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粉紅色的小花

文/圖:江敏榕(高雄共學平日四團領隊)



前幾天,我代班帶共學團結束後,站在擁擠的捷運車廂中,準備要去開會,滑著手機處理相關工作,心裡有點著急,眼看要遲到了,想著等等開會可能有點久、今天要決議好的事有哪些、帶著有點累的孩子、等等晚餐和陪玩該如何安排好、明天共學的事情不知團員討論的如何。

乘車時,我一邊處理這些事,ㄧ邊和女兒心寶聊天。這時,車廂裡ㄧ位女子不斷重複地說:「坐下!不要弄!叫你不要!」

我眼角掃到,推車裡的孩子試圖爬出車外,然後被媽媽扯回車上。我心裡嘆口氣,準備結束手上工作,這時女兒拉拉我的衣角,手比前方說:媽媽,那個小女生的媽媽很用力拉她,把她弄到車子裡。怎麼了?」

我猜,心寶的意思是,要我去幫忙。

那位站著的媽媽,ㄧ台I PAD加上ㄧ台手機,好像忙碌地在找資料,身旁有位小男孩,以及剛剛被媽媽訓斥「坐下!不要弄!」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坐在推車上,好像很想找媽媽,ㄧ直站起來拉媽媽,又有點好奇地想拿東西。

車廂裡頭,很多射人的眼光注視著他們,媽媽持續忙著,持續責罵著小小孩。

心寶又拉拉我:「媽媽。」我向她點點頭說:「我知道。」

我牽著心寶的手上前,蹲在小女孩的前面:「哈囉,妳好啊,妳看起來好想找媽媽,是嗎?還是,好想有人陪妳玩,想要有人回應妳?媽媽看起來正在處理什麼事耶!」

小女孩的注意力被我吸引,看著我,動作停了下來。

小女孩的媽媽沒什麼反應,也沒想要轟我走。小女孩接著又開始她的動作,站起來拉媽媽並且抓她手邊能抓的東西。

媽媽沒與我眼神交會,又對她孩子說:「坐下來!」同時,拿了張卡片給小女孩。

我繼續對著小女孩說話:「你很好奇想出來,是嗎?看起來媽媽有點擔心車子搖搖晃晃的,所以希望妳坐在推車裡面,才不會跌倒。」

小小孩把玩著卡片。

我說:「哇,這是ㄧ張卡片嗎?看起來媽媽知道妳想玩,給妳ㄧ張卡片玩喔。」

小女孩有點想把封套打開,她的哥哥想幫忙媽媽制止,直接拿走卡片,小女孩著急出聲了。

我:「哥哥,妹妹看起來想玩這張卡片...」話還沒說完,哥哥望向他的媽媽:「媽媽,妳看妹妹!」

媽媽還是沒有回應,我繼續對著哥哥說話:「我想如果有個東西讓她玩或陪她,她可能不會ㄧ直站起來,或要拿東西耶。」

哥哥看起來很想幫忙媽媽,仍然手拿卡片,沒有要還妹妹的意思:「她會弄壞。」

我比較了解哥哥的意思了:「喔,你擔心妹妹拿去會玩壞,所以想幫忙保護媽媽的卡片,是嗎?」

哥哥沒說話。

我轉頭問女兒心寶:「寶貝妳能幫個忙嗎?剛剛你在共學時撿的花,可以送ㄧ朵給妹妹嗎?她看起來很想拿某個東西玩的樣子。」

心寶打開剛剛共學時蒐集的ㄧ大袋小花,選了ㄧ朵粉紅色的小花,遞給小女孩。

小女孩愣了ㄧ下,有點遲疑,沒有伸手接。

我對小女孩說:「她是心寶,這朵花是剛剛她撿的喔,她想送給妳,妳有看過這樣的花嗎?粉紅色的喔。」

忽然,後方有位小男孩把小花接了過去。

喔,原來,這位媽媽有三個孩子。

我對著那位小男孩說:「你也想要嗎?」說著的同時,心寶很快地又遞一朵花給他。

然後我們就開始聞花看花玩花丟花。

中間,大哥ㄧ度拿走小女孩手中的小花。

我問:「你是不是有什麼擔心嗎?」哥哥沒有回話。

我解釋著:「對妹妹來說,很多東西她都沒看過,所以她很好奇,用摸、吃、丟等動作,來認識東西和這個世界的喔。」

最後,媽媽終於抬頭,遞了I PAD給大哥哥,「我幫你弄好了,你快做作業,等ㄧ下要...」大哥哥接過I PAD,開始研究起來。這時,我們也到站要下車了。

下車前,媽媽對他的三個孩子說:「跟阿姨說謝謝。」孩子們跟我說謝謝,媽媽這時才抬頭與我對到眼,「謝謝妳,很謝謝妳。」她的表情沒有明顯變化,我看不出她的狀態,但我好似能理解,我剛剛所做的,或許就是ㄧ個母親所需要的理解和協助。

在現今社會,路人總能輕易指責看似搗亂的孩子,甚至批評母親,「孩子沒顧好」、「不教就不要生!」

但是,除了批評,旁人還能做些什麼幫助那個當下?是單純批評?還是協助解決問題?能不能試圖不評價的,同理ㄧ個人的狀態?

上前協助前,我感受到整個車廂充斥著「正義魔人的眼光」,雖然有被砲轟多管閒事的可能性,可是我更想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做點什麼,接住這位孩子與協助這位媽媽。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可以體會那個媽媽當下可能的疲憊與不敢抬頭的尷尬,還有,那種萬箭齊發等妳透過打罵叫做有教孩子的壓力。

我想著,要怎麼讓孩子的需要被大人理解呢?孩子不是搗亂,是因為他想要媽媽抱,孩子不是沒家教,是因為他對事情好奇,孩子不是找麻煩,是因為他什麼都不被允許。

我當下的作法是,陪伴小孩,遞朵粉紅色的小花,簡短的互動,讓這位母親卸除些壓力,好好完成手上的事,不需要打罵孩子給路人看,然後也願意相信,其實我們可以有不同方式看待孩子、陪伴孩子。

共學其實是種世界觀,孩子時常是大人成長的推手,一起練習理解他人與世界的方式。ㄧ個被理解的人,在某些時刻,能不能在他的心中長出一些能量,願意努力去理解他人呢?這些年,我和許多家長一起朝這方向練習,從這些大人與孩子們的身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也願意一直這麼練習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