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對孩子的10大誤解」---翻譯文章

                                                                                                            圖文:Giovanna Jo






快過年了,過年期間全家團圓總是一件是美事。然而返鄉旅行,長途的舟車勞頓,以及有些陌生的家
人親戚,往往會影響大人和小孩的心情,也讓雙方相處不自主的緊張了起來。親子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對孩子的誤解和錯誤的期待。大人若能放下自己心中的期待,明白孩子只是孩子,是個不成熟的個體,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行為能力來表現,許多問題往往就不是問題了。


看了這一篇,我真的覺得孩子們好委屈啊!難怪孩子都希望自己快點長大!

原文出處:http://www.naturalchild.org/jan_hunt/misunderstand.html
作者:Jan Hunt

1. 在孩子還沒準備好之前,我們就期待他們能做到。
我們要求嬰兒要安靜。我們要求2歲小孩要靜靜地坐好。我們要求3歲的小孩要整理自己的房間。在這些情境中,我們其實是不切實際的人。我們讓自己陷於失望中,我們陷孩子於不義,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法讓父母開心。可是,有許多父母會要求小小孩做一些連大小孩都覺得有困難的事情。簡而言之,我們要求孩子超齡表現。

2. 當孩子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就生氣。
孩子只能以他能力所及的做他自己。如果孩子做不到我們要求的,而我們還要期待或要求孩子做到更多,那麼我們就不盡公平,也不切實際,而對孩子生氣則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一個2歲小孩,就只能表現的像個2歲小孩,一個5歲小孩不可能表現得像個10歲小孩,而一個10歲小孩,則不可能表現的像個成熟的大人。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不但不切實際,也沒有幫助。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接受這些限制,結果只是讓雙方不斷感受挫折。

3. 我們不相信孩子的動機
如果孩子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假定孩子是在挑釁,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事件,好決定事情的真相為何。事實是,一個「挑釁」的孩子可能只是生病了,累了,餓了,身體有哪裡痛,在反應生理或情緒上的傷害,或者是為了某個看不見的原因在進行着對抗,像是食物過敏。然而,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可能性,而傾向相信這是孩子的「個性」使然。

4. 我們不允許孩子像個孩子。
我們不知怎麼的忘了自己當孩子時候的感覺了,於是我們期待孩子得表現的像個大人,而不管他究竟是幾歲。一個健康的孩子會調皮搗蛋,吵鬧,自在的表達宣洩情緒,同時持續的專注力有點短暫。但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什麼問題,這些現象都只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所擁有的特質罷了。相反的,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們社會對於完美行為的期望才是不正常的。

5. 我們弄顛倒了。
我們期待,要求孩子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大人需要安靜,需要不被打斷的睡眠,需要孩子順從我們的想望等等。我們期待孩子來照顧我們的需求,而不是接受自己身為父母這個角色的責任即是要照顧孩子的需求。當我們過度專注在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挫折感上時,往往就忘了他也只是個孩子,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需求。

6.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選擇責備與批評。
孩子擁有的生活經歷非常的少,因此孩子難免都會犯錯。犯錯,是學習中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無論幾歲都一樣。我們不但不去了解孩子的困難,協助孩子學習,我們反過來責備他,彷彿孩子不管學什麼,都應該可以一次就成功一般。犯錯是人之常情。孩子犯錯不但是人之常情,也無可避免。然而,我們對於孩子所犯的每一個錯誤,每一次違反規矩,或是不當行為都要以驚訝與失望來反應。如果我們理解孩子都會犯錯,但又在孩子犯錯時的,反應的好像孩子應該隨時能表現完美無缺一般,這實在是非常的不合理。

7. 我們忘了責備與批評的殺傷力。
許多父母開始認同打孩子是不對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是很多人忘了罵人的話,羞辱,以及責備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畢竟孩子只能選擇相信自己有責任( *譯註:孩子不會知道那也可能是大人自己期望過高或是自己的情緒所造成)。

8. 我們忘了愛的行為有多大的療癒作用。
我們陷入責備與不當行為的惡性循環中,而不是停止這個惡性循環,以擁抱和寬容的話語給予孩子愛,讓孩子安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9. 我們忘了我們的行為對孩子有強大的影響力。
「身教大於言教」這句話所言不假。如果父母打孩子來教導孩子不能打人,孩子所接受到的訊息就是「打人是對的」,至少有權力的人可以打人。父母如果以平靜的方式來面對問題,孩子就能夠長成一個情緒穩定的大人。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教導價值觀的最佳時機,因為在真實生活的事件中,孩子的學習效果最好。

10. 我們只看到外表的行為,而看不到孩子內在的愛與善意。
當孩子的行為讓我們失望時,我們更應該「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們永遠應該設想孩子沒有惡意,孩子已經盡可能以自己當下最好的狀態,並且根據他的生活經驗的程度來表現自己(無論對我們來說是否顯而易見)。如果我們總是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孩子就可以自由的依照自己的能力來表現自己。如果我們給予的只有愛,我們所收到的回餽也將會是愛。



【2014年2/ 15、16日北區親子共學團父母教養實踐班】 聯合課程簡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