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顏曉渝(桃園平日一團團員)
共學紀錄 — 2019.07.04(四)龍潭運動公園
十點半母子倆就出現在龍潭運動公園,孩子先是坐在椅子上吃掉那個他在公車上一直嚷著要吃的麵包,吃掉半個覺得飽了,才衝去溜滑梯玩。先記一下這件事,在公車上他提了兩三次要吃,但我實在不確定現在的公車上,到底能不能吃東西,所以拒絕,起初他只聽到我的「不確定」,後來我想想好像應該補充原因給他,就說了吃東西可能會掉屑屑,會弄髒,司機每天開完車都還要打掃,很辛苦啊!沒想到這娃兒居然自己補充:「就像這個(比前面座椅)弄髒也要擦」。了解過後,也就不再嚷嚷,直到下車走進公園。
我要時時記得,孩子需要充分的理由,他真的慢慢會懂。
近十一點,我們往親水池前進集合,孩子遠遠就聽到「叭噗」要求我買一支給他吃,一邊吃一邊看著水池裏面的孩子在玩,感覺他的心也一直被勾著,冰棒才吃了一半就塞給媽媽,一直學不會脫短袖上衣的他也越來越焦急,我趕緊出手幫忙,才脫好,一個箭步,方向明確地往池畔移動。看他緩慢地往池中間移動,像是在適應或感受環境,頭都不回頭看我一眼,滿眼睛都是其他孩子玩水的樣子,看了幾次,自己再偷偷模仿,像是大力踱腳踩水,像是快速在水中划來划去,像是爽快的潑水,接著他滿足又愉快的咯咯笑了。我真喜歡孩子這種好奇與學習的勁,這是大人如我身上,漸漸消失的東西。
兩、三個小時的期間,這孩子只有短暫的幾次會單純玩水,大部分不是在與其他孩子交涉玩具車,就是交涉成功後沉迷在玩具車的世界裡。我在池邊問他:「你喜歡玩水嗎?」他說:「喜歡。」我再問:「那你喜歡玩車子嗎?」他再次果斷的回答:「喜歡。」我說:「哇!那這邊可以玩水又可以玩車子,真的是太幸福了,對嗎?」一直在玩車子的他給了我一個神祕眼神,很短暫的笑一下,再嗯一聲,又回到他的車子世界裡面,我突然想到這個孩子從研究輪子,到研究車子,已經玩了三年,這熱情似乎怎樣也無法轉移、消滅,著實神奇。
一開始我在旁邊看著,看這孩子沒有與人起爭端,自己一個人默默玩著,當噴水池噴水時大家搶著靠近時,他也沒有擁上,好運(一個孩子的暱稱)媽媽說,我的兒子告訴她,他怕水弄到他的臉。當好運媽媽再鼓勵他過去一起玩的時候,我兒子說:「沒關係啦,我在這邊就可以啦。」原來從別人嘴裡可以再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我想,他不是那個真的總說不知道的人,很多事他不是真的不知道,不是真的不要,只是他有他的理由,也許只是在我面前習慣撒嬌、任性罷了。是吧?
不過到後來,我發現孩子在噴水池待著待著,居然也默默的往噴水口前進,這個噴水口有好多小朋友,他就直接往另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先是用手試探試探,再把腳伸過去感受感受,然後我看見他的笑容,聽見他的笑聲。孩子,原來你只是需要時間適應與了解,不需要其他人三催四請,不需要又哄又拐又騙,你的心自然會帶你前進。我突然想起學步時期是怎麼能走長長的路?不就是孩子心裡的渴望帶著他邁出一步又一步嗎?而我,牽著的手也僅只輔助功能,我怎麼就忘了呢……?
孩子在玩的時候,我慢慢有一搭沒一搭的和其他共學團家長閒聊,我發現這些媽媽們都有一種特質:心態輕鬆。為了讓孩子們能自由自在的發展學習,他們的底線幾乎都不會卡在洗澡、穿著、吃飯這類的事情上,像我會去執著,其實都是來自我自己身上的束縛與社會想像。為什麼一定要每天洗澡?為什麼要洗頭?為什麼一定要穿乾淨漂亮的衣服才出門?為什麼一定要飯菜吃光光?為什麼一定要在餐桌上才能吃飯?這些事情都是惹毛我的問題,所以我也思考一下,即使我一路走來嚴謹的要求這些,我有達成什麼嗎?總是兩敗俱傷,親子關係緊張,這樣有比較好嗎?我應該轉換我的心態,讓那些我所擔憂的後果自然發生,讓孩子自己去感受,而且那些後果絕對不應該是「媽媽會生氣、崩潰」。謹記。
順記一下,提早離開,上公車不到五分鐘就睡著,搭了快一小時的公車,下車後還繼續睡,在客運總站坐著等孩子醒來,覺得去共學很值得,一來,驅動我前往不同的地方;二來,孩子能體驗更多的事物;三來,我感覺對我和孩子雙方都有各自的學習。這都會是我們的滿滿回憶。
期待下一次。
======================
【延伸閱讀】
2015/02/02 Misaki Lin 給愛,就給了孩子力量
2015/12/19 楊鎮宇 共學
2013/12/14 陳怡伶 好好說話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