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2024年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年報】


【迎接AI世代,正是親子共同學習最關鍵的時刻】
社團法人台灣共學教育促進會2024年年度工作報告
有人說,2024年是台灣的AI元年。當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家電與AI整合,我們也開始練習用AI找到屬於我們要的答案。我們這個世代如此,身為AI原住民的孩子想必更為渾然天成。究竟,AI為兒童人權的推動帶來什麼樣的挑戰與機會呢?
比對這兩多年來的教育經驗,我們發現:自從二十一世紀起始,資訊設備、網路建設與普及度以飛快的速度提昇後,AI世代獲取資訊的管道已比過去更為多元,遊戲及學習環境超乎我們想像。當孩子成為龐大網路資訊的接收者時,對仍在學習AI的親職仍是一大焦慮,也挑戰著兒童人權落實於親子之間的兩難。加上這一年來政治環境時有變動,社會議題雖多元但不易聚焦,當孩子想關心社會、政治、性別意識等事件,大人如何陪伴孩子在其中參與與學習,也考驗著兒童參與權的落實。因此,對照顧者及教育工作者而言,身處AI浪潮中其實也是讓自己重新歸零成為「學習者」的時刻,體會因為學習新事物時可能帶來的種種興奮及焦慮感受。
這些看似挑戰的時刻,對於「親子共學」的夥伴來說,卻也是一個重新省視自身的機會。因為這些時刻的到來,讓我們有機會一起重新檢視自主學習的路徑,並在新的學習中練習人權意識的落實,鬆動權力不對等的互動模式。
因此,在過去一年,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與全國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面對挑戰,開啟更多不同的角度來陪伴爸媽在生活中看見兒童人權、發現新的兒童觀:
1. 新世代的權力翻轉---更重視以「孩子」為主體的「遊戲權與教育權」:
我們規劃了「3C與自主學習力」相關講座,透過實際陪伴孩子從3C中展開學習的經驗,開啟了照顧者從教育與學習的視角重新看待科技。我們也透過性教育的全台巡迴講座,陪伴家長認識如何與孩子談性,紮根人權意識。除此之外,在科技世界中孩子更易敏感權力的存在,因此我們規劃了從繪本、陪玩力、傾聽技巧等實務課程,協助媽爸轉換陪伴方式,傾聽孩子真實的需要。
2. 從孩子的視角發聲!社會議題中的「兒童參與/表意權」:
當公民社會面對國會亂象進而開啟青鳥行動的同時,我們也在全台串聯繪本活動,跟孩子談民主、自由與法治等,這些作為民主國家的公民所需要了解的重要概念;由孩子成為主要參與者,策劃白色恐怖議題策展及人權藝術季。在2024年的兒童人權園遊會,更首次由孩子擔綱主持人,將麥克風交到他們手中,說出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社會乃至於國家的期待!這些都在不間斷地為孩子撐出空間,讓兒童也能擁有在公共場域中透過表達意見來參與社會的公民權力。
3. 照顧者過得好,孩子會一起共好---兼具社會參與的自我實現共學路:
這一年來,我們除了持續在各地以共學團的形式支持許多家庭突破教養的困境,更鼓勵「讓媽媽成為自己」,邀請親職一起來參加關於「參與社會自我實踐」為主題的講座及活動。這一年來,不僅支持了眾多家庭,也培力許多重拾專業並參與公共事務的照顧者!
4.兒權法制化的一大步—民法1085條修法:
過去數年在我們與許多團體的積極推動及參與政策討論下,行政院已於2024年末送出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刪除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等文字,要求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人格,且不得有身心暴力行為。此乃台灣兒童人權推進上的一大進展!然而法制落實除了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來支持育兒家庭,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陪伴,而這更督促著我們將持續從生活各面向陪伴家庭展開更務實的支持措施,同時也會將這些經驗回饋給政府與立法單位作為未來施政與立法的參考。
從照顧者到孩子,從家內到社會,感謝各位捐款人過去一年的支持,讓社團法人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因為這些支持而能持續推進。帶著這些學習,新的一年我們也即將展開更多支持育兒家庭,同時也希望能夠讓更多幼兒家庭受益的各項計畫!
因此,我們仍需要更多的柴火,讓新的計畫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可以往前推進!
敬邀各位捐款人持續支持,並與周邊朋友分享這一年來的努力成果,讓更多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來推動兒童人權的理念,讓台灣成為兒童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2023 年報】

 


【 讓台灣成爲兒童幸福感指數最高的國家!】

💖好消息!我們有IG跟脆了,傳送門👉 @taoppeit 🎉
💖2023年報:https://pse.is/6h63rf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自2012年創立開始,便協助全台各縣市成立「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透過不同城鄉的親子家庭組成社群、相互支持。

並在家庭中開啟家內民主,實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平等與尊重的氛圍中成長~

12年來,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遍及全台13個縣市,累計超過1200戶家庭投入共學!

我們整理了2023年的精彩活動回顧,提供每位支持我們的夥伴。

💖2023年報:https://pse.is/6h63rf 💖

感謝各位捐款人及會員朋友,您的支持,是我們的養分。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將和全台將近五百戶的親子共學家庭一起,在2024年,繼續實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教育,讓家內民主真正落實。
另外,促進會非常需要您的協助,將親子共學的教育理念介紹給更多朋友。您增添的柴火,將照亮兒童人權之路,更有機會引動整體社會的改變,用生命影響生命。

💪💪💪💪💪💪💪💪💪
-----------------------------
【捐款方式】

歡迎捐款給我們🥰

單筆捐款1200元以上,即可獲得促進會新推出的【這個包的主人不打小孩】募款購物袋🛍️
非常需要台灣社會的每個人ㄧ起努力!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https://lit.link/taoppeit
✨歡迎捐款支持我們:https://neti.cc/GA0yZWe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我們的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

願景:

我們希望更多家庭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推動一個多元、民主、平等的社會。同時我們也致力於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一個友善、自主的學習環境。 

使命:

我們堅信,每一位兒童、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發展他們的潛能與價值。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平等、尊重、自主學習的文化。 

核心價值 :

  • 民主作風: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鼓勵多元的聲音。 
  • 創新學習:我們追求不斷進步和創新,讓學習充滿活力。
  • 尊重理解:我們以理解取代偏見,建立和諧的互動關係。
  • 環保意識:我們重視環境保護,倡導綠色生活。 
  • 勤於對話:我們強調分工合作,促進有效溝通。 
  • 自我權利感:我們鼓勵每一位成員認識並尊重自己的權利
  • 恪守財務紀律:我們遵守財務管理的規則和原則,確保資金運用透明、有效,並維護財務健康。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新聞稿】放下懲戒,管教不越界 --給孩子一個沒有打罵的童年

針對此次民法1085的修正草案,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收集了兩百多位嘗試正面教養父母的心聲,從父母的意見中,我們整理出一些資料。

首先是「對於民法1085條的修正草案有何看法?」,父母支持的看法有三大類:

1、很支持,與時俱進,表示政府在人權與兒童權利上的重視與進步。

2、修法與否,對大部分家長沒太大差別,但是卻可以保護被嚴重方式對待的兒童,支持修法。

3、除了修法,更希望政府有足夠的方式支持父母們。

再來是,「在執行不罵教孩子的期間,你認為最困難的是什麼?」,我們整理出六大類:

1、在遇到困境時,還能好好控管情緒很困難!

2、在育兒日常遇到小孩各式各樣的問題,常常感到沒有方法,會有不知所措的無力感。

3、想要嘗試不打罵孩子,但是生活周遭常常感受到旁人的眼光,認為不打就等於沒有教,壓力很大。

4、腦中很容易會浮現的是過往的教養經驗,在情急之下就打了小孩,但又超後悔。

5、當自己感覺疲憊,又沒有後援時,身心狀態不佳,就想用最快的方式「打」來解決。

6、需要很花時間,但生活的餘裕有限。

從這些資料我們看到,即便是有決心嘗試不打孩子教育的家長,在執行的路上也一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困難,期盼有足夠的方式協助家長一起做到,讓家長的無助感得到支持與幫忙。

最後,詢問家長「在執行不打罵孩子的心得是什麼?」家長也提出一些面向,最多人都有提到的有幾個點,我們整理如下:

1、很花時間,但親子關係很緊密。

2、意外發現,一段時間後小孩變得更能好好說話,溝通能力也比較好。

3、小孩更有同理心。

4、發現小孩對很多事情比較願意嘗試,有自信有勇氣。

5、小孩很清楚自己的想法跟情緒,也很有想辦法的能力。

很多家長紛紛表示,執行的過程中真的比較花時間,尤其在跟時間賽跑的日常中,很難會沒有「打比較有效」的想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雖然很辛苦,但是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回饋,就像是陪著孩子重新長大一次,過程中的學習與體驗也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針對法務部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法案,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勵馨基金會、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等團體,邀請兒童醫學專家李佳燕醫師、臺大兒童醫院呂立醫師、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親子共學家長廖治雲、fun鬆玩育兒友善園園長李珊、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執委沈佩玲、立委陳培瑜,也有十幾戶支持修法的家庭在連假期間帶著孩子來到現場,一起在兒童節這天舉辦「放下懲戒,管教不越界--【給孩子一個沒有打罵的童年】」記者會表達支持,除了針對法務部修法表示肯定,並認同法條刪除「懲戒」二字,從嘗試教養父母的心聲、醫師、友善園工作實務上的經驗來看此次修法的重要。

長期關注教育並也是親子教養書籍的作者李佳燕醫師,他從案例來說打罵的教養方式是會傳遞給下一代的,而懲戒中的打人與所謂的品格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做為一個人,同樣需要被尊重。懲戒是讓人身體疼痛、心理受創、尊嚴被踐踏,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並沒有面對孩子真正的問題,孩子還是不懂為什麼不能做這件事,我們也不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同時它更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李醫師也分享了自己在童年因為母親的懲罰而有想要自殺的念頭,但他父親對他則是不打罵,願意對孩子講道理和鼓勵,在父親身上可以感受到愛,使他成為了今日的自己。李佳燕醫師認為父母要學習使用文明的方式而不使用讓孩子害怕的方法來教養小孩。

親子共學家長廖治雲表示,自己從小經歷了打罵教育,所以從懷孕時期就想改變育兒方式,因為深深體會到打罵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最難修補的。然而每當孩子講不聽時,拉扯就出現,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一兩歲時,常把「不要」掛嘴邊的時期,有一次因為趕著出門,就對孩子打了手心,事後自己非常難過與自責。開始共學後,開始去理解和發現自己怎麼了,同樣的也開始這樣去觀察自己的孩子,用好奇心來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用「忍耐」的方法,度過想打小孩的念頭。廖治雲說他相信每個孩子都值得好好被對待,希望政府除了修法,也能提供家長社會支持資源。育兒路上需要夥伴與資源,並且一起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

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經營的fun鬆玩育兒友善園的園長李珊,其業務主要是協助兒童照顧者與社區民眾共享社區托育資源。在小孩兩歲以前他也曾是會打罵的家長,跟很多家長有一樣的困境,常覺得怎麼都講了100遍了,小孩還聽不懂,就會忍不住怒氣打孩子的小手,希望孩子聽話,但隨孩子年紀越大效果卻變得越差,甚至孩子開始模仿打罵的行為去對待其他小孩,李珊感覺很困擾。參與共學團之後,開始往不打罵的教育練習,後來也開辦育兒友善園,想把自身的經驗與理念傳遞給其他家庭。在經營友善園的期間,有兩個例子令李珊印象深刻:一個是協助常責備孩子的媽媽,一起想辦法理解孩子,找出新方法,媽媽也因此慢慢的做到不打罵的教育;另一個是遇到一位想不打罵孩子的媽媽,卻常被家人潑冷水與指責,媽媽的無助感讓他感覺很沮喪。李珊指出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多數家長不願意懲戒小孩,但又不知道如何用不打罵的方式來育兒,他期許政府在全台灣各地設置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除了提供遊戲空間和親子課程之外,擴大陪伴服務的品質,成為陪伴親子及照顧者討論教養困境的資源與支持。

四月四日,是屬於兒童權益的特別日子,兒童權利是民主社會進步的指標,要在兒童權利公約的基礎上,來保障孩子們的權益。長期推動兒少權益的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提出,勵馨從多年家暴、童年創傷的服務經驗中,深刻感受與其投入更多保護服務資源,實則更應從預防做起,設定管教的天花板,能更有效的避免情緒失控下造成的憾事發生。因此近年勵馨的重點放在透過成人教育,來建置友善的環境。從近日懲戒權論戰,發現兒童與父母權益很容易被視為競合關係,主張給兒童多一些的同時,就被解讀成父母某些權力被剝奪;如同20多年前在推動兒童自我保護教育,呼籲尊重兒童身體自主權時,遇到的困境一樣。王執行長最後提到此次修法是將過去「懲戒」的觀點,優化成「權益保障」,是由國家推動家長以正向教養方式培育未來優質公民,也呼籲國家要投注更多資源給有育兒需求的家長,增進教養知能。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執委沈佩玲則提到俢法不只是國際潮流,而是各種與孩子有關的學門皆顯示修法的必要。並且以過去五年與民法1085條有關的案例,提到目前法條架構不足以對兒童即時的保護,因此讓法條更清晰,使民眾了解如何讓親權的行使,能夠回歸到保護及教養的目的。另外沈佩玲也說認為打罵是「『稍微』的給些教訓」,往往是促成親子相處模式交惡的開始,而修法的目的是為了讓親子關係能往探究問題及理解彼此的方向前進。另外小歐盟認為藉由此次修法也正是檢視政府的家庭政策以及對於父母提供的心理及親職知能的支持是否足夠,呼籲相關各部會整合並編制預算,甚至邀集民間團體資源,協助父母用更多元且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

立法委員陳培瑜強調教養孩子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日常對話,讓孩子理解並內化重要的價值觀和生活事物。她呼籲大人放下自以為是的權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情,用這樣的眼光和想法去靠近孩子,以達到教育和管教孩子的目的。她也強調政府應持續協助家長增加親職能力、提供喘息的空間和服務,改善整體社會環境,讓更多人願意生養小孩。她作為立法委員,也盤點了現有相關政策的不足之處,期望透過這樣的討論能夠提供家長更多信心和支持。

身為一個小兒科醫師的呂立,六年前在一份論文上看到一句令他非常震撼的話:「兒童,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合法毆打的族群」。目前有六十多個國家已經將懲戒權刪除。我們台灣應該也要尊重人的人權,兒童也是人,也需要尊重。他親身見證一個案例,有一位母親原本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效果逐漸變差,甚至互打,媽媽想要改變而提出求助,後來臨床心理師陪伴家長,用合理有效方式管教與溝通,不僅原本造成打罵的成績問題慢慢變好,親子關係也增溫。面談才知道母親從小被打到大,反射式的使用傳統的方式來管教,代代相傳,後來才了解這樣下去對溝通與管教沒有幫助,在她這代終止了打罵教養方式的代間傳遞。孩子需要的是合理管教與正向教養,管教的過程中間,孩子在學習,家長也是在學習,不要再把愛與暴力相連結,讓大家一起學習成長,成為更好的人,營造幸福的生活。

呂立醫師影片下載連結網址 與 掃描條碼: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fsskTzg7J3LEtgZE0J57IU9WAuGTft9/view?fbclid=IwAR1rurb6dCq-WRvejzEzGuNi4u3KBOJFA_tOiX4ZP97O2nfjC_pgTZt3N58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