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2018/6/23~24 北區(台北 宜蘭 基隆)親子共學實踐班】簡章

2018/05/28(一)中午十二點 正式開放報名表單連結,請密切注意。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幼兒照顧者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日期:
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每個月原則八天;
假日團每兩週共學1次,每期(三個月)安排6次共學。

◎共學時間:平日團10:00-15:00;假日團10:00-16:00

◎領隊津貼:平日共學每月每戶2500元;假日團每期(三個月)每戶3000元。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幼兒照顧者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幼兒照顧者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幼兒照顧者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幼兒照顧者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若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板橋健華新城社區活動中心(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309號)

交通資訊:

1.搭乘捷運:板南線新埔站一號出口左轉,走路5到8分鐘,過郵局,過net,看到路易莎咖啡即到社區正門口,進入後右轉走到底即是活動中心。

2.自行開車停車事宜: 可拿證件找警衛換臨時停車證,後沿文化路往前開第一個路口右轉即為停車場入口,臨時停車位編號在牆上,非地面。離開時,請記得先找警衛繳費及換回證件。

(二)課程費用:免費,但需繳保證金1000元全勤退費,無特殊原因且未主動告知而缺課,恕不退保證金。最後一節課程時,我們會列出這次實踐班所需成本,隨喜樂捐。

(三)課程介紹:

◎第一堂:06/23 (六) 10:00~12:00
郭駿武: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第二堂:06/23 (六) 13:30~15:30
郭駿武: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第三堂:06/24 (日) 10:00~12:00
台北各團領隊: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分組與各團領隊討論,歡迎帶孩子一起來

◎第四堂:06/24(日) 13:30~15:30
郭駿武: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四)講師介紹:

講師: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
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
資深親職講師

(五)注意事項:

歡迎各位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上課期間,現場無托育服務,但有暫時性的陪玩照顧人員,若需喘息服務,可將孩子暫時交給我們現場的工作人員陪伴。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北部地區,家中有0~5歲幼兒的父母,有意願參加平日親子共學團、假日親子共學團者優先。(目前有平日團和假日團的名額)

(二)報名流程:

(1)填寫報名表:2018/05/28(一)中午十二點會正式開放報名表單連結,請密切注意。

【台北地區報名表單】

【宜蘭地區報名表單】

【基隆假日團報名表單】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淡水觀潮廣場的新遊具,禁止小孩的玩法?


 文、圖:Tân Tek-hôa(台北共學平日四團領隊)



淡水觀潮廣場的草坪上原本有一座塑膠罐頭兒童遊具,日前公所拆除,以淡水小漁船的意象
,改造成新的兒童遊具區,船身中有沙坑、攀爬繩,船側延伸出溜滑梯,溜滑梯下是小石子,對比原本的塑膠遊具,玩法更多種了。



這個新的兒童遊具區於日正式啟用,吸引不少家庭帶孩子來這裡跑跳嬉戲。然而開放不到一周,由於有太多帶孩子來這裡玩的大人反應安全問題,這個新遊具區船身內的船首斜坡就被貼上禁止攀爬的警語,攀爬繩上方也被欄杆封住。

我們這個社會現在到底是怎樣看待孩子的成長以及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呢?即使帶著孩子來到公園,在相對自然的環境中,孩子許多的探索是被禁止的,不能脫鞋踩土、踩草皮,不能玩泥沙、不能撿落果、落葉,即使來到了兒童遊戲區,不能大聲喧嘩、不能跑跳(會跌倒)、不能自在地玩樂(要一直依照大人的叮嚀、提醒和制止),和同遊戲區其他孩子互動有了摩擦,也會立刻被大人介入,立刻要依大人的指示結束摩擦。

我們社會大多數的孩子成長處處受限制,跌倒了很痛不能盡情地表達難過的情緒(不痛、不痛,趕快站起來);不能自在地跑跳,然後再花錢去上感覺統合、手眼協調的課。

現在有了比較好玩、比較有挑戰性的戶外新遊具,卻又因為擔心安全,立意良好的新遊具馬上修正、調整,挑戰性馬上被安全性取代,而不是將有危險疑慮的地方強化安全防護措施,讓孩子在沒有安全疑慮的前提下,盡情地伸展手腳、盡情地跑跳與攀爬,滿足與享受生命的成長。

譬如船首這個斜坡,是孩子最喜歡攀爬的地方,對孩子而言爬上這斜坡不只是好玩而已,但因為不滿、反對的意見,公所立刻接上警語,對允許孩子在這邊遊玩的意見呢?公所做了廣泛的調查了嗎?只要在船首外面加上防止孩子掉落的防護網,就可以大幅降地危險的疑慮,公所卻便宜行事地直接以「禁止」來省事、避麻煩!

我是1970年出生的世代,我這樣認為:跟我同世代的朋友,我們如果繼續以禁止及限制來面對孩子的成長嘗試,等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就不要再像我們上一代那樣,指責我們沒有長出能力。就像我們的上一代不跟我們說母語,等我們長大,他們卻回過頭來嫌我們這一代不講母語!


【4Y】狀態極佳的時期

文、圖:鄭靜純(台中平日二團)


這女孩這陣子狀態真的很好,雖然還是會有爆掉的時候(正所謂「人有吃五穀雜糧,豈有不爆炸的道理」),但是她每天都很認真在過日子啊!

前幾天,我們一起去市場,只帶了單人推車出門,太陽很大,很曬,走著走著她說她走不動了,眼看她就要發火了,我問她「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都不會這麼不舒服?」想了想,找個樹蔭休息。休息完了又向前走了一小段,同樣的問題又來了,再問問,還有什麼辦法呢?她說想坐下,這次找個騎樓就坐著了。坐了一會兒,問她「還想向前嗎?還是要折返回家?」她說還是想去市場。繼續想辦法,最後我說,也許可以想想怎麼把單人推車當雙人用。就這樣,我們找啊找,想啊想,找到一個可以放安安的好位置,她開心的說「這是好方法,我們可以繼續去市場了」。那天買了一些她愛的水果和蔬菜,回來還是繼續使用她的好方法唷!

在家裡面對妹妹,爆炸的機率很高,但是最近也常常出現讓我眼睛一亮的行為。有時家中的小猴子會去試試手中的新法寶,拿起來就是往姐姐身上戳戳看,冷不防就從頭上"ㄎㄠ"下去,沒有爆炸的時候,老大會拿出別的東西來,跟妹妹說「不要打我,妹妹你看這個很好玩喔!」然後跟她玩一下下的新玩具,再默默撤退到另一區。當然,爆炸的時候就是直接揍她或是瘋狂尖叫了。

老大這陣子好像從十萬個為什麼晉升到五百萬個為什麼,搞得媽媽常常語塞,只好咕狗求救。日子久了,老大也學會自己拿起手機使用咕狗找答案,這真是大進化呀,本來拿起手機都是拍照和看佩佩🐷啊!上星期弄了薯條給她們吃,被嫌棄不好吃,她自己咕狗玩,再一步一步教我重做。後來還自己咕狗茶葉蛋,請我幫一部分的忙(開火、設計時器),弄了六顆茶葉蛋。

老大,內心脆弱又細膩的女孩,常常會被媽媽的不耐煩或是大聲說話給嚇到。需要媽媽很多愛的女孩,只要有媽媽抱著,好像可以重返小baby,重新補滿能量,再一次接受挑戰。從她身上,我看見的是,我對她的愛和耐心越多,她能面對困難,看見自己的力量就越多,在真實生活裡能有的彈性就更大。育兒育兒,要修煉的一直是身為親職的我們,育的是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啊!


【延伸閱讀】

2017年10月24日,Tân Tek-hôa,4歲孩子 需要我們更多的接納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選擇成為暖暖蛇媽媽

文、圖:薛安琪(台中平日六團領隊)


最近除了共學以外,都在忙著暖暖蛇預備團的聚會,每一次的聚會閒聊都會釐清原來的迷惑,拓展全新的視野。目前計劃先把該談清楚的核心價值穩住,歐巴桑的工作行程暫時調低幾個月。

自從對體制給人的壓迫、「教育」的異化,心生厭惡,這幾年來一直在觀察,一步一步走。自知自己能力有限,文化資本不高(學歷)、經濟資本也很低,但這不能成為限制我不敢選擇的絆腳石,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規劃可以前進的方法。

花了幾年時間,漸進式的溝通引導老公支持,從第一年開始說,「自從慢慢理解教育是什麼意思,越來越覺得學校背離教育的初衷。我在考慮,也許有可能自學。我理解你最在意的地雷是經濟壓力,我會設法針對這一點去解決,想辦法創造收入。希望你也一起來觀察和考慮。」

我沒有要求絕對支持,畢竟我也是在觀察和考慮嘛,一起想想看看就好了。反正體制教育的問題那麼明顯,我先邀請你睜大眼睛就好,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就會看見了。於此同時,我也願意先理解你的堅持。

兩三年來,慢慢聊著聊著,他比較不抗拒了,估計一下,賺個一兩萬塊就應付得來,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標準不用設定很高,加強我們的信心和意願。

然後我一邊尋找有沒有自己能做的事、能賺的錢,同時也一邊觀察身邊的幾種自學。有純正在家自學,有團體自學,有聘師排課的自學、... 各式各樣,我繼續觀察和考慮,哪一條路線適合我們。


坦白講,其實起初沒有設定非要親子共學不可、非要暖暖蛇不可。都沒有。

最後的最後,讓我決定選擇暖暖蛇的關鍵是,我看見了暖暖蛇與其他自學方式的不同。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家長的形態。


教育者和家長之間,那條分工的界線,被打破了,家長不是付費委由他人代勞的角色,而是要把自己拉到教育者的思考層次來看待小孩,面對小孩的衝突,想的是教育,而不是「我是妳媽」。

所謂的「自主學習」,不是家長期待小孩去達成的目標,而是人的終生狀態,是家長自己也必須前進,親身示範投入狀態,然後自然而然融入彼此的生活。這太有趣了,畢竟不是每個媽媽都懂自主學習,都懂教育,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


我在暖暖蛇觀察到,根本就是媽媽培力營,一年兩年三年的暖蛇媽媽,各自散發著信心和信念。『找到自己力量、相信自己力量的媽媽,一定也能養出力量不被磨滅的孩子』,我是這麼相信著的。

於是,我的漸進,換對象了XD

我跟咪咪說,妳看,台灣真大,好多地方沒去過。我們要親身去走、親眼去看,去旅行,去認識生我們養我們的台灣。妳看,學校真奇怪,一樣的制服、一樣的作息時間、考卷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我對我自己也是,持續思索著,跟自己對話,『什麼是教育,此時此刻我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又不委屈彼此』。

後來就是,我們搬家了,搬到台中,一步一步穩定下來了。現在咪咪已經確定做出選擇,不要進去學校體制,願意挑戰暖暖蛇開學典禮:單車環島。

而我的思索,還沒有找到答案,會繼續思考下去。這或許也算是我的自主學習、終生學習吧。

.

照片是難得陪咪咪一起爬樹,留念。


【延伸閱讀】

筆者粉絲頁:薛安琪–歐巴桑來了–大里霧峰議員參選人

暖蛇共學團相關文章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天生的性別 vs. 心理的性別

文、圖:Jovi Wu(桃園假日團)


女兒從四歲開始會跟我說:「我有陰道沒有陰莖,以後長大會有MC、胸部也會長大,我的身體是女生。我喜歡漂亮閃閃發光像是公主的東西,也喜歡很體貼的男生,所以我是心理也是跟公主愛漂亮溫柔一樣的女生。」

讓一個孩子能瞭解自己天性其實不難,只要家長秉持著「無論妳是什麼模樣,我永遠都會愛妳」的精神,孩子自然也會理解自己天生性別,更能慢慢摸索自己內心的性別。

他從小閱讀大量的性教育刊物、性別平權繪本。也看過自然生產、剖腹產等影片。每每遊行時遇到罕見的跨性別者,都會帶著孩子去攀談幾番。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理解,養成包容各種不同族群的天性與涵養。五歲半的孩子能透徹理解性平與性教育,是因為她有個擔心她在學校唸書時,會沒辦法被好好教導性教育的家長。老師怕被告不敢教,家長在家裡好害羞不敢說,孩子有疑問去哪找答案? 只能從愛情動作片啊!

你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誤以為,A片裡面強暴的畫面是理所當然。也不會希望孩子還未成年偷嚐禁果時當上小爸媽!更不會希望自己孩子踏入婚姻之後。認為女人就該辭職在家帶孩子才是好媽媽!那就請你尊重老師給予他們空間,去教導孩子什麼是該有的性教育與性平教育吧!

#幼兒的性教育是教導孩子認知器官保護身體
#小學中高年級以上性教育是教導身理構造晨勃跟月經

性平教育中的同志教育非常少,還是在小學中高年級,或者國中課本才出現!大多教材還是主講不要用性別刻板框架了他人!男人可以很溫柔可以哭,女人也可以很強悍去養家!況且你在家裡唸小孩不要搗蛋,他們都不會聽了!為什麼會認為老師有巫術可以講解幾句同志是什麼,就能讓孩子變成同志?況且所有同志都是異性戀爸媽所生啊!誰又教導過我們去愛上同性的啊!

我有一位老師朋友在去年"被迫離職",只因為他依照課本教導性知識!就只是念課本內容跟回答小孩什麼是保險套!然後被家長抗議投訴"玷污純潔的孩子"之後,不得不從離家進的小學,轉教於南投的偏鄉小學,才能穩定收入養活一雙子女!這位朋友因此再也不敢教導孩子性知識,更不敢回答小孩該怎麼保護自己!

希望諸多家長們思考一下,什麼對孩子才是好的,過份的干涉教育之後,你又能比老師會教嗎?


【延伸閱讀】

2017年9月17日,孫湄晴,【性平入課綱】人行道說故事開場稿

2017年9月13日,熊芍禎,開口說小秘密就是陰莖/陰道的勇氣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對不起」的創傷

文、圖:陳筠涵(宜蘭團團員)


大概去年底的時候,我還在為了如何處理沐沐搶玩具、打妹妹的事情頭痛不已,那時候一天總會好多次跟沐沐陷入對立的緊張關係,大部分都是,沐沐打妹妹然後媽媽出面timeout沐沐,然後沐沐生氣、逃跑、攻擊媽媽或越發攻擊妹妹,而且死也不說對不起三個字⋯

沐沐的反應根據沐爸的看法應該是來自於某個事件的創傷,就是大約去年夏天,有一回一個朋友和她的孩子們來家裡玩,然後沐沐推了她們家的妹妹,然後那位朋友就timeout沐沐,要求他必須要說對不起才能從懶骨頭上離開,她認為應該要至少一次跟孩子堅持到底,雖然從頭到尾語氣都是溫和的,但也許是第一次碰到,又加上由不熟悉的人執行,沐沐那天哭得相當慘烈,自此之後只要我們提到「對不起」這三個字,不論語氣多麼溫和他都非常抗拒(其實我們至少50%的時候真的非常溫和,但不論多溫和,沐沐從言語的內容都可以感覺到責備)。

在那次事件之後,我也想說是不是必需要跟孩子堅持一些底限,例如打人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當碰到打人的情況的時候,媽媽就會堅持要沐沐對他的行為付出相對的代價,比方說道歉或者安慰對方,安慰(秀秀妹妹)這件事他可以做到,但道歉就是絕對不肯,於是我們就經常為了道歉而拉鋸好久⋯。

這樣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沐沐攻擊妹妹的次數有增無減,而且是完全沒來由的(硬要說的話應該是他想要得到媽媽注意時,不論妹妹是否有招惹他都會被揍),然後不論我們怎麼好說歹說,沐沐只要從我們的語言中感覺到指責,他就會越發唱反調來抵抗,讓阿母深陷江郎才盡的無力感,因為每天都會發生好幾次衝突,每次都只能重複使用一些沒用的招術,到最後已經有點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來回應這些反覆發生的衝突⋯⋯不僅是無效,重點是每次處理衝突的時候,不管是沐沐和媽媽自己都很不蘇胡⋯⋯。


於是大約在12月左右我跟玫儀和馨儀分別都談了這個情況,然後得出了以下重點:

1.沐沐可能需要強度更高且專心的陪伴
2.沐沐可能是高自尊的孩子,需要保護他的自尊
3.遇到衝突的時候可以用引開注意力的方式處理,避免陷入加害者、受害者、仲裁者的三角關係


然後從12月初開始我做了一些調整

1.一週一次請人專心陪沐沐玩
2.遇到衝突的時候完全不說出任何感覺像責備的語言,改用引開注意力,或者裝可憐的方式來處理(讓他感覺是爸媽需要被幫助)

這樣的方式進行2個月左右,過程中也懷疑自己是否放縱了孩子,或著也會被長輩質疑。一直到二月初,有一天沐沐打了爸爸,然後爸爸就很可憐的裝哭了起來,然後哭著問沐沐說「把拔很痛,你可以跟我說對不起嗎?這樣我就會開心一點了」,然後沐沐大約醞釀了一分鐘之後帶著哭腔說「對不起」⋯

從那天開始,沐沐漸漸的可以說對不起,甚至偶爾還可以唱對不起之歌來娛樂被他攻擊的對象。

備註一下,我們並不是真的覺得說對不起有多重要或有意義,只是很開心他從對不起的創傷中走出來。(一個創傷要好好對待2個月以上才會走出來欸⋯教養真的是沒有便宜行事的⋯)

自從我們用保護他的自尊的出發點來對待他的時候,現在已經非常少無端攻擊妹妹(妹妹拿他的東西的時候還是難免被揍),而且重點是媽媽面對衝突場面的時候不會再處理的很不舒服⋯⋯雖然沐沐還是搶人東西,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功課了⋯。



【延伸閱讀】

2016年10月12日,Janet Lansbury(譯者 Alice Hsueh),當孩子說「對不起」時,他在想什麼?

2018年4月17日,魏大家、王麗馨、簡彌堅,我們不教禮貌,但在乎習得尊重

2017年10月14日,Burtina,兩歲男的暴力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與新屋大火消防員罹難者家屬&消防員交會的片刻

文、圖:黃婷婷(暖蛇桃園團召集人)


昨天傍晚去文化局借書,路過桃園市政府門口,看到新屋大火罹難者家屬在那邊靜坐,兩個小孩問我:「他們在做什麼?」我問:「你們想停下來看看這裡發生什麼事嗎?」(關心生活周遭發生的大小事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小孩點點頭。

將機車微靠路邊,遠遠的聽他們的訴求,同時一邊說給孩子聽,有一位消防員過馬路遞給我一張單子,我說:「我知道這件事,我不用拿書面資料」就這樣聊了起來,也一邊轉述給小孩,我說:「他們說中間很多人幫忙把他們的想法傳話給市長,結果得到的不是他們要的,他們不確定是不是中間傳話的人沒有傳對,所以希望市長可以下來,親自聽聽他們的想法,你們覺得呢?」兒子說:「我覺得市長不會下來,就像我們參加保護藻礁的記者會,市長也沒有來」這位消防員問我:「你們是上禮拜參加藻礁記者會,在第一線的小朋友嗎?」我說:「他們當天沒有演藻礁劇,但有出席聲援」這種「我不認識你,但我知道你在關心的這件事」,這種感覺很特別、很溫暖…

女兒站在機車上有點不耐煩,我問他想離開嗎?還是想過去看看?他說想過去看看,就這樣走進靜坐區,我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地上那個安全帽是消防員出勤時戴的帽子,有六頂是代表當天的大火有六位消防員死掉,一邊跟孩子說明的同時,一邊聽到麥克風傳來:「剛剛有一個民眾停下來關心,我們的弟兄過去說明後,他們停下車,走進來關心我們今天的活動,我們請這位民眾來跟我們說一些話」主持人哽咽的說:「民眾這樣的回應,真的讓我們很感動」原本腦中一片混亂,不知該說什麼,但這一刻,我發現其實也不需要說什麼,接過麥克風的同時,我問主持人:「我可以抱抱你嗎?」然後我說:「我今天的臉書上有很多朋友轉發這個活動的消息,但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今天只是單純的經過,孩子想要瞭解,所以我們走進來了,謝謝你讓我知道,原來我這樣做,對你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之後又待了一會,兒子問了消防員一些問題:「你們打火時穿的衣服防火嗎?」消防員回:「那個衣服只是讓我們比較不怕熱,可以離火比較近一點,但真正碰到火還是會燒起來」兒子很驚訝的說:「真的嗎?我是第一次知道耶...」接著問:「你們打火的時候會害怕嗎?」就這樣,孩子跟這個事件產生了連結…


這次的靜坐,家屬的訴求有二

1.要求市府公開承認錯誤:
晚上回家,讀了很多新屋大火的新聞,比較瞭解家屬為何想要政府公開的道歉,因為這個事件發生後,府方並沒有主動並負責的進行調查,對於消防員家屬提出的疑點也未能給予合理的回應,直到事發屆滿三年前夕,監察院的報告出爐,才還給這些罹難者公道,證明這是人禍、不是天災(詳細過程可參考【如果我是外力:回應桃園市政府今日對我的攻擊】–鄭雅菱)。

我們的教育是不允許學生犯錯的,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會很怕犯錯,在公務系統亦如此,於是發生事情,官方很容易選擇自保/敷衍(依法行政成為最冷酷無情的回應),但這樣的態度不但對於受害者是二度傷害,對於整個社會的進步也沒有幫助,希望市長可以出來跟家屬聊聊,官方真的有疏失就道歉,你的示範很重要,讓公務系統重新學習「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沒有勇氣去面對、找出問題解決的辦法」

2.設立公開的紀念碑,載明疏失原因:
這是目前家屬跟消防員們正在市府前努力的。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到現場去表達對他們支持與感謝,因為這次的疏失,各地消防局添購了一些裝備,讓消防隊員在火場裡有較好的保護,因為他們三年來不斷的奔走,讓更多人從這次的事件中得到學習與警惕。

#持續關心本事件,請加入「搶救消防員」粉絲頁...
#隨處都是孩子學習的場域,謝謝消防員耐心的跟兩個孩子說明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面對情緒,跟自己也跟孩子對話

文、圖:李佳怡(台北平日七團領隊)


週五早上準備出門時美寶有點想睡覺,
但她還是想出門,
而且我也掛意著不能太晚抵達共學現場,
所以沒注意到她其實有點不舒服,
就還是出門了。
到了蘆洲天氣很熱想說先喝點水再用餐,
美寶不想喝水,只是一直哼哼唉唉的拉我的手,
我才認真注意到她嘴唇很乾有時口水會滴下來,
然後發現怎麼牙齦腫腫的!

這個狀態當下我想的是趕緊補充水分,
可是她就不舒服不想喝,
越是這樣我就越急,
問她牙齒痛嗎?嘴巴痛嗎?
沒有回應也不喝水,
我的擔心漸漸得讓情緒開始高漲,
講話聲音也變得比較大聲。

我帶著情緒跟她說:
我想知道妳怎麼了,
可是妳沒有說只是一直哼哼哼一直拉我,
我不知道怎麼辦😥,
我只能一直猜,可是妳不點頭搖頭,我也不知道我猜對了沒呀😥
拜託妳跟我說話好嗎,我很...沒力呀....

跟她講話時,我提醒自己深呼吸,
我的腦袋裡想的是孩子也不願意身體不舒服,
我急我大聲也解決不了事情,
只是因為語言發展不成熟我沒辦法從她的表達清楚知道她怎麼了!
總是只能靠自己猜和判斷,
這讓我很害怕她生病。

然後我又想到她不舒服我要共學怎麼辦啊!
我不想臨時跟大家請假、
我想跟大家說說話呀;
啊啊....我其實還在意妳的不舒服會影響我共學?
原來我既擔心孩子的狀況也擔心影響了共學!

跟自己對話後清楚了內心焦躁的點是什麼,
我選擇暫時不說話只是坐著,
再看看推車上默默坐著玩書的美寶,
我知道如果有必要大家是會體諒我的,
而且她不是已經用她的方式在跟我表達她的感受跟想法了嗎?
我就好好跟著孩子的狀態走吧!

休息一會兒後(應該說是情緒流動後)
我幫她換尿布(站著換),
之後我抱著她,她也環抱我,
我說:我實在太擔心了,
因為妳不想喝水我就更急,
我沒有生妳的氣,
我只是不知道怎麼辦了,
看妳不舒服我又不知道怎麼做,
我也擔心會影響共學,
媽媽好希望妳能跟我說話呀!

之後她表示想盪鞦韆,
我們玩了一會兒她願意吃水餃,
只是一樣不喝水,
我的心一個下午就這麼擱著,
但我知道原本急切的情緒有過去。

週五我在現場提到我跟美寶有情緒衝突,
團員說:妳是佳怡妳也會哦!
我笑笑說:我是人當然也會有情緒呀!
以前的我總是在情緒爆炸後內疚後悔難過,
會跟自己說以後別再這樣了。
可是我發現好像同樣的情境還是會反覆出現,
然後我就在爆炸、內疚、後悔難過中輪迴著。

這幾年練習跟自己對話,
這是覺察自己的一個方法,
情緒爆炸後我會先問自己還好嗎?
剛剛怎麼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爆炸?
爆炸是情緒的抒發,
抒發之後呢,要怎麼處理事情?
找人說話,跟事件另一個當事者聊聊,
當然很多時候美寶就是我另一個當事人。

跟美寶有立場衝突時,
我會跟她說我的困境,
我做不到或我能做到哪裡,
有時她能配合我的腳步,有時不行,
當我們兩步伐不同時,
我會生氣或不耐煩,說話就難免大聲,
我就一直提醒自己盡量用「我訊息」,
就是大聲的有情緒的我訊息的概念XD

然後盡量找空間或時間讓我跟美寶有一點點距離,(必須是她知道我在哪裡)
讓我自己調整呼吸整理腦袋,
等我自己穩定了,
我會跟美寶聊聊事件脈絡,
因為她還不會跟我對話,
有時她會點頭搖頭回應我,
有時我就會抱著她說:我們兩想要的不一樣耶!
怎麼辦呢!我們一起想想好了。
她會拍拍我(是秀秀的意思嗎)
然後我的情緒被她照顧好了 ,過去了☺

練習跟自己對話,
也跟衝突的另一個當事者對話,
核對彼此想法,
我覺得這是讓情緒抒發跟真的可以處理事情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喔!



【延伸閱讀】

2017年9月16日,江敏榕,價值觀的鞏固是如何形成的!?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範

文、圖:Stephan(台北假日共學四團)


那天,NN跟RR 應好朋友子子的邀約,至宜蘭參加「小小農夫插秧苗」的體驗活動,因為RR爸爸假日通常都在工作中,往來的交通就麻煩住在附近的NN爸爸拎我們母子同行。

晚餐的餐桌上,有一盤菜上使用假花當餐盤裝飾,愛女無極限的NN爸爸,借花獻佛的將裝飾花送給NN。

用完餐準備離開之際,RR在停車場的地上看到一朵假花,很開心的揀起假花心花怒放的問:「有花耶,媽咪我可以帶小花回家嗎。」雖然媽媽很煩惱我這兒子三天兩頭的揀花草枯枝與石頭回家,但也只能微笑的答應。

此時媽媽跟RR 都不知道這朵遺落在地的小花兒,原來是NN落下的。

上車之後,RR 坐中間,媽媽與N分別坐在左右,累了一天飽餐ㄧ頓的媽媽,望著窗外用力的放空,身後的吵鬧聲此時也不經意地將它視為背景音樂...直到聽到「叩」的一大聲,媽媽慌張的回頭看到一臉驚嚇定格的N和不停吼叫「這是我的 這是我的 這是我的」然後使勁全力的從NN手上搶下了那一朵小花的RR 。

狀況是NN看到RR手上的花,想起這是爸爸送她的於是伸手拿了,RR覺得,這是我剛在地上撿的你怎麼搶我可愛的小花,想搶回來不果於是展現人類原始本能「攻、逃、呆」第一招,順手舉起手上的捕魚網,直接往N額頭上奮力一敲...

當下的狀況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處理,NN愣住了大概三分鐘後崩潰大哭說她很痛,要媽媽抱抱,RR則是表現出生氣然後不願意對話。溫柔媽媽代表Vivian很有耐心的一次次安撫,NN後來平靜下來,兩小又很開心一路唱歌嬉鬧完成回家的旅程⋯⋯


故事好像結束了,又好像沒有!


NN爸爸將這個狀況提出給領隊,領隊聽完後非常詳細說明下次遇到類似事件,父母可以進行的破關方法。領隊表示,大人們應該示範給孩子知道,遇到衝突時,應該怎麼做良性的溝通。

領隊說明的非常detail,我簡短濃縮成自己的SOP,並快速的跟Vivian 分享如下:

1. 讓兩個孩子分別說出當下的狀況

2. 由兩方家長嘗試提出解決方法,並與兩個孩子確認是否能接受

3. 萬一兩方家長提出的方法無法解決,可以嘗試問孩子a「那你覺得該怎麼解決呢?」,a提出後再跟b確認是否能接受。如果b不接受,再度詢問b覺得可行的方法並跟a確認是否可以接受。最終的目標就是找出兩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

可能Vivian在共學練功很久,立刻就能理解,完全沒有對我提出問題,在下非常佩服。

歡樂的共學時光在夕陽西下之際結束,收拾行囊時,NN跟RR為了今天撿的枯枝又開始進行吵架的動作。我示意Vivian一下,她也順勢的詢問兩造當事人,然後取得以下供詞。

兩個孩子分別撿了一隻樹枝,RR撿的比較細,NN撿的比較粗,今天在玩樂的時光中他們自行交換了,於是RR 手上換成N撿的粗樹枝。在收拾東西要回家的當下,NN覺得要回家了就應該把樹枝換回來,畢竟自己撿的樹枝就該自己帶回家,但RR覺得你都跟我換了,這就是我的樹枝🌿

V:N,現在RR不想換回來,還是我們等等再跟他換?

N:不要!

S: RR 還是你現在先跟NN換回來,等等她準備好了再跟你換?

RR: 不要!

V:那,N你覺得現在該怎麼辦呢?

N:.............

這時候我看著被丟在地上的細樹枝說:我覺得它好可憐,被丟在這裡都沒有人要它。

RR: 那我跟NN換。

N:好!

彼此滿意的看著手上的樹枝,大概10秒後,RR 一手握著樹枝,另一手摸著樹枝細的一端,並擔心的問

RR: 那它會斷掉嗎?

S: 你小心一點它就不會斷掉呀

RR:那它會不會不小心斷掉?

N:那,RR 我跟你換,我的不會斷掉⋯⋯

事情就是這麼妙,繞了一圈,又走回了原點,並且兩個孩子開心的手牽手踏上回家的路,沒有人有半點委屈與難過!

更感人的是,在回家的車上,又遇到爭執要交換樹枝🌿的狀況,RR學會主動跟NN說:「NN,那我等你準備好再交換喔!」NN也沒讓RR 等太久,很快的跟RR 說:「我準備好了,我們來交換吧!」


沒錯,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示範,孩子是看著父母成長的呀,Children See, Children Learn,共勉之。

領隊示意我跟NN爸爸可以在社團分享一下我們孩子相處的狀況,當時我花容失色的說,我可沒辦法像其他父母一樣,可以一次寫這麼多字呀!他勉勵我可以等有空閒時,慢慢寫,分段的寫,然後依照爆料公社的規格附上一張照片後送出。

當時我心想,生產後少女腦已成金魚腦的我,寫完第一段恐怕就忘了第二段之後發生什麼事,還好今天的感動,讓我下定決心要分享給大家,也花費了媽媽每天僅有的2個小時自由時間。



【延伸閱讀】

2017年5月5日,杜立鵬,表達感受≠指摘對方
2014年5月29日,Giovanna Jo,用實況轉播的方式協助孩子面對困境與衝突
2017年3月28日,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別讓台鐵親子車廂成為隔離區!

文、圖:李佳怡(台北共學平日七團領隊)


在積極參與推動台鐵親子車廂之後,近日我首次以旅客的身份帶著孩子搭乘親子車廂。親子車廂的門可以讓我們推著娃娃車輕鬆的進入車廂 ,減去了原本需要收折娃娃車又要拿行李又要照顧小孩的緊張感,孩子在旅程中坐不住一直起來到處散步,玩笑聲,這些在這裡都讓我自在許多,同車的還有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女孩兒,姐妹兩在親子互動區玩積木、畫畫,媽媽有時過來陪伴他們,有時自己在原座位休息,孩子們也自在的來去媽媽和互動區之間,另外還有一個媽媽牽著也是坐不住的一歲小兒,在車廂中來回散步著,我看到他們都帶著笑意神情輕鬆,我想這是「親子車廂」帶給他們的自在感。

搭乘的那天,在車廂也有幾位是沒有購買親子車廂票的乘客,進來車廂坐著休息用餐,推販賣車的小姐以及列車長驗票時,都請這些乘客要離開親子車廂,我當時給台鐵的反應是,我認為親子車廂有空位,且只要不影響親子權益的情況下,我不覺得這些乘客非離開不可,事實上當下的狀態非親子旅客也的確完全沒有影響到親子們的任何權益!

但工作人員皆回應我:這是規定以及因為有親子乘客投訴,所以他們只能照辦!

我想來試著拆解為什麼親子乘客認為親子車廂只有親子可以進入呢?

原因一:因為他就叫親子車廂,所以當然只有親子可以進入,那麼如果我們為這個車廂改個名字呢?🤔

原因二: 如果開放非親子乘客或沒有購買親子車廂座位票之乘客都能進入親子車廂,那麼可能會發生那些現象呢?例如1.. 真正有需求的親子可能買不到親子車廂的車票。例如2.. 如果有人佔用了親子互動區,可能會影響孩子們的使用空間以及造成孩子們無法自在的玩樂。(親子互動區不需劃座位)例如3.. 對於孩子在車廂中的玩樂、走動、嬉鬧有人加以責備。

如果親子車廂的使用嚴格管理規定,那麼上述原因二的情境比較不會發生,台鐵也不必面對及處理乘客申訴。但,我卻覺得這才是社會大眾應該一起練習面對的重要課題:那就是在公共空間多元族群如何互相看見及尊重彼此的需求及差異!

我想再次重申: 親子車廂設置之原意並非為了將親子族群與群眾隔離,而是要讓社會大眾看見並理解親子在公共空間的需求,相對的,親子族群也能看見其他任一族群在公共空間同樣有其需求需要被理解。

不論你是不是親子乘客如果你有需求而進入使用親子車廂,那麼是不是也提醒自己在使用過程要記得尊重原車廂乘客的使用權益,又如果在車廂使用過程發生衝突時,也能透過對話討論來解決在同一個空間裡大家遇到的困境,一味的使用管理規定 可能迴避了很多衝突,反而看不到每個人真正的需求及狀態,也讓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失去連結,這不會是我們想要帶給孩子的教育!

我在四月初曾經得到一個訊息,一位母親帶了四歲孩子搭乘台鐵,她不知道這個車次有親子車廂,她買了非親子車廂的座位,後來發現有親子車廂後帶著孩子進入車廂看看,也在互動區逗留,當時全車廂空無一人,孩子也在這裡睡著。列車長巡視時,發現他們的座位不是親子車廂,硬是把正在睡覺的孩子和媽媽請出車廂,只因為「規定」!

我想在此呼籲台鐵將親子車廂更名為:【親子優先使用車廂】,不要因為規定而忽視「人的狀態」!並且希望台鐵及社會大眾能看見親子車廂之善意 讓多元族群之間彼此尊重及練習對話,期許將來親子族群搭乘任何一種車廂都能自在的享受他們的旅程,而不是只有在親子車廂!

PS.親子車廂西部和東部幹線每天行駛兩個車次,西部為123、150車次,東部為410、439車次。

【延伸閱讀】

20150402,張淑惠(共學團領隊),〈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創造親子友善空間〉

20170607,朱翊儀(共學團員),〈在台灣,帶孩子搭火車的困難〉

20170609,朱翊儀(共學團員),〈期待符合孩子需求的親子車廂─樣車會勘記〉

20170613,李佳怡、張淑惠(共學團領隊),〈台鐵親子車廂請做到好〉

20171123,張淑惠(共學團領隊),〈親愛的孩子,我們終於為妳/你爭取到了親子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