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新竹平日團共筆
卡通影片裡,警察總是正義的化身,開著警車、追捕壞人、打擊邪惡勢力,鼓動著小孩熱血的心。籠統的「壞人」天生邪惡,賊頭賊腦,看到東西就偷,逮到機會就亂。二分法的世界很單純,但是我們都知道,真實的世界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在共學團裡的大人,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帶著孩子思考。
以我們家來說,當孩子說出「壞人很壞,要把他抓起來。」這樣的句子時,我們問過:「壞人長什麼樣?」
小孩回答:「戴帽子、抽菸、身上有圖案。」
大人:「那麼某某叔叔、某某阿姨,戴帽子抽菸身上也有圖案喔,你又很喜歡跟他們玩,他們是壞人嗎?」
孩:「有尾巴,肚子有縫線。」(這是卡通中壞人的偽裝)
大人:「我都沒有在街上看過這樣的裝扮,壞人應該很少吧是嗎?」
或是
孩:「我不跟陌生人說話,吃陌生人給我的食物。」(也是卡通的口訣)
大人:「但是我去餐廳點餐,店員我不認識,我還能吃他送上來的食物嗎?」
看似混亂了界線,但是目的是在一來一往的對話裡,帶著孩子去觀察去思考。重要的不是那個結論(壞人真壞),而是中間不同面向的探索。
最近臉書上,各大新竹社團中轉貼了同一篇文章,是新竹市警察局為孩子舉辦了警局參觀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hccp.gov/posts/2622218308004674)。立意雖良好,但簡單的是非問句,簡化了這些犯罪事實的背後脈絡,二分法的思維讓人只知道指責「壞人」的不是,而少了願意去理解背後原因,協助人不會成為犯罪者的動力。
當然,這些討論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參觀活動中能夠達到的,但是這些問答同樣也反應出大環境習慣以打罵威脅懲罰的方式去遏止錯誤的發生。我們不是常常聽到:「做錯就是要打,狠狠的打到他不敢再犯錯。」所以底下的留言也一面倒的讚許這樣的威脅體驗,甚至提出「把調皮的小孩抓來關幾天」、「犯罪率可能因此降低」、「小孩可能會想報考警察」。事實上,我更希望孩子不是因為懼怕被關而不犯罪,而是真切理解到這些犯罪行為是會傷害到其他人而選擇不這麼做。
當我們用盡心力,帶著小孩認識世界各種不一樣的樣貌的時候,這種體驗和近乎「恐嚇」式的引導問句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當然,出發點是希望讓孩子知道監獄是處罰人的地方,希望孩子們遵守這個社會的秩序準則和規定,而不要行差踏錯。那麼這些規則和法律,是可以和孩子討論的嗎?倘若真的只是做壞事就要被關進來這麼的武斷,那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以及街頭上為了爭取合理工時、爭取人權的抗爭活動呢?怎麼讓他們了解,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的自由,是有那麼些人犧牲了自己而換來的?他們,做了什麼壞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