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紀念公園的兒童遊戲區,經過修繕後的溜滑梯。圖片提供/popo)
我們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共學,恰巧遇到一個幼兒園的戶外教學。第一次的接觸是在溜滑梯的週邊。二二八公園的溜滑梯剛剛經過修繕,地面改成沙質地面,溜滑梯一面是樓梯,樓梯面的二邊是一階一階的樓梯,中間設計成可以攀爬的格狀繩索;另一面有三個滑道,二個較大一個較小。所以溜滑梯的設計就是一邊是樓梯功用,一邊是滑面功用。
幼兒園有三個老師帶隊,剛到遊戲區的時候,老師下達命令把東西放在樹下木板的圓形椅子上,然後排隊帶往廁所;接著,一位老師很快上到溜滑梯上,開始指揮、管制、並教導孩子們怎麼玩、注意甚麼事情、遊戲規則等等。而大致的情況像是:XXX下面有人的時候不可以溜下去,要等他離開後才能溜下去;XXX溜下去後要去走樓梯上來,不可以直接從滑面上來;最覺得離譜的是,竟然可以在溜滑梯上做管制的動作~換你、等一下、換你、換你。
第二次的接觸是在遊戲區的另一邊,最顯眼的是一組不銹鋼架,由長、寬、高各大約是60公分長的不銹鋼管拼組起來的一組五層的架子,這組架子是四歲以上的孩子都會去爬的。
老師帶隊到單槓的旁邊,讓孩子席地而坐,開始喝水。喝玩水之後,孩子開始玩遊戲區的設施。一個老師很快的跟著孩子爬到不銹鋼架上,看似溫馨且平易近人的畫面閃過之後,馬上傳來老師諄諄教誨的聲音:「再上去啊、再上去啊!」的催促聲;以及下一刻一個孩子因為上不去、下不來而卡在架子上開始大哭。
這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發生在我以及我的週遭的事情,老師的催促、要求、威脅等等話語,一幕幕的發生在眼前。(是「發生」而不是「浮現」喔!)
三十年來,社會難道沒有一絲絲的改變嗎?當然不是。
三十年來,難道人都沒有改變嗎?當然不是。
三十年來,難道教育方式都不需要改變嗎?當然不是。
可是,映入眼簾的卻跟30年前的教育方式、甚至師生的互動一模一樣。
隨著幼兒園師生的離開,一轉頭,發現我們的孩子,三歲多,自己爬在不銹鋼架的第一層,雖然只能爬到第一層,卻可以依著自己的步調以及頻率慢慢的探索、嘗試,一轉眼已經爬到另一面了,而孩子的臉上綻放出的笑容以及詢問我有沒有看到她剛剛自己爬過去了的滿意的樣子,就是一整個自信充足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行、做不到,而是需要時間等待。
等待甚麼?
等待自己的心情平穩、等待自己評估過後沒有問題、等待自己不害怕了、等待自己告訴自己可以了、願意了,之後,一切就會是那麼的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真的,我們只需要,等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