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兒子的我訊息】

文、圖:桃園暖蛇大班家長 李荳芽

第一次遠地共學的露營經驗,因為有營火,5y11m的蜜蜂對露營充滿憧憬。
這次說要露營三天,孩子興奮尖叫。
然後第一天傍晚的大水飛蟻,蜜蜂怒吼:「我再也不想要camping 了!」

事件一:
抵達露營區,營主已經將我們租的帳篷搭好,夥伴們也都搭好客廳帳、架好設備,我們把食材備好,接近傍晚便開始準備第一天晚餐的咖喱。

孩子們在我跟蜜蜂的帳篷裡玩,後來剩兩枚男孩。

我就在帳篷旁的客廳帳跟著晚餐的工作,大夥聊著忙著,發現天漸黑而飛蟻出沒⋯
我才擔心想查看一下一旁我們的帳篷狀況,就聽到小孩尖叫,大夥都轉過去查看,竟然昏暗的帳篷(我忘記帶露營燈)網上佈滿了飛蟻!

似乎是因為在炊煙下風處,所以蟲兒被驅逐到離燈火最近的帳篷上。
大夥協助下,安撫了兩枚男孩兒,並將他們帶出帳篷,同時讓他們知道帳篷內沒有蟲晚上可以安心睡覺,我抱著蜜蜂在客廳帳,跟他介紹飛蟻為何會出沒、及飛蟻的特性、順便提醒他大約晚上8:30左右牠們大概就消失了。

後來真的如我所說,蜜蜂稍稍放鬆下來,但因此開始介意昆蟲,我試著用第一人稱演著飛蟻看到人類很驚恐、嚇得亂竄!飛蟻的媽媽爸爸急著找小飛蟻⋯的戲碼,我說我其實也很緊張,不過或許飛蟻也是吧!?

隔天早上蜜蜂睡醒後問我:『今天還會有飛蟻嗎?』我說下過大雨了,今天應該沒有,不過我也不敢保證。
蜜蜂說:『嗯,有飛蟻的話,我跟飛蟻都會緊張。』
後來蚊子咬他,他的焦慮就滿了、大哭,說:
『我不想再camping了!』

事件二:
第二天,團員的朋友來帶大家攀樹跟走繩。

因為飛蟻之亂崩潰過後的蜜蜂一直宅在帳篷裡不跟大家互動,我跟他提有姊姊在帶大家攀樹,試著簡單說明、問他要不要去看看?

蜜蜂說不想。
我換問:「我很想去試試看,聽說大人也可以爬很高。那你願意陪我去、幫我拍照嗎?」
蜜蜂:『好喔!』就開心的離開帳篷了。
結果他玩走繩玩到不亦樂乎,差點忘記幫我拍照。

———————————

上述兩個事件,我察覺自己內心狀態,是同時要自己不要刻意去放大蜜蜂的邊緣、不願意融入團體;又有著希望能讓他愛上大自然的期待。
看到他因為昆蟲激動的樣子,我有點著急、擔心他因此抗拒戶外活動。
但心想:我自己也怕啊!我不也是年紀漸長才開始願意放開界線去接觸大自然?
那不愛大自然又如何呢?這中間有沒有價值觀的控制跟灌輸呢?

好,那麼不急著改變他無法進入團體的狀態
那就什麼都不嘗試嗎?
喔喔,原來共學了五年多我一直在練習這題耶!
我可以在讓他保有自己的同時,丟出各種不同的面向介紹給他,選擇權在於他本人,有可能有些事物他認識了之後找到真愛


我也擔心我所看到的「邊緣」跟「接近大自然」這些點,都是投射了自己的生命經驗⋯說不定在這當中,蜜蜂一直都很自在。

————————
第三天中午,一起吃完早餐後,收拾乾淨,
我們又驅車前往北海岸秘境,然後在看得見美麗海景的餐廳吃完午餐,返家。

回到家累壞了,車停好,提醒蜜蜂:我有滿車的東西要搬上樓,請他至少把自己的背包揹上樓。
結果他(我覺得)抱怨說著表妹姵希一直撞到他、他很生氣!就轉身要上樓。
我開始生氣對著他大吼⋯搬了東西還追上樓特地到房裡繼續發脾氣狂唸他⋯
後來逐漸冷靜下來,他見狀表示想要洗個澡。

洗澡的時候,我問他要不要聊一聊?
也問他我大吼大叫的時候他在想什麼?
他:『(當)妳很大聲的時候,我覺得很生氣!我在想“妳到底什麼事啊?!”』
我追問:「那你有聽懂我在說什麼、我怎麼了嗎?」
他又說:『妳大聲的時候,我聽不見(聽不懂)』
--------------------------------------
*我看到_ 一直以來只要我臉色一沉就會龜縮的孩子,長出力量願意直球對決了!而且還是使用我訊息。
*我想到_ 每次看似無法核對,但還是努力著跟孩子對話的畫面,
*我就覺得_ 不要害怕挫折,沒有「應不應該」,只有「我們可以」:我們可以有情緒、失控、暴走,我們也可以好好的修復跟和好。

————————————

睡前,問兒子要不要抱抱和好一下?
蜜蜂馬上撲上來,抱緊緊的說:
『Camping好開心!我最開心的是姵希找我玩砂。』
「欸!?」這什麼神展開,我傻眼大笑
『還有走繩跟海邊,這是第二開心。』嗯,他似乎有讀懂我的笑 XDD
======================
【延伸閱讀】
2017/10/28 楊鎮宇 大人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佈置環境」
2019/11/12 涓慈 我訊息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年5/31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0/05/30~05/31 高屏區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2020年6/13~14桃園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課程調整說明:
面對疫情變化,我們一邊調整練習新生活,一邊不讓恐懼阻斷我們的日常。近期家庭教育實踐班將藉助科技,進行方式調整為線上+實體戶外共學,維持課程品質與互動,希望大家「共」安心。
(在嘉義、台南、北區地區親子共學社群在四、五月份利用此方法順利完成實踐班的開課與互動共學。)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也歡迎發票捐給共學團,怎麼做呢?請跟店員說發票捐贈17988

2019年度 公開捐款徵信

 

2019年度 公開捐款徵信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關於情緒,你也可以面對不逃避】

文、圖:台北共學平日六團團員 薛懿君



圖為當天在林森公園的共學照片

昨天回娘家,我弟準備出門,我看他好像要默默的出門,不打算和他女兒歆歆說。我問他:「你不用和你女兒說ㄧ下嗎?」我弟遲疑了一下,說擔心歆歆哭。我就和在遊戲區和小依玩的歆歆說:「歆歆,妳爸爸要走了喔!」。歆歆聽到,立馬大喊爸爸的從遊戲區跑出來抱住爸爸的腿。
我對歆歆說:「歆歆,妳不是等ㄧ下要和我們(我和小依)去共學嗎?妳還記得妳上次和我們去共學有和彤彤玩嗎?還和很多人借了很多玩具,對不對?」,歆歆點頭。
我說:「姑姑上次有幫妳拍照,妳要不要看妳上次和彤彤玩的照片?姑姑抱妳看照片,好嗎?」。
歆歆聽完,說好,我就抱她拿手機給她看照片。
感覺她的情緒比較平覆了,我說:「歆歆,妳和爸爸拜拜吧?」。歆歆就和爸爸拜拜,我弟就出門了。
這類情況我想應該不是個別家庭才會遇到,每個人多少都曾經遭遇過這個課題:如何面對離別的心情?這時,要閃躲還是面對情緒呢?
閃躲情緒,會讓小孩更沒有安全感,更不會處理情緒。
當我弟想直接離開時,我猜他擔心和歆歆說,歆歆會哭,不讓他走,這樣他要面對處裡小孩難過的心情。
但我當下擔心我弟直接離開,歆歆事後(和小依玩完)發現爸爸不在了,她找不到爸爸ㄧ樣會難過會哭。
而且這樣的經驗多了(爸爸、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因爲擔心小孩知道會哭而不告知)會不會累積小孩對大人的不信任,或累積小孩的不安全感。
當下雖然可以不用面對處理小孩難過的心情或不開心的情緒,但這樣的經驗累積久了,是否帶來的負面情緒以後小孩長大更難處理?
面對情緒,讓小孩了解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事,他們也越來越會料理情緒。
而我當下雖然知道要面對小孩難過的心情,但我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還是要誠實的和小孩說她爸爸要離開了。我知道小孩聽到會緊張、難過,但人有情緒不是很正常嗎?為何我們要避免情緒的發生(或離開的人假裝看不到,因為走了以後小孩發現還是會哭)?面對處理難過、不開心的情緒的確讓人容易覺得不知所措,所以想盡辦法避免它的發生(更何況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要有情緒,從大人很常和小孩說「不要哭」、「不可以生氣」、「有什麼好哭的」就知道)。
球球最近情緒崩潰大哭時,都是因爲學習上的挫折,如:練琴練不好、數學題目算錯、玩文字接龍無法接下去,面對她因挫折而大哭,我慢慢能理解她情緒的源由,就不會因爲她的哭聲而感到煩躁,叫她不要哭,叫她不要難過,或想辦法停止她的哭泣。我盡量只透過提出問題協助她面對和料理自己挫折的情緒。想說讓她透過ㄧ次次面對挫折的經驗,學習以後面對更大的挫折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記得共學早期,球球每次和朋友有衝突或發生什麼令她不開心的事或挫折,她就會大哭說「我要回家」,每次面對情緒崩潰的球球,我常覺得很阿雜、很煩,因為共學標榜不打、不罵,我好像都忍著不對球球生氣,但其實內心對她的抓狂常感到無法認同和接受。
當時和共學的領隊聊時,他建議我要察覺自己爲何無法忍受球球的哭叫,才能真心接納她(的情緒)。
當時我常覺得聽不懂這是什麼,要怎麼做?但透過我女兒ㄧ次又一次給我的挑戰,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我好像比較能懂得何謂「察覺自己-面對情緒-接納情緒」。
昨天開去學校的路上,小依拿出幾張紙說她今天共學要繼續當老師,要給朋友(學生)寫作業,球球看到小依紙上的8,先笑小依的8寫的很醜,笑完才又想和小依借她的紙看,這時小依當然不想借,小依說她擔心球球拿了她的紙不還她,球球保證她只是看ㄧ下就會還小依,二個人因此僵持不下,就在車上開始動手動腳。
ㄧ邊開車的我ㄧ邊問她們2個怎麼辦?可以怎麼做?
她們2個人中間還坐著球球的同學,我和她們說我擔心她們打來打去會打到坐在中間的同學。我覺得對同學有點不好意思!
球球小依協調不成,後來球球難過的哭說她真的只是要看一下,小依也被球球打到哭。
我說:「球球,妳覺得妳真的只是想看一下,妳真的不會破壞妹妹的紙,但妹妹還是不相信妳,讓妳很難過,對嗎?」球球說是。
我問小依:「雖然姐姐答應不會破壞妳的紙,但妳還是很擔心,對嗎?」小依說對。
我說:「妳們一個因爲不被信任而真的很難過,一個雖然姐姐說不會破壞紙,但還是真的很擔心。那到底該怎麼辦?」。
對於自己現在能一邊開車一邊平靜的看待姐妹的衝突,也想起很久以前共學回去開車的路上,姐妹在車上吵架崩潰,當時的我覺得她們很煩很吵,自己的情緒也被激怒,一路無法專心開車,真的好想猛踩油門發洩自己的情緒(還好當時理智線沒全斷,有忍住)。
除了面對小孩的情緒,面對老公的情緒也是可以練習的(苦笑),以前因爲和老公對某些事情的想法不同,擔心聊起這些事會吵架,所以選擇逃避而不去聊,這1-2年透過不斷的溝通、吵架(誤),雖然當下情緒還是很難不被激起,但真的越來越能練習穿過情緒,盡量不被情緒影響而爭對事情的核心討論,也避免落入表面情緒性的言語指責!
大人練習一次又一次的直接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也陪伴小孩的情緒,讓小孩透過這些經驗累積她面對、整理、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等小孩長大後,面對學校課業的壓力或是工作的低潮,這些小時候看似不重要的日常經驗,其實正是累積他們日後面對壓力的力量和養分!

======================
【延伸閱讀】
2016/12/07 Egg 練習協商
2017/12/16 陳亞萱 難受的需求
2018/08/28 別讓大人的情緒干擾孩子面對問題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年5/31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0/05/30~05/31 高屏區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2020年6/13~14桃園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課程調整說明:
面對疫情變化,我們一邊調整練習新生活,一邊不讓恐懼阻斷我們的日常。近期家庭教育實踐班將藉助科技,進行方式調整為線上+實體戶外共學,維持課程品質與互動,希望大家「共」安心。
(在嘉義、台南、北區地區親子共學社群在四、五月份利用此方法順利完成實踐班的開課與互動共學。)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也歡迎發票捐給共學團,怎麼做呢?請跟店員說發票捐贈17988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我與泰平】

文、圖:新竹平日團團員 Eva




最初聽泰平的名字,是聽人講一個台東的共學夥伴,她帶著孩子去住,領了任務去鋸木柴,令人驚訝讚嘆的是她是和自己的一歲多的小孩,一起合作完成的。她們之間的信任讓我羨慕和感動,同時泰平這個地方也在我心里埋下種子,我想像著,或許這自然的環境是滋養關係的沃土,我也期待我和我的孩子能在這樣的環境裡互動。
我知道泰平的環境很自然,自然到很質樸,對在都市生活已久的人類來說,可以說是荒蕪和破舊。或許因為我是田野裡長大的孩子,我對這樣的環境並不太排斥,雖然習慣了城市的繁華和方便與乾淨,甚至也害怕昆蟲和一些動物,但對於泥土,植物,花草,還是會很容易覺得親近,我也想去試著去認識他們。
我和泰平有一次擦肩而過。那時候原本是和先生說去山上露營。本就對環境就有顧慮的先生,因為疫情的考量覺得要暫時放棄上山的計劃。我沒和他提過我對泰平的憧憬和想像,因為想讓他自由選擇,可是我發現我說服不了他。當他問我「比起比較舒適的環境,為什麼我們要去這樣的地方去體驗大自然,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折磨自己?」
我知道我不認同,但我找不到好的解釋,我們這樣是「折磨自己嗎」?
我卡在那個我不該去要求他勉強自己為我付出什麼。最後團內有兩戶家庭上山,我在直播裡看夥伴傳回他們在泰平的聊天,和村長淂蓁聊防疫,還有聽淂蓁講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好想上山。當晚實在忍不住,和老公說我其實好沮喪好失落,我和他分享了朋友的故事,和我對泰平的想像。第二天一早,老公約我去,他甚至已經煮好了5杯白米,因為山上的夥伴說如果上山就幫忙帶。而我還在生氣和失落,我賭氣和他說我不要去,我要等有一天我自己可以開車我自己帶著小孩上山。我把怒火都聚焦在自己對他的依賴,卻忘記視他為夥伴。

他無奈的說:「那好吧,可是你之前沒和我說你對泰平的想法。即使真的我認為那個地方不舒適,老舊,可那是我之前的看法。因為你的憧憬而想去看看,想去了解你所想嘗試的東西,也是我的選擇,而並沒有勉強。」

泰平共學村的開始 雙溪泰平共學村計畫正式啟動

======================

【延伸閱讀】
2016/11/22 薛安琪 家庭的價值
2017/03/02 觀天下地方人物誌節目 回歸人的本質 於偏鄉廢校實踐共學教育 (HD)
2019/08/03 黃婉茹 同在
2019/08/23 阮思穎 沒有價值的價值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年5/31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0/05/30~05/31 高屏區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2020年6/13~14桃園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課程調整說明:
面對疫情變化,我們一邊調整練習新生活,一邊不讓恐懼阻斷我們的日常。近期家庭教育實踐班將藉助科技,進行方式調整為線上+實體戶外共學,維持課程品質與互動,希望大家「共」安心。
在嘉義、台南、北區地區親子共學社群在四、五月份利用此方法順利完成實踐班的開課與互動共學。)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也歡迎發票捐給共學團,怎麼做呢?請跟店員說發票捐贈17988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不知該如何表達拒絕的孩子

文、圖:桃園平日三團領隊 Diane




前陣子某一天,共學到傍晚,一直很想玩紅綠燈的孩子們,終於等到C的陪玩了,苦等許久的小N(7y)興奮地找姵希(5y7m)。這時才發現一直玩在一起的姵希不見了。找了一會兒,原來她跟著準備離開的鯉魚王母子走到她們車子旁講話。小N馬上衝過去揪姵希。

過沒多久,兩人走回來,走在後面的姵希表情怪怪的。我一跟她對上眼神,姵希就哭著跑過來找我抱抱。抱著姵希,我問她怎麼了?(雖然我大概猜得到)

姵希哭得很委屈,說她還想跟鯉魚王母子聊天,可是小N就叫她過來玩紅綠燈。這樣她都不能繼續聊天,也沒辦法跟他們說掰掰。

我有觀察到姵希的這個慣性:不會直接拒絕或是表明自己的意願,因為別人(包括我)提出邀約或建議,她就跟著走或照做,但是走/做 到一半又無法忽視自己真正的想法,轉而用委屈哭泣或是生氣大罵指責(通常是對我或爸爸)的方式來表達。

姵希哭了一下,跟我說她想先回去停車場找鯉魚王母子。我望著她背後空蕩蕩的停車場,尷尬地說:『呃…可是她們已經開走了…』

果不其然,她聽到之後又是一陣爆哭,說著她都沒跟鯉魚王母子說到掰掰、都沒有跟她們聊天。接著姵希問我能否幫她打給鯉魚王媽媽,我說:『她在開車餒!這樣很危險。還是妳想要用錄音的?傳語音訊息跟他們說掰掰?』

姵希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個提議,錄完語音訊息後,她又悲從中來哭了一會兒,一邊抱怨著小N害她沒說到掰掰。抱著她,我看著生氣的小N和他的媽媽C對話著。

想了一下,我問姵希說:「那剛剛小N去找妳的時候,妳有跟他說,妳想先跟鯉魚王和他媽媽聊天嗎?」
姵希繼續哭腔說:「沒有!小N就很急啊!」
我:『那妳猜他為什麼那麼急?』
姵希:「我不知道!我覺得他很煩ㄟ!」
我:『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小N一直很想玩紅綠燈,可是都沒辦法玩,好不容易可以玩紅綠燈了,他太興奮所以急著叫妳一起來玩?』
姵希:「可是我是剛才說要玩的,又不是現在,我現在不想嘛,小N又一直叫一直叫!」
我:『噢……我猜小N一直叫妳,是因為他不知道妳現在想先跟別人聊天,沒有想玩紅綠燈。那妳為什麼不直接跟小N說啊?』
姵希沒有回答。

我接著問:『我可以猜猜看嗎?』她點頭
『妳是擔心如果妳拒絕小N的話,他會生氣妳?還是擔心他會討厭妳?』說完之後我發現小N也在聽
姵希想了一下說:「兩個都有,我怕他生氣也怕他討厭我
我:『妳的這些擔心,是因為小N是妳的好朋友嗎?』
姵希:「對,因為小N是我的好朋友。我很喜歡他
我:『原來如此。不過,如果妳拒絕小N,小N生氣了,但他會知道妳在想什麼。而且他覺得生氣或失望,也是他的感受啊,他本來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感覺。』
談到這裡,姵希也逐漸平靜下來了。我好像聽到小N說:「我才不會生氣呢!是有一點失望啦!」

後來C跟我,分別問小N與姵希要不要跟對方核對,姵希表示要我替她說,小N則是坐在C身上聽。把彼此的想法都談清楚後,兩人臉上的神情都有些靦腆與害羞,過了一會,又開始到處去玩,一路玩到天黑才跟對方道別。


======================
【延伸閱讀】
2017/01/20 Vicky Lin 謝謝你願意說出你的感受
2019/05/24 葉如芳 試著說出妳的感覺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就這樣,我們選擇了一條不容易的育兒之路

文、圖:桃園平日三團團員 高德馨





開始共學之後,常常被問到,共學是讓小朋友「學」什麼?

我最常的回答是:「沒有啦!是父母學習,不是小孩學習啦!」。那時候的我常常把重點放在「學」這件事情上面,但是我忽略了「共」才是重點。

我們選擇了用「不打、不罵、不恐嚇、不利誘、不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而這條育兒之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容易。需要常常跟孩子溝通、核對、討論,雖然我們家的雙胞胎AB才一歲多,還沒辦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總是可以從他們的肢體動作、『啊啊啊啊啊啊』的頻率中,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如此需要花耐心跟時間的過程,我常常累到想放棄這種「沒效率」的教養模式。

不過(文章到這邊勢必要來個轉折),昨天我突然發現共學的「共」才是重點。
這個共學團體不是簡單、輕鬆的團體,也不是只是讓你幫孩子找玩伴的團體。團體裡面的我們,除了要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外,更多時間是在面對自己內心的衝突。常常反思自己對待孩子時內心的糾結跟脈絡,解構自己的想法之後再重新建構自己。(就是一個常常殺死很多腦細胞的過程)

而我何其幸運可以在現在這個共學團,昨天在聊天的時候,聊到當新的團員進來的時候,我需要social distance (這幾年無法快速的交朋友),他們馬上回:「我懂」,然後怡婕又補一句:「而且妳有記名字的障礙」。沒錯,我馬上有種『你們真懂我』的感覺!

當重新回顧我跟這群人的關係時,發現我可以在這團體裡就自在地做自己,他們知道我的困難,讓我可以真實的表達我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候意見不同,可是我們總是在討論後凝聚我們的共識。我們很照顧彼此的心情,而且包容跟尊重每一個不同的人。

我是幸運遇到這群人,因為這群人,這條路我走起來不會孤單。

感謝我先生跟我一起走這條不容易的路。

======================
【延伸閱讀】

2015/09/20 Hian-Kun Tenn 對我而言,什麼是親子共學
2015/12/19 楊鎮宇  共學
2019/04/08林彥涵 一子參加三代共學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