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同在

文、圖:黃婉茹(台東親子共學團助教)
離開泰平山上第4天了。
我回到娘家。
由於住公寓,加上我生病了,想睡覺,一直在提醒孩子小聲一些。
晚上睡前,妞妞有點開心的跟我說:
「媽咪,我一直在想那天晚上的事。」
『妳是說哪一天?』
「就是你煮了兩碗麵給我吃的那天晚上。那天我們在樹林前面玩馬車的遊戲…」

她說了一個長長的故事,那天他們發生的事。

她說她想起來覺得好快樂。跟朋友的互動,讓她覺得有些事又害羞又好玩又有趣。

「我覺得我好想念山上喔!我想回去!」她忽然大喊。
『真的啊,妳想念山上的什麼呢?』
「嗯………我想念山上的自由。」
『什麼樣的自由?』
「可以一直自己跑出去外面玩的自由、
跟朋友玩各種好玩的遊戲的自由、
跟朋友一起去柑仔店的自由、
用推車拼成馬車的自由、
用木頭烤蛇麵的自由、
經過很兇的狗的自由、
爬來爬去的自由…
雖然睡覺時窗戶開著,我很怕蛇會進來。」
『那也是一種自由吼,蛇的自由?』
「嗯,是沒錯,但還是不要進來比較好。我怕怕。」她笑著。
又講了一些山上的事,慢慢的,她就睡著了。
回來後,一直在想泰平這趟的意義是什麼。有很多感覺,是回到城市裡、回到家裡開始慢慢發酵的。


關於恐懼。
妞妞是個有點敏感的孩子,對環境很慢熱,對人也是。所以有時候,與她一起面對新的朋友、新的環境,我們倆都會辛苦一陣子。她的不自在帶來的反應,有時候會讓我誤認為有攻擊性、或是不明究理。
但事實上,後來再仔細探問,並不是這樣。
記得剛上山那晚,妞妞在下車後看見了一隻蟾蜍從她腳邊跳過,她嚇到哭著說她要回家了。絕對不要住在這。
那時是摸黑上山,整個學校一片漆黑,當然會害怕吧。可是我又很清楚我自己不想下山。
「濕濕的地方容易有蟾蜍啊,這裡剛剛下過大雨。我們台東的家也有很多蟾蜍喔!還好吧~~」
説到一半,覺得我又再否定她的感覺。決定我自己先不要說服了,她是那麼重視感覺的人,我讓她先感覺一下。讓她與朋友先待在車上,看等等會不會好些。
後來朋友陸續來了,她膽子比較大了。下了車,也跟我去看了每個房間,決定了睡覺地點。她開始越來越鬆。她怕蜘蛛,我告訴她蜘蛛會幫我們吃蚊子吃蟑螂。她怕昆蟲,我請他看看這些昆蟲的顏色。
接下來幾天,除了去廁所需要我陪,去辦公室上網需要我陪,其他地方她可以自行來去,也玩得非常盡興瘋狂。走山路也可以自己走完,甚至在大家都想回去的時候,她還想繼續走。看到昆蟲已經不再害怕,碰到蜘蛛會停下來欣賞牠織的網(泰平的蜘蛛網都大到好像可以把人黏上去XD)、以及上面的獵物。
很難想像那個第一天感到寸步難行的孩子,現在在回憶著山上的自由。
那晚我在日記本裡寫下我跟妞妞抵達時候的恐懼。我發現,我們剛來的恐懼與不適應的是「大自然」,但讓我們放下恐懼與不安的也是「大自然」。
當原本害怕的事,變成讓我們都感到安全的事,也許我們就已經「同在」了。
這道理,跟育兒的過程,也好像。


在山上亂跑,與在公寓裡亂跑,自然是有所不同的。在城市裡與朋友玩,與在山上與朋友玩,當然也不同。
可是,我回到山下這幾天,總覺得,真正的自由應該不只是因為山上的環境。而是因為「同在」。
我們與環境同在時,我們覺得自由。
我們與孩子同在時,我們覺得自由。
相反地,如果我們一直沒有同在,就覺得煩、不安、寸步難行。
山下有的是便利又充滿設計感的環境,但真正與人---尤其是孩子---「同在」的處所或設計,確實少之又少。甚至,希望與孩子同在的人,也少之又少。
而山上,沒什麼太多的設計,卻輕易的把每個人接住了。



======================

【延伸閱讀】

2019/7/3 蔡芷芳 用眼淚和崩潰挑戰自我

2019/4/13 蔡芷芳 跟自然在一起

2019/4/6 Melissa 跳脫舒適圈的基地經驗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08/10-11 大腳小腳桃園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2019/08/24-25 大腳小腳高屏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