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發言稿

發言人 林壯穎 ( 台北領隊 )



前言各國領袖即將在日本大阪舉行G20高峰會,台灣的民間組織包括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等人權團體、學生團體、港生再次到台北的香港經貿辦事處,召開記者會,呼籲各國領袖反對「送中」條例。

=======================================================================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是由一群重視兒童人權,努力實踐用民主的方式教養孩子的媽媽與爸爸所組成,我們相信自由、平等與民主是這世界的普世價值,同時也期待透過民主教養方式的實踐與行動能夠改變社會。

六月九日開始,香港的民眾發起了「守護香港反送中遊行」,而在六月十二日,香港政府更以不對等的方式鎮壓和平遊行並造成多人受傷。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透過各種媒體看到相關影像時,心情都非常沈重,號稱「一國兩制」的香港,其法治與自由的形象在一瞬間瓦解,那種衝擊讓我想起了一九八九年在中國發生的六四民運。而今,香港的人民還在奮力發聲,希望能夠阻止「逃犯條例」通過立法,雖然他們大多數都不抱著期望。

與此同時,G20二十國高峰會即將在日本大阪舉辦,各國的領導人都會在這個場合進行各種經濟談判會議,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美國會利用這次機會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並且或許會利用對香港「反送中遊行事件」的淡化處理,來交換與中國的談判順利。然而,我們想要在此鄭重呼籲參與G20的西方世界國家必須堅守人權為普世價值的立場,不能夠當成談判籌碼來進行交易。否則,你們就是在明白的昭告世人,自由民主只是口號,只是資本主義的糖衣。

作為媽爸的我們,在教養的路上,都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誠實面對自己與孩子,傾聽與理解孩子並且欣賞孩子的每個本來的樣子。我們不期待一個極權的國家能夠理解香港,但希望民主世界的國家們能夠傾聽與理解香港人民的恐懼與期望,然後用你們的真心在G20高峰會時積極回應,讓他們知道,在追求民主自由與抵抗壓迫的這條路上,他們並不孤單。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肚皮大小事,時代的事:一起來看展覽看電影

文、圖:OMER(台北共學平日團領隊)
前幾天,快步走在萬華火車站附近的幾條馬路間,我打算詢問可能合適辦展覽的場地。我們共學團的爸媽們,打算在六月二十三號這天,共同發起並親自操辦的小小展覽。
正午烈日下,氣溫高,眼睛幾乎張不開,突然,一個景象浮現,我無法再前進了… 呆站在那兒,看著它,直想掉淚…
四、五歲吧?我和父親停在萬華一家服飾雜貨批發店門口,我想買條大浴巾。那年代,大浴巾是時髦貨,老闆將各式浴巾從天花板上垂掛成一排。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但仍看得出來浴巾是高級品。我高興極了,父親牽著我的小手,我們就停在幸福框框裡仰望著它們。我們會從中挑選一條,給我的。
「妹妹,這條不錯,要不要我拿下來給你看?」老闆手上的長桿指著一條白底,藍色卡通圖案的。
父親低頭用眼神詢問我的意見,我搖搖頭。循著我的眼神,父親和老闆都發現我正盯著隔壁那一條,夢幻黃底,天堂來的。
「這條嗎?這條是進口的喔,一條400塊,剛剛那條50塊…」老闆算給父親聽。400?那可是一毛錢可以買一包酸梅粉、一塊錢買十包的年代。
父親低頭看著我,眼神裡沒有一絲想要企圖阻止或影響我,但我能感受得到,這個數字對父親來說是有相當相當重量的。父親的節儉是全村子裡有名的,兒時,家裡開雜貨店,父親穿的鞋永遠都是客人買新鞋時留下來的破鞋。他總是問:「這雙你不要了,那可以送給我嗎?」在我印象中,他甚至不曾丟過廚餘,母親每回打算丟棄不新鮮的食物時,一定會被父親趕緊接手。每一粒米,甚至湯湯水水,都不要浪費了,他常對自己說。
「你很想要那條,是嗎?」見我久久不開口不回應,父親彎下腰在我耳朵邊輕聲問。
我緊抿著雙唇、倔強地點頭。
打包了。
兩天前,為了這個即將來的展覽,我與共學團內的媽媽聊到「滋養」的概念:為什麼人類得要經過十月懷胎這種「缺乏效率」的方式「產出」一個生命?不只是「生出來」及「養活」、「養大」而已,這當中關於「孕育」與「滋養」的概念意味著什麼呢?
《童年與解放》裡,作者黃武雄提到:「人的人性(或說人類本質與創造力)要從機器生產的宰制中解放出來,回到他自身,亦即回歸於『人的自我實現』。」從被機器宰制,時代一路走到今天這一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提的基本需求理論有沒有可能拿來與分娩對話?
從懷孕到分娩,從分娩到我們人人在說的「親子」,究竟,「孕育」與「滋養」的親子關係又是如何豐富著生命會自動向上追求自我實現的驅使力量呢? 有位媽媽問:是關於女權嗎?我那當下想的是,兒童權利、女權,甚至生產權利,可能都還不足以圓滿生命被上帝捧在手心裡送到人間的初衷,更何況是在追求這些權利的過程?掙脫宰制,至少要先能辨識枷鎖;而辨識枷鎖,又豈是目的呢?
到底,這個「孕育」與「滋養」包含著什麼意涵?說真的,我不完全知道。只是,它總讓我聯想到童年時我與父親同在的那個框框。我一點都不記得那條黃底浴巾實際長什麼樣?然後呢?到哪兒去了?這些,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倒是,幸福框框裡,跨越物質金錢,父親在那當下只想試著充分了解、體會女兒的眼神和那心意,至今,我仍受其「孕育」,受其「滋養」著。
啊…當生產可以被重視,當它們可以是故事,這不正是走在孕育與滋養的道路上了嗎?
最後,關於這個展覽,無論是概念上或經驗上的,我們都無法做到讓它們在展覽裡一 一被言盡,時間很短,人力很有限,場地也不大。但,它依然美麗。這是團裡的爸媽第一次的嘗試,你可以帶著你的故事來聽聽別人的故事,同時,也走一遍你的年代,你的事。


【肚皮大小事 時代的事】一場生命與主體的饗宴

★ 互動式展覽
日期:108年6月23日(日)
時間:11:00~18:00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文創A區
(北平東路7號 善導寺站1號出口)

*生產背後的那些年代
*100個生產故事
*繪本互動
*來座談:13:30~15:00

★溫柔生產電影【祝我好好孕】(保護級)
日期:108年6月23日(日)
時間:16:00-17:40
地點:華山光點電影廳(A Two)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樹林的地方學研究:訪「樹林文史地圖」推動老師雷秀慧

文、圖:簡曉娟(台北共學平日六團成員)

我在雲林長大,先生是樹林出身,我們七年前結婚後就住在樹林至今,現在,這裡是我們跟兩個女兒的家。
大女兒一歲半後,我帶她參加共學團,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平等尊重的教養理念。三年過去,二女兒也出生,我逐漸意識到自己想給孩子的,是和她們成長環境緊密相關的在地化教育。
去年同婚公投後,樹林高中輔導室發了段照顧多元性別學生心情的聲明,我注意到原來住家附近有這麼一所有點「特別」的高中。
那陣子,我在樹林火車站發現「樹林文史地圖」的展覽,得知製作者是樹林高中的師生後,讓我對樹林高中更好奇了。
我默默期待,作為一個地方媽媽,如果這是我女兒以後長大要念的學校...原本我天馬行空地想,搞不好可以訪談地圖的負責老師雷秀慧,想不到我有個朋友認識雷老師,在朋友引介下,我真的約訪到雷老師了!
就這樣,我離開高中近二十年後,再次踏入高中校園,訪談雷老師規劃這堂課的想法脈絡。
寫這篇文章時(沒有太多採訪寫作經驗的地方媽媽,這篇我寫了半年啊~),我過去的受教經驗不時浮上腦海,讓我感慨之餘也期許,在108新課綱下,教育現場獨尊學科的現象能慢慢被挑戰、打破。希望每個孩子去學校,都能學到與真實生活連結的知識,無畏無懼的上學。

採訪那天,雷秀慧剛結束不久在樹林火車站舉辦的「樹林文史地圖」展覽,談起開幕當天的情況,她仍難掩激動:「那天出乎意料來了些媒體,,我印象很深的有對住在樹林的夫妻,特地來跟我拿地圖,說有些景點還沒去過,要把剩下的走完。還有記者跟我說,很驚訝我們的學生對著鏡頭都能侃侃而談,我說他們真的都去過這些地點,這是他們用心一學期的成果...」
雷秀慧是樹林高中歷史老師,去年她和校內幾位不同科目的老師,帶領高一人文社會實驗專班學生,花了一學期時間,踏查樹林44個文史景點後,整理成涵蓋產業、信仰、生活、歷史等八種路線的「樹林文史地圖」。
地圖發表後,在教育界和地方上引起不少迴響。在樹林高中任教21年的雷秀慧,談起教學改革充滿熱情。過去她也曾在教學中嘗試放入地方元素,然而像文史地圖這麼大陣仗的課程,還是教學生涯頭一遭。而規劃這樣的課程背後,雷秀慧表示,和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有密切關聯。
作為教育部選定的新課綱前導學校,樹林高中早在幾年前就積極投入資源,推動校內課程的調整與改造,「學校ㄧ開始都不勉強,是用鼓勵的方式,讓有意願、有想法的老師出來當領頭羊」。
帶頭之一的雷秀慧,起初開的課是「影視史學」的討論課,初衷是希望繼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訓練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原想進一步開設「歷史閱讀」課,才有了「文化享讀」跨領域課程。然後,隨著課程開展,雷秀慧意識到,教學改革應多跟在地連結。
雷秀慧是樹林人,高中時曾短暫離家求學,就職後又返回故鄉任教。「長於斯、教於斯」的她,觀察到讀樹林高中的學生,對在地的認識往往限於學校周邊與搭車地點,即使是本地學生,也對自己生長社區的歷史脈絡不甚了解,為了讓學生「接地氣」,「地方」—成為雷秀慧進行課程開發時的核心意識。
在新課綱架構下,樹林高中目前有三種課程開發路線:多元選修、專班專題與校訂必修。其中的校訂必修課程,要求學校依自身特色與願景開發全校性的共同課程4-8學分,是推動各校發展「地方學」的制度性背景。
雷秀慧指出,不只樹林高中,鄰近的板橋高中(板橋學)與北大高中(三峽學),也致力擴充相關課程。
這兩年,樹林高中透過制訂校訂必修教案「樹林文史導覽」,讓學生在入學初,都能透過相關課程,建立初步的在地知識。而樹林文史地圖,正是從原本文史導覽的基礎上,為專班學生進行擴大與加深程度的教學設計。
不過,雷秀慧坦言,從文史導覽銜接到文史地圖的過程並不容易。學生一開始對地圖的概念不足,往往會出現距離過遠或抵達難度過高的路線規劃,需要再三溝通、調整。同時,由於課程採全班分組進行,如何讓各組地點不致重疊過多,又能突顯主題差異,也要透過師生有意識的去「串」地點,賦予路線生命。
「有些學生的文創部分我們盡量不去更動,像是山佳煤礦產業的『煤完煤了』。保安街有廟宇,附近也有長老教會,他們就想到『永保安康』...但有些找不到意義的,像當時有學生找了宮廟又找了運動公園,後來我們靈機一動,想到『看見生活』,這些地點是以前跟現在人的休憩場所,這樣就有了連結,能夠賦予路線意義。」
規劃過程中,如何呈現地圖的獨特性,也是雷秀慧不斷思考的。文史地圖和坊間地圖不太一樣的地方是,當中有不少「隱藏」或「獨家」的景點。而之所以得知這些資訊,跟師生接觸在地的文史工作者有很大關係,「樹林有不少荒廢礦坑,備內街就有一個,已經荒煙蔓草,靠文史工作者鄭至翔老師帶路才會知道。」
翻開樹林文史地圖,內容不但有導覽路線全景圖,各景點的圖文介紹,還有QR code能連結到學生自製的影片。雷秀慧表示,文史地圖協同了歷史、國文、地理、美術四個科目。地圖的文案與刊頭主題部分是由國文老師李玉容負責;地理老師劉明怡帶學生認識地圖、比例尺等工具並製作簡報;美術老師黃志彥指導學生拍照的注意事項及描繪處理地圖;她則是協助規劃路線,並透過日常教學運用的ORID提問法(觀察-反思-詮釋-行動),引導學生從觀察與記錄現況的過程得出自己的反思。
對雷秀慧而言,新課綱要求各學科的跨領域整合,這和文史地圖的背後精神剛好是一致的,「這份地圖是跨領域的,如果只是我一個歷史科弄,不會長這樣。新課綱希望大家可以跨領域,而地圖產出的樣子,正好是跨領域的結果。」
從製作地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藉由踏查樹林的舊礦坑、水圳建設、藺草文化等,也能了解到樹林區過去產業的歷史軌跡,進一步牽起他們和在地耆老與聞人的關連,甚至思索地方未來的走向與發展。而這種對在地知識的回應與回饋,就是雷秀慧眼中最有價值與意義的學習。
至於這樣的課程會持續開發下去嗎?雷秀慧笑說,課程深度會跟著學生班級和年級的狀況作調整。在高二上學期,她帶領學生們將踏查的主題,以較嚴謹的小論文形式,參加全國競賽,幾乎所有主題都獲獎。在下學期,由於學生課業壓力教大,她改以開設「樹林采風—在地人文書寫」課程,以較輕鬆、感性的人物側寫報導方式,讓學生能延續對在地的關懷與情感。
未來,學校也會持續開設各種面向的地方學選修課程,讓有心投入的學生能有更多元的選擇。 透過書寫樹林人樹林事,樹林高中的師生們,正嘗試打造一個地方研究的知識網絡,在課程的累積與延續下,相信屆時樹林高中的地方學研究,不只見「樹」還能見「林」吧!

註:樹林文史地圖有八條路線,分別是:「煤完煤了-山佳礦業遺跡之旅」、「昔日遺跡-回到日治」、「尋蹤覓跡-穿越古今之旅」、「看見生活-古今休憩地之旅」、「水利眾生-漫漫水道蔓蔓生機」、「永保安康-眾神齊聚一堂」、「踏蓆尋煤-潭底看樹林」、「山下人佳-黑金部落的傳奇」。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台東共學團撐香港


文、圖:林小賊(台東共學團領隊)




613日,我們台東親子共學團在台東體育場發起聲援「反送中,撐香港!」活動,有數十位民眾一起來參加,也有台東的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來聲援,也有在地媒體來報導

這不只是一場聲援活動,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長出來的討論跟行動69日,103萬香港人上街反對送中條例。之後的每一天,在我忙碌的育兒生活和工作下,我從偷到的那些喘息片刻裡,看見一則又一則港人抗爭的照片、影片和文章,然後我看見,有人揹著孩子站在香港金鐘地鐵站的人海裡,對著一群奉命前來鎮暴的警察唱聖詩。

那夜一如往常的餵完奶,孩子都被陪到睡著了之後,我和伴侶靠在床邊滑著自己的手機,試圖在午夜的零星片刻裡補齊我們與世間的連結。我愈滑愈感傷,愈滑愈難受。

如果你曾關注這波抗爭的新聞,你會發現鎮暴警察手上的武器愈來愈多元,手段愈來愈野蠻,身心同時遭受攻擊而受傷的公民愈來愈多,其中有一大群代表未來的後生仔(年輕人),即便看似對立的警察也是!

那是一種你眼看著應該在廣場上喝酒玩吉他聊未來說垃圾話的年輕人,卻被一個平均年齡五、六十歲的極權政府逼上檯面,互相傷害的悲劇。看清之後,那份難受會立刻轉化成憤怒。

做為一名有三個後生仔的媽媽,做為一個曾經為後生仔的人,做為一個現在仍幸福自由擁有發聲權的人,我知道和我一樣憤怒的人都還沒睡。

午夜裡,我敲著訊息告訴同為台東親子共學團的夥伴,一樣是生了三個孩子的媽媽,我想要集結台東的在地公民,一起來關心這件事。我不想這樣標籤她,但她真的是我見過最有正義感最熱血的基督徒,她二話不說立刻與我來回訊息,交換意見。

很快的我們就決定好隔天要在哪集合、什麼時間、透過什麼方式聲援。而我知道,我們倆人都累死了,根本不是什麼有餘裕的人。要帶小孩,要工作賺錢,又想要自己煮飯給家人吃。但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乎的自由平等價值,是守護一切理想的基礎!

隔天,613日,白天是我們的暖蛇課程(自學生的課程),傍晚則安排好要聲援香港反送終的活動。

暖蛇課程一開始,小孩大吵,我家小孩尖叫怒摔東西,他只要一怒就會無法上課,而且他今天加碼要把同學趕出基地!我心想,今天的課要毀了嗎?

好吧,來調課!我先說《菲菲生氣了》的繪本,嚴肅且認真,慢慢地唸,孩子意外地被接到了,也就一起用沾滿顏料的身體創作了憤怒畫。

因著傍晚反送中撐香港的聚會,我知道我們沒辦法什麼都不說,就帶孩子去,因此決定先和孩子聊聊此刻的香港怎麼了?正在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人們要抗爭?

我們用擅長的能力,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影像,搭配孩子日常生活現有的衝突,試圖讓孩子理解香港的反送中事件的原貌,以及,所謂的自由被剝奪、受控制,從來都不是遠在天邊的事,而是一個不懂節制權力的人,天天可以對另一個人做的事。而那些因為自由帶來的亂象與失序,是自然現象,無須恐懼。需要的反而是練習,人與人相處的練習。

這群從中班到小一年紀的孩子,比我想像中的更能討論香港的事。我們家中班的孩子,一邊上一邊亂我,故意關掉我正在放的影片,又故意把音量開到100這麼大聲,或切換到電視台的歌仔戲,咯咯咯地大笑。

我對著其他孩子說:「你們看!因為大人不想控制他,所以他很自由。但自由會不會帶來困擾?」現場的孩子說會,因為除了我,他們也正被干擾。

不想控制,又能好好生活在一起,該怎麼做呢?我把課收尾,請孩子記住兩個詞,「自由」與「秩序」,為下一堂討論埋下伏筆。

對於小孩的反應,我事後的解讀是,因為孩子比多數大人真誠,不會輕易地合理化自身或他人的困境。因此即便看似生硬的議題,孩子也能從中找到發聲、對應的位置。

因著和孩子已經用了好多腦,我決定放掉我備好久的數學課。讓談論香港議題的感受持續發酵,在即將接近傍晚的聚會前,我們決定邀請孩子一起做手舉牌。那些晾在戶外的憤怒畫,變成了我們手舉牌的基底。



孩子認真且嚴肅地畫起自己的手舉牌。我們的團員婉茹一面訪問她們,一面拍下了一張史無前例的嚴肅合照,如果未來她們三人平安長大了,她們會清楚發現,所有的路見不平,早就在兒時種下種子,因為,那是生來就有的對待與價值。(因為小孩不願公開照片,所以我們選擇不貼出照片。)

613日當天傍晚一到,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現身台東體育場,除了陸陸續續抵達的親子共學團夥伴,那天還來了好多生面孔,即便在其他社運場合也沒見過的人,有隻身前往,也有帶著孩子來的,除了我私下邀約的一位香港媽媽,她帶著孩子現身參與之外,還有另外四位特地趕過來的香港人,也跟我們一起,不,是我們也跟他們一起在現場了!

那天現身的每一位香港人,都是即興表達,沒有特別被告知就上台短講了。彷彿已經經歷了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可以把心中所想所感這麼自然的流洩,那個稿子每天都在寫,每天都在經歷,每天都在創傷,每個人說出來的都是獨特但卻共有,共有一份香港人的共同經歷。

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又說了什麼,你,準備好要聽了嗎?

一位香港媽媽在當天的分享內容如下:

八年前來台東,在這裡生了三個孩子,很感謝大家坐在這裡,為了香港發聲。

但可以思考,這件事情,只是為了香港嗎?這事情跟台灣人有沒有關係?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跟全世界的人都有關,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

如果仔細去看送中條例這個法裡面採用的文字,使用的字眼,會發現這個法跟迫害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都無關。(意思是,政府不會通過一條明著說批判政府或參加法輪功要被移送中國的法令。)

以「艾未未」為例(捍衛人權自由的中國藝術家),他並不是因為維權(維護人權)的問題被抓,他是因為逃稅,所以如果送中條例通過了,我們(香港人)當中犯的錯誤跟我們實際被懲罰的罪刑,可以是不一樣的。

這完全是看中國政府決定要如何取締,香港特區政府一再強調,這個法令不會危害到香港人的各方面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法律公會和法律專業人要站出來擋這個法案?因為我們不相信中共政府,我們不是不相信這個條例,這個條例在文字上是沒有問題的,是我們不相信政府的做為,因為政府可以藉由抓一些人民犯的小錯,就把我們送去中國審判。

以往我們還能有一個法院幫我們把關,但這個法令一旦通過(因為送中條例,人直接送往中國審判),是沒有人可以為我們把關的,連法院都沒辦法!

這是我們港人在思考的問題,我們對中共政府沒有信心,他們要怎麼判定我們的罪刑,是一個問號!

台灣人現在還非常幸福,起碼我們今天還能坐在這邊站在這邊,為這個問題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香港以後可以嗎?

香港以前可以!英國管治的這99年來,我們香港人一直為香港感到驕傲!但從6/9以來,我們不再為香港驕傲,我們反而覺得羞恥,因為我們的政府已經沒辦法再保障我們的自由。

在中國政府給的回歸50年不變的承諾下,50年還沒結束,我們只是過了22年,所謂的「港人治港」,已經名存實亡!之後的28年,我們要如何走下去?

我很難過的原因是,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還能站在這裡說話,成為台灣的一份子。但我為我的家感到傷感,此刻的香港正經歷一個非常非常緊張的狀態,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其中,香港政府如何處理,以及香港人真實的反應,讓我們過得非常糾結,因為這是我們的家!

本來是我們(香港人)的家,但以後還能是不是我們的家?我不確定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怎麼樣才算有上塗鴉課呢?

文/圖:王莉臻(台北共學平日六團成員)


最近我帶女兒彤彤去上塗鴉課,上了幾次課下來,發現彤彤對於跳舞的興趣大於塗鴉,只要老師要大家跳舞她就又唱又跳HIGH到不行,開始要畫畫時不是不肯配合,就是顏料一塗到手她就急著要去洗手,一邊洗手一邊用海綿搓泡泡玩,我常常要提醒她趕快洗一洗才能繼續回去上課。

最近這次去上課時又遇到一樣的情況,老師把兩種顏料滴在畫紙上要彤彤先用手把顏料抹開,彤彤一開始不太肯抹,後來我好說歹說,她才用手指頭輕輕嘗試了一下,接著才肯用整隻手下去塗抹。

但這一抹手就髒了,她開始說要去洗手,我輕聲勸她先把畫紙上的顏料抹勻再去,就在她快抹勻時有其他的小孩跑去洗手,老師才說等等還會再加一種顏色進去要大家先別洗手。

彤彤第一輪顏料抹完馬上就跑去洗手台準備要洗手,我提醒她說等等老師還要再加顏料等完成了再洗,她人已經站上洗手台的踏板了,堅持現在就要馬上洗手,我看老師還在幫其他小孩加第二輪的顏料,就過去幫她快速洗完回座位等老師來選第二輪的顏料。

之後課程進行中又洗了好幾次手,只要她覺得有一點髒就跑去洗手,不知道在第幾次幫她洗手時,看她用海綿搓泡泡玩我頓時心中有點火大,覺得她根本只想玩水,就動手幫她快速搓一搓,想趕快回去座位上繼續接下來的課程。

我一幫她搓洗就換她怒了,她大聲的制止我,這時我心中的火還在燒,覺得很煩躁,但被她這一制止我突然心中浮現了「效率」這兩個字,然後我告訴自己:「我會生氣是因為我重視效率。」

接下來火氣就慢慢平息,我趕快幫她擦好手,課程也接近尾聲。

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回想了一次剛剛的狀況。

我先推敲我會發火是因為我重視「效率」。覺得彤彤洗手拖拖拉拉,會影響課程的進行,但我一細想就推翻了自己,如果今天不是在課堂上我會這麼注重效率嗎?洗手拖拖拉拉又如何?課程進行不下去又如何?

這是她的塗鴉課不是我的塗鴉課,而且我在課程還沒有真的進行不下去時就插手介入了,這不是也是對彤彤不信任的一種表現?

我又想到另一個生氣的理由是,因為我重視「清潔」。彤彤自己洗手顏料都沒有洗乾淨,但這念頭一冒出來就馬上被我自己否決了,因為我連她好幾天不洗澡都可以忍受了,怎麼可能是因為區區那一點沒洗乾淨的顏料就發火?

不是因為「效率」,也不是因為「清潔」,那我這火從何而來?

突然,「控制」兩字冒了出來。

我心中不禁抖了一下,說來說去我就是覺得她不受控制才發火,想幹嘛就幹嘛,不照課堂上的規定,也不照著我的劇本走,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連她自己在搓泡泡洗手我都解讀成故意在玩水。

想到這裡,我問了自己大老遠來這上課的目的,應該不是為了讓彤彤行禮如儀完成所謂一堂塗鴉課,只要她覺得上課好玩開心就好,如果是這樣我能接受這麼不受控制的她嗎?我一定要有個完整的作品帶回家才叫有去上塗鴉嗎?

希望下次我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這一切。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高敏兒和他們關不掉的雷達

文、圖:Eva(新竹共學平日團成員)



前幾天我們家去溜冰場溜直排輪,因為有人在競速訓練,我們只好出來場外收護具鞋子,一邊收,我一邊和先生聊剛剛看到的有趣的人和事,突然被多多尖叫打斷。
多多:「爸爸你不要講話!」
我:「多多,你在專心的看什麼嗎?可以告訴給媽媽一起看嗎?」
多多:「我在,認真的看哥哥他們怎麼加速,你看,像這樣,扭扭扭,就跑走了,哈哈。」

多多嬰兒時期就對聲音非常敏感,一丁點的小聲音都可以驚醒她,驚到整個小小的身體跳起來那種。其實那時候我非常困擾,因為太容易醒,媽媽自己覺得好累。但後來又覺得應該是新生兒都這樣。應對措施就是家裡時常是放著音樂和電視,盡量將背景聲音提高。

多多大了之後,雖然不會輕易驚醒,但還是對聲音非常敏感,吹風機的聲音,施工的電鑽馬達聲,風聲,車子經過的聲音,統統都會嚇到她。我開始帶她去累積一個個經驗,有的時候是陪她尋找聲音的來源,她知道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就會減少那個未知的恐懼。有的時候,無法立刻看到聲源就是跟她解釋這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不用感到害怕,媽媽會陪著你。隨著年紀的增長,也許是經驗的累積,果然不再會出現聽到個風聲都會被嚇哭回房間躲起來的狀況。不過,她還是不喜歡周圍的人大聲說話。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或許是所謂的「高敏兒」特質中的一種。

除了聲音,她對情緒,比如周圍的人是否生氣,是否不高興,是否傷心,她也都很敏感。還有那些自己堅持的秩序,比如完整性,麵包撕成兩半會崩潰大哭;東西壞掉一定要修回原樣;玩具車子的雲梯擺放的角度一定要在警燈的上方;繩子一定要順順拉好,有扭轉就會生氣;還有不喜歡黏黏濕濕的;塗色卡一定用同一種顏色,混到顏色就崩潰;黏土也不能混色,吃飯要用很多碗,因為同一個碗裡不可以裝不同的食物;對陌生環境的抗拒性;種種這些其它高敏兒特質,在她的身上也一一浮現。

說實在的,我以前都不太想承認她就是高敏兒。對我來說,「高敏」像是一個花俏的詞語,就像是一個新型名詞,其實這些特質也就是小孩的階段特點,哪用得著套這麼厲害的術語。

我在我們共學團內觀察到幾個高敏的孩子,他們的狀態也和多多不太一樣,我就更傾向結論多多不是高敏。

直到有新夥伴進來我們共學團裡,她的女兒就是高敏,而種種特質和多多非常相似。我才發現我一直就是不想面對那個「多多是高敏兒她很難搞」的事實。而和團內其它敏感孩子表現不一樣,其實只是年紀差異和高敏的點不太相同。

高敏兒很難搞:容易生氣,容易挫折,容易沮喪,秩序性又強。人的身上就像一直裝著各種雷達探測器,去接收來自環境的刺激,去經驗,學習,吸收進自己的大腦。而高敏兒會很辛苦,因為他們的雷達開得要比普通的孩子多的多,對環境的訊息,周圍人的情緒訊息,她們的感知也比普通人來的強烈,用一些解釋高敏兒的文章用詞來說,她們容易「過度接受刺激」。因為對他們來說,雷達是天生的,不是你想關就能關的,如果你身上同時開著那麼多雷達,又不能關,一定是很累………所以他們自己也很不容易。

這陣子多多完全不讓周圍的人說話,她都會用尖叫或者大吼「你不要講話」來阻止。我已經很長一陣子不能自由講話了。除了共學,我和爸爸在家裡也不能,所以爸爸常常有累積,也很有情緒。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講話的自由,而憑什麼你可以限制我的自由…

其實一開始我也很有情緒,我也覺得不能理解,直接和多多講道理請她妥協她會變得更難搞,所以我也是暫時性的先讓步。久了還是會有情緒的累積,所以我還是要問問她到底怎麼回事。

觀察了一陣子我發現她不讓人講話的幾個原因:

1 . 想要媽媽專心陪她。

2. 我和爸爸,或者家人的談話中有她聽不懂的詞語或者句子,她無法插入話題而感到沮喪生氣,所以不讓我們講話。應對解法是這個時候問問她是不是也想加入討論和聊天,那有什麼詞是不懂的,可以講出來我們給她解釋,或者是和她聊她想聊的話題。

3.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的談話干擾了她。這個其實很難發現,有時候她突然靜靜地不出聲,也沒反對我們聊天,而我們聊一聊突然就激動了,聲音稍微變大了,就會被多多兇兇的說「不許講話!」這個時候通常多爸會很氣憤「我又沒吵到你,憑什麼不能講話」…然後多多就會覺得被爸爸指責進而崩潰。

這種狀況真的很難解,因為大人的情緒也會上來。我開始試著先問多多「是覺得被打擾了嗎?可以告訴媽媽你想要安靜的做什麼嗎?」

有好幾次是在車上,她撐著小臉認真的回答我「媽媽,我在看燈塔,你看那個房子上面有燈塔」。或者是「媽媽我在數星星」。或者是「媽媽,我在看那邊有紅色的三角形,那個是什麼(其實是吊橋的霓虹燈)」。或許這些話,在大人聽來像是藉口,或是沒意義的無稽之談。但我願意相信那是小孩的世界,她的世界,光彩絢爛,什麼都充滿好奇充滿趣味,而不像我們已經被生活打磨的無暇去體驗世界的美好~知道這個原因,我想我更能同理她,在專心感知的時候,因為對聲音的雷達非常敏銳,又關不掉,所以就只能要求我們不講話。

就像文章開頭她想要專心的去觀察別人的直排輪練習一樣。

我一直覺得孩子的願意商量,願意信任,都建立在我們的好好說話,和可能無數次的大人放掉權力讓步的基礎上,讓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終有那麼幾次,小孩也願意給出她的一些妥協和對大人的照顧。

這個過程,我想一定不是永遠。高敏的雷達,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地找到他們自己的方式去開關。只是在他們找到方式之前,我們有辦法讓自己好好理解她嗎?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他還需要一點時間

文、圖:郭希瑜(基隆共學團領隊)


有一次共學,突然傳來小孩的尖叫聲,我一看不是我們共學團的孩子,那個小孩蹲在地上持續的大叫,其他小孩圍著他。那些小孩都應該有小學的年齡。我想了想 ,雖然不是我認識的孩子,我還是走過去靠近他蹲下來:「你怎麼了?你好像有事情生氣了

他不再大叫,但也沒有回應我。

旁邊有一個男大人,我問,這是你們一起的小孩嗎他說是。

我眼睛看著這孩子,耳朵聽著其他小孩說,這個大叫的小孩握著水龍頭不讓別人用水,所以他們就把旁邊的一個桶子形狀的石頭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塊。也許那個桶子形狀的石頭就是他們原本想要裝水玩的)

這個男大人開始唸小孩:「這些東西不是給你玩的。這是人家要澆花的。等一下管理員來看到會罵。」

男大人要把那小孩拉走,小孩又開始大叫,大人:「你就是這樣這樣誰要跟你玩?你要比大聲是不是

「你要比大聲是不是」大人又吼一次。

我擔心這小孩會被打,同時也擔心再繼續插手我會被罵。遲疑了幾秒,我仍鼓起勇氣: 我覺得他還需要一點時間,你再給他一點時間。」

後來男大人有在又再罵了幾句,我仍然再說一次: 他還需要一點時間,再給他一點時間。」

男大人也一直沒有回應我,但他走開去唸了別的小孩。

是接受了我說再給他一些時間嗎?

我仍然看著眼前這個孩子,耳朵聽到那大人開始唸那個小孩的哥哥。

也一直在旁邊的另一位領隊黛安跟那個男大人說「剛剛我都在這邊,我有看到,事實上沒有人打開水龍頭,我猜他有可能跟你想的一樣,認為那個東西不能玩,所以才跟其他孩子起衝突的。」

男大人走開了。仍然沒有回應我們。

黛安跟哥哥說 :「爸爸常常因為弟弟的事情罵你嗎

哥哥竟然眼眶紅了。

我聽到黛安說「我猜爸爸心裡可能也很為難。他或許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會用別的方式,因為他小時候也沒有被用其他方式對待過,所以他只會這種方法。」

走回團裡聚會的的區塊,黛安眼眶也紅了。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風與食物的故事

/圖:陳亞萱(竹苗團領隊)

這期共學為了帶大人和孩子們認識生長的地方,第一次嘗試地方走讀。第一個上場的主題是 - 新竹特產「米粉」。

早上我們帶孩子參觀米粉的製造工廠。因為工廠實際工作的場地又濕又滑又熱,老闆擔心孩子跌倒受傷,於是暫停工作,讓孩子們專心看製作米粉的各種機器,包含磨米漿機、壓乾機、攪拌機,還有曬米粉的長竹架等等。我們搭乘加長的貨梯到5樓觀看曬米粉的場地,隔著欄杆感受風吹,想像自己是米粉的樣子。

米粉製作講解

製作米粉流程

各種口味的米粉成品

試吃市售炊粉和米粉的差別

超長貨梯

大家上樓看曬米粉的地方


中午吃米粉大餐,巧遇送米來的老闆,難得的機會面對滿車一袋袋堆疊的米,孩子們都跑到貨車上,開心的看老闆辛苦搬貨。

大廚現身

芋頭貢丸米粉

孩子們爬上貨車看老闆搬運米

無敵開心,跳、跳、跳


下午到附近國小,邀大夥一起想想濕濕的米粉是怎麼變乾乾的米粉?剛剛參觀過工廠,孩子們知道可能跟風和太陽有關係。

第一趴是讓孩子感受風。此時共學團員如芳揮動撿拾來的大葉欖仁葉子,展現風的樣子。請孩子們感受皮膚吹到風時,會有什麼感覺?請他們想想家裡最常吹到的風,來自哪裡?

而風是怎麼把食物的水氣帶走呢?為何新竹特產是米粉?因為聽故事的對象是3-5歲的幼兒,不易解釋清楚。如芳搬出台灣地圖,帶他們看新竹地形,像喇叭口的樣子。風吹到這裡,會被狹窄的地形全部卡在裡頭。她一邊講,一邊順勢用雙手把眼前的孩子們團團圈住,風(孩子們)在裡頭被擠來擠去,這樣生動的描述,讓幼兒們更容易理解新竹為何是風城!

故事上場-認識新竹地形


第二趴是模仿米粉風乾的過程。團員馨儀要透過遊戲讓孩子們體驗,風如何帶走水分。她拿出衛生紙,用水微微噴濕,請孩子們拿小電扇或扇子,試著把噴濕的衛生紙吹乾。當然衛生紙沒那麼快乾,他們甚至把薄薄的衛生紙吹到破掉,愉快享受整個模擬過程,為得就是讓他們更貼近事實。

讓孩子拿電風扇,試著將濕的衛生紙吹乾

讓孩子拿電風扇,試著將濕的衛生紙吹乾


第三趴是介紹其他的風乾食物。團員小龜讓孩子們品嚐一番,看、摸、聞和吃。她端出新鮮芭樂,每人吃吃看;轉身再拿出芭樂乾,讓大家感受食物脫水後的不同口感及味道。香蕉變成香蕉乾,蔬菜變成蔬菜乾,轉眼成了試吃大會、品嚐大會。

試吃大會開始~
介紹其他風乾食物

孩子參觀工廠

正在介紹柿餅

新鮮香蕉&香蕉乾


第一次走讀,因為共學團員的家人就是純米米粉的工廠。我們才有機會大手牽小手一起進工廠參觀。謝謝團員們辛苦的準備,在短短的時間用生動和有趣的方式,帶幼兒們感受他們腳下生長的這片土地,認識在地特殊食材,真是收獲滿滿的一天!


【延伸閱讀】
20170718,林胤陳,來去便利商店吧!https://reurl.cc/p4vZ8
20130516,羅士哲,504呆頭鵝走新竹:舊社到新社https://reurl.cc/QGE49


※※※活動訊息※※※

若您對我們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有興趣,歡迎報名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近期的課程有:

201905152019/6/156/16 桃竹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