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9 個不要扶孩子走路的原因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1/03/9-reasons-not-to-walk-babies/


此篇我選擇不逐字翻譯。

孩子剛開始在學走路的時候,常會看到父母牽著孩子走來走去。對於大人小孩來說,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是嗎?會有甚麼問題嗎?為甚麼不建議父母這樣做?我還蠻能認同作者的說法的,大家可以一起來想想看:

1. 身體的智慧
只 有寶寶自己知道她的關節應該如何運動。關於肌肉活動發展,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學的。畢竟是孩子自己的身體,只有他們自己最知道。牽著孩子的手,幫助他們四處 走動,幫助他們起立坐下,這些行為反而阻礙了他們發展與生俱來的平衡感,感受脊椎,並且判斷自己哪些可以做,哪些自己不能做的能力。最好還是信任寶寶,相 信當他們準備好了,自然就能夠走路了,這樣也能夠鼓勵孩子對自己生理與心理加以覺察。


2. 安全性
自我覺察 力與安全息息相關。幫助孩子走路會讓他們的自我覺察力降低,讓他們對於平衡感與自我能力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危險的發生。讓孩子用他 們自己的方式去移動,去發展,他們才能有一套屬於自己身體的認識,這樣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安全的。他們內在會對平衡感有更加了解,也能夠在移動之前仔細的計 算衡量,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孩子在移動的時候會更加小心。197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孩子的動作有良好的協調,也很謹慎小心,步步為營。研究也指出, 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適當的年齡發展出相對硬的技巧。

3. 習慣的養成與依賴
一旦幫助過孩子走路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他們會想要重複這樣的活動。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大人來做身體平衡的習慣,孩子可能會比大人還要更喜歡這樣的活動,畢竟幼兒非常喜歡重複性的活動。

4. 會造成大人的背痛

5.阻礙獨立玩樂的機會
幫助孩子走路也會讓寶寶對大人產生不必要的依賴,尤其是需要大人的陪伴才能玩樂。因為習慣了要大人的幫助才能重複進行某些活動會減少孩子自主發展肌肉活動技巧,或是其他有創意,自我探索性的活動機會。

6. 約束與限制
雖 然我們可能相信幫助孩子走路是在幫助他自由的移動,但事實上我們卻是在限制他們,包括支撐著他們站起或坐下也是。寶寶需要不斷的練習來學會自由移動的技 巧。因此最好還是以鼓勵的方式,信任他們自己內在的引導。只有寶寶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也只有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7. 失去過渡性動作的發展
研究顯示,孩子一旦無法自由地活動,就無法長時間的反覆練習過渡性的姿勢與動作。這些過渡性的姿勢與動作,根據作者的觀察,是一個孩子是否能夠自主發展的重要關鍵。
過渡性的姿勢與動作是重要的基礎建設,每個動作與姿勢對於孩子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價值與目的。當我們巧妙地助孩子一臂之力去坐或走時,我們相信自己是在幫助他們,但卻可能讓孩子失去體驗一個更健康的發展過程的機會,包括各種自然發展肌肉力量的姿勢與動作。

8.信任+熟練=自信
允 許孩子主導自己的發展是對孩子最基本的信任。當寶寶感受到我們的信任,被允許去體驗適當的,自我選擇的掙扎時,最後所得到的是一種屬於自己的獨立成就(像 是學會走路),自信也因此產生。孩子的感受應該是『哇~你看,我會這樣做耶!』,而不是『現在我終於可以不需要爸爸牽手走路了』。

9. 我是足夠的
在我們進行約會的年紀,每個人都想知道我們甚麼時候會結婚。而在結婚之後,就變成了甚麼時候要有小孩。然後是,寶寶甚麼時候會笑?會坐?會走路?會說話?甚麼時候要有第二個孩子?(*看吧,美國人也一樣喔)為甚麼我們那麼難以滿足,好好的欣賞享受目前手上所有的?
寶寶唯一需要知道的自己被欣賞,被喜歡,被愛,因為自己能夠在那個年紀能夠做出那個年紀該做的事情。一般來說,孩子不需要我們的幫助來學習基本的能力,像是 坐下,站起,或是走路。我們的介入只會讓他們原來該有的程序弄亂,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會中斷他們的活動。孩子真的不太需要我們的幫助來發展這些行為。『如果 嬰兒準備好了要做甚麼事情,他們自己就會去做。事實上,當他們準備好了,他們就會覺得非要做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