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人跟自然、人跟自己、人跟家庭、人跟社區


文、圖:陳怡君吳虹潔台北平日12團 團員




當大自然對我們發問:大人自己的學習和教養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在土地上正經驗答案……

今年3月開始,我們共學團進入桃園蘆竹的坑子社區活動,那是一個農村社區,我們有一塊田可以使用,但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一片平坦的農地上,創造可遮陽之處。大夥討論後,決定用在地的自然素材-竹子,搭蓋一座竹棚。第一次搭棚,邀請到暖蛇課務召集人俊ㄚ來協助,他帶大家打好了地基,也同時發現原來這塊田的土壤層很淺,只有大約20-25公分,在這地理條件與基礎建設之上,我們要決定如何繼續往上發展。大人的自主學習,就這樣自然地展開。

第二次搭棚全團總動員,一位園藝工程背景的爸爸做工程總協調,一位團員則邀請她東勢老家的父母來協助田間的控土窯活動,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成長脈絡,來到這裡與自然環境相互碰撞,在合作中,既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也是獨立的個體,不僅開展出竹棚的樣貌,也開展出不同層面的學習樣貌:田裡的(自己和自己)、隔代的(自己和家人)、社區的(自己和陌生眾人)

人跟自己:生命豐富性的開展大自然是個充滿魔法的地方,學習不見得需要靠語言,甚至不好的「語言模組」還會成為學習的絆腳石。在控窯現場,出現了兩組對話:

第一組對話:
小孩:(摸摸土窯上的土塊)
大人:垮了就不能烤了。
小孩:(離開土窯)

第二組對話:
「是什麼?」兩歲半的聖兒指著那個。
「那是窯。」阿嬤代現場大人們回應。

第一組的對話裡,當小孩摸土塊時,他的腦袋正打算要進行訊息交換(What? How? Why? Where?),簡單說就是腦中的學習引擎正準備啟動,但大人立刻預告了結果之一會垮,於是引擎瞬間熄火。從「What? How? Why? Where?」的腦內思考,到「不趕快離開就可能挨罵」的行為反應,人生之所以百態啊!事實上,依靠說出來的「語言」產生的「學習」,不僅很有限或沒有,甚至還很dangerous。這個danger是什麼呢?澆熄了學習動力,也削減了「語言模組」的豐富性,最糟糕的是這當中無意識的「威權」---- 孩子想都不想就真的不碰,就只是因為「不敢」碰 ,那麼孩子以後只要用「敢不敢」來判斷「做不做」就好了。

而第二組的對話模式正好相反,阿嬤沒有再多解釋什麼,但那一整天,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去「經驗」什麼是窯?而不只是「知道」什麼是窯。窯,有它自己的「語言」,孩子自然就會知道如何與它「對話」。

人跟家庭:人生經驗的交流
田裡的另一個現場,是隔代之間的交流,同樣不在具體的語言上,而在人生經驗的交會過程中。東勢來的阿公阿嬤,展現了熱情與行動力,他們是務農的客家人,阿嬤一聽到女兒想帶著她的孫子深入社區工作,從土地上展開自主學習,便不遺餘力地、想盡辦法的幫,甚至成功地說服了女兒的老爸,也來坑子幫忙搭竹棚。阿公很忙,忙著投注專長的神情散發著光芒,一頭忙完搭窯生火,一頭又想去協助搭棚,但觀察到團裡似乎有一位爸爸是總協調,便請女兒陪著他去跟對方了解進行方式,兩人在共同的專業領域上彷彿能夠心領神會,話不用多,短短幾句便完成溝通,很自然地在分工合作中相互合作。

阿嬤也很忙,不只忙著照顧自己的孫子,也帶著團裡的其他孩子玩耍,用竹葉做雞腿、用細竹和芒草搭出小孩的秘密基地,將自己從小在泥土地上打滾的生活智慧,透過遊戲自然而然傳遞給下一代。

一塊田,三代之間交會,有了全然不同的意義。對上一代而言,農田是辛苦的場域、是拼膊生計的戰場,因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對於家裡務農的印象大多是忙碌的,絕無如此輕鬆玩耍的童年回憶。如今,辛苦了大半輩子的阿公阿嬤,跟我們來到坑子這塊田野裡,有了全然不同的交流,人與人、人與土地,不同世代間的意義,在同一塊土地上自在流動著。

人跟社區:教養視野的沃土
從田裡的視角,拉大到整個村子,學習的樣貌更加具體而微。傍晚時分,阿公阿嬤們拉著椅子到戶外乘涼聊天,看著原本寧靜的鄉村,一時間湧入20多戶熱鬧的親子家庭,在他們的視線裡,是什麼樣的畫面和感受呢?期間,有村民過來表示,我們的車輛擋住了他們的車位和通道。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也幾次來溝通我們使用社區活動中心的時間,從對話中感受到她應該接到不少關心電話。

但另一頭感受到的,是鄰居們的友善。一位93歲的阿公,每次看到我們去活動,就事先裝好一大桶水放門口,好讓孩子們可以洗手。一位社區青年,看我們草太長沒整理,整理自家菜園時也順手幫我們除除草。還有借車位、借工具、幫生火、給意見一路總有人幫著幫著。這就是社區,人跟人真實生活相處的地方,各種火花都可能發生。我們進入社區,不僅無法排除「人」的學習,甚至「人」才是我們最大的學習資源啊!

在合作底下,每一個「人」既是主體,也是他人的學習資源。我們共學團嘗試發展大人的自主學習,正是透過「人」的合作,重新學習著如何學習。當我們從過去依賴書本知識的模式跳脫出來,透過具體實踐、人與人互動中所得到的回饋中,再不斷調整與反思,就能形成真正帶有主體力量的知識。

而這樣的學習模式,為每一個家庭帶來的是「教養視野」的沃土。大自然豐饒的性格,人在它的懷裡,生命很難不被展開來,透過一整個村的共同學習,大人重新與世界連結,同時又展現個人的主體力量,不正是走在研究教養、看懂教養,進而實踐教養的道路上嗎?


======================
【延伸閱讀】

 20180521
,薛安琪, 選擇成為暖暖蛇媽媽

 20180121
陳玫儀學習路徑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20161015
林秀怡教導與體驗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08/03-04 大腳小腳宜蘭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2019/08/10-11 大腳小腳桃園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2019/08/24-25 大腳小腳高屏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