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孩子間的分享,是因為他們想要(寶寶間的團隊合作)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1/09/baby-teamwork-sharing-because-they-want-to/

這一篇,很有意思。現代人,孩子生的少,因此幼年時期的同儕人際互動變得很少。如果都待在家裡,大人又通常會讓小孩,於是小孩也就沒有學習過如何處理衝突,也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互合作。

而 我們正在倡導的親子共學正是要提供家長們這樣一個環境,讓父母學習以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放手讓孩子們透過探索,自主學習。許許多多的道 德觀念,其實都是教不來的,包括分享。而根據 Magda Gerber,一位幼兒教養專家,這樣帶大的小孩,更懂得如何融入群體,更懂的如何跟大家玩在一起。

譯文:
只要我 們在寶寶們一起玩的時候站在一邊,不干涉,讓他們真實的去互動,我們就可以遇(預)見驚奇。多年一來,身為一位母親和親職教師,我已經習慣於要求自己扮演 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對於孩子『應該怎麼玩』,我努力保持開放的心胸,在孩子間的互動過程中,盡量降低干涉的程度(只有在孩子可能傷害對方的情況下才會出 手)。而我這樣做所得到的回報是驚人的,無數個前所未有,深具啟發性的時刻。然而這部影片中所紀錄的,卻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這樣的互動,整個把我給嚇到 了。


從嬰兒時期開始,兩個寶寶之間偶而會出現人際之間的連結—玩在『一起』... 一會兒,通常他們都是獨自玩,或是兩個在一起但各自玩各自的。這樣的情況到了快接近三歲的時候會越來越明顯(我們的課程通常在孩子兩歲半到三歲時結束)。 『一起』玩的概念也許是從探索另一個寶寶的臉,頭髮,或身體開始,然後進展到相互給予或者/以及拿取對方玩具,模仿對方的行為動作,或是隨興發生的追逐遊 戲。我甚少看見嬰幼兒會以相互合作的方式一起玩—例如一起堆積木,或者一起玩拼圖遊戲。這類的遊戲比較容易在更大的孩子身上看到,而且通常只會維持一兩分 鐘。

因此,當我發現這兩個一歲的娃兒(!)能夠心平靜氣,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玩在一起,而且還維持了好久,我興奮地拿起手上 的相機,紀錄這難得的一刻。這兩個小傢伙在一起玩了整整7分鐘(不過我只擷取其中比較精彩的部份,因此影片只剩1分半鐘)。光是回想起這個畫面,我的心中 就充滿了希望。

(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mCOJ-95VO9k&feature=player_embedded

團隊合作式的玩耍是可能發生的,如果我們可以...
信任 孩子們有能力自主玩遊戲,並且可以自由的發生互動。大人不應該碎念孩子們應該要一起玩(或者甚至告訴他們應該怎麼玩),不要堅持孩子們必須要『分享』,要 『好好的』玩,『輪流』玩,或是『把玩具還回去』。父母應該做的是,站到一邊去,聚精會神的觀察,只有當孩子可能會傷害對方時才出手干涉。允許孩子自己去 解決一些小小的衝突(像是爭奪玩具等等)。

以身作則,示範溫柔與耐心 當我們需要出手干涉時,切記不能以責罵,憤怒回應,也不需要急著接把孩子帶開。
(示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w06Ha_z5l8

可能的話,提供孩子一個熟悉的玩樂環境,給他們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像是同樣的地方,同樣一群人,同樣的遊戲規則,固定的時間等等)(*我們的親子共學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

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遊樂空間 讓孩子覺得可以放心自在的玩樂,不會因為安全顧慮而被中斷遊戲。

將嬰幼兒視為完整的人來對待 – 無論是對孩子說話或是其他互動,都應該將孩子視為一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世界公民。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同理心和慷慨的行為。

『被尊重和以內在引導的方式教養長大的孩子,多數在群體中都很能跟其他人一起玩,大部份的時間都很溫和,每個在她的計畫中帶出來的孩子都是這樣』–Magda Gerber

『當 大人想到小孩時,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很簡單的事實:童年的生活不是在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童年生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並不是在為生命做準備;孩子就是生 命的一部分... 我們都忘了,如果我們曾經知道的話,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是社會中積極參與與付出的一份子。童年時期並不是把人塑造成一個人的時期,好像那樣被塑造 過的人才能過生活;孩子就是一個正在過生活的人。』–T. Ripaldi 教授

『當我們逼迫孩子分享,那就已經不是分享了。』- Gerb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