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4)━醒來

 文、圖:陳證傑(台中暖蛇團)




















22 理解了依附的狀態之後,可以怎麼做?​
23 我們觀察許多的罪犯、恐怖分子、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多數都認同神(絕對善)的價值,與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歧異。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差異?​
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生存,我們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在可選擇的狀況下好好的活著。​
而在不同的環境底下、擁有不同的資源、價值觀的影響(賺錢才是最重要的、人需要透過利益/懲罰的控制才能自我推進)。​
在有限的觀點侷限下,當我無法更全面的看見這世界的樣貌式時,我以為這是我僅有可以做的選擇,此時就產生了差異。​
若我們對於這個「絕對善」的想像是相近的,那麼意味著在更全面的思考、不斷地探索底下,我們不太會有太大的不同。​
比如有人認為美好的世界應該是整天打打殺殺、強奪擄掠的狀態。因為這「絕對善」的狀態反應的也就是我們人類整體歸結出最能夠長久生存的條件。​
24 我們常說「裝睡的人叫不醒」,後來我發現更貼近的說法是「不知道自己在睡的人,我們該如何叫醒?」​
我們就像在「全面啟動」的夢境中,很難發現自己身處第幾層的夢境,我們需要擁有一個「圖騰」(陀螺)來讓我/他人發現,原來這是夢境。​
很難是有人告訴我:「你在作夢,趕快醒來」我就會醒來,我需要找到一些端倪,那個屬於我的「圖騰」,讓我主動的想要回到現實。​
25 《學校在窗外》:教育是要透過多樣知識領域的深入涉獵,去回復人對世界的整體了解,拓廣他的經驗網絡,促發他的知性成熟,或更進一步說,從知性成熟過渡到人格成熟,使人得到解放━但注意是由他自己去過渡,由他自己去解放自己,不是要由教師去教導他過渡,也不是要由教師去解放學生。​
26 《受壓迫者教育學》:在解放的任務中,革命領導的正確方式不是去進行「解放的宣傳」,也不是僅在受壓迫者心中「植入」(“implant”in)自由的信念,以為這樣即可贏得受壓迫者的信任。​
正確的方式是在於對話。藉由對話的過程、受壓迫者相信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解放而戰鬥,因為解放不是革命領袖所賞賜的,而是受壓迫者自身覺醒(conscientização)的結果。​
27 何以在許多不同的書中同時都提到了要讓「個人」自己解放自己?因為若這個解放是由他人領導或告訴他什麼才是對的,那麼我就成了這個人新的依附對像,他沒有得到解放,仍舊處在希望他人拯救的狀態。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給他環境、陪他一起思考,讓他自己找出屬於他自己的答案。​
28 尼采:精神三變化​
28.1 第一個變化叫做駱駝,駱駝代表什麼?就是你給他什麼東西他都要能夠負重,你就可以想像成他是一個完全吸取所有知識的人,就是一個完全要求知把所有知識給吸納到他腦子裡的人,這是駱駝的任務。駱駝在久了之後,他會發現一件事情,就是他要轉變成一隻獅子。​
28.2 獅子跟駱駝的差別在於,以前都是有什麼任何知識進來我就吸收,但是獅子已經變成是說,那些知識跟我說你應該怎樣怎樣的時候,獅子可以說不,我是要怎樣怎樣。​
也就是獅子那個精神已經是轉化成可以否定知識權威的人了,可是這要如何可能?你必須先是駱駝。​
你必須先吸收一切權威的知識,你才能進到第二階段。就是否定說不對,我不要你這個東西,你才可以開始否定權威。​
28.3 第三階段,精神最後會變成小嬰兒。因為,小嬰兒不是吸收權威,也不是否定權威,他是完全創造新的東西。​
什麼意思?例如你要懲罰你的小孩,你的小孩做錯事情,你說:手伸出來。他手就伸出來,然後你就打他。​
小朋友被打完之後,把左手也伸出來,因為他以為媽媽在跟他玩。​
他世界的意義完全是他自己創造的,對我們來說那叫懲罰,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那是懲罰?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爸媽給我們的那套,這個叫做懲罰的觀念。​
可是我們最一開始不是這樣,所有的小孩一開始都不是這樣,他還沒接受這套大人給他的意義系統的時候,他是賦予自己意義,他以為你在跟他玩。​
29 同事 楊鎮宇 提供的另一個日本劍道的概念「守、破、離」​
29.1 「守」:就是守著的意思,在我們學習劍道的初學階段,須順從老師的教誨,虛心學習,將所學熟練體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29.2 「破」,修習相當程度後,試行突破老師教導之原則,還有招式和心法,精益求精。​
29.3 「離」,招式心法苦心研究後如有新的心得體會,則可離開師父自創成新招,進而開拓前代所未至之新境地,更期進入劍道至高之殿堂。​
30 這兩個概念很相似,我們不需要太在意自己在依附,因為我們勢必會經歷這個「依附」的過程,只是我要知道我自己是在依附,我的依附是要讓自己成為獅子、成為小嬰兒。或者要去到破、離的境界。​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1)━第3法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2)━情緒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3)━脫離依附
👉連結請見留言
-----------------------------
【最新活動】
✨2022/2/19~2/20 南投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3/26~03/27「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3)━脫離依附

 文、圖:陳證傑(台中暖蛇團)




14 人要能夠解放則必須先脫離依附的狀態,在『愛的藝術』中談到依附的兩種類型:​
14.1 對母親的依附:指的是希望某個外在的他人全然的接受我,包含我好的與壞的部分。並非指女性或母親的角色。​
14.2 對父親的依附:指的是希望某個外在的權威(父母、師長、主管、偶像、神……)對我表示認可,承認我的價值。並非指男性或父親的角色。​
15 兩種依附的自我價值都由他人賦予,當決定自我是否有價值來自於他人,那意味著個人是被束縛、不自由的,他必須解放自己,由自己賦予自己價值,然後才可能朝著健全的人格狀態邁進。​
16 關於解放,『愛的藝術』中談到的『信仰』也是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的:​
16.1 理性信仰:是以獨立的判斷為依據,以自己的創造性觀察和思考為基礎。是大量的事前研究、反思和觀察結果。​
16.2 非理性信仰:是因為權威或大多數人的意見而接受某件事情為真。​
17 理性與非理性信仰牽涉了我在相信這個觀點之前是否收集了足夠的資訊?或只是相信權威,以及大家都這麼認為。我要如何判斷自己不是相信權威?在『童年與解放』及『學校在窗外』中提及的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
17.1 經驗知識:個人的生命經驗中體認到的知識,是以學習者為主體,不斷與學習者的經驗起了共鳴或衝突而發生的那些別人的經驗精華。​
17.2 套裝知識:他人的經驗知識,將人類千萬年累積下來繽紛龐雜的經驗,經過編裁整理,而加以抽象化、普遍化、分類化、標準化的所謂人類經驗精華。這套經驗精華是一整套有系統的套裝知識。由於經過抽象化、普遍化的處理,套裝知識的內容,看不到個人特殊經驗的痕跡,看不到眾多的例子與故事。​
18 也就是當我基於我的經驗知識寫了這幾篇文章對大家而言是套裝知識,因為在這裡面不容易看到我是經由怎樣的經驗所以認同這樣的論述,比較多我已經整理過的知識。​
而當大家在看完這些我整理過的知識之後,並沒有與自身經驗互相印證而直接就認同接收的話那就會是非理性信仰。​
反之,當我將這些論述與自身經驗結合,基於某些經驗,我觀察到某些現象,所以我認為這樣的論述是合理的,那就會是理性的信仰。​
19 最後必須提到的是『愛的藝術』中談到的『無所求』。​
如果就我們說當個人『足夠』時的給予,是一種『無所求』的給予,上面談的『足夠』比較不是外在欲望的滿足而是內在的強大。​
此時,這個給予不是挖走我所擁有的去給予對方,而是我已經被填滿了,我足夠了﹗我將我多出來的部分給出來,這對我而言不是消耗。​
同時,這個『無所求』的給予無論對方有沒有給予回饋都會更壯大我自己,因為我在做對群體有貢獻的事,我認可了我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我會越做狀態越好。那當我越做越消耗、越做狀態越差時,是否代表我有所求而我沒意識到?我求的是什麼?​
20 『人慈』中提到多數的恐怖主義特務大多數並不是宗教狂熱者。他們是最好的朋友。當他們在一起時,會覺得自己是某個更巨大事物的一部分,會感覺到生命終於有了意義。他們總算成為了自身史詩傳奇的作者。​
21 在團體中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我想也是一種『有所求』,我的信仰,我付出的一切,希望在生命結束後能夠帶我到更好的地方,這也是『有所求』。​
當我寫這文章想著明天醒來會有幾個讚,這還是『有所求』。​
並不是要去譴責自己有這樣的心態,而是要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我並不需要這些外在的認同。​
我的信仰來自於我做足了大量的功課,所以我這麼認為,所以我這麼做,有沒有人認同我都無所謂。​
第一集請看👉從五不到人的解放(1)━第3法https://reurl.cc/pWKp24​
第二集請看👉從五不到人的解放(2)━情緒https://reurl.cc/veKENL
-----------------------------
【最新活動】
✨2022/2/19~2/20 南投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3/26~03/27「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2)━情緒

 文、圖:陳證傑(台中暖蛇團)​


























6 要說什麼會阻礙好好溝通?我想大魔王非『情緒』莫屬了,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當我聽到孩子哭鬧我便特別煩躁,當孩子不斷要我做這、做那我便充滿不耐煩,這些情緒的反應不就是因為『對方』的因素造成我的『感受』,這還有什麼好理解、討論?​
7 實際上我們思考這個『對方』到底是如何造成我的感受的?『對方』如何能夠操控這個發自我內心的『感受』?​
我們常遇見孩子積木組不好、拼圖拼不好、畫圖畫的不像……,他感受到挫折、不甘心、生氣、大哭、吼叫……,我們則內心翻騰,恨不得他馬上停下這些情緒的反應,為何?他們的做不好、他們真實的情緒表現,牽動了我什麼?​
8 『情緒』的產生因素我分為兩類:​
8.1 詮釋:當一個我愛的人說『我愛你』,我會感到欣喜若狂。當我不愛的人說『我愛你』,我可能會感到他很噁心。​
8.2 潛意識(投射):當我小時候哭鬧時,父母用打罵的方式對待我,這個情境會在我的身體(潛意識)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即使我長大了,當我聽到了哭聲,它有可能會觸發我的記憶,提醒我當有哭聲時可能代表接下來就會有打罵產生,所以要快點讓聲音停止。​
9 我認為沒有所謂好、壞的情緒,它的用途主要在提醒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情境底下,當你獨自在叢林中打獵會心跳加速、神經緊繃,那是要讓你提高警覺注意周遭環境,隨時可以應付突發狀況。如果我們把這樣的『提醒』當作是對方讓我不舒服,所以我要制止他的情緒,不准他有自己的情緒,那我們似乎誤解了什麼。​
10 我們常認為情緒是無法控制的,『被討厭的勇氣』中舉過一個不錯的例子:一對母女在爭吵,媽媽不斷地對著孩子大罵,此時電話響了。​
媽媽過去接電話,原來是學校主任打來,媽媽語氣和善的跟主任閒聊了一陣。掛完電話後,又繼續以高強度砲火猛烈射擊孩子。​
這故事在告訴我們情緒是可以收放自如而不是控制不了的。​
11 有時候透過不同的觀點,產生不同的詮釋,確實有機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
但大多時候情緒來得又快又猛,讓人猝不及防。那至少可以提醒自己,『情緒』是在提醒我現在處在怎樣的情境底下,而應對這樣的情境,我要用什麼『行為』去面對是我可以選擇的。​
我每個選擇的行為背後都有我的意圖,這個意圖是可以多加思考的。透過這個行為能實現我的意圖?比如我不希望孩子哭造成我的煩躁,我選擇打罵的方式而不是更去理解他,結果造成他哭得更嚴重、哭更久,然後我更煩躁。​
12 在佛教裡有個法門是12因緣:無明(沒有智慧)、行(行為)、識(潛意識)、名色(名即是心,色指身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觸(外境接觸)、受(苦、樂的感受)、愛、取、有、生、老死。​
用這個來說明也很合適,智慧來自於我的經驗、我看的書、討論、歸結、整合……,我的經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影響我做怎樣的行為,我的行為又會受許多過往經驗的投射產生潛意識,潛意識會存在我的身、心,在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接觸時產生苦、樂的感受……。​
13 了解完情緒,能夠好好思考自己怎麼了之後,能產生好的溝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來討論如何去到人的解放。​
第一集請看👉從五不到人的解放(1)━第3法https://reurl.cc/pWKp24​
-----------------------------​
【最新活動】
✨2022/2/19~2/20 南投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3/26~03/27「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從五不到人的解放(1)━第3法

文、圖:陳證傑(台中暖蛇團)


















 








五不:不打、不罵、不恐嚇、不威脅、不利誘。​
2 何以透過『五不』有可能達到人的解放?當我們個人的行為長期因害怕、恐懼、物質誘惑、他人的認同……因素影響,『人』便難以脫離依附的狀態。​
因為透過打、罵、恐嚇、威脅、利誘,希望的是培養出『聽話』、『服從』、『乖巧』的孩子,聽誰的話?聽父母、師長、權力者的話;服從誰?服從父母、師長、權力者;懂得看臉色、看場合、表現得宜則被認為乖巧。​
前述的主體都不在孩子身上,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自己,只能不斷從外在的回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
3 執行五不,那當與孩子有衝突時,我該如何溝通?當不再有控制的手段可使用後,我們才會認真去想,我該如何表達我的需求對方才能接收到?同時,接收了我的需求後不見得就會照著做,該怎麼辦?在滿足我或滿足他之間是否還存在其他出路?如何找出其他路?需要不斷的練習。​
4 某天晚上我騎機車載2個小孩去超市買東西,孩子們各選了自己要的東西,我則扛了1箱啤酒。當我將啤酒躺平放上機車腳踏墊,​
『綺』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那我要坐哪?』​
我:『坐啤酒上面阿﹗』​
綺:『我不要,我要坐在腳踏墊上。』​
我:『那我啤酒怎麼辦?』​
綺:『放後面叫『菲』扶著阿﹗』​
我:『可是這一箱很重,放後面很難扶,很容易就會掉下來。』​
綺:『不要。』開始有情緒~​
我先將啤酒搬下來地上,『綺』見狀飛快地坐上腳踏墊,我則坐在啤酒箱上。​
菲:『那我們怎麼回去?』​
我:『我也不知道,我也在想可以怎麼辦?』​
約5分鐘過後~​
綺:『那你把啤酒放直的啊﹗』​
她應該是覺得放直的之後還會有空間可以坐在腳踏墊上。​
我:『好啊﹗那我放看看﹗』​
放直的之後腳踏墊還是塞滿,沒位子可坐,但提議者很滿意的坐在啤酒箱上,告訴我可以走了。​
5 孩子們不可能憑空從要奶有奶、尿布濕了有人換、想抱有人抱的自我中心狀態,在到了某個年紀之後就能『好好溝通』,也無法在哭了就什麼都可以的情況下學會『好好溝通』。​
我們得先清楚自己當下真正的困難是什麼?還是我只想控制?或是在意他人眼光?……。​
如實表達困難,誠心的理解孩子的需求,才有機會找到其他雙方都願意接受的替代方案,也就是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在提的━第3法。
-----------------------------
【最新活動】
✨2022/2/19~2/20 南投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3/26~03/27「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