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秋瑾
以前遇到孩子們發生爭執時, 我習慣先安撫情緒或轉移焦點, 直覺反應都是替他們把事件"擺平", 也許是擔心孩子在衝突過程會受傷(心裡or身體), 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就害怕處理衝突. 後來, 經過半年多的共學, 漸漸學會陪孩子一起面對衝突, 不論是同理他們、讀出他們的情緒、有時找方法有時只是一起感受孩子們當下的感受. 只要有衝突事件, 覺得自己好像拿了個聽診器, 很想靜靜的慢慢的仔細聽清楚每個孩子心中的真實聲音.
兩歲多的小培和叮噹兄弟有許多互動, 以下記錄下近兩個月的幾則事件. 我從這些平淡的日常事件, 感受到孩子們的變化, 這群小小孩多麼單純卻又多麼不簡單.
主角:雙胞胎叮噹兄弟 2.7 Y / 兄弟:小宇 4.5Y 小培 2.4 Y
一群孩子在沙坑玩耍, 小培突然放聲大哭, 我上前抱著他一邊安撫、一邊了解事情經過, 『噹噹伸手拿小培手上的小水壺玩具, 小培沒有放手, 噹噹對著小培的右手咬了下去, 小培哭了』, 再進一步了解, 原來那水壺是燕子的, 因為上次下課忘了帶回家, 後來由噹噹兄弟帶回家保管, 今天再帶來.
我感覺小培手很痛、也很害怕, 婷文幫忙安撫他的心情, 也說明想幫忙消毒擦藥的想法, 但小培全都拒絕, 所以我緊緊的抱著他說:『別怕, 媽媽保護你, 小培很痛, 也嚇到了, 媽咪知道, 媽咪會保護你.』『小培不喜歡噹噹咬人, 那個水壺是小培拿在手上的, 小培不喜歡他拿走, 對不對?』 『其實, 那個水壺是燕子姊姊的, 上次燕子姊姊忘了帶回家, 噹噹馬麻幫忙先帶回家保管, 我猜也許是因為這樣, 所以噹噹覺得那是他們家的玩具, 他可能希望你還給他.』『不過, 馬麻知道小培不喜歡他用咬的方式說, 而且小培很痛也很生氣, 對不對?』小培點點頭繼續窩在我身上, 我依據所知道的事件經過跟小培詳細解說同時安撫他的心情.
噹媽也來跟小培解釋道歉、跟我對不起. 噹噹跟著噹媽在旁邊看著, 並且聽著媽媽敘述小培手受傷而且很痛的心情. 我也對噹噹說:『噹噹是不是以為小培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拿了你們家的玩具?』『噹噹是不是也生氣?』『其實那個玩具是燕子姊姊的, 姊姊曾經借小培玩, 所以小培可能認為可以繼續借來玩.』
沒多久, 小培又和其他孩子們跑回沙堆玩耍. 噹媽靠近我身旁表情是一臉疲累與不好意思.
當天晚上, 小培洗手時叫了聲『好痛』, 然後對著白天的傷口說:『噹噹咬我, 好痛.』
小宇湊過來看了一下說:『傷口沒有很深, 很快就會好了.』
突然很小聲的又說:『小培也打噹噹, 他咬他, 他就打他.』
我楞了一下(因為白天完全不知道這段), 接著問:『你看到的時候有想要去幫他們嗎?』
宇:『沒有, 我怕他咬我.』
我:『不過, 我記得噹噹沒有咬過你ㄝ.』
宇:『但他今天用樹枝打我的背.』
我:『為什麼?』
宇:『我不知道啊~~他沒有打小雞腿, 只有打我, 可是我沒有拿他的東西啊??』(兩手攤開~一副很認真想找出原因似的表情.)
原本在旁邊一直靜默的小培突然補了一句:『是 我 拿 他 的 東 西』
我很驚訝問:『小培~你是說那水壺嗎?』
小培:『對』(很平靜的語氣)
然後我沒有再追問, 三個人都靜默了好一會兒 ...
了解事件脈絡後, 我很驚訝:原來小培知道自己拿了別人(噹噹)的東西!(我本來以為小培自己認為他拿的是燕子的水壺.) 也許孩子們知道非常複雜的物權脈絡, 我大膽重新推測:小培知道他拿了噹噹帶來的水壺, 但就算被咬也不願意歸還, 因為他希望噹噹先問過他, 還有, 他甚至知道水壺是燕子的, 噹噹只是代為保管.
如果小培會完整表達, 他可能會想說:『這是燕子借過我的, 所以我想再玩一次, 如果因為你有帶回家保管過, 你現在想要拿回去, 那也請你跟我好好說.』孩子們跟大人一樣, 都不喜歡手上的東西直接被搶走, 即使那個東西不是他們自己的, 而直接取走小孩手上物品的行為大人更為常犯, 以安全為理由收走小孩手上的東西, 或是以幫忙為理由把食物從手上拿過來(怕小孩弄髒), 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搶取吧!
『孩子們心思比想像更細膩, 接下來, 該如何處理這個狀況呢?』我想著這問題.
當天晚上, 我跟叮噹媽、婷文進一步討論這起小事件, 想讓彼此更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我也寫了一段話給叮噹媽:『今天噹噹咬培, 一開始看到流血, 有點驚訝, 但小培很快就沒事, 當媽的我雖然會心疼, 但不影響我對叮叮噹噹的喜愛&對妳的情誼, 這樣算是在跟妳說"我沒關係啦!』希望可以稍微安慰她很擔心的心情.
後來, 我有找機會陪小培練習, 如果已經明確知道同學是想拿回玩具, 但自己又很想再玩, 可以先說:『我還想再玩或可以再借我嗎?』這事件過後, 小培和小宇一起玩彼此的玩具時, 我發現他除了本來會跟哥哥用借的、用交換的, 還會配上一句:『可以再讓我玩一下下嗎?』
場景二
小培發出驚恐的叫聲, 仍然不願意離開搖搖車, 噹噹正想把他的手拉過來咬一口, 叮叮從背後靠近, 兩兄弟似乎想合作要小培讓出搖搖車, 我站在小培後方雙手環抱他, 讓他感覺我會盡全力保護他. 叮噹媽則用身體擋在兩兄弟與小培之間, 同理他們想玩的心情之外也請他們好好用說的:『可以讓我玩了嗎?』(取代用咬的表達方式), 而我也鼓勵小培對他們說:『請不要咬我.』噹噹在媽媽陪伴下克制很急很想直接用咬的心情說了一句:『可以給我玩嗎?』當下心裡很害怕但仍想捍衛搖搖車的小培回答:『我不要, 我還要玩.』
幾乎是同時間, 叮叮轉身靠近坐在旁邊另一台搖搖車的小宇, 小宇馬上大聲對他說:『你不可以咬人喔!想要玩要用說的喔!』小宇說的很急很快, 叮叮突然停止原本想咬的動作反而是看著小宇, 小宇繼續急切說:『不然你摸摸前面、你玩車子的頭好了、紅色這裡很好玩.(手用力指著車頭)』 叮叮慢慢走向車頭摸摸它, 同時小宇轉身比了後方又說:『你也可以去玩後面的大公車啦!更大的車喔!』(他把溜滑梯假想成大公車, )我很驚訝叮叮懂得宇的想像、更驚訝他還接受宇的建議, 轉身走向溜滑梯爬了上去. 後來, 小宇跟叮叮一起上下來回玩溜滑梯大公車.
孩子們對話過程進行很快, 我選擇站後方環抱小培, 雖然他害怕的哭聲一度讓我不知所措, 但我心裡仍想著:『要讓小培知道媽媽會保護他, 但也不能讓叮噹兄弟感覺我要嚇阻他們, 只要讓衝突暫停, 讓他們有機會好好說.』. 不過, 小宇跟叮叮一段互動與對話, 緩和了現場緊張氣氛, 令人又驚喜又感動的是"我們似乎找到了可以協助叮噹兄弟不要咬人的方法", 叮噹媽說:『如果有完整說出來, 也許他們就不會急著咬下去.』我猜小宇讀到了叮叮想玩車的心情(不論怎樣玩都好, 摸摸車也可以), 也陪著他一起玩假想大公車, 後來, 四個小男生全都開心的玩在一起. 中間還有個小插曲, 叮噹兩兄弟握著同一根棍子的兩頭拉扯著, 噹噹馬上轉頭對小培求助說:『阿培~~幫我咬他(叮叮).』 看到噹噹認真的表情還有小培搖頭拒絕的眼神, 我和叮噹媽互相傳遞無奈又想笑的眼神. 我猜想:『雖然不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 但"咬"似乎是他們表達的方式, 一種很快、很簡短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很急著想要的心情, 強烈又快速又能引起注意的方式.』
在場景一和二事件之間, 我曾和兩兄弟討論:『如果下次有人要打你們或咬你們, 馬咪又不在身邊時, 要怎麼辦?』
小宇馬上說:『我就打他!』小培一臉擔心在想我的問題, 沒有回答.
我說:『除了打回去,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小宇隔空徒手抓了抓, 我說:『嚇他嗎?』然後小培也學哥哥, 兩個人抓來抓去、吼來吼去.
接著我說:『用吼的好像比動手好ㄝ, 不然我們來練習用吼的方式保護自己』 又一陣很認真的吼叫.
我再問:『不過, 吼叫一聲, 只有一下的時間, 接下來是要趕快跑走嗎?如果有辦法用說的, 可以說什麼?』小宇:『不可以咬我喔 ……』小培沒有回答, 其實我心裡也沒有答案.
我推想”在孩子們爭執時那一瞬間的心情, 他們該如何了解、意識到對方心思並且保護、表達出自己的意願”, 人際互動細微關係處理真的非常不容易!但我很清楚知道我們的孩子透過每次的互動練習正在學習著、同時也激發出他們自己的方法.
場景三
小培坐在公園草地上吃著海苔、左手抱著一個小球, 噹噹慢慢走過來, 側坐在小培身邊, 他正要伸手拿回小培手上的球, 突然眼睛被海苔吸引.
我知道那球不是小培的, 本來我預期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噹噹直接拿回自己的球, 小培會哭著不肯放手, 然後可能會被咬. 正當我猶豫該如何介入協助時, 小培先開口問噹噹:『你要吃嗎?』噹噹回答:『要』小培拿了一片海苔給他, 噹噹吃完一片後又靜靜看著盒子裡的海苔, 小培繼續又拿一片給他, 就這樣你遞、我接的吃到最後一片, 小培遲疑一會兒, 然後把它撕成更小的好幾小片繼續分給噹噹, 兩個小手相互遞著更小片海苔滿足的吃著, 過程中, 噹噹沒有拿走小培手上的球、也沒有大把抓起海苔吃、更沒有咬小培, 只是很紳士靜靜的坐著等小培分著一片又一片的海苔給他.
面對類似情況, 我們總會不自覺被過去經驗綁住, 孩子們似乎仍保有對單一事件的敏銳度. 觀看到他們吃海苔互動一幕, 我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主觀成見而介入中斷了孩子們的互動, 我害怕可能會有衝突的主觀想法差點讓我錯過這一幕精采的敏銳互動. (我猜:小培知道噹噹想要拿回球, 也想要吃海苔. 同樣, 噹噹也知道小培知道.)
場景四
四五個小孩堆小石子, 小培和叮噹兄弟也在其中. 小培突然又哭喪著臉走向我, 一旁的叮噹媽很緊張的問:『噹噹咬你嗎?』我問小培:『需要馬麻幫忙嗎?』小培都沒有回答, 轉身繼續又抓了一把小石子想再堆放進水桶中, 但馬上被噹噹拒絕了, 小培很生氣大聲說:『不要』.
這一次我很明顯的感受到小培想靠自己的力量解決, 不要我插手. 我想先了解孩子們在玩什麼, 問了一起堆石子的小仙女, 她說:『我們在做蛋糕啊!』噹噹突然回我:『小培不行做.』小培聽到馬上發出抗議叫聲.
我故意很大聲的建議孩子們說:『也許蛋糕上可以加一些水果~』, 小培突然眼睛發亮, 『喔~』一聲後撿了很多小葉子遞給正在做蛋糕的叮噹兄弟與小仙女, 小仙女很開心的接過小葉子說:『哇~我們來加草莓、草莓』, 叮噹兄弟也順手接過其他葉子一起加草莓, 後來還加了其他樹枝、黃葉, 我默默往後退, 看著小培和叮噹兄弟開心的在做蛋糕.
以上四個場景發生在不同時間, 場景一和四相隔快兩個月, 透過記錄回想事件中孩子們當下的情緒與對話, 我心裡總會忍不住驚呼:『小小孩, 真的不簡單啊!』也因為有共學的環境, 大人可以放心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放慢腳步練習.
剛開始遇到小培被咬(or被打), 我的確會心疼, 也曾擔心他會害怕甚至留下陰影, 但我同樣也心疼急著想表達但又說得不夠快的叮噹兄弟, 擔心他們用不當的方式被拒絕後的挫敗心情可能會如何影響著他們或身邊的其他人 … 然而, 過多擔心不會幫助孩子長出力量, 也不能帶領自己朝好的方向前進.
所以我更密集陪伴、耐心觀察他在共學時的反應、協助兩兄弟釐清大小事件脈絡, 另一方面我也建立叮噹兄弟對我的信任感, 我常找時機問他們:『需要我幫忙嗎?』、『需要我請媽咪過來嗎?』此外, 和叮噹媽彼此了解與信任也很重要. 我們一起深入討論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甚至一起參加父母班課程, 協助孩子表達自己, 希望叮噹兄弟可以說出自己急切想要的心情, 小培也可以勇敢表達接受或拒絕, 甚至他們可以有能力互相了解對方需求並且溝通出解決方式.
過程中我越能深刻體驗到:孩子們遇到的每一次狀況很難用單一個方法去處理, 也不是當下一句話或一個儀式就能馬上解決問題. 也許表面看起來沒事, 底下卻壓抑了很多真實的感受, 所以更能體會領隊婷文所說:那些「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就是想要這麼做」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什麼原因(情結).
所以, 每個衝突都是可以把握的好練習機會, 每一次練習都會有令我們驚喜感動的過程, 這或許也是越共學越彼此了解越尊重越互相幫助越能一起成長吧.
【2014年 1/18~19 高雄、屏東親子共學父母教養實踐班簡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