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Eva (暖蛇新竹團家長)
「登山課」
這次登山課後的返程,跟伴侶在車上講登山課後開會的內容,怕我忘記了就沒法寫紀錄了。
但是在跟他講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梳理和討論,其中一段讓我對自學,對實驗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小孩進來暖蛇快一年,這期間不論是海洋或者是登山,每次出發前,伴侶都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做這些?」
舒舒服服的待在乾淨的教室不好嗎?
大熱天吹著冷氣不好嗎?
為什麼要風吹日曬雨淋?
通常可以用比較概括的語句去回:「因為不要跟自然斷裂,要親近海洋親近山林啊!」
這是政治正確的回應,但假如用實際操作來回應親近山林,大概有一百種。
究竟怎樣才不是跟自然斷裂呢?
芷芳有一句話直入我心底:「這不是體驗,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我們大多是都市生活型態下長大的,對於山海並沒有那麼熟悉。
以我們的生活為基準點,往外拓展,可能願意讓孩子在海的邊邊玩玩水,就會是非常大的突破了,期待這樣的突破會拓展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
所以這樣問題就會集中在:我為什麼一定要去登山?一定要登山攀岩才是親近山林親近自然嗎?
這類的問題走向,還是集中在一個「課」」最表層的效益。像是我們成人通常上課,會想精確的知道付出的學費對等的交換價值是多少?我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我可以更新什麼技能?我可以增加什麼履歷上的條目等等。
芷芳提到她並不是要登山課變成一種體驗式的課。這背後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把我從這種效益的思考循環中拉了出來。
我們在陪著孩子自學的時候,最不想做的便是侷限了孩子發展的空間。走自學,還是走體制,好多父母糾結的點也在這裡。如果我都不會,我會不會限制住了孩子呢。
但並不是大人掌握的資源不夠會限制孩子,而是大人為孩子創造資源的意願以及行動,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低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時候會覺得新鮮,可能多數時候,都願意去試一試,看一看,但是隨著年紀的發展,倘若他們願意試一試、看一看的這些東西沒有持續的堆疊,持續的突破,他們並不會認為這是一個他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記得芷芳第一次登山課就說:「我並不覺得每個人都要去登山,但是我希望他們如果有一天想走進山林,他會有能力做這件事。」
可是如果對孩子來說,戶外本身就是不舒適的存在,而他們並沒有疊加起這些在戶外生活,或者說登山,攀岩的知識和能力,其實等到孩子大了,這些東西是不可能出現在他生活的選項裡的。
也就是說,在前期如果我們並沒有持續的去陪伴孩子精進突破某樣東西,也等同於這個選擇從孩子的選擇域中刪除了。
未來的多元可能,是建立在你先擁有這個選項的基礎之上。一次、兩次的嘗試與體驗,很難建築起孩子的自信,讓他有足夠的信心可以自己持續的朝著這條路走下去。
以前聽過所謂因材施教,特長教育,和真正的實驗教育是不一樣的。現在似乎明白為何不一樣了。因為大人不去一直支持著孩子拓展各種選擇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依循著現在家庭的社經背景,教育環境給出的樣貌,過早的被定性,複製出類似的興趣或特長,並一直發展下去,抹煞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登山課不僅僅是登山課,而是緊緊扣著人的自主學習這件事。
——————————————
回頭來說,如果不是小孩,我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去做攀岩這個事。就算不得不面對要開上高速公路這種比攀岩更恐怖的事,但我肯定也不會把它當成是生活中會跟我相遇的事。
我的小孩也怕高,她上次登山課攀岩碰都沒碰,這次居然也願意攀看看,我覺得自己常被她的熱情感染。
小孩拓展了我的各種可能
歡迎您,一起來和我們共學,一起來練習理解自己和孩子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e31Kgm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7月23日第二場講題:不聽話的孩子怎麼了?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Gx0A7Z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