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孩子?從觀察開始!】
文、圖 何語蓉(台北平日團實習助教)
今年是 #青學團第二屆週五團 的成員,最近開始在楊鎮宇親子共學團實習,練習做觀察、記錄和分享。
另一個學習者身份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Studies, SHU碩一生,正好在社會研究方法裡讀到了陳向明的文本-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裡面提到了如何進行觀察的具體作法。
非常有趣的是包括講到開放式觀察、逐步聚焦及回應式互動、如何選擇我的觀察內容…等等,都已經是在使用的方式,而閱讀文本後則更具體地提供了一些方法、策略,讓我可以來回檢視自己的觀察方式,有意識地敏感自己的觀察角度。
文中在提到「回應式互動」時舉了研究者與兒童對話為例,才發現自己長年以來跟許多社群內夥伴「孩子」的關係,好像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自己竟然是「回應式互動」的愛用者而不自知。
首先,從不認為自己比孩子多懂了哪些道理而想指導孩子,關係是開放的,且純然好奇的眼光,想了解他們,也可以接受他們沒有想被了解的時刻。
接著,我跟孩子們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回應式互動」了。關鍵是--根據對方發起的行為做回應,我遵循的是對方的行為模式,而非自己的文化習慣,可以比較深入的了解對方。常常因為如此,很自然就有一段美好的相互陪伴時光,我也可以因此而更了解對方一些些,並有一些陪伴、互動的美好經驗。
具體來說,我第一次到共學實習時,和大家都完全不認識,大人正在進行讀書會,在地上的白板總是被孩子抹去筆記,一次、二次、補寫筆記後,我們便問孩子是不是想畫畫?有一、二個孩子就圍過來,一起畫畫了,
當大人們不再繼續白板上的筆記時,想抹去筆記的孩子似乎就對白板失去興趣了。這時,有另一個女孩M開始畫起白板來,女孩自己畫、自己抹去,沒有影嚮他人(大人有暫停白板筆記一下下)。
我問:你在畫什麼啊?
M說:我在畫花啊,彩虹花。(但她看起來還沒有畫任何一朵)
我問:那我可以一起嗎?我畫在角落就好,我開始畫起來。(我試著用不同的顏色畫出我心中具體花的樣子)
(M一邊開始畫,很明顯的也開始使用不同的顏色,但她完全畫出和我不同長相的花)
我說:哇!我覺得妳的彩虹花也很有趣耶!長得不一樣,可是非常好看!
這時,有另一個女孩加入,問我們在做什麼?
我們說在畫彩虹花,她也畫了起來,也完成了一朵花。
也許是因為有了夥伴加入,M又提筆繼續畫。
過程中還有其他的男孩來問我們在做什麼。
我就好好的說明、解釋。
一轉眼,M已經完成了三朵花,每一朵樣子都不一樣。
我說:哇!這三朵都是屬於彩虹花嗎?雖然都是彩虹花,但長得樣子都很不一樣耶!
M:嗯,它們都是彩虹花,都有不同的顏色,但,是不同花。
我問:妳喜歡妳的這些作品嗎?被抹掉會可惜嗎?如果我把它拍下來做紀錄,好嗎?妳也會想留下來嗎?它們都蠻特別的!
M:嗯,可以。
我問:在拍下來之前,妳有想幫它們取名字嗎?
M說:一個叫恐龍蛋、一朵是珠寶彈珠、還有愛心花和…
我問:嗯~我猜猜看名字應該是哪一朵,嗯!我也覺得妳名字取得好,我很容易就看出來。那我獨立幫妳畫的部份拍起來喔!
那一個下午,我還不認識女孩M的名字。
我猜,女孩M也不知道我是誰,也許曾經一起作的畫和對話也忘了。
但,那一個下午的歷程對我來說就是一場「回應式互動」的觀察歷程。
我發現女孩M有她獨特的想法,可以模仿容易的畫,
但她更想發展自己對彩虹花的想像。
有不同人畫了花之後,
她會截取一些經驗,再加上自己的創意,
再去發展更多不同的樣貌。
她沒有恐懼和害怕跟不認識的大人(我)對話,
也許是她過去沒有對大人威權的想像或認知、
能表達自己的想要,也能接受被讚美與鼓勵,
還能蠻長、專注地完成她眼前、手邊的事,
穩定性很高,是很好相處的孩子。
一開始,並沒有設定觀察誰、什麼狀況,
但因為「回應式互動」的連結,就帶出了彼此相處互動的時光與故事。
再說一次「回應式互動」的關鍵是-根據對方發起的行為做回應,遵循的是對方的行為模式,而非自己的文化習慣,可以比較深入的了解對方。
如果父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從「觀察」開始,但絕對不是只在一旁「看」,父母也能成為參與者,並用「回應式互動」的方法來練習。
我想,也將能寫出一篇篇非常真切且有所領悟發現的育兒日誌!
-----------------------------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7月16日第一場講題:如何讓孩子保有學習熱情?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