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4個原因不要太在意手足搶玩具】(翻譯文章)


                                                        圖文:Alice Hsueh


4個原因不要太在意手足搶玩具(翻譯文章)
譯者:Alice Hsueh
我推薦你對手足糾紛做最小的干涉,如果年紀差異很大或年紀小的有可能會受傷,你可能要更多的監督。他們越能自己解決糾紛越好。家庭是生活跟衝突的縮小版。閉起眼睛。你關注越多批評越多,事情只會更困難,因為你讓你的孩子覺得內疚。內疚不是一個好顧問。不管你做甚麼,另一個孩子都會覺得不公平。" - Magda Gerber, Your Self-Confident Baby


對大人來說,可能沒有甚麼事情比看到大的孩子拿走小的孩子手上的玩具讓人覺得更不公平了。但是與其讓這個常見的手足行為激怒我們,兒童專家Magda Gerber鼓勵父母去接受與了解這些衝動,保持冷靜,並在我們腦袋中覆誦我們的長期家長目標。對大部分的我們,其中一個目標是讓孩子與我們以及手足有良好的關係。如果我們減少介入與提供孩子信任,我們比較容易達成這個目標。以下是為什麼:
1. 拿玩具是應該被了解的 (而孩子需要被了解)
拿玩具是可了解的,當我們考慮孩子(*老大)看到家長的注意移轉到另一個孩子(* 老二)的身上時,他感覺多麼難過跟害怕。這些感覺迫使孩子試著支配嬰兒來拿回掌控權。拿玩具是一個普遍孩子做而且無害的方式來拿回主導權。我們的孩子的想法可能是: "我從嬰兒手上拿一個兩個玩具有差嗎? 他把我原有的生活都拆了。" 當父母反應過大或評判這是一個"壞舉動",他們只加深了孩子的恐懼跟失落感,讓孩子試著搶奪更多的玩具或是做出更挑戰爸媽的舉動,包含攻擊。
Cathy的經驗:
當我對於我的孩子拿他弟弟的玩具放鬆時,他的攻擊行為減少了。
她形容她的經過:
我決定要插手越少越好,但我待在旁邊,因為我的3歲孩子可以對嬰兒很粗魯。所以除非嬰兒看我,我甚麼都不說或只說,"你原本有那個玩具現在是L有了。" 如果嬰兒試著去拿那個玩具,我說 "你想要拿回來。" 但只有在嬰兒試著表達時,我盡量不對嬰兒的感覺做假設。我試著保持低調跟不批判舉動,我只"旁白"發生了甚麼事。我的三歲孩子也很認真地在聽。
這個禮拜我每次都等到我覺得很不舒服。就當我正準備要介入時,我的三歲孩子決定開始給玩具,在嬰兒前面排了一整排! ! 這很難,但好美妙!
在這個方法之前,我的嬰兒總會看著我,因為他習慣我說,"規矩是不拿別人的玩具,請還回來。" 嬰兒連試著去拿、去感受的機會都沒有。最後總會在我的三歲孩子試著傷害小的孩子中結束,因為他覺得我靠邊站。
我建議Cathy做個微小的變更:
我建議你觀察更久一點。當寶寶伸手,我不會假設他想拿回玩具,我會說,"我看到你對你的哥哥伸手。"之類的。
2. 小孩對於遊戲跟大人有不同觀感
孩子,尤其是嬰兒,用新鮮的眼光看世界。他們對於遊戲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且他們可能要花幾年的時間學會如何與別的兒童一起玩超過一兩分鐘。我們提供他們試驗的機會以及信任來培育他們學習的機會,而且盡量不要干預,因為這會造成依賴以及阻礙他們的自信心(暗示他
們無法自己處理)。拿走與給是嬰兒跟兒童間最容易玩在一起的遊戲。
這樣想的時候,拿玩具就感覺沒那麼不公平跟過分。
我的教室的一個家長分享他的小孩與他九個月大的寶寶的遊戲。寶寶會舉起玩具給他姐姐看,姐姐會一把搶走,再還回去。他們會重覆很多次因為寶寶覺得很好笑,姐姐也開始笑。
3. 兩個孩子都需要我們站在他們那邊。
我們能提供孩子最好的協助是當他們的教練而不是裁判。是的,他們需要我們確認安全跟提供溫柔的提示,如 "....你最近常從B那邊拿走玩具... 有沒有一兩個你可以讓他拿的玩具呢?" Magda Gerber建議:
不要讓他們傷害彼此,但不要批判誰對誰錯。家長應該是同盟不是裁判。如果你介入,說,"你還能怎麼做?" 盡量讓他們自己提供答案。試著讓你的孩子想做一件事而不是被逼去做。
4. 當我們不批判,他們就開始分享。

Brettania的故事說:

我的3歲小孩拿到一個新卡車。這是新的,而且是他第一天拿到。他放在我們一般一起玩的地方然後離開了,而他的一歲弟弟開始玩。當哥哥回來時,他立刻走向弟弟說,"不要! 我不想你玩這個,"然後拿走。我沒有說話只是觀察。弟弟看起來有點難過跟咕噥著甚麼,但繼續看著哥哥玩 (我知道我在對的方向,當他們有困難時看對方而不是我)。過了一分鐘,哥哥把玩具給弟弟。



【4/25-4/26 大腳小腳台中親子共學團父母實踐班報名簡章】


【Promise for my dear children】親愛的孩子,你有我們的承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