去而不可得,最後大爆發的阿華」(這是小孩表現出來的行為跟外顯的情緒)。

而我會想問,我們看到的是小孩堅持的行為跟外顯的情緒,那讓小孩如此堅持的內在歷程是什麼呢?他是懷著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推論,然後才來到了大人眼中的「把推車弄倒,把水壺丟掉的爆發行為」呢?

為什麼阿華會因為「沒法進去付費遊戲區」而這麼生氣?為什麼他會沿路吵到戶外,最後暴發把推車弄倒水壺丟掉,甚至氣極了要出手打媽媽?

這時,我們要思量的就不只是「要或不要帶阿華進去付費遊戲區」的行為決策,而更是考驗我們怎麼回應「阿華想進去遊戲區的心情」。

我有個猜想,就付費遊戲區事件本身來說,如果,阿華覺得他想自己做決定的心情有被看見(而不是只看他一直堅持的行為本身),再加上,他在其他事情上有自己做決定的經驗(而不是一直被決定),那麼這次就算沒法進去付費遊戲區,可能不需要有那麼大的情緒波浪了。

怎麼跟小孩站在同一側,一同度過情緒的大浪,理解彼此的需求,一起協商,然後找出解決辦法,是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核心課題,至於要不要進去付費遊戲區的行為本身,我覺得反而是練習題了。

透過這次的練習題,若能讓你們親子更了解彼此的心意,站在同一側,而非對峙的兩端,那你就賺到了。

我覺得,與其說是「底線」問題(例如,會吵就有糖吃、爬到大人的頭上云云),不如說是「開關」問題(小孩關閉他的心門,不跟你講他的心情跟想法了,但他還是期望大人的回應的,等到受不了時,再用激烈的行為一次總爆發)。

「底線」問題是針對行為而起。「開關」問題則是面對心扉而生。


【延伸閱讀】

20170913,楊鎮宇,你可以去脈絡,也可以貼標籤。
20170908,楊鎮宇,你可以不寬容,也可以不好奇。
20170822,楊鎮宇,你真的願意繼續這樣堅持嗎?
20170328,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性平入課綱】人行道說故事開場稿

文、圖:孫湄晴(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南區理事)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高雄場公聽會9/16(六)在高雄女中舉辦,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性平教育的重要,而性平教育可以落實在各領域課綱中。所以,親子共學團在公聽會場外舉辦說故事活動,讓大人們了解並支持『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放入性平教育內容的重要』。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南區理事 孫湄晴 表示:

我們一直推動不打罵的教育,跟孩子好好說跟溝通,我們學著了解小孩的特質跟權利,幫小孩發聲,所以我們也會參與很多公共議題,包括兒童的人權、遊戲權、性平教育,環境生態等等。我們很喜歡跟小孩講故事,除了會帶著孩子欣賞繪本,跟孩子討論繪本內容,帶著孩子思考,不是直接規定他們應該要怎麼做。

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草地繪本時間,講故事給其他小孩聽,活動地點在文化中心、都會公園、草衙圖書館,這一場,是我們臨時加開的,我們第一次在人行道上面辦繪本時間,為什麼要加開這一場? 是因為等下這邊有一場教育部舉辦關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的公聽會,是針對國小到高中的社會科: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內容,讓一般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今天在公聽會的聲音會被正式的紀錄,當作修改課綱內容的參考依據,也就是說,今天社會大眾的聲音覺得哪一個部分要刪除或修改,孩子在學校裡面受到的該部分的教育就會減少,所以這公聽會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課綱裡面,有提到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除了教孩子認識性器官,還包括了身體自主權的尊重跟維護、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角色的突破跟性別歧視的消除,性騷擾性侵害的霸凌與防治、語言文字與符號的性別意涵分析,科技、資訊與媒體得性別識讀等等,這些都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孩子也很容易從媒體看得到,但是報導的角度是否正確?我們只能全面接受嗎?或是還能跟孩子談些什麼?或是帶孩子在思考些什麼?這些是我們很關心的議題,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跟重視性跟性平教育的,所以特別加開一場。

會有這場繪本時間的誕生,也是受到港和國校的劉育豪老師的熱情感動,老師在國小任教多年,他看到學生在性平教育的需要,很清楚體制內的教育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所以一直努力在性別平等的推動,他不只教自己的學生,也到處演講,上電視訪問。他還教我們看懂這個硬梆梆的課綱,提供我們很多性平教育的看法,所以很開心能跟老師一起合辦這個活動,等下,老師也會上場講一場故事,我自己有聽過,老師很會講故事喔。

有一些團體,他們覺得性教育要保守,不能太早教,一定要教孩子守貞,不然會在孩子心智不成熟時就嘗試性愛,會造成懷孕、性病等等問題,但是,平心而論,我們不教,孩子就不會做嗎?沒地方學嗎?孩子在這種的父母及社會不能談,甚至是罪惡的文化下,他們如果真的懷孕了,他們會不敢跟父母說,等到事情不得不說的時候,事情影響的層面已經很大了,或許只剩下生下小孩一個選項,這樣的親子互動也不是我們要的親子關係,說真的,身為一個母親,我也不希望他在心智不成熟的時候,就懷孕生小孩,但是,一樣是懼怕,我覺得我可以教他安全的性愛,讓他可以保護自己,讓他自己有判斷的能力,所以我們主張性平教育不該只從生活中開始,也需要從學校教育開始,ㄧ起合作,打破社會文化長期以來對於「性」於「性別」的隱晦與框架。 性教育應該從家庭,學校、社會落實。


但是學校的性教育跟性平教育夠嗎?


「性別平等教育」和「性教育」在國中小課綱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性別平等教育是以「重大議題」融入各學科領域,每學期實施四小時的相關課程活動;性教育是屬於「健康與體育」內的正式課程。這樣的時間,其實不夠的。瑞典的性教育,全球知名。他們在學校可以談你想得到的幾乎所有性的議題:「避孕、性病、藥物、墮胎……而瑞典的未成年懷孕率只有零點幾,幾乎等於零。」不只如此,瑞典還設置了「青少年中心」這樣的機構,其業務之一就是針對健康、性的事項,提供青少年諮詢服務,青少年甚至可以在中心裡拿到避孕器具。他們是這樣自然地面對性跟性產生的問題。

(參考:大人與孩子都該修的一堂課:就因為有性焦慮,更需要性教育)

我自己受的性教育是從國中開始,我記得是13~14章,有的老師用念的,有的會跳過叫同學自己看,所以我們那個年代,對性器官的認識,就看個人接觸到什麼,就學到什麼,看到A片就學到A片,我那個時候在升學班,對我來說,這個章節就是不常考的考試的內容,雖然也是我身上的器官,但是我卻認識不多,我只知道要包起來不能讓別人看到,談論到他也不自然,很少公開討論,一討論大家就會唉油唉油的,有一些胸部比較發育的同學,還會被嘲笑等。一直到我讀護理系,到醫院去照顧病人,性器官對我來說,就是病人需要照顧的身體部位,當病人尿不出要插尿管,我想到的就是快速讓病人舒服,不會想因為我要跟陰莖見面,而臉紅心跳,跟病人其他身體部位生病了,要幫他處理問題是一樣的。那段時間是我看過最多性器官的時候,即便如此,我的觀念有時候也受到我當學生時的態度跟價值觀影響著,所以我覺得大人也好需要性教育跟性平教育,如果我們自己都閃躲不談,那要怎麼教孩子?


這次我們挑選了三本繪本,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帶孩子與大人談性別平等教育~

第一本是《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

男與女,除了身體構造不同,那麼性別特質就該是二元對立嗎?男生一定不能哭,女生一定要溫柔嗎?《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用孩童的角度,幽默的帶出我們對於性別既定的標籤框架。

幫我們講故事的是親子共學團的領隊,婷瑛,她是我們草地繪本的推手,也曾經是森小的老師,他帶我們探討繪本的內容,真的很有深度,很多層面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探討!她跟小孩子相處的經驗很豐富,非常瞭解孩子的特質,讓我們來歡迎他。

第二本是《愛花的牛

裡面的費迪南,擁有著不同其他公牛的喜好與天生氣質,當孩子天生的性別特質不同於社會期待與觀感時,父母怎麼陪伴、尊重孩子的特質?又怎麼接納自己呢?
我們請到港和國小的老師劉育豪老師,老師很有教學熱忱,他也覺得性教育跟性平很重要,常在孩子提出疑問的時候,抓住時機跟孩子教導性教育,也會結合時事跟孩子討論,引發思考。除了教導學生,老師也很用心跟家長溝通,其實我覺得他教的不只學生,還有家長,被他教到學生真的很幸福。這個暑假,老師全台到處講性平故事,推動性平的概念,都是免費的,我真的很敬佩他。

第三本是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家三口

從兩隻公企鵝的相愛,談到同志家庭所面臨到的困境。沸沸揚揚的同婚議題,到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放入的性平教育內容是否適切,不同的觀點所依據的又是什麼?我們要怎樣跟孩子討論同性議題?


我們請怡然,怡然小孩自學,是我們暖暖蛇中小學共學團的暖蛇媽媽,也是主力老師,怡然自己非常喜歡看書,他常常推薦我們看好書,他也很喜歡講故事給小孩聽,中文的英文的繪本,疊起來應該有50層樓高喔,歡迎他~

身為父母,我們期待孩子融入社會又擔憂孩子面臨到真實世界的衝擊,這樣的拉扯與焦慮,是否也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跟權力?其實「家」不只存在保護作用,更需要帶領孩子認識這個多元而真實的社會,從中去理解自己外,也進而理解這社會中不同於自己的樣子,所謂接納自己、尊重他人的品格教育其實就已納含在其中,性教育應該從家庭、學校、社會落實。


今天,雖然我們沒有參與到裡面的公聽會,我們也可以表達我們的聲音,大家可以上網站去發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網路論壇》,好長,直接搜尋社會領域論壇,就可以了,去表達我們的意見。

我們有一個粉絲頁叫台灣兒童人權向前走,我們持續推動我們的理念,粉絲頁會有我們講故事的時間跟地點,歡迎大家一起聽故事,也很歡迎大家聽完故事,把心得回饋給我們,如果家裡有0~2歲的小孩,可以到我們的草衙圖書館聽故事。我們都知道,嬰幼兒的注意力比較短,也容易被其他好玩的事物吸引,聽過很多媽媽說,小孩聽故事時,翻不到幾頁就會跑掉了,我們在圖書館這邊,會特別用帶動唱的方式,很能讓孩子的喜歡,也容易琅琅上口,比較容易吸取孩子的目光回到書本上。 感謝大家來參加。



尊重性平專業教育 記者會 發言稿


前因:因婚姻平權話題延燒,反同團體批評現行性平教育不當,多次透過地方議會施壓各縣市政府。據《上報》報導,台北市政府更將於明(8)日的性平委員會提案,在性平會中增加最多三席家長代表席次。

為了抗議台北市政府不尊重性平專業教育,所以一些關心性平的民間團體今天在台北市政府前面召開聯合記者會。



大家好,我是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的徐維琪。

最近台北車站小女童的新聞炒得火熱,我們促進會的網站一天就超過42萬人的瀏覽人次,堪稱是這兩天最熱門的話題了。我看到除了討論父母是否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外,還有一些很關於小孩裸體的滑坡理論。

例如 : 小孩不穿衣服,他長大是不是就會不穿衣服? 不論我們怎麼試圖對話,一堆「家長」就是無法理解,小孩當下是因為天氣熱自己把衣服脫掉,媽媽有試圖說服小孩穿上,再加上父親當時就在附近已經快要接到小孩了,這些現場狀況的描述,都不足以改變他們的想法

「不穿衣服就是不對」的言論漫天飛舞,完全去脈絡的看待這件事。 現在聽聞性平教育委員會要增加家長的名額,我實在很擔心會有這樣無法討論與對話的家長進入委員會,不但沒有讓性平教育進步的機會,還有可能大開倒車越來越退步。

1.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的組織目標應是為了促進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與深化,家長名額的增加並不能促成此一目的。

2.家長代表席次應尊重法源依據,如要增額,應全數各項委員都增額,並且請台北市政府提出增額的理由。

3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應以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委員為主要,請台北市政府應切實落實並審核此點,以安其他關心此議題家長的心


【延伸閱讀】

還原「北車女童裸體事件!」【當事人媽媽的回應】
還原「北車女童裸體事件!」【當事人爸爸的回應】
【北車女童裸身】性與兒童自主的兩大難題
【北車女童裸身】民間團體聯合聲明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價值觀的鞏固是如何形成的!?

文、圖:江敏榕(高雄共學平日四團領隊)


今日共學我們圍圈拿起大紙討論北車女童事件,這個討論想要跟大家一起練習的是:

「理解 『背後真實想說的』擔心是什麼?」
「所以有了不同價值觀的立場,而這些怎麼來的?」

團員先自行討論起「孩子在公共空間不能做的事」,竟然大紙寫不下,簡單說是:

不能跑不能跳不能摸不能大叫不能光腳不能亂穿不能大哭、
不能沒禮貌不能追逐嬉戲不要吃手不要玩水不要爬樹、
不能坐沒坐相雙腳開開⋯⋯⋯⋯⋯⋯⋯

嗯,還有很多,當寫下來再請大家看ㄧ遍,覺得越來越荒謬與難受。
總之,你得帶ㄧ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小孩與大人出門,至於期待是什麼,路人標準各自不同。

又,請大家把事件中印象深刻的說法與疑問點提出,

「支持女童的大人也要去北車裸體30分鐘」
「5歲小孩哪懂什麼,怎麼能決定,父母要強制」
「小孩長大後是否會受到傷害」
「知識不足下的自由不是真自由」
「小時裸體長大玩樂輕易寬衣解帶」
「共學=放縱小孩性解放人獸交多P淫亂邪教」
「父母無法管,路人就該管是善意」
「各種小時⋯⋯長大就會各種殺人放火⋯⋯」
⋯⋯⋯⋯等

接著,請大家想想:
「這些話背後的思維是什麼?」
「擔心是什麼?所支持的價值觀是什麼?」

支持女童的大人也要去北車裸體30分鐘
→大人是完美的社會化、小孩應跟大人ㄧ樣、將心比心,怎麼可以傷害孩子。

5歲小孩哪懂什麼,怎麼能決定,父母要強制
→我不信任小孩、小孩無知、管教該立即見效、父母應更主動做什麼才對。

小孩長大後是否會受到傷害
→擔心長大被責怪、ㄧ時錯判終身遺憾。

知識不足下的自由不是真自由
→我是權威、大人/權威者說的才是對的。

共學=放縱小孩性解放邪教
→性是原罪,是不能公開的。父母無法管,路人就該管,這是善意。

小時裸體長大玩樂輕易寬衣解帶、各種小時⋯⋯長大就會各種殺人放火⋯⋯
→我是為你好、很多人都這麼說,為你好要接受、希望你做到我預期的、應該馬上要有動作、擔心失控⋯⋯

這時我問「這些大人背後的擔心,和我們每次討論關係衝突時,背後所想不都相同嗎?為什麼變成天平兩端的爭論?」

我們看到孩子不分享,是不是都擔心他變成小氣的人。
小孩吃糖玩3C,要開放到哪裡,擔心失控的拉扯。
看到孩子打人,擔心他的惡。
小孩害羞,擔心以後融不入社會。
追著人要玩,擔心以後交男朋友會變的ㄧ樣討好。

不是都有類似的背後的話嗎!?
那為什麼兩邊有巨大落差的思考?

大家這時安靜了ㄧ下子,
接著團員們開始說,

因為我們真實看見自己的擔心、
去找和去思考大人真正焦慮的是什麼、
我們陪著孩子去看見他們的為什麼,
也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為什麼和擔心,
然後想想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空間,
我們害怕擔心,但願意試試看給出信任。


又討論到,這些想法是哪來的?
為什麼會勾起這些情緒、觀感?

大家邊想邊說到,
社會制度由知識份子菁英所決定,
這社會成功像有個公式,哪些該做到就會到那個位置,尊敬上位者的思維,
我們懼怕威權,卻又崇拜渴求威權,希望擁有與使用,
傳統教育的單向思考,不用多想,不需討論,
有a就會b的人生劇本⋯⋯⋯
塑偶,長期教育的儒家思想,禮義廉恥、父之過,父母可不能有錯,
媒體不求深解的話題風向⋯

最後討論快結束時,ㄧ位職業是體制內教師的爸爸說到:

「開始共學短短的日子,受到很多思考衝擊,但也幫助了他的工作。以往學生打架,他都是大聲制止,現在因為也有了孩子,他會模仿共學中的看見,看團員們怎麼跟孩子說的。現在他可以蹲的下來,好好的了解學生們怎麼了,雖然老師難為,這麼做時間成本很高。」

嘖嘖嘖,無敵鼓舞人心!

這條翻轉的路很硬,不見得馬上被看見,還得背負被看不懂、你們是小眾的碎嘴。但每位照顧者都是又哭又笑跌跌撞撞,經歷好多崩潰和內心清掃、腦袋重置,才能好好說,練習不同角度的思考彈性。放下威權與自責,要付出多少時間與心力。調整是不容易的練習,ㄧ條又慢又長的路。說這些父母是在放縱孩子,實在說不過去啊!


【延伸閱讀】

20170908,楊鎮宇,你可以不寬容,也可以不好奇。
20161108,林筱茹,媽媽在公共空間感受的壓力
20161101,江敏榕,粉紅色的小花
20170914,簡彌堅,幫孩子撐出對抗惡意大人的空間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2017年 10/14-15 桃竹苗親子共學教育實踐班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近五年來已經在台北、桃竹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宜蘭、台東紛紛開團,全國目前大約有8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自在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兩天的課程內容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勇敢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桃園市平鎮區復興街55號桃園市平鎮區復旦里集會所

二、課程費用: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四堂課全勤者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共同分攤成本。歡迎贊助場地與講師費、交通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三、報名名額:限60戶家庭額滿截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四、 課程介紹:

◎ 第一堂:10/14(六) 10:00~12:00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 第二堂:10/14(六) 14:00~16:00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 第三堂:10/15(日) 10:00~12:00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 第四堂:10/15(日) 14:00~16:00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孩子看北車女童裸體事件

文 、圖:吳秋瑾(高屏假日二團領隊)


我聊到「北車女童裸體事件」,兩兄弟(8Y&6Y)不可置信的重複說「那些路人也太誇張了」、「竟然要強迫別人管小孩」、「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啦(指媽媽說不要拍,他們還拍...)」...



隔天,我讀了當事人媽媽、爸爸的回應給兩兄弟聽,小宇說他想知道反對的人怎麼說,要我講給他聽,我隨意講了幾個論點,小宇開始劈裡啪啦認真回應起來:

1、你哪有資格管別人的小孩啊
(→文章中提到路人直接對小女孩說要穿衣服)

2、如果你一直強迫小孩
她會更不肯穿回去
要不然就是脫了,就穿不回來了
應該自然讓他熱了就脫,冷了就穿
(→有人留言論點是:五歲的小孩懂什麼,父母要教要管啊)

3、也不要用恐嚇的方式嚇小孩
小心你的小孩就用那種方式對你
或者你的小孩就變成你說的那樣(你說他會被摸,就真的被摸了)
(→有人留言論點是:小女孩就是要穿衣服,要保護好自己,才不會被壞人 ......)

4、真的有人要侵犯,穿衣服還是可以被摸到啊
(→突破所有以擔心為由的論點)

講到一半小宇突然停下問:「那些(討論)是放在哪裡?全部的人都看得到嗎?」我跟他解釋促進會粉絲頁文章和留言,感覺他很有興趣加入。

對話討論是我與孩子平常的互動方式,他們常有很多的想法。




又某天晚上,小宇拿著平板來問我如何加共學團的FB,他想知道大家在吵什麼。

我跟他解釋了促進會FB,然後找到當事人媽媽的發文(因為讀過這篇給他聽)下方留言,先一起看了一張照片,

畫面是~「哺乳?這裡是 高級百貨公司!我們不能允許坦胸露乳的女性!」(背景卻是超大內衣廣告)

然後我隨意唸了一則路人的留言,內容是這樣:

『可以尊重小孩,但也需要適時教導小孩,譬如讓他們理解為什麼要穿衣服,為什麼有些特別的場合爸媽會要求他們特別的穿著,為什麼過馬路要遵守號誌,為什麼在餐廳吃飯有一些禮節要注意,為什麼有的地方可以盡情大叫、放開心胸去玩,有些地方需要某些程度的守治序玩⋯

父母不一定得用命令的方式,不一定只能表現你要聽我的話的方式,但讓小朋友有「機會」、有「權利」可以理解並消化吸收,他們會更感謝父母的陪伴與指引~』

唸完後,我心想:找錯留言,這段會不會太難談了!?

沒想到小宇立刻就問了:『他這是什麼意思啊?我不太懂他是贊成還是不贊成,但我感覺他不是很相信小孩 ……』

接著,他說他也想回留言,便開始打字留言,他打得很慢,

最後,我看他回了簡短有力的一句:
『我們並不覺得小孩子不穿衣服是不好的。』

我心裡OS:『哇!完全抓到重點!』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大人懂得比較多,非得要找『機會』教什麼給孩子,但卻忽略的自己所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是繼承了恐懼、繼承了許多僵固的社會規範與框架。

在共學過程我們學習理解並且尊重孩子,也落實在與孩子的對話互動過程,平等的討論,而非以媽媽的姿態灌輸自己認為是對的觀念,避免把自己的恐懼與框架灌輸給孩子,也從孩子身上看到:沒有恐懼與框架,孩子的思考比大人更透徹(也比大人誠實啊~)。



【延伸閱讀】

20170907,親子共學團共筆,【北車女童裸身】小小公民看兒童裸體
20170913,楊鎮宇,你可以去脈絡,也可以貼標籤。
20170908,楊鎮宇,你可以不寬容,也可以不好奇。
20170906,Joyce Hsu,【北車女童裸身】對話的層次感,是一次次練習而來的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幫孩子撐出對抗惡意大人的空間

文、圖:簡彌堅(台北共學假日四團領隊)


最近台北車站小女童的事件讓我想起幾個小故事,這些事雖然跟話題本身沒有直接相關,卻讓我深刻感受這個社會對媽媽小孩有多不友善。


場景一

小孩一歲多的時候,父親重病入院,那時為了兼顧家庭、醫院、工作,忙得昏天暗地不曾好好休息,直到身體出現了警訊,也知道這樣下去三方面都難以照料,於是在和老婆商量後辭去了工作,正式展開親職奶爸的生活。

我帶著孩子在家附近的公園遊玩,協助小孩和不認識的孩子互動,不認識的阿嬤跑來和我攀談:『今天不用上班啊?』,我禮貌的回應:『對啊,帶孩子出來走走』,隔著連續幾天,阿嬤看著我又出現在公園,這次沒來閒聊,臉上浮著一絲若有所思的表情,眼神低低的看著我和孩子,直到即將離開,我們的距離有些靠近時,她像是忍了很久般,用著不太和善的態度對著我忿忿的說:

『怎麼都是你在帶小孩?你的老婆呢?』,我愣了‧‧‧


場景二


小孩大了些,在松山車站小跑遊戲,探索到一個供人照相後可以將相片寄至想要寄的E-mail的大型面板前,開心的根據指示按著面板操作,此時一位阿公雙手背後左右慢搖,緩緩地靠近我的小孩,於是,我也尾隨在阿公之後。

阿公無聲無息定位在孩子身後,突然發聲斥喝:『這個不是讓你亂玩的!』,孩子當場嚇得嚎啕大哭,我也出聲:『這個東西放在這裡本來就是讓人玩的!』,阿公也愣了一下立即改口:『我是跟孩子開玩笑的‧‧‧』。


場景三

在火車站費盡心力安撫孩子剛剛受到的驚嚇,走出車站哭聲稍緩,經過的路人男無俚頭的冒出一句:『ㄟ~小朋友,不要哭,再哭就羞羞臉囉~』,孩子聽聞後更加崩潰嚎啕‧‧‧


場景四

上了捷運後先讓孩子坐上唯一有空的博愛座,但車廂內人本來就多再加上進來的人,於是我被擠到視線不見孩子的站位,等到人群稍散,忽見兩人座的博愛座坐了三人,孩子被擠在座位小小的角落蜷縮委屈著落淚,我生氣的對著長輩們說:『怎麼可以把孩子擠到座位的旁邊呢?』,長輩們回應:『我們有問她我可不可以坐,她沒有說不要啊‧‧‧』。

在台灣,有孩子的父母應該不難感受社會對待小孩的不友善,路人很愛以一種「你不會管小孩,我來幫你管小孩」的姿態發聲,我不願為顧及自己的顏面來傷害孩子換取和陌生人的偽善,所以我對阿嬤說:『男人為什麼不能帶小孩?女人為什麼不能賺錢養家?』

對阿公說:『我不認識你,請你和你的孫子開玩笑,不要開我孩子的玩笑!』

對著路人男大聲的說:『請你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回應捷運的長輩們:『沒有說不要不是代表同意或默許,你們四位長輩在這裡一人一句,要一個小孩如何拒絕?』

就算得罪了全世界,我還是會在孩子身旁示範對抗生活中對孩子惡意的捉弄與壓迫,孩子不會突然長出能力,在尚未存續足夠的力量之前,我永遠都會站在孩子的前面為她撐出空間。


【延伸閱讀】

20170913,楊鎮宇,你可以去脈絡,也可以貼標籤。
20170906,Joyce Hsu,【北車女童裸身】對話的層次感,是一次次練習而來的
20170907,親子共學團共筆,【北車女童裸身】小小公民看兒童裸體
20170906,張淑惠,【北車女童裸身】性與兒童自主的兩大難題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開口說小秘密就是陰莖/陰道的勇氣

文、圖:熊芍禎(親子共學團媽媽)


昨天直播(Yahoo!奇摩新聞的直播影片-阿苗帶風向)完一位共學爸爸傳來的,置頂分享給大家:
「尊重並不是懼怕和畏懼,它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涵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德國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

這一篇主要是分享我在了解性別教育跟進行性別教育時,所收集到的書單

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有很多的思考,或過去的一些觀念也都有重新檢視思考的機會,我覺得是蠻重要的。

另外也用這一篇文章,來補一下昨天直播中來不及說的想法,但是這篇文章只能代表我自己,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想法做法,中間的差異就是值得討論的空間:

1.留言區有人問如果是男生呢?(他這麼寫我想可能是針對公開場合的裸露)

A: 對我來說,男生女生都一樣耶,我自己是不希望因為是男生就要怎樣怎樣、是女生就要怎樣怎樣落入性別的刻板,不管是在日常行為還是身體自主。拿乳房來說,為什麼男生在裸露的被接受度就比較大,平的胸部跟膨出的胸部為什麼會因為外型的差異就要被不同的對待?如果覺得就是有差別,那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是在用什麼觀點在凝視胸部這個屬於身體的一部分。


2.為什麼要用小秘密去稱呼陰莖、陰道?是因為會害羞還是覺得這樣講比較可愛?還是隱私或有其他原因?

我必須老實說在第一次跟孩子講“媽媽生了一個蛋”這個繪本的時候,我們也有討論過到底怎麼稱呼生殖器,直接稱呼小雞雞或小妞妞孩子會不會就覺得生殖器是一個不能坦白說的部位,也有人覺得暱稱的存在是比較好拉近跟孩子討論性教育的方式。所以我自己在講繪本的時候,就是講了小雞雞也講了陰莖,因為我女兒暱稱的關係,女性生殖器我就是直接講陰道(陰蒂陰唇就是留到更詳細的生理構造講)

後來有次出門,孩子挑了這本當作要在捷運上解悶閱讀的書,我當下哈哈大笑,有點害羞也有點高興自己有機會在捷運上挑戰開口說陰莖陰道的勇氣。
共學團的大家在做性別繪本討論,中間聊到隱私權,翁麗淑老師分享了一小段心得:

性教育跟"身體自主權"的關聯大於隱私權,我認為,應該先談自主,還有同理。我發現,性教育的談法,反射出我們內心怎麼看待性與身體。我會避免從隱私開始為基礎開始談論性,這樣會讓孩子將身體與性連結成隱晦的、需要隱藏的,我期待透過身體與性教育,孩子可以知道每一部位的身體都是可以自己決定如何展現而且舒服自在的,而且性是可以談論的,只是要注意同理別人的感受。從隱私出發也很難以開放的態度營造健康談性的空間,因此我覺得應該從身體自主談起。


3.關於探索與保護,摸與被摸?

我在跟孩子講繪本的時候,不避免的會聊到身體碰觸這件事,我倒是沒有跟孩子說“這裡是xxx,不能給別人摸”;我是跟他說:任何人要碰觸你的身體都必須要得到你的明確同意就像Dada跟馬迷要親你或抱你或搔你癢都必須取得你的同意一樣,如果你沒有說yes或no,我們也一樣不能這麼做。

我會擔心,如果跟他說某些部位不能給別人摸,那要是真的被摸了,他會覺得媽媽說不能給別人摸但人家還是摸我了,是我沒有保護好自己。

至於摸別人身體,如果是他想摸,會先跟他聊聊為什麼想摸?有特定部位嗎?對他來說他跟對方的關係是什麼?有沒有取得對方的積極同意?

如果是別人要求他摸對方的身體,我請他一定要告訴我一起聊聊,這樣我才有機會了解脈絡



再來是書單分享,謝謝共學團跟性研社 Christine Lee 的大家無私分享,分類面向都幫大家整理好了

首先是節目上提到的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課題分離

P.E.T父母效能訓練,名字聽起來很硬但其實是柔軟理解孩子與父母的一本書

再來是性別書單,性別教育其實很細緻,有很多要探討的面向,很難用一兩本繪本打中所有議題,而在那之前,父母如何先調適心理,面對自己對性別的看法,我覺得可以先從這幾本入手:

性要怎麼教:這本是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的,很容易上手的小書,親職們可以先嘗試回答一下書裡面的問題唷

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

複數的性:也是瑞典最新的性別教育教師手冊,從多元文化去討論性

媽媽,為什麼你那裡有頭髮?:101個解答孩子性與愛的問題指南


性/別平權 相關繪本書單

生命起源
Before You Were Born、媽媽生了一顆蛋(Mummy Laid An Egg)、我從哪裡來:告訴你關於出生的一切秘密(Where Did I Come From)、是誰造了我?、小威向前衝、生命從哪裡來?、種子寶寶 、小寶寶要來了、媽媽沒有告訴我(Mummy Never Told Me)、寶寶是怎麼來的(What Makes A Baby)、寶寶是如何做出來的(How Babies Are Made)、How a Baby is Made

生理特徵
有什麼毛病?(Hair in Funny Places ) 、肚臍的洞洞、不可思議的你!(Amazing You!)、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我的小雞雞

性別傾向、氣質及認同
灰王子(Prince Cinders)、紙袋公主(The Paper Bag Princess)、奧利佛是個娘娘腔、威廉的洋娃娃(William’s Doll)、King & King、The Snow Woman、朱家故事(The Piggybook)、頑皮公主上學去(Princess Smartypants Breaks the Rules)、Jacob’s New Dress、In Our Mothers House、I Am Jazz、我的公主男孩(My Princess Boy)、10,000 Dresses、Morris Micklewhite and the Tangerine Dress

愛情、情感互動

薩琪想要一個親親、薩琪想要一個寶寶、當乃平遇上乃萍(Voices in the Park)、頑皮公主不出嫁(Princess Smartypants)、找回真愛(True Love)、邱比特(Cupid)

婚姻、伴侶關係
好事成雙(Two of Everything 或 The UN-Wedding)、鱷魚愛上長頸鹿

多元家庭
一家三口(And Tango Makes Three)、家庭大不同、誰來參加母親節派對、為什麼你有兩個爸爸?、為什麼你有兩個媽媽?、我只有一個媽媽,但那就夠了、Families Families Familie、不圓滿的貢丸

性騷擾、性侵害

不舒服的感覺(高雄婦女新知)、家族繪本(Das Familienalbum)


原文繪本(尚無翻譯)

It's So Amazing!: A Book about Eggs, Sperm, Birth, Babies, and Families (1999, Robie H. Harris & Michael Emberley)

What's the Big Secret?: Talking about Sex with Girls and Boys (2000, Laurie Krasny Brown & Marc Brown)

It's Not the Stork! (2008, Robie H. Harris & Michael Ember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