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目前有13個共學團,每個月舉辦一次聯合講座,邀請講師分享各種社會議題。3月25日的聯合講座我們邀請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秘書長林名哲談「公司可以民主嗎?從工會試行翻轉職場!」這個講題。
作家陳映真的小說《雲》,有一段描述工人團結的場景,「忽然間,幾百隻藍色、白色、黃色,分別標誌著不同勞動部門的帽子,紛紛地、靜靜地舉起,在廠房、在宿舍二樓、在裝配部樓頂,在電腦部的騎樓上紛紛地舉起,並且,在不知不覺間,輕輕地搖動著,彷彿一陣急雨之後,在荒蕪不育的沙漠上,突然怒開了起來的瑰麗的花朵,在風中搖曳。」
兩位共學團成員聽完電資工會林名哲的分享後,寫了一些心得,關於家庭跟工會的關聯,關於教育跟社會的關聯:
林糖糖:不只思考「這合法嗎?」,更要去想「這合理嗎?」
工會是什麼?從市場意義來說,工會是勞動力市場的賣方團體,聯合制價(避免削價競爭),以集體力量來制衡買方(公司)市場,並拒絕交易(即罷工)作為談判籌碼。像先前的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以集體力量拒絕交易來跟公司談判有關工作安排的不合適。
說完名詞釋義後,講師林名哲提出很多思考點,當公司提出一個讓你不舒服不對勁的決策,大家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什麼?「公司這樣做合法嗎?」勞基法條例開始搬出來看,合法,那⋯就這樣吧,也許只是我的問題吧⋯⋯
其實應該去思考「這樣合理嗎?」「有沒有別種作法?」「能不能替員工多想一些呢?」
賓蹦!!這不是共學團面對社會議題時的作法嗎,不被規定設限,去思考合理與否,企圖打破威權心態,像是親子車廂、捷運嬰幼兒飲食條例等,企圖在小孩生理需求跟其他旅客的心理需求與公共場域的安全衛生中找尋其他作法,撐出一個友善空間。所以目前沒在上班的全職媽媽好像跟這工會議題沒直接關係,但是我們在育兒時就是在學習這些通則。
講師林名哲舉了三個案例要大家想想,你會怎麼做,例如公司無法育嬰留職,要求離職;育嬰復職但原職位已有人因而調動職位;產後復職有擠乳需求,但是公司未達百人,所以沒有設置哺乳室。
第一個案例很明顯的就已違法,所以講座現場有人提出可以去向主管機關申訴,但後兩個案例,資方並無違法,那勞方只能默默認栽嗎?
第一個案例很明顯的就已違法,所以講座現場有人提出可以去向主管機關申訴,但後兩個案例,資方並無違法,那勞方只能默默認栽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勞基法是以國家力量介入勞資糾紛的最低標準、最低下限,若以維護勞工權益,加強勞雇關係的立意來看,因此在看待問題時,除了思考「這合法嗎?」,還可以轉個方向來想「這合理嗎?」以員工是公司資產的角度來想,公司可以多幫員工想一些的嗎?從這個角度來跟公司商量。
賓蹦!這不是共學家庭最常使用的方法嗎?商量,就是要找出《父母效能訓練》中所說的「第三法」嘛,找出能夠讓你我都能接受的方法,我沒有要占你便宜但是我有需求,能不能將心比心的來商量出比較好的選項呢?
所以我認為工會的另一層面意義是,跳出對立面的框架,改變決策,提供新選擇。
Te-Hsien Lin:孩子長大後,會處在什麼樣的勞動環境呢?
公司可以民主嗎?這個問題猛然聽到,上至老闆下至員工,應該脊椎反射都覺得這問題是不是不太合邏輯,坐在講座現場的我們也不例外。
那麼,再問一個問題,前一陣子台灣智庫調查了國人最討厭的國家,北韓榮登榜首。雖是一個國人鮮少有接觸經驗的國家,但是卻一舉拿下狀元,理由是什麼?
大家此起彼落的說著,集權獨裁、沒有自由、情緒化不按牌理出牌、領導人長得很醜…….
那麼,回想你公司的某主管或某老闆,是不是莫名驚嘆這兩者之間的相似呢?
我們在這個自詡民主社會中,卻有1/3的人生就處在獨裁的環境中,我們又憑什麼討厭北韓呢?
「當你進入工作場所,會把公民自由寄放在門口,把美國和它所有應有的(自由平等人權)立場拋在身後。」引自《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為芭芭拉艾倫克。
在親子共學團裡的大家,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孩子們在溫柔環境下長大,如果我們不開始做些什麼,只是送他們長大後進入職場時再繼續(像現在這一代)被糟蹋。
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我們現在為孩子撐出一個空間,也該在社會上為所有的孩子撐出一個更大的空間,所以,不論你在不在職場,職場友善與否,致力改善職場裡集權問題都與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然而,為什麼對的事情,我們無法義無反顧的去做?
這是因為我們隱約或清楚知道,勞動力其實是個高度可替代性的「商品」,它有時效性(無法儲存,不可恢復),又缺乏變化性(職務專長難以任意轉變),因此這是個十足的買方市場(資方具有強大優勢),在這樣不均衡的市場之中,賣方(勞工)因為沒有和買方討價還價的資本,只能削價競爭。
從勞動力作為商品來看,工會有其市場意義。工會的存在,正是為了「聯合制價」而生,以「壟斷市場」之姿,「拒絕交易」(罷工)來作為談判籌碼,這樣才有機會制衡買方市場。
而從組織運作的角度來看,工會則有其政治意義。因為職場裡不僅只有「價格」交易的問題,工會不能只有「議價」功能,更要改變「一切由公司說了算」的狀況,透過集體行動,改變公司既定政策,參與企業內部治理,調整權力結構,制衡職場內部闗係。
工會與資方是完全敵對關係嗎?也不盡然,我一直覺得公司基於成本考量經營,增加成本的事會降低資方配合的意願,像是產假、育嬰假、哺乳空間的設置等,然而,若協商讓資方可以付出些微額外成本,換取更高的收益(員工的低流動率,降低新人訓練成本,充足經驗的員工有更高效率),或是避免更大的成本支出(罷工),那麼勞資雙方都可以從中創造雙贏,尋求共好!
第一隻跳入海洋裡的企鵝,總是面臨極大的風險,但十隻、百隻企鵝一起跳,就能安全豐收回家餵孩子。互助,就能創造最低風險最高收益!請記得,我們現在做的選擇,決定孩子未來的勞動環境!
ps.
工會主題講座當天,電資工會幹部有錄影,感謝他們的技術支援!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講座內容的朋友可以點這個連結。p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