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高牆下,看見孩子的勇氣。不冒險就不好玩!

文、圖:江菁頌(暖暖蛇共學團教師、台北共學假日團領隊)


今天皇帝殿,有一個約末七十度的大岩壁,目測大約三、四樓高,十多米。

我們由上往下。

一開始教練(青蛙,也是爸爸),說不可以,太滑,太危險,請走旁邊另外一條有砍出階梯的路。
但是,不服從的兩個爸爸,先示範,不知不覺就下去了。
孩子全部在下面,不服氣,開始說要上來。

教練在,爸媽在,就,鼻子摸著,提醒孩子小心。
上、中、下都有人守著。(我守中間,我想,小孩手滑掉下來,我也抓不住啊~。)


第一個大孩子很順利上了,陸陸續續幾個孩子都上了,中間有時候雖然有手酸、趴石的狀態,但是孩子都好知道自己的狀態,沒有勉強。

有一個孩子約上半樓高,就沒力了,爸爸在後面救援,後來很傷心自己沒挑戰成功(他是挑戰岩壁年紀最小的孩子,三年級)。

幾個成功上去的孩子,其中的幾個,又挑戰爬下來,當然也有孩子選擇就走旁邊相對安全的路。


我們爸媽們,討論著:這,掉下來,我們也幾乎接不到啊~~~!


青蛙爸爸教練,平時會帶外面的學生來爬,遇到這裡,真的就不太能讓孩子爬,但今天家長都在,大家變成共同承擔,也就只好放手給孩子爬,在沒有確保的狀態。

面對這高牆,想到美國優勝美地的大岩壁,會在上面警示去年在這個岩壁摔死的人數,僅此而已,提醒每個冒險者,謙卑再謙卑,小心再小心。但卻不是禁止。

在台灣,台北就有個攀岩聖地大砲岩,就被禁止了,因為危險。


我們面對我們的冒險教育,希望孩子勇於冒險,但同時限制很多很多,這樣如何發展我們的冒險教育。

面對這高牆,孩子寧願放棄挑戰皇帝殿西峰,說下一次再來。就是要一玩再玩,後來來了一陣小雨,岩壁又整個濕答答,孩子才相對甘願的離開了。


這過程,當然也都有孩子沒有嘗試,我們家哥哥就沒有,我一直都知道他面對這樣的挑戰,總是會慢很多拍,他需要觀察很久,也看自己的狀況。當然對於這樣的冒險,以前會鼓勵,會期待,現在我放下了,知道真的他準備好,就會來爬,沒興趣,也OK。但這事,我也練很久啊~~~。


高牆下~~看見孩子的勇氣。



【延伸閱讀】

20170728,江菁頌,暖蛇小學共學團-潛水第四年看到不同
20171016,Alice Hsueh,危險、不行。創造遊戲或保守觀望,由孩子決定。
20171006,陳映彤,危險、不行。關於「謹慎」這件事。
20170116,品澄媽咪,公園遊戲區沒有「絕對安全」這回事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依你所好陪著你,即使你什麼也不說。

文:陳界良(台中平日四團領隊)


上週共學陪了一個小女孩走走自己的心情,我們倆在地上,走了這個心情好一陣子,大概也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吧!雖然沒有說很多話,但就是一種陪伴,大概是好好陪就會讓孩子好有力量的狀況吧!

好好陪之後也就不用要一直用盧或鬧的方式來討到自己想要的了吧?這個不知道跟好多大人都好想要被看見的心情是不是一樣的?是否過去的我們都沒有被好好陪陪的經驗?!如果是,好像也可以自己從現在開始好好的陪陪,那個好想要好想要被好好疼惜,被好好看見的自己。


故事的一開始,二個大女孩從後面鬧了鬧我,沒有轉頭我大概知道這是團上的幾個常玩在一起的大女孩群,一轉頭是芬芬和乘乘,今天另外幾戶沒有出現,常在一起的一群大女孩群也就沒有出現。

我常常覺得很有意思,是什麼讓她們「選擇」了我這個大人,這裡頭我的什麼「樣貌」吸引了她們前來,並且用了什麼方式在「應對」著我,而她們過去身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又怎麼在影響著「她們」在做出這些舉措。


她們二個扮演起警察抓壞人的遊戲,說著我是壞人,要把我抓進去不知道是誰遺留在這的二頂棚子的其中一頂,顯然她們知道警察抓壞人的時候會關進一個空間裡面,這個遊戲裡面我發現大多數主導的是芬芬,而乘乘比較是跟隨的角色,而且芬芬的某些語調和面容呈現比較大的時候,乘乘會呈現「只好就這樣」的狀態,我雖然好奇為什麼乘乘要跟隨,但我也沒有發問,就先進到她們的遊戲裡面,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跟他們說就算是壞人也是有人權的,需要尿尿等等之類的,後來她們就「押解」著我,帶著我去廁所。

我猜對她來說,大概有一個大人可以這樣玩,她們是開心的,只是我也好奇是什麼她們很需要這樣的大人可以這樣的玩,她們總是試著命令著,當然也會有她們內部狀況不一的時刻,這些時刻觀察孩子群怎麼在運作,就非常的有意思,雖然觀察,但我這回沒有打算跟她們說說,也就是跟著她們的遊戲,而這二個人的模式在這個遊戲裡面倒是清楚的。


再度回到大遮雨棚,顯然她們還是很想要我跟著玩,同時敬佩她們滿滿的活力,但同時我也有困擾,因為想要跟大人們好好聊聊。芬芬的表達也很清楚,她就是要,我不能走開要跟她們玩。可能是我一直被盧著要跟她們走不果,所以我先坐下,或者是發生了什麼,總之我們二個就坐在地上,而她靠在我的腳上。我平穩的跟著芬芬說著:「我有看到妳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我一直一直陪妳玩。」

不確定在什麼話頭或語調,她感受到一絲的什麼,但在這些話的某一句我感覺到她趨向平緩,這不是這個孩子過去在我面前有呈現的狀態,然後在望向她的臉龐,左下眼瞼已經滲出了一滴斗大的淚珠,顯然有些話語敲擊到她的內裡。

縱然是落淚,她也是非常的平靜,我不確定她是否壓制了淚水,因此在過程裡我慢慢的對她說著:「我不確定剛剛我說的什麼讓妳有了眼淚。」「是讓妳想到了什麼嗎?」「我猜妳有一些心情,我不確定那個心情是難過?是委曲嗎?還是生氣?或者是什麼?妳有想要說說嗎?」

孩子在前面的這些問話中其實沒有說話,但我有看到她其實在我身上鬆鬆的在落淚。

我也試著表達我願意在這個時刻陪陪她,同時跟她核對著她有想要怎麼樣的被陪伴著,對我來說,確認對方有想要怎麼樣被陪,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

「我可以陪陪妳的這個心情,妳有想要我拍拍妳嗎?或者,就是這樣給妳靠著就好,或者,我可以怎麼陪陪妳呢?」每一個動作我都會跟孩子核對,就連我因為姿勢固定久了,有些痠麻,要換個動作讓她靠,我都讓她知道我的動作,同時讓她知道我願意陪陪她此時此刻的心情。


其實走到這邊,她還是沒有說說她自己怎麼了,我只知道的是她流眼淚,以及她只需要靠著就好。

後來她的眼淚漸歇,我跟她分享了我也有流眼淚的時刻,有時候是開心、有時候是難過、有時候有委曲,有時候就是害怕,不同的心情,但都有想要掉眼淚的狀況,我想要讓她知道掉掉眼淚是我們都共有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她的眼淚又走了一下子。

不過,這孩子的眼淚就是很平靜的在掉著,也不知道平靜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或者,她同時也在我身上感受到什麼,讓她可以呈現這個平靜在我的身上,我就只是讓她知道我可以在這一刻陪著。


這其間有不同的孩子在我們旁邊走動,不知道是哪一個孩子開始找的,大遮雨蓬裡和四週散佈著微小且帶有不同色彩和形狀的似玻璃的小貼紙,乘乘來跟我們分享了一下她的這個發現,之後好幾個小孩兒也加入尋找的行列,芬芬對於那個小貼紙也有些好奇,但她好像那一刻就還只是想要坐靠著,我看著她同時也看著週邊忙碌的大家,也跟著芬芬分享大家在我們週邊做著什麼。

後來她的弟弟方方在我們旁邊帶著一包餅乾邊吃邊走著,我跟弟弟揮了揮手,同時說著:「我也要吃。」方方看到面露開心,但卻往媽媽那邊走去,芬芬說著:「弟弟不會給的。」我說著真得嗎?我又在方方接近我們的時刻試了試,方方同樣很興奮,這一回方方不知道內在發生了什麼,給了我一塊餅乾,同時我跟芬芬說著,妳也要試試嗎?她試了,方方也給了一塊。接下來我每跟方方說我要,方方就算是已經要放進嘴巴的餅乾,也會走過來拿給我吃,但芬芬伸手要的時刻,再也沒有一塊餅乾到她手裡。

倒是她發現我每跟弟弟要都會有餅乾,後來就找到可以吃餅乾的方法,就是我要然後她吃,方方好像有些困惑,但仍舊還是給了。


她後來說她跟弟弟很不好,她同時也覺得弟弟常常會弄她,她想弟弟是不喜歡她。我問了問,那些時候她都怎麼辦?不過,芬芬好像也沒有說說。我幾回跟她確認她有好一些了嗎?不知道哪一回,我們也就各自去做各自的事了,而我就回到跟大人的對談時間。

之後我在忙碌的時刻,她還有在來找找我,但不是要我陪她們玩,不知道她們怎麼發想的,發明了一個在保特瓶加水後,再加入不同的東西,調出不同味道的遊戲,每過一陣子就來跟我分享她們的新發現,而有時我空的出時間的時刻,就陪她們隨意發想各種可能,讓罐子裡的味道會有不同。

我常常在想情緒如果有機會被照見,那些隱藏在幽微之處的不舒服,或許就有機會被打開而不用隱藏起來,被好好的惜惜,就會讓人很滿很滿吧?



【延伸閱讀】

20170530,陳界良、阿邦,共學共到渾身大便
20170324,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參與HIV+OK同志大遊行 發言稿

文、圖:熊芍禎(台北平日三團助教)


大家好,我是來自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媽媽小熊,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同志大遊行。

在去年參加遊行之前,我其實沒有特別關注到生活中有這麼多事情都與性別有關,遊行是對孩子或不管任何人來說,一個很重要的機會教育現場。

今年的主題是性別平等教育,去年的時候我認識了生命中第一個跨性別者馨恩,他分享了許多珍貴的生命經驗,關於探索自己、關於霸凌、關於歧視、關於長出生命的勇氣。可是大家知道嗎?今年的她,也不過就是一個20,21歲的女孩子,對我來說,如果我早一點生,他是可以當我的孩子的,但這樣的孩子,卻已經經歷我們大多數人不願經歷的。

這個月初,我的一個非常親近的姐妹,跟我們說他的孩子在看諮商師,希望我們能一起參與建立這個支援這孩子的支持系統。

在我們還沒察覺以前,這個孩子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精力充沛,活潑的男孩。去年他跟我說他喜歡彩虹小馬,我說你有喜歡的東西那很好啊,他媽媽說,他從小就可以玩化妝的用具玩很久。在這之前我對他沒有性別的想像,而他的父母有心理準備以後他可能對自己的性傾向有不同的意見。

他們不住台灣,家庭或學校本身對性別都是開放的,但是他在學校還是跟同學發生了衝突,成了被霸凌的對象。另一個造成他情緒低潮的原因則是來自於身體的變化,他哭著說他不要這樣的身體,他想當女生。他的父母很積極的找尋各種資源,諮商師也是LGBT社群專長的,我要說的是,他在一個開放的國家、開放的學校、有支持他的家人,這個過程對他來說依舊如此艱難,而在性平教育岌岌可危的台灣,每一個性少數的孩子,生命都在墜落的邊緣。

我是個異性戀,但我要出櫃,即使我的孩子在體制外教育,但不管體制內外都需要性平教育。

所以我要出櫃、為我支持多元性別以及性平教育出櫃,也要懇請社會上每一個你、每一個異性戀為你愛的、在乎的人出櫃。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即使只是嬰兒車上的一條彩虹飄帶,這樣的行動可以在某個時刻就幫了一個人,並在無意間告訴你遇到的每一個LGBT,在這廣大的宇宙中,你並不孤單,我願意一起溫暖、照亮你生命的路。

對我來說,LGBT不只是LGBT,也不是一個被標籤的社群。他是在說,這世界上就是有那麼多不一樣的人,我看見的,不是被定義的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而是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你,你就是你自己,是遊行路上的陌生人、也是我的鄰居朋友同學。我真心希望,那個能夠讓每個人做真實的自己的社會,可以趕快來臨。



【延伸閱讀】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性別平等相關文章

【2017年11/25~26台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課程簡章



勇敢地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過屬於你的悠遊親子生活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
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體驗課,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一、課程說明: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近五年來已經在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宜蘭、台東紛紛開團,全國目前大約有8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的共學,期望可以提供給學齡前(0~5)的孩子更多理想的教養環境、給父母們切磋親子教養理念與觀摩練習的機會,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玩樂與成長。
實踐班開課以招收共學團員為前提,通常每半年舉辦一次,名額未滿再開放給只做為進修的朋友。
我們用網路公告課程資訊,歡迎網友協助分享給不使用網路的朋友們。
二、課程介紹:
週六、日兩個整天(10:00~16:00),共四堂課
   第一堂:11/25 () 1000 ~ 1200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第二堂:11/25 () 1400 ~ 1600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第三堂:11/26 () 1000 ~ 1400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試共學
說明:有相見歡,親子活動,去發現在活動中經驗了什麼,焦急的想介入或者能自在享受。觀察自己,孩子及別人的家庭互動,彼此學習,信任與支持。
   第四堂:11/26 () 1400 ~ 1600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三、講師: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中年專職奶爸,資深親職講師,2011年底完成一家三口徒步環島,「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發起人。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0349
四、上課地點:喜樹聯合社區活動中心(臺南市南區喜樹路181)
                         https://goo.gl/maps/A8tPcUUqT2G2

五、招收對象:
1.          家中有0~5歲幼兒,有意加入台南親子共學團的家庭優先
(
或外縣市共學團)
2.          對親子教養進修有興趣的家庭
六、加入台南親子共學團:
1.        全勤上課並完成作業後始可加入共學團,缺課者可補聽錄音檔繳交心得報告,名額依目前缺額補滿至各團上限為止,其他可排候補,可依實際狀況與需求個別協調入團時間。
2.        台南地區的幼兒共學團目前共有有三個:
            假日二團 / 平日一團 / 平日二團。

七、報名方式:
1.    繳交課程保證金,每戶1000元,請匯款至以下帳號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805,帳號:
052-004-00631627,戶名:蔡岱伶」

報名後臨時要退費者將會扣除手續費,全勤者於課程結束後現場退費,課程免費,聽完後隨喜贊助講師費、場地費、交通費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2.    填寫報名表請按此連結https://goo.gl/oTupVF

3.    報名資料填寫完成並收到回覆後,即為完成報名。
若仍有疑問請電:0912-233007   胡甄晏
(如忙線或無人接聽,請傳簡訊或留言語音信箱)
其他聯絡方式:E-mailjasminehu2@gmail.com
                            臉書:胡甄晏(可利用下方QR code直接加入好友)
                                              


4.    加入臉書好友胡甄晏,我會將你們加入實踐班臉書社團,統一發佈相關問題、通知與行前通知。

5.    報名名額:限50個家庭,額滿截止。

八、注意事項:
1.        第一天的課程建議將孩子托育給親友,若無處托育才一起帶來,幼兒可與父母一同上課,活動場地內提供簡易的遊戲區供孩子活動,我們不介意孩子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同時也請學員理解上課場地會有孩子干擾,請互相協助與體諒。
2.          第二天的課程有試共學,請盡量帶孩子一起出席共同參與。
-------------------------------------------------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
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安全的玩?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
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夫妻、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她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她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
她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她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她不是聯誼社團,她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她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 25 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日期:
(1)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三個月為一期;
(2)假日團每月共學2(隔週週末為原則),三個月為一期(6)

      共學時間:平日團AM10:00PM3:00
假日團AM10:00PM4:00

      領隊津貼:假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月兩天(周六或日),共學六天3000元。
平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周兩天(平日),每月 2500元。
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這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作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若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大人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佈置環境」

文:楊鎮宇(台北共學平日六團領隊)
圖:Burtina


在《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裡,提到「藉著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的行為」這一招,因為作者認為父母多半願意為幼兒改變環境,但是面對年紀稍大的小孩,就改用大量的言語來管教,甚至是貶損、恐嚇的言語。

作者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列出八類改變環境的方式,詳情可以參閱這本書。

而我在這篇文章想提出第九個改變環境的方式,那就是,大人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佈置環境的妙招!

接著我會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做「大人整理自己的心情,也是種佈置環境」。


1.借玩具

某天共學,只有我兒棠(1Y9M)跟阿華(2Y6M)到。阿華帶一台小車車,棠很想要玩,阿華不借,棠大哭。

我陪在棠旁邊:「你很想要玩阿華的車子齁,可是那個是阿華的,她現在正在玩,還不想要借你。我們等一下再跟阿華借借看,好不好?」

沒車子玩,棠跑去玩泥巴水,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阿華在旁繼續玩小車車。沒多久,棠又想到,又跑去阿華旁邊,想要借車,阿華不借。我繼續陪棠,然後繼續說明,並且帶棠拿玩具跟阿華交換,換了好幾個,阿華都不喜歡,最後棠拿了兩個小杯子,阿華答應了,遞出車子。棠開心地拿到手,興奮地開始玩車。

這過程中,棠體會到「想借而不可得」的失落,阿華感受到「我的東西我作主」的權力,然後在某個瞬間,阿華願意借出,兩個小孩具體體會到「借玩具」的流程。這個借玩具的週期時長時短,但是孩子在過程中以自己的節奏操練著、體會著。


2.玩泥巴水

阿華在玩泥巴水,把水往不同地方潑,幾個大人擔心潑到食物或其他人,紛紛建議阿華往其他地方潑。我也跟阿華說,在小水窪附近的一棵樹下,有個樹幹根部,像是個圓形小平台,問阿華要不要裝泥巴水倒在這邊?阿華答應了,拿著小水桶在樹下玩了起來,既滿足她潑水的玩法,也避免泥水波及其他人或物品。

我覺得這類似湯瑪斯‧高登所說的「佈置環境」的方法,是大人可以安排的措施,透過調整環境,讓爸媽、小孩的需求都能被滿足。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阿華拿著小水桶,倒泥水在樹幹根部,引起棠的好奇,走過去直接拿了小水桶就走,阿華著急地跟了上去。眼看兩人就要起腳動手,我出面協調,站在兩人中間,先對著阿華說:「我知道這個水桶是阿華的,阿華要拿回來!叔叔幫你跟棠拿回來,阿華你願意等一下嗎?」

接著我轉頭跟棠說:「我知道你很想要玩這個水桶,可是這個小水桶是阿華的,不是棠棠的,阿華現在想要拿回去了。」這句話大概重複了四、五次吧。

接著我加碼:「棠棠你很想要玩水齁,那爸爸帶你去裝水,這個水桶是姊姊的,先還她好不好?」

棠棠好像聽懂了,把水桶遞還給阿華。

接著我便拿著一個小杯子,帶棠棠走去廁所的洗手臺裝水。回程時,棠棠手拿的那杯水沿路濺出來,走回原先的樹幹根部時,阿華正專心地玩著,棠很乾脆地把那杯水往地上倒,然後轉頭拿著空杯子跟我說:「還要!」

我說,這一趟路有點遠耶,我們裝一次就好了,要不要玩別的?棠聽了聽,放下杯子,四處跑跑跳跳了。



好,兩個例子講完了。

借玩具、玩泥巴水,這些過程,因為我這個大人願意等,讓小孩在過程中體會各種心情,並且最後願意自發地借出、自發地歸還,就是一次成功的經驗,讓小孩的情緒感受與表達、人際互動方式得到鍛鍊。

若大人情緒受影響時,這時要做的是,先釐清並整理自己的情緒,等整理好之後,再來協助小孩處理小孩的情緒。

當大人帶著情緒介入,就是參戰,而不是協助了。


以例子一借玩具為例,我兒棠因為屢借不到玩具而大哭,我的情緒若受影響,說些「有什麼關係啊!」、「你要繼續嘗試啊!」那就是我對兒子的行為有情緒了,那這時我就不是協助兒子,而是在指責兒子了。

再延伸來看,若我覺得我沒有受兒子的情緒影響,但是我很想幫兒子借到玩具,於是就「使命必達」的用盡各種方法去借,那其實也是受到「兒子的期待」所影響,把「兒子的期待」擔在我背上而變成「我的期待」了。

因此大人若願意收一點,不急著帶著自己的情緒參戰,不因小孩行為(哭鬧、淚水、起腳動手)而讓大人情緒受起伏,也是一種「佈置環境」的方式,如此一來,大人能夠用穩穩的態勢,協助小孩辨識當下他的主要情緒,協助小孩長出他的應對能力。


【延伸閱讀】

20171023,楊鎮宇,日常情境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人要互相!』~如何教孩子說道理?


文 、圖:郭駿武(親子共學倡議人),寫於2010年10月17日

郭小寶現在2歲快9個月,最近都會把自己的東西顧的好好的,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這是我的!』

但是,媽媽也是他的,把拔也是他的,延伸出來就是爸爸、媽媽的東西也是他的,尤其在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只要是他先玩到的東西,他也會說『這是我的!』當一個孩子的『自我』正在形成與確認時,這樣的行為表現,其實無可厚非,因為他正在『摸索』人我之間的分際尺寸拿捏!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如果自己在家裡玩,都可以玩得很好,自己編故事,自己跟自己對話。但困難的是,只要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一句『這是我的!』就常常會讓其他的孩子打退堂鼓,或者就會出現別的孩子搶他東西的狀況,於是我觀察到孩子們的遊戲常常會無法繼續玩下去,而陷入一場混亂的爭執當中!

昨晚(10月16日)在社區的中庭,小寶跟一個五歲的小哥哥玩修理車車的遊戲,兩人各有一台小三輪車,小寶跟媽咪借了鑰匙串假裝是工具,修理車車,一旁的小哥哥也來借我的鑰匙串當作工具使用,結果被小寶發現,嘴裡嚷嚷著『這是把拔的,不能拿!』然後把鑰匙串拿回來給我,這時小哥哥也跟著小寶到我的身邊來,眼看著一場搶奪大戰即將開始,對方的父母臉上也出現即將開罵的表情,我輕輕的在小寶耳朵旁邊說:『借給他一起玩,這樣才會好玩!好不好?』只見小寶毫不猶疑的點頭說『好!』頓時之間,兩個孩子各拿著鑰匙串,一起玩著修車的遊戲,一邊討論著那裡壞了,那裡要怎麼修!對方的媽媽看著對方的的爸爸,突然嘴裡說了一句『孩子就是要跟他說道理啊!』

是啊!『要跟孩子說道理』,那為什麼有的孩子無法說道理呢?如果父母常常打罵孩子,威脅恐嚇孩子,孩子願意跟人說道理嗎?如果你常罵孩子小氣,孩子會願意跟人說道理嗎?如果你常常挑剔、管控孩子,孩子會願意跟人說道理嗎?如果你只是用了方便的說法(例如:對方比較小,我們是大方的人等等),孩子會願意跟人說道理嗎?有了說道理的基礎環境,孩子才能學習著如何說道理!

孩子來到這世界上,誰是他人際關係發展的開端與練習的對象?是父母!當父母打罵孩子、羞辱孩子、威脅孩子,造就了孩子錯誤的人際關係互動印象時,後續再說要來教孩子人際關係中重要的『平等』、『尊重』、『說道理』時,哪個孩子會跟你『互相』(台語)呢?



【延伸閱讀 】

20130416,面對粗魯的對待,孩子怎麼辦?(小孩篇)
20170215,李古錐,你今天超理智了嗎?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三歲多的小孩要學什麼?怎麼學?

文、圖:楊鎮宇(台北共學平日六團領隊)


前陣子我們團討論「要不要送小孩去幼兒園」,後來我們聊到要這麼快跳入「要」跟「不要」這兩個選項嗎?

於是,討論變成「三歲多的小孩要學什麼?怎麼學?」這一題。(補充說明一下,當時我團的小孩年紀較多是三歲多,所以討論的年紀設定在三歲多。)

後來討論討論著開始有些火花,團員阿華覺得悶悶的,他覺得當他主張大人可以帶小孩進行一些活動,讓小孩有更多體驗,好像一些團員就認為他想要送小孩去幼兒園。

這是滿常見的討論脈動,很快落入「要」跟「不要」這兩個選項。


我認為原因在於,當大人討論「要為小孩安排些什麼」時,存在著誤讀的情況。


現在最常見為三歲多小孩安排環境的地方是幼兒園。所以我們的參照座標會不自覺的放在幼兒園上,而如果是對幼兒園教學有些疑慮的人(像我就是),一聽到要為小孩安排學習環境,就會有種下意識的牴觸情緒。

我覺得在討論過程中,這種「下意識的牴觸情緒」是不可忽略的,必須要先釐清彼此對於「學習」的理解方式,才能避免誤讀。這是我對那場討論過程中的一點體會。

由此,我也才能去解讀團員阿華一直提的,他的發言裡頭,一直有種覺得被誤解的無奈感。比如他會說,大人想太多了、小孩沒興趣他也不會要靠近啊、不要設文字遊戲之類的話。

當彼此釐清對於「學習」的理解方式後,才能進入下一步討論,那就是,要提供什麼?怎麼提供?然後我也才能談我的擔心,就是我會擔心塞太滿,擔心安排的活動或課程太形式、太認知、太以大人為中心。


現在最常見給小孩的學習環境是幼兒園,很具體,很多理解的材料(喔會教注音符號、數字、英文,會有唐詩唸謠、美勞等),如果不是幼兒園,拿掉幼兒園的殼,就變成爸媽自己安排的活動,像是PG團(帶繪本、唱唱歌、做做勞作等)。然後共學團的環境,像是另外一端,不排課程跟活動,去盡量自然的環境,就地取材玩耍,讓事情發生。這是光譜的兩端。


如果不去幼兒園,又拿掉課程跟活動,跟小孩相處時,大人要幹嘛?小孩要幹嘛?這大概是一種傳統意義理解下的「學習真空狀態」吧,不是在幼兒園,沒有在學,沒有排課程跟活動,沒有在學,我想表達的大概是這個意思。這也大概就是一般人對於共學團的理解,ㄟ,都沒有在幹嘛耶,有在學嗎?

可是咪娜桑,不要忘了,我們的團體叫做「共學團」呀,裡頭也有個「學」。只是這麼一來,我們就要一起來探究有別於幼兒園,有別於安排課程跟活動的「學習」方式了。

不過我這麼說,並不是說,安排課程跟活動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捏。我的意思是說,現行常見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課程跟活動,有些要花錢去參加,而且帶領者沒有關照到小孩的發展需求跟個別差異,時常要小孩跟著活動流程走,這樣的方式我是反對的。

我也不是說幼兒園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捏。我是說,現在幼兒園常見的教學法是教認知,例如某某家長認為他小孩可以背誦一連串數字或學很多字,或學了多少英文單字,然後同樣也有忽略小孩的發展需求跟個別差異的情況。

我說的「個別差異」,大概像是《你的三歲孩子》這本書裡頭說的:

「如果你孩子的個性是屬於需要事先的提醒,那麼,你就該讓他事前有個提防。如果他需要的是安定的環境,那你就不要整天帶著他東跑西奔。如果他在下午的時段精力最充沛,那你最好打消在早上要求他做一大堆工作或活動的念頭。如果他是專注型的孩子,那你最好讓他有充分的時間,仔細地完成一樁事,不要老是催促他。如果他是個比較感情化的孩子,你也許最好用情感來引動他,而不要對他談一大堆道理,因為他可沒興趣聽你的大道理。」

雖然小孩間有個別差異,但仍有共通性,那就是每個小孩都有內建的發展需求,他的肢體發展、五官體驗、語言、心智能力、社交,都是有內建的需求在催促著他們成長。


另一個共通性是,每個小孩都需要「自由」,而這點特別需要大人的自制。幼兒教育的先驅蒙特梭利曾說過:

「在『引導』孩童時,老師必須讓他們不太感覺自己的存在,這樣,若有需要,教師可以隨時幫忙,而絕不至於成為兒童與經驗間的阻隔物。一個教導字一般用法的課程,會冷卻孩子對知識的狂熱,就如同它會冷卻大人的狂熱一般。保持這份狂熱的活躍是真正的指導秘密,其實這不難,只要以一種尊重、鎮定及等待的態度,來看兒童的行為,只要兒童能在他的經驗裡及舉止動作上無拘無束。」


在共學團內,我自己設想給小孩的環境是,給他空間去發展:

1.跟自己相處,跟自己身體的、情緒的、心靈的相處(跟自己的連結)

2.接觸自然環境,除了認識動植物的名字,也練習觀察跟體驗(跟環境的連結)

3.人際相處,甚至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面向有些體會(跟他人的連結)


先不刻意安排一套活動或流程,不代表教學就沒有系統。我覺得大人要先搞懂小孩的系統,就是說,大人願意給出時間跟空間,協助小孩建立他的系統,有能量的系統,只能慢慢醞釀,自行內建,強行外加,終究會脫落的。


上面講了這些,這邊我重新講一次我原本的擔心。我原本擔心的是,大人若有那種「我覺得這個很好,你要吃下去」的心情,這就不是「協助小孩拓展經驗網絡」,而是一種「馴化」了。因為這種大人覺得的好,反而會讓小孩打壞他的學習胃口,或者,小孩會無法想像沒有標準答案的日子。

就算大人要安排所謂的「課程」,以三歲多的小孩為例,比如說去樹林裡頭,問小孩要不要找三種葉子跟三種果實,摸摸看,聞聞看,然後講葉子跟果實的故事。

可是,如果小孩根本不想要找樹葉跟果實,大人能不能就擱著?大人願意保持留白的時段嗎?如果過程中小孩間起了紛爭,能不能先處理小孩的狀況?

上述那些情境發生時,是非常奇幻的時刻,是「大人的系統」跟「小孩的系統」碰撞的瞬間,往往考驗著大人,現在接下去進行的是「教育」還是「馴化」。



【延伸閱讀】

20161015,林秀怡,教導與體驗
20170418,Tân Tek-hôa,我們的自學生活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暖蛇環島 】單車環島陪騎壽卡段

文、圖:王岢鈺(暖蛇資深媽媽)


陪騎跟自已騎很不同,陪的是回憶,騎的是傳遞,一路上擁有更多的餘裕去關照人,事,物,一路上擁有更多的空間去傳遞自身的經驗。


南迴段逆風加上千辛萬苦跟姊借的卡踏掐,不熟悉於是更謹慎,我問他後悔嗎?還千辛萬苦拜託的。

他說:沒試過,怎麼知道不適合,這跟後悔是兩件事不是嗎!


南迴段二分鐘一次的砂石車外配遊覽車接力的呼嘯,幾次的擦身看在我眼中驚險無比,他數次停下來甩甩手說手麻,因為姊姊的腳踏車握把與剎車距離較寬,相對較為吃力,但延路發現不同的排水系統,停停聊聊用自已的速度也滑下壽卡。


他永遠可以用自已的步履前進,即便同伴已遙不可及,認識自已的能力不急不徐的細嚐延途風景,再度見證陪伴的力量。


到了7-11說了好多的回憶,忙著回憶竟也忘了買東買西,這也意味一種內心的滿足,有別於四年前那個什麼都想要的狀態,再度見證心靈滿足的實質回饋。

出發前他就明白這是別人的環島,他想要去陪騎,也沒有一定要在哪個位置,設定好目標就騎那段,結束就上車,因為他想保留體力可以跟新朋友玩。

即便是別人的環島,但這是屬於全暖蛇的開學盛事,陪騎的孩子也相對明白,這群不被打罵,不受威脅利誘,不受恐嚇的孩子,見面的融合異常的合拍,騎車的孩子有狀況,只需對陪騎的孩子說明狀況,他們也能轉換成支援模式。

過去我們狀態弱時總被暖蛇的大家庭承接著,慢慢的當我長出了力量,也有了餘裕去反饋,而暖蛇的孩子是用團隊的力量舖成,當他們羽翼漸長也能給予相對的反饋。

互相這行徑完全教不來,就從身教的傳遞起始,孩子默默的盡收眼底,再度見證身體力行之團隊的模力。

不用 #耳提面命
不用 #言語控制
不用 #淳淳教誨

一切就能自然的內化,那是他們被無條件的接納後的反饋。

#共學五不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延伸閱讀】

20170923,口天娟,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縱容放任?
20150920,Hian-Kun Tenn,對我而言,什麼是親子共學
20170309,盧駿逸,「傾向於不體罰」的進路—個人修養還是系統困境?

親子共學 南區共學中心要成立了!


一、自主獨立
親子共學理想中的組織型態運作是區域決策獨立、財務獨立、人事獨立。經過四年多的合作與互動建立的信任,一年多來的討論,南區共學中心終於要刻印、掛牌了!
自主是以區域為主,納進了更多元的在地聲音;獨立是傳遞與承擔的開始。

二、合作互助
南區共學中心經歷過組織內部與外部合作的挑戰、考驗,繼續嘗試著整合親子共學力量的發揮與加成,空污環保、性別、兒童人權、友善空間、勞動人權等議題,是內部的合作共識以及議題推動互助的目標。

三、南北平衡
台灣長久以來的區域發展失衡,城鄉差距持續擴大,親子共學組織需要嘗試學習,從在地的角度,在地的觀點,推動各項議題的深化與整合。

四、權力責任
「權力」與「責任」是互相辯證的,「個人」與「團體」需要對話與學習,「區域」與「整體」需要互助及合作。這也是親子共學對於「新社會的想像」!

恭喜南區(台南、高雄、屏東)的共學團隊,也期待其他四個區域的共學團隊,一起邁向更多、更巨大的挑戰與學習!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4歲孩子 需要我們更多的接納

文 、圖:Tân Tek-hôa (台北平日四團領隊)


4歲孩子很容易惹毛大人,趁此機會談一下4歲孩子。

4歲孩子一方面由於大小肌肉群的發展,手腳眼不協調(還未達到新的balance),容易跌倒、撞倒,這會加添他們的挫折感、不安和跟自己生悶氣。

另一方面,4歲孩子在這一年裡,自我意識的發展會到達最高峰,銜接著下一階段的是,他們將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世界不是繞著他轉,反而是他必須被世界拉著走。

自我意識的漸趨成熟,伴隨著的是挫折感、不安與不容被否定,所以4歲孩子很好強,不能被責怪,不願被說什麼事做不到,更難以忍受某些是沒有照自己的意思走,一旦發生他們會爆炸、會崩潰或大怒、傷心,讓自己卡在那個情緒裡。

4歲孩子聚在一起也會常出紛爭,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在群體裡他們會嘗試要發揮支配的能力,所以4歲孩子聚在一起,發生的糾紛常常是指揮、支配等等這些權力關係引發的,但又因為我們團混齡,同齡的孩子數又多,孩子的選擇多,這個權力關係的互動會更複雜。團內這群4歲孩子最近喜歡玩爸爸媽媽遊戲,跟這很有關係。

伴隨自我意識的成熟,「同理」是隨之發展的重要課題,因為已經認知並已經接受「他者」不會輕易地受自己的意志指使,一方面他們會把「實驗」的對象轉向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同時也因為共學久了,讀半間感情夠深厚,在遊戲中激怒或排擠了對方後,其實他們會很在乎對方(一起長大的玩伴)的反應,即使嘴硬,但心裡不是毫無感受,也不會因為「鬥爭勝利了」而沾沾自喜的。
對4歲孩子的惱人行為,我們需要的多陪伴與接納,陪他們渡過這個成長的過渡期。


【延伸閱讀】

20170224,陳玫儀,用遊戲取代強勢介入
20161227,廖文躍,不行,你不能上來,這是我們的基地!
20170324,盧駿逸,當孩子「欺負」朋友時
20170328,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日常情境

文:楊鎮宇(台北共學平日六團領隊)
圖:Burtina


我是一個共學團領隊,共學時最常討論的課題之一就是跟家長討論怎麼面對小孩間因人際互動而生的情緒。


最近有團員問我:「你在單身時期有沒有跟小孩互動的經驗?」

我說,我只有學生時代參加帶小學生的寒暑假營隊的經驗,至於其他,就沒有太多跟小孩的互動經驗了。

我也對團員說,我那時參加的營隊會花滿多時間處理小學生的人際互動狀況,而你在小孩三、四歲時就陪著練習,算是起步很早。


不過我覺得「特殊情境」跟「日常情境」還是很不同的。


寒暑假的營隊,營隊裡頭的大人若願意用比較細緻地方式來對待小孩,會帶給小孩不同的想像,原來這個世界有不同款式的大人,有那麼一款的大人是願意花心思理解你的。

在特殊情境下,小孩感受到大人的「願意理解」、「願意等待」,他可能不一定領情,相反的是,他找到一個出口,抒發他以往累積的委屈或憤怒。而如果在特殊情境下的大人,願意用心承接那些委屈或憤怒,小孩的內心或許就長出一點信心,相信他是值得被理解的,相信會有人能夠理解他的,也相信他是可以理解他人的。

另外,像是去心理諮商室兩個小時,或去聽專家演講九十分鐘,這些也都是特殊情境。在心理諮商室裡,諮商師可以給出無條件的接納跟包容,這是他的工作跟專業。在演講場合中,講者可以理性分析、感性動人,但是他講的都是他的脈絡,不是聽者自身的日常脈絡。

營隊、課程、演講、諮商這類特殊情境,能夠讓人感受到一些氣味或共鳴,有機會柔軟下來。但那只是特殊情境下的機緣,營隊、課程總是短暫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還是會回到他的日常生活,用他平日習慣或善用的方法,繼續來跟他人相處。


我認為,「特殊情境」(像是營隊、諮商、演講或課程)都能夠提供一些養分,讓我們帶著這些養分回到日常生活中。

我們共學團的運作,其實也是一種「特殊情境」,或者說是一種趨近於日常生活的情境。平日團是一週兩次,假日團是兩週一次,也是一種生活週期了,陪著小孩一起成長。

總的來說,最漫長的考驗還是要回到每個人自身的「日常情境」,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我想要怎麼陪孩子長大?

日常情境中,步調跟節奏感就很重要了,怎麼練習讓自己心情鬆軟些,練習不同的互動招數,不急著處理現下的問題,慢慢去覺察自己內心運作的模式,這樣比較能根本調整。

在生活中,透過具體事件跟情緒的起伏轉折,覺察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自己跟社會的關係、自己跟自然的關係,我目前是處於什麼情況?為什麼會演變成這般?

若能覺察跟思考這些日常生活帶來的課題,其實就是最強大的教育養分了。


【延伸閱讀 】

20170918,楊鎮宇,當小孩很堅持時,大人在想什麼?
20170913,楊鎮宇,你可以去脈絡,也可以貼標籤。
20170908,楊鎮宇,你可以不寬容,也可以不好奇。
20170822,楊鎮宇,你真的願意繼續這樣堅持嗎?
20170328,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準備好了嗎?」

文、圖:sienna(台北共學平日八團)


2y6m 糖的日常 [準備好了嗎?]

糖很喜歡看著轉動的旋轉木馬...

記得糖一歲多的時候,我們嘗試著帶她坐旋轉木馬,即使是爸爸抱著,試著讓糖站著或坐著倚靠在木馬上,她總是害怕,恐懼的說要下來。

跟糖說:
「爸爸媽咪在這陪你啊!」
「這不會很恐怖,不要怕啊!」
「你看其他小朋友也是這樣坐著,很好玩喔!」
糖還是不敢試或著是說不想試。

但每次到圓山花博,糖總是提醒著我說:「媽咪,我要看旋轉木馬!」看著木馬轉啊轉的!停了就說還要看,問糖說:「那你要坐坐看嗎?媽咪陪你」糖還是不想坐。

有時是買了MAJI 的初鹿牛奶,一邊喝著,一邊靜靜地看著旋轉木馬轉啊轉;有時是吃著好丘的double cheese bagel 好奇的問著:「媽咪,那是什麼?」縱使說過了十數次的旋轉木馬這詞,但糖還是不停地問著,彷彿想在自己的腦袋裡確認些什麼。而,那是我仍在捉摸的,在等糖告訴我。

週五和共學的朋友一起玩,玩著玩著就跟他們一起往旋轉木馬的方向前進。原本以為糖這次也是想靜靜地看著,隨口探問:「那糖想試試看,一起玩嗎?」糖說:「要。」霎時聽到我有點開心,但又不太確定的問了一次:「糖想坐旋轉木馬嗎?」糖說:「要,媽咪一起!」

我們等著旋轉木馬停了,店員開了閘門,排隊順序走了進去,坐上糖選的ㄧ匹白色的旋轉木馬。從糖的表情上看來還是有點緊張,我說著:「媽咪幫你綁安全帶喔!這樣比較安全,等等木馬開始轉的時候,我會扶著你,像這樣抱著(雙手圈著糖的身體)不用怕,媽咪跟你一起!」

旋轉木馬開始動了,慢慢的一上一下旋轉前進。我看著糖的表情,一開始在感受坐在木馬上起伏的感覺,表情似乎說著:「哦!原來是這樣啊!」這麼的跟她想像中的感覺、期望重疊,理解出真正的感受。接著糖露出開心的笑容,自在的享受著,享受著木馬轉動的韻律感,享受著他的理解,享受他準備好了開始玩的心情。這天,糖玩了兩輪的旋轉木馬!而我心裡是感動的。

「準備好了沒?」是我們跟糖玩遊戲時有時會說的話。「心裡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囉!」類似一個信號迎接我們要一起的遊戲,而糖自己與生活的認知也是需要如此吧!很多時候糖看到什麼東西說怕怕或不想試,周遭的人會試著說:「這有什麼好怕的?不要怕啊?這不就是什麼什麼的.....」可我心裡總想著,糖才幾歲,而我們已經好多歲了,有些事已經經歷或知道,甚至是被洗腦的認知。了解他的不想,或許是哪裡他還沒準備好,或許他想了解多點心裡有了安全感才會再踏近一步。不管人到幾歲,這種被理解的需要都是存在的。我必須更有勇氣去撐起他需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可以依著自己的節奏去感受生活的周遭或理解一些事,這也不是說訓練就能內化的事,太急反而會扼殺他心裡需要被釐清的小小事,即使細微,如果對他是個點,對其他人不是,都是件要處理的事。而這處理需要的陪伴、支持、探索,我正在學習中。


總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很多別人的課題和情緒綑綁著!但此刻我只想確切照顧好心裡的聲音,生活的節奏是踏實安心的。畢竟要把生活歸位,也已花了些時間。

All is on your call not other's!

「別人會多願意理解你,不強求。」我對自己默默地說。


【延伸閱讀】

20140620,黎蔚鋒,讓孩子放聲大哭,是我們沒體會到他今天沒準備好這樣玩的心情

20170524,吳秋瑾,陪著等著也是一起經歷學習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2017年11/18-11/19 高屏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13975161193_ace016e917_z.jpg

【2017年11/18-11/19 高屏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勇敢地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過屬於你的悠遊親子生活。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做為父母的自己;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體驗課,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一起來做不一樣的父母,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一、課程說明: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近兩年來已經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紛紛開團,全國目前有超過8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的共學,期望可以提供給學齡前(0~5歲)的孩子更多理想的教養環境、給父母們切磋親子教養理念與觀摩練習的機會,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玩樂與成長。
實踐班開課以招收共學團員為前提,通常每半年舉辦一次,名額未滿再開放給只作為進修的朋友。我們用網路公告課程資訊,歡迎網友協助分享給不使用網路的朋友。

二、課程介紹:週六、日兩個整天(10:00 ~ 16:00),共四堂課       
◎ 第一堂:11/18 (六) 10:00 ~ 12:00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 第二堂:11/18 (六) 14:00 ~ 16:00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我們如何開始共學
◎ 第三堂:11/19 (日) 10:00 ~ 14:00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試共學
         說明:有相見歡,親子遊戲及自由時間,目的不再學習那些活動,而是去發現在那些活動中自己經驗了什麼,焦急想介入或是能自在享受。觀察自己、孩子及別人的家庭互動,彼此學習,信任與支持。
◎ 第四堂:11/19 (日) 14:00 ~ 16:00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三、講師: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中年專職奶爸,資深親職講師,2011年底完成一家三口徒步環島,「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發起人。

四、上課地點:中都聯合里活動中心
(高雄市三民區川東里同盟三路442號1樓&2樓)
收費方式:繳保證金1000元,全勤退費,課程免費,聽完課後隨喜樂捐!
(全勤退費是兩天皆到場聽課,事後補課不列入全勤。)

五、招收對象:限60戶家庭(額滿截止)
(1)家中有0~5歲幼兒,有意加入高雄親子共學團的父母優先。(或外縣市共學團)
(2)對親子教養進修有興趣的父母。

六、加入高屏親子共學團:
全勤上課並完成作業後始可加入共學團,課程結束前報名登記,因故缺課者可補聽錄音檔案繳交心得報告。
平、假日團名額依目前缺額補滿至25戶為止,額滿可排候補,可依實際狀況與需求個別協調入團時間(請主動找領隊討論)。

 七、報名方式: 
(1)課程保證金每戶1000元,請匯款至以下帳號:
「中國信託代號(822) 公館分行,帳號:347-5401-83205,戶名:鄂婷瑛」
全勤退費,課程免費,聽完後隨喜樂捐,歡迎贊助場地與講師費、交通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2)填寫報名表 ← 請按此連結
(3)報名資料填寫完成並收到回覆後,即為完成報名。
若仍有疑問請電:0986-960930/鄂婷瑛
(如忙線或無人接聽,請傳簡訊或留言語音信箱)
其他聯絡方式:E-mail:playplayplay1314@gmail.com

八、托育:每人每日100元(現場繳交後收托)
 (托育人力有限,第一天的課程建議將孩子托育給親友,若不便托育才一起帶來,幼兒可與父母一同上課,我們不介意孩子與父母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也請上課學員理解,托育會請義工或共學團員父母在教室內/旁邊公園陪伴)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部落格:http://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tw/
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臉書專頁:http://edusoc2012.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
--------------------------------------------------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
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
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夫妻、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
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 25 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日期:
(1)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三個月為一期;每個月原則八天。
(2)假日團每月共學2天(隔週週末為原則),三個月為一期(共6天)。

◎共學時間:平日團AM10:00~PM3:00 / 假日團AM10:00~PM3:00。

◎領隊津貼:
平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週兩天(週間),每月 2500元。
假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月兩天(週末),共學六天 3000元。
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若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看見姊姊的需要,陪伴妹妹長出力量。

文 、圖:郁淳(高雄平日一團)


整天,當著你的腿跟嘴,跟著潼潼追著潼潼說著想要一起玩想要你陪我。

我知道你好想要她陪著你,不要一遇到朋友就把你丟的遠遠的,想要她像在家裡一樣,都陪著你一起做好多事,你們擁有彼此好多好多。

今晚,潼好想騎車,認真的練習著,你想要她陪你,她不願意,後來她開始跟鄰居玩,你開始鬧,希望她們可以玩你想要的遊戲,她們花了一些時間陪你玩,覺得夠了但你可能覺得不夠,所以一直要我抱著你去問去追,我抱著尖叫哭泣的你,跟她們說了好多好多次的「希希想玩小baby的遊戲,可以嗎?」,她們一直拒絕你,你越哭越大聲好希望媽媽用大人的力量幫你規定她們聽你的,但我不想也不願意做,你更生氣更大聲哭,最後我只好把你抱上樓交給爸爸,請他安撫你,我下樓和潼潼商量該回家了。

上樓後,爸爸說你今天忍太久了,整天整天都在追潼潼,整天整天都在被拒絕,潼潼聽了妳的委屈後寵溺的陪你玩了一會,你便開心了,像整天沒有委屈過一般。

媽媽想跟你說,我很願意當你的嘴和腿,儘管你好重,但是媽媽不願用大人的力量去push潼潼做一個姊姊。我可以陪著你開闊你的小圈圈,也可以陪你追著潼潼她們經歷無數的挫折,但我絕對不會也不願意用姊姊這個稱謂去逼迫潼潼陪你照顧你,然後我要一直跟你說我愛你,雖然你今天哭到沒聲音導致我到現在還有點耳鳴,打飛我的眼鏡數十次讓我狼狽到一個不行,發著高燒還要抱著你在酷熱的天氣奔跑,但沒問題,因為我了解你委屈所以我會陪著你,我會陪著你直到你長出面對這一切的力量的,我的小寶寶希希。


【延伸閱讀】

20170928,方嵐萱,媽媽,請你深呼吸

20170822,楊鎮宇,你真的願意繼續這樣堅持嗎?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暖蛇環島】七龍珠第一季 大結局

文、圖:莊善絜(桃園暖蛇家長)


10/14
高雄新莊-生態園區站1.1公里-小港捷運站-屏東東港22公里

早上雨水落不停,好不容易搞定誰要搭保母車誰要騎車去捷運站集結準備好,一出發碼錶就不會動,立刻櫻桃臉上分不清雨水、淚水。

他要大家幫他把碼錶弄好,碼錶動他才動、他沒辦法衝壽卡了....

佩玲婷婷幫我扶著二寶包包和腳踏車,我去抱著他。

摟著他的高度跟我在成人單車上的高度不一樣,不在高處沒有需要給指令的感覺。跟他的心近一點、他的眼淚有滴到我心裡。

毛爸試圖想幫他修修看。我想就告訴櫻桃這錶的生命週期已經到了盡頭。它的生命已經結束了。

他說:「為什麼? 為什麼要下雨!我不要下雨,那513.06呢?我不要它消失。」

我說:「513.06在他的心裡(手按著他胸口),一直都在不會消失。就像我媽媽一樣。珍貴的回憶不會不見,會一直住在心裡。」

櫻桃大哭:「為什麼? 他不要!他不想要數字歸零,他不要數字從0開始。」

我說甲蟲的生命週期(昨晚睡前才聊過)、蝌蚪變青蛙的生命循環、第一隻蝌蚪變了青蛙、生命短短幾個月,在生命結束前會產卵,卵會再變蝌蚪、再變青蛙...一代一代延續。雖然第一隻青蛙生命結束了,但他有卵、蝌蚪寶寶..這個世界會一直都有蝌蚪、青蛙接力下去。

他說:「那你們幫我轉到513...」

我:「青蛙產卵不會一開始就卵直接變青蛙,一定是想變小蝌蚪再長腳、尾巴消失、再變青蛙...」

我幫他在手機上紀錄好數字,他同意換上新錶。

終於在雨中出發了,騎了一會兒,他說為什麼數字變那麼慢? 我告訴他:「這才是正確的,之前的太快了!不正確,新竹到高雄哪有500公里啊。」

他又崩潰哭著:「要我們回到起點重新調整輪徑數字...」

毛爸來按了不知道什麼,數字又飛快的成長。櫻桃看著數字突飛猛進大笑:「比我之前的碼錶更快耶!」

噗...雨中大家陪著他一起濕嗄...


#數字迷思
#何時醒來呢
#大家一起陪著穩住


【延伸閱讀】

20171012,黃婷婷,【暖蛇環島】里程表歸零 之 七龍珠續集
20171009,黃婷婷,【暖蛇環島】大魔王關–小孩的里程表被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