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婉茹
迎接新生命,能不能有所選擇?
我是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媽媽。
前兩胎是一般醫療介入:在醫院生,雖沒有打催生,但是有打促進子宮收縮的點滴;有浣腸,有刮陰毛,不能下床,有剪會陰。
在這兩胎待產過程裡,我是個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幾乎沒有餘裕多做功課。我聽過「溫柔生產」,我腦中想的是:我的婦產科醫師感覺蠻溫柔的啊…就沒有再多想了。
搬來台東後,認識了共學團,認識了彭甘,她帶我認識了萬美麗助產師。我完全被「溫柔生產」的概念打動,因此,第三胎我選擇了溫柔生產。
談後來「我做了什麼改變」,是溫柔生產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談到這裡,很容易會覺得「溫柔生產就是什麼都不要做」。
可是我覺得,其實不是的。
「為什麼」這麼決定,「為什麼」走到這裡,以及在這個抉擇裡,有沒有掙扎、有沒有感覺上「不」溫柔的東西,我覺得是整個過程裡更大的一部分,也是蠻需要直接面對的。
正好,因為與我的陪產員宜慧跟台東幾個溫柔生產的媽媽們,合辦了一個座談會,這篇主要是座談裡我談到的部分。我想談的是:
我為什麼選擇溫柔生產
溫柔生產的想像與真實
產後恢復的挑戰
Part 1 我為什麼選擇溫柔生產
我的前兩胎生產經驗其實沒有太多不適,整體來說算是非常愉快,生完都覺得還想再生,整個很愛生孩子。
但也是有部分的不適感殘留下來:像「會陰傷口縫合後住院時滿痛」、「哺乳不順」、「先生在產房昏倒」,其他都算是非常愉快。先生昏倒還讓我在產房裡笑著生完啊啊啊(註1)。
(註1:是的,在我生老二進去產房的時候,因為我子宮頸一下全開,疼痛指數高,叫得很瘋狂,讓他有被嚇到。進去產房後沒多久,他就在我後面暈倒了。醫生說:「你老公暈倒了!」我說:「那怎麼辦?!」醫生他們就搬了另一張床讓他在我旁邊躺。)
雖然生產經驗還蠻愉快,但回想那個不愉快的三件事,我後來領悟,那些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我之前生產的輕鬆愉快,是建立在「無知(不知道有所選擇)」與「不自主」的狀態下。
這裡的無知並不是批判,是形容一個狀態。
完全不用多想,其實是一種輕鬆。
什麼都由醫生來幫你決定,醫生也當然不會跟你討論太多,直接幫你選擇對對大家都容易快速的方式。
我沒有做功課,所以不知道原來醫生說「我們現在來幫你」其實是要剪會陰,在事前其實他們也完全沒有跟我討論過;
我先生很照顧我,但也沒有做產程功課,所以第二胎因為疼痛感來得快速明確,所以他被我的叫聲及氛圍嚇到暈倒。
我在第一個月,沒有好好了解哺乳的正確觀念,泌乳量不足,醫護人員擔心孩子於是鼓勵餵配方奶,「我不夠奶」的信念一直深植我心,結果更沒奶,覺得自己不可能,很快就斷奶了。
這些在順利愉快的生產經驗裡的「不愉快」,讓我不禁在想,真的是唯一的做法嗎?
認識了溫柔生產後,我被兩件事吸引。
第一,產婦能決定自己要怎麼生,而不是被決定,我覺得是很能幫助這個社會看見每個人的不同的。
我更希望能藉由我自己的身體,去進行一場革命。讓產婦有所選擇,讓醫院也有更多可能性。
第二,有沒有可能因著這個過程,更了解自己?我在面對「生命」這樣的課題,這麼「柔軟」但又「高壓」的課題,我會看到什麼樣的自己?
也因為想把這兩件事拉進來,我覺得第三胎好像在回顧自己過去的習性與選擇的脈絡,也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開始。
Part 2 溫柔生產的想像與真實
即使是上過產前教育了、找過資料、讀過書了,對於溫柔生產,還是會有些自己的想像。這些想像,當與真實狀況不一樣,還是會有些衝突感。
這些衝突也沒有不好,它讓我更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這裡紀錄的是,過程裡讓我印象深刻的「衝突」。
01
想像:溫柔生產應該很隨性吧、不需要太多外力吧?
真實:正因為不依靠外力生產、正因為相信自然的力量,更要把自己照顧好、做足功課
懷孕過程中,我發現有妊娠糖尿,於是我跟陪產員宜慧開始每天核對三餐飲食,她提供我非常多中醫與西醫對於控制血糖的方式。我們也討論身體調理的方式、紓壓的方式。
因此,懷孕期間,我創下煮飯頻率的巔峰,養成早起的習慣,血糖慢慢恢復穩定。
正因為要相信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必須付出更多有品質的照顧,這一點確實用力地做了改變,也花了不少心力。
02
想像:我做了功課,但是我還是想複製別人的經驗
真實:阿我就不是這樣的人啊!
遞交生產計畫書的時候,我將各種腦中想像的放入清單裡面。我的好友彭甘的水中生產感覺實在很美好,於是我也來列為標配。
但後來越想越不對勁,因為,我其實不喜歡很多程序,對水反而有不安跟壓力,我甚至不太需要生產音樂的啊!後來寶寶出生後有些狀況,我也還是打了疫苗捏!
刪除刪除,只留下真正讓自己感到安心自在的。撰寫生產計畫書是一個可以一層一層釐清、看見自己的過程。
03
想像:溫柔生產應該要生很久吧!要變化很多姿勢等小孩來
真實:結果我8點落紅,9點進醫院,10點半生完。
「溫柔」不就是要緩慢的、放鬆的,讓孩子等待對的時機嗎?
結果我8點落紅,九點到醫院,宮縮變緩慢,護士還問我要不要回家。但經過走廊散步,在宜慧身上共舞,快十點時,我覺得好想大便。因為這個禮拜全家都在上吐下瀉,我也才剛被感染,我覺得可能要拉肚子,如廁的時候,感受到寶寶竟然著冠了。我趕快把他縮進去,跟宜慧說要生出來了~~~
一躺在床上,內診,護士大喊「full了~~~」他們很緊急的趕快鋪床。消毒布一鋪好,洛韶就這樣包著羊水膜滑出來了。一出來羊水膜就破了,胎盤也跟著出來了。
快到這次先生來不及昏倒。快到我一直在想,那我到底有沒有溫柔到??XD
孩子真的有自己的來法。我們能做的就是寬心、準備,不需要自己嚇自己。
產後兩週,我每天都往醫院跑,去看住院的寶寶。每次拉開窗簾,我就心糾成一塊。可以親餵他的那天,我對神充滿感謝。
04
想像:溫柔生產孩子應該都頭好壯壯超級健康吧!
真實:生命會有他自己的到來與出路
洛韶生出來後體重偏輕,跟產檢預測體重有落差。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也許是我的體質他的體質,也許是我生他前一週才大病一場。
出院後他黃疸降不下來,我們又去醫院照光。當天晚上,醫生緊急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我的孩子雖然沒有任何發燒症狀,但抽血報告顯示白血球過少,數量比起一般孩子僅有10%的數量,是免疫力不足高風險的寶寶,需要住院一陣子。
我問他,那會影響什麼呢?他告訴我許多實際狀況:比較容易被細菌感染,比較容易生病、不能受傷…
掛了電話,我就崩潰了。大哭到沒辦法跟老王說醫生說了什麼。
那時我心裡覺得很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沒做好什麼事?但我相信這段時間母奶更重要,於是每天認真擠奶,去醫院送我的母奶。
過了一個禮拜密集的與醫生討論,醫生提了一個方案:打白血球補充的針。一般是化療的病患在使用。如果打了白血球升回來,孩子帶回家可能也比較放心。
那時我心裡覺得很困惑,但仍有個明確的聲音:
你沒有做錯什麼,你應該拿回自主權,自己了解清楚,自己決定。
我回家後上網找資料,發現其實嬰兒的白血球過低有幾種狀況。其中,確實有些比例的新生兒是出生時不穩定,三個月後慢慢恢復。於是我知道怎麼做了。
得到醫師的支持後,我堅持餵母奶,每週僅作抽血追蹤。醫生詳細紀錄每一次的數量,記錄到我都已經會背他的換算公式了。
三個月後,老三已經回到正常穩定的數值。目前甚至高於一般孩子的平均數量。
生命是不可能被100%被預測的,也不可能因為有努力就一定100%美好。這就是生命的真實。
溫柔生產也是的,溫柔不代表沒有意外,溫柔不代表一切順利。學習擁抱真實的部分,真實的我,真實的他,與他在一起。
Part 3 產後恢復的挑戰
溫柔生產產後不是就每天笑著跟北鼻在一起嗎?我以前很難把溫柔生產與產後憂鬱連結在一起。 我覺得溫柔生產的產婦,應該是全世界最快樂的產婦了吧?
3寶的生活,就是這一個終於躺平,另外兩個就會有其他需求的日子。先生也在做完月子後,去全職工作了,我多數時間得自己找到育兒的節奏。
國外研究指出,每一個婦女的產後恢復期,包含身體的力量恢復、情緒的穩定,與寶寶互動的作息的穩定,平均要1-2年。
但這個社會,只給一個女性1個月坐月子。做完月子就期待她完全恢復了。包括我自己看待我自己,也是如此。也許我們還能正常工作、照顧孩子,但不代表我們已經完全恢復。
但是,最不容易的是,產後憂鬱的症狀有時並不明顯。有些是很日常的,例如:
沒有睡覺但也不覺得累; 覺得累但是睡不著; 每天都無心家事; 看到老公睡覺或打電動會很怒(這個可能產前產後都有);
想到老公不在就會想哭; 滿地的衣服; 不想回家; 不想說話; 覺得自己整個退化,沒有腦也沒有力氣; 做得不好時,會很想一直哭…
而這些並不會只出現在坐月子期間,反而「出關後」因為較缺乏照顧,而開始一一浮現。
我自己的經驗裡,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想證明自己真的出關了,於是盡量不求助
最可怕的是,從坐月子被照顧的狀態脫離,我覺得自己狀態還不錯,可以跟「以前」一樣,輕鬆的做以前會做的事。
於是我帶著三個孩子,跟朋友一起去台南小旅行。
有朋友在時,沒什麼問題,但晚上睡覺洗澡我們都是自己住,完全令人焦慮到不行。無法自己好好洗個澡,無法自己好好吃個飯。
那幾天我雖然撐過來了,順利完成旅行,但回來後,徹底崩潰,發現「自己真的變爛掉了、事情開始無法掌控了」,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控制欲是多麼的強。而整個世界都在失控。
所以要度過這個階段,我會說:對策就是安排一個一打三跨縣市小旅行,可以很快的看清自己的能力與變化,縮短這個階段的進程。
(誤)
第二階段:發現自己真的變超弱,非常沮喪、軟爛
經歷上一個階段的認證後,我徹底的無法接受自己的狀態。對,我看見了,但我還沒有接受。
於是我回去娘家住了將近一個月,幾乎每天都躺在床上。小孩來喝奶後就跟我一起狂睡。醒來時,就發呆,覺得自己真是好廢,但是也不想振作。
這個階段的對策就是:逃回娘家吧,讓自己徹底休息吧!你可以爛,你值得軟。
第三階段:練習求助,人生的志向就是把小孩托給別人抱。
慢慢的,覺得廢得夠了,終究是要回去自己的家。但回來後,動作變慢了之外,也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性」也讓生活變得困難。例如習慣性的接受一切,不找人幫忙,也沒用別的方法改變。
共學團領隊小賊是一路跟我一起的夥伴兼好友,她看到我逐漸變得沉默,變得不太參與團隊活動。她告訴我她的觀察,希望我也去理解看看自己這個階段有什麼改變、需要什麼幫忙。
她說「我們都是母親,你的需要我們應該都可以同理得很好,可是你去哪裡了呢?就算是沒有活力的黃婉茹,也是黃婉茹啊!可是你的狀態與需求是什麼呢?」
我心頭一糾,想著,我是不是還沒有完全跟自己「同在」呢?
我開始練習「感受」自己是不是累了:
過勞的時候,身體是感覺不到的。以前孩子如果希望晚點回家,我會盡力去設計行程,但為了預留可能的疲累,我開始最多只排行程到下午兩三點,盡量不要再加行程,保留體力給自己。
這過程與孩子的衝突不少,有時候我妥協了,答應孩子再去個公園或者賣場。但回家的路上真的就會感受到很累了,心裡會有委屈、不開心,覺得自己的逞強不但讓體力不支,也讓我很想遷怒在孩子身上,終究是對自己不夠好。
於是漸漸開始跟孩子說明我的狀況,有時必須非常堅持我需要早點回家休息,孩子也慢慢明白了我的需要。
我也練習開口找人幫忙,也練習拒絕
對我來說,這真的很難。
我的第一個練習場域,就是在共學現場。共學媽媽們都非常熱心,會主動開口。但我真的需要協助而大家看起來各忙各的的時候,我就是開不了口。話就在嘴邊卻怎麼樣都講不出來。我擔心大家看起來好像都很忙啊,應該沒有辦法吧!
「不夠勇敢核對」的心思,背後其實是「害怕被拒絕」,害怕被拒絕的心思背後,可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個課題其實不是只有在產後憂鬱,它跟了我很久,而在我最脆弱的時候,被放大許多。
不開口的人,比較強大嗎?我覺得其實是相對軟弱的。因為不夠相信別人,也不夠相信自己。我不斷練習著,不是練習強迫開口,而是練習看到自己的不安,並試著勇敢與別人核對。現在還在努力中。
我也開始暫停某些遠行。一次已經訂好票也買好票的台北小旅行,我在出發前幾天考慮了好久,「要放下嗎?好可惜!我會不會太弱了?真的不行嗎?要硬著頭皮試試看嗎?」
後來,看著我的孩子,看著自己。我希望我們都是全然的自在做每一個選擇。我終於下定決心退出。
要說出自己狀態不是那麼容易,可是承認了以後,就好像某個氣球被戳破,不再這麼緊張,反而開始舒坦了起來。
我也試著在部分的例行事務裡請假,自主在家休息。外出的疲累,那天就以宅宅的生活毫無目標的展開。
鬆,雖然沒這麼精彩,可是卻非常腳踏實地,我接上了屬於自己的地氣。
我選擇放下以前所執著、所眷戀的,不再去當那個「強大但沒有自信」的自己,選擇接納了「有限但無憾」的自己。
找陪產員與育兒的夥伴
一個專業的女人與一群有孩子的媽媽的支持都是很重要的。
專業的女人給我方向,穩定我胡思亂想的心。
一群理念相近的媽媽朋友能夠真正同理我、支持我,在媽媽這條路上,不再孤單。這整個過程,如果沒有這群女人,大概走不到這裡。
接受老公真實的樣貌
那麼男人呢?伴侶關係是產後影響我最大的關鍵。
我們常說「神隊友」與「豬隊友」,但我在這段時間裡看見的是,一個人,一定有各種面向組成,無法二分法,也無法被標籤。
可是我為什麼看不見他真實的樣貌,而只是急著定義他是神還是豬?
因為我好累,「我好需要被理解」的心思讓我急著想去靠航。但發現這個港口完全不在狀況內、頻道也沒調一致,就爆炸了。
接得到我,你就是神,接不到我,就變成豬了。老公,是個活生生的人,怎麼生了個孩子,我就完全看不懂他了?
老公一定無法像女人一樣了解生產的哺乳的痛苦,這是事實。那些用身體親身經歷換來的,在我們身上很深刻,不代表他們也能全部理解。無法理解是一種隔閡,這也是事實。而我們之前一直在這隔閡裡爭吵,覺得對方做的永遠都不夠,覺得對方看不見我的辛苦,這是我一開始選擇的態度。
我在期待一個完美的人,而心理的反射是,我在期待一個完美的「自己」。我對先生的失落,也許來自於我對自己的失落。
直到有一天,一個也是產婦的先生跟我們分享,其實男人幾乎已經是工作完就回家陪家人了。但是回到家,什麼事都好像做不好,孩子給他抱也哭,幫不上忙的感覺讓他們也很焦慮。爭吵後的氣氛不好,也讓他們無法自在的表達情感,說出心裡真正的感覺。
他所形容的這個「先生」的狀態與我其實非常相像。我們都很想盡力的做好,但是在沒做好的時候,承受不了一切的挫敗感。
我跟我的伴侶其實都在經歷一個難關。
我恍然大悟。
於是,我開始試著不去分類他,而是重新認識理解我的先生。生了第三胎,他會不會壓力也很大?他是不是也在害怕溝通?他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他期待的陪伴是什麼?放假他會希望做些什麼?他會不會也渴望自己獨處的時間呢?
一次一次的,有爭吵,也有互相表白我們自己的壓力。
前幾天他不經意的告訴我,「我要告訴你一件事。就是,每次我抱著老三,他大哭,而你不來抱他的時候,我就會生氣。可是我不是要抱怨,我只是想告訴你,為什麼那個時候我臉會很臭。」
在這簡短的一句話,我知道,我們真的都很努力了。努力地在生產與育兒這個巨變裡,一起走著。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是彼此扶持的伴侶。
*
未來還在進行中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產後「修復」,沒有什麼「回到軌道上」。不要再拿看不見的軌道來壓迫自己了。
只有「真實看見當下自己的需要」。
再問我一次為什麼選擇溫柔生產?
我覺得能看見自己,好好照顧好自己身為一個人的需求,好好的信任自己掌握在手中的能力,就是孩子要送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而這個能力不會只在生產的那一天,他會陪著你跟孩子,一路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