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存在生活的自主學習

文:薛安琪(台中共學團領隊)

這是沒水沒電的中區共學基地,中區暖暖蛇全體野地露營十日活動記錄:



離開便利的生活習慣以後,日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變成學問。

沒電,手機怎麼充電?有些人可以乾脆不用,也有些人有聯繫工作的必要,前來探班的親子共學夥伴紛紛帶來一顆又一顆的行動電源,「來吃點心喝冰咖啡!」、需不需要行動電源?」,在這一場團體任務中,這幾句話成為最貼心的招呼。

水資源不夠,每一滴水都珍貴,鍋碗瓢盆怎麼用怎麼洗才省水?什麼洗劑會傷害環境?手工皂就完全環保嗎?手工環保酵素可以使用在哪些用途?

洗滌,變成一門學問。

排洩無法沖水怎麼辦?廚餘如何處理?夥伴展開自主學習精神,實行乾溼分離,將糞便鋪上一層米糠,可以降低發臭也避免孳生蒼蠅。又有人學習「熱堆肥」,有人試著認識生物分解,有人觀察「黑水虻」吃糞便和廚餘。

我們想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是要想像和嚐試規劃兩年後、甚至二十年後,這片土地會是什麼模樣?這群人在這裡將會留下什麼樣的痕跡?

人的生活需求,如何與自然環境達到平衡共好,也大有學問。

米糠糞桶滿了,廢水槽快滿了,誰要倒?水快用完了,誰去補水?怎麼補?去哪裡補?

公共事務要如何分配?指派嗎?自主認領嗎?所謂的自主應該是什麼樣的展現?

民主,在這裡紮根。

大人們在這些過程的各種實踐,放下對於速度與效率的追求,不免有些心急焦慮,但,卻也細緻看見過往習慣簡化的細節,嚐試回復人事物的本來面貌。

而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中,也開始思考與學習。

「大人做了很多東西,我們也要做,我們要自己蓋一個小孩的秘密基地!大人都不要來,蓋好了再給你們看!」六歲的小男孩與我分享他們正在進行中的秘密計劃。

「聽起來很厲害耶!可不可以跟我說,你們打算怎麼蓋?」我問。

「我們要先除草,然後土坡太滑了,要堅固它。」男孩回答。

對他已經逐步具體的初步計劃感到驚豔,「那草要怎麼除啊?用手拔嗎?」

「用手拔太利了,我的手割傷了,妳看,」男孩展示他嚐試過的痕跡,「用鐮刀又太長了,這裡太窄不好拿,剛才撞到別人了。」

「噢噢,你換了一些方法試過了,那還可以怎麼辦?」

「我覺得,用剪刀剪就好了。」另一個男孩加入我們的討論。

「但是,剪刀可以剪的量太小了,這裡草這麼多,我覺得太慢,還是要鐮刀才好用。」第一位男孩又說明他選擇的考量。

「這樣啊,那還可以怎麼辦呢?」

「嗯⋯⋯」男孩們陷入思考。

「來吧?我來教你們使用鐮刀的方法,怎麼樣割草不會傷到自己和別人!」又另外一位爸爸,提出提議。

「好啊!!」男孩們紛紛跳起來,就地上起鐮刀課。

從生活需求開始出發,從環境共好開始思考,我們的存在式自主學習,在野營生活中進行著。




**延伸閱讀**

1. 《等待,時間種出獨一無二的花》,蔡芷芳(台中共學假日團領隊)

2. 《【泰平共學村】紅磚搭設火箭爐,孩子愛不釋手》,蔣昇佑(台北共學平日六團團員)


**最新實踐班訊息**

10/19-20 北區實踐班簡章報名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