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台中吊嘎記】用當面溝通取代告狀文化

呂淑慧(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台中共學團領隊)


曾有位教育界前輩分享他目睹的一幕:在速食店裡,媽媽與女孩一起吃著漢堡。接著,小女孩問了媽媽一句:「媽媽,我吃飽了嗎?」

短短的一句話,突顯的是,孩子與自己的身體缺乏連結,或是不確定能否「信任」自己的感覺。

一直以來,是否相信孩子擁有選擇的能力?為自己做決定的界線有多寬?所要承受的代價是什麼?這是大人們,特別是父母心中,恆常存在的掙扎。

然而,如果無論其年齡大小,視每個人為獨立個體,如果看重每個人在生命歷程中,需要學習去經驗與承擔,而長成自我負責的成熟個體,那麼父母需要練習接納孩子為他自己做選擇,陪伴與支持他承受後果與代價。

愛與自由,是一條漫漫長路。

在這條路上,父母不僅要鬆動自身舊有的框架,也經常面臨更大的,無論是來自社群或社會文化的挑戰與衝擊;如同昨日(2/27)在台中發生的被爆料事件,不是第一次,短期之內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當臉書爆料公社PO出某位媽媽騎車載著一雙兒女,女兒穿著「吊嘎」的照片,隨後各媒體上紛紛將此訊息轉製成「新聞」,引發紛紛議論。

即使當初爆料的民眾,自認為是一番好意與正義使然,想要保護小孩。但在忽略孩子也擁有「自己的選擇」,同時缺乏當面求證及溝通的情況下,反而對這個家庭造成了實質的騷擾與侵害。

被爆料的媽媽是親子共學團員,出門前曾提醒孩子「外面很冷喔!要穿外套」,而妹妹則表達了不穿外套的堅持;在尊重孩子有「身體自主權」的思考下,同時也評估過往的經驗,媽媽沒有強迫女兒。

一路上孩子沒跟媽媽喊冷,即使媽媽也有著擔心,但她同時也相信女兒正在經驗著冷的感受。

這是帶著覺察與思索的選擇,為人父母者如果經驗過,大概也能體會在這選擇之下,心裡並不真正輕鬆。

然而當被爆料及在媒體上公開之後,這個家庭面臨的是:車牌被在網路上曝光,隱私權遭受侵犯;媽媽接到不知名電話;遭投訴虐待兒童,而社工從照片上的車牌號碼找到當事人家,登門拜訪…

這個家庭備受打擾,至今惶惶不安。

孩子也感受到這些驚恐,女兒晚上特別拿了件厚厚的衣服,問媽媽:這樣夠厚嗎?
令人心疼的是,小小的心靈,經驗到的衝擊可能是-我是否還能信任自己的感受與選擇?

明天過後,這風頭或許又被另一波爆料所淹沒,但是受波及的家庭及孩子,要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對自己的信任,會有多大的不容易,爆料者及報導的媒體不會知道,也不會在乎…

這樣的爆料及不加求證的報導,根本不是保護,而是加害!

類似的爆料事件,層出不窮。令人困惑的是假如真心關切,是什麼原因不上前詢問或當面溝通?

不禁令人聯想到小孩向大人告狀的行為。當孩子來跟大人告狀說另一個小孩如何如何時,存在幾種可能性,包括:小孩不知道要如何與對方溝通自身的想法或感受,或是根本不清楚自己有什麼想法及感受;不相信自己的表達有用,甚而從沒想過自己有權力去表達…,因此試圖仰賴一個更大的權力來為自己解決問題。

其本質和孩子問媽媽:「我吃飽了嗎?」一樣,都是對自己的信任的缺失。

同時,因為不需要親自面對或做主,也規避了承擔與負責,這恰恰和事件中的媽媽所認同及選擇的價值背道而馳。

昨日的報導,不僅只是單一的爆料事件,也反映了整體社會將提供甚麼樣的養分,滋養孩子長成什麼樣的大人。

今天我們的價值選擇,也將決定未來世界所呈現的樣貌。

如果台灣要邁向更民主成熟的社會,需要的是有自信,願意任事及負責的公民-知道自己要什麼,為自己表達,同時為自己選擇及負責。

真心期待爆料文化的省思與翻轉,暫且放下手機,用當面溝通取代告狀文化。縱使彼此存在「差異」,也可能蘊含著學習與成長的「契機」。



【相關文章】

20170228,何小姐,〈憑一張照片,就說我是虐童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