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桃園平日三團領隊 Diane(兩個孩子,姊姊姵希5y6m,弟弟宥辰3y4m)
自從放完新年假期後,這幾次共學,我時常會被宥辰拉走,被拉走的當下,我心裡有股阿雜,那個感覺大概就是,無法按照我的自由意志行事的煩躁感。很多時候,僅僅是閃過的念頭,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思考軌道與孩子之間互相碰撞了。但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慢慢深究。
於是,這樣的碰撞開始摩擦出一種互動模式,偶爾大爆炸,偶爾小擦撞。內心一直驅使我的,是我自己對於「領隊」這個角色的設定、對於自己應該做到哪些事的自我要求。一次又一次,在共學現場,我有自己心裡預設的應完成事項或是想要開啟的團體討論,但是時常被宥辰中斷,甚至是完全無法去做。
面對這樣的中斷,我在心裡提醒自己:先陪小孩玩,陪夠了他才能自己去玩。
然後試著讓自己放下焦躁,先專心跟孩子在一起,一次做一件事就好。
星期一共學,姵希跟宥辰兩人無縫接軌,輪流過來找我討抱,抱完了一個換另一個。中間甚至還有兩人同時討抱的情形。剛開始我只是跟大家閒聊,抱到後面幾輪,宥辰在我身上會一直玩我的衣服、用我的身體,我開始覺得煩躁。差不多被打斷第四次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到臨界點了,忍不住碎嘴抱怨說「我已經一直抱一直抱,抱了半個多小時了!到底是怎樣?到底是有發生甚麼事需要一直抱?」
宥辰沒有正面回應,而是跟我說他要去車上,他要看手機,他要回家。
在臨界點狀態的我,整個呈現用膝反射在跟孩子互動,開始跟宥辰說理,解釋我們現在不會回家、不會去車上,到底要甚麼請直接說!
這種說法宥辰自然不會接受,所以他開啟了鬼打牆模式,不間斷連續放送:「馬迷我想去車上了」我口氣很差的跟宥辰說:「我現在就是不會去車上!不!可!能!」講完後我轉身往另一邊沒甚麼人的花圃移動。
坐在花圃圍欄上,宥辰也跟過來坐在我旁邊,這時我心裡還是有一股怒氣,熱熱的、痛痛的,卡在胸口。
我口氣很不好的問宥辰要去車上幹嘛?宥辰說他會冷。聽到這裡我更怒了!連珠炮的說出:
「明明就有幫你把外套帶下車,會冷就把外套穿起來啊!為什麼是吵著要回家?!其他時候要回家當然可以隨時回家,但我是來工作的,我不想也沒有辦法說走就走。你想要甚麼可以說出來,然後我們來討論可以怎麼辦,可是你根本不願意討論啊!不管我怎麼說,你就是只堅持要回家,你根本就沒在聽我講出來的話!」罵完了這一串,宥辰沒有說話,又過了一下,他自己跑去對面的椅子玩。
而我的腦袋也沒閒著,一邊檢視著自己平日在生活裡,到底是哪裡還陪不夠?是不是我拒絕他的時候比答應他的時候還要多?同時回想起我剛剛好像把他當成敵人、視為一種阻礙的氣著,氣他的霸道、氣他干擾我、氣他不讓我做我想做的事,又覺得自己很不可思議,我是真的對孩子有愛嗎?還是我只想要他們別煩我?那我到底把小孩當甚麼?
姵希走過來後坐在我的左邊,問我怎麼了?這時宥辰突然跑回來,拉著我的手說:「馬迷我想上車了~」我又把剛剛的話再說一次,這次還是有點氣沖沖,但我說得更清楚與明確了些,姵希聽完,「哦」了一聲,沒有多說甚麼。倒是我自己感覺一股情緒上來,開始掉眼淚,委屈啊、啊雜啊、自我檢討啊,通通都冒出來了。
兩小就這樣坐在我旁邊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姵希突然揪宥辰去對面的長椅,兩人玩了起來。
看著他們玩,我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關注我怎麼了,在心裡跟自己對話著。
當我指責宥辰不肯討論的時候,我自己真的有真心開放要與他討論嗎?還是我其實也不想跟他討論?
為什麼會這麼急著要帶團體討論?是因為一直沒有開始新一輪的讀書會嗎?沒有討論或是沒有讀書會,會怎樣嗎?我在擔心甚麼?嗯…好像是擔心團員會覺得來共學也沒在幹嘛。為了這個擔心,而沒有認真回應孩子的需求,就有比較好嗎?如果我一直提醒團員要好好跟孩子說話、去客觀的理解孩子,我卻因此而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旁,沒有好好說話,也沒有去理解他們,那豈不是在自打嘴巴嗎?我的這個擔心,是否也表示了我不願意信任團員們?這樣是否離共學的精神越來越遠?我是否還是很在意他人對我身為領隊的評價?
越想越深,越想越鬆,我看到自己身為新手領隊的菜、看到自己的自我要求來自於擔心他人的評價、看到自己還是用「工作」來認知「共學團領隊」,而不是用「身份」來定位,無形之中也給了自己很多的框架。更在自己身上看到了,過往教育留下來的遺毒,顯然排毒還需要很多時間呀。
看清自己深層的擔憂之後,我知道,重點不是在於「共學的時候」,而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我用怎麼樣的眼光在看待宥辰、用怎麼樣的方式在和他對話,那才是改變我們互動的真實起點。
於是,這樣的碰撞開始摩擦出一種互動模式,偶爾大爆炸,偶爾小擦撞。內心一直驅使我的,是我自己對於「領隊」這個角色的設定、對於自己應該做到哪些事的自我要求。一次又一次,在共學現場,我有自己心裡預設的應完成事項或是想要開啟的團體討論,但是時常被宥辰中斷,甚至是完全無法去做。
面對這樣的中斷,我在心裡提醒自己:先陪小孩玩,陪夠了他才能自己去玩。
然後試著讓自己放下焦躁,先專心跟孩子在一起,一次做一件事就好。
星期一共學,姵希跟宥辰兩人無縫接軌,輪流過來找我討抱,抱完了一個換另一個。中間甚至還有兩人同時討抱的情形。剛開始我只是跟大家閒聊,抱到後面幾輪,宥辰在我身上會一直玩我的衣服、用我的身體,我開始覺得煩躁。差不多被打斷第四次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到臨界點了,忍不住碎嘴抱怨說「我已經一直抱一直抱,抱了半個多小時了!到底是怎樣?到底是有發生甚麼事需要一直抱?」
宥辰沒有正面回應,而是跟我說他要去車上,他要看手機,他要回家。
在臨界點狀態的我,整個呈現用膝反射在跟孩子互動,開始跟宥辰說理,解釋我們現在不會回家、不會去車上,到底要甚麼請直接說!
這種說法宥辰自然不會接受,所以他開啟了鬼打牆模式,不間斷連續放送:「馬迷我想去車上了」我口氣很差的跟宥辰說:「我現在就是不會去車上!不!可!能!」講完後我轉身往另一邊沒甚麼人的花圃移動。
坐在花圃圍欄上,宥辰也跟過來坐在我旁邊,這時我心裡還是有一股怒氣,熱熱的、痛痛的,卡在胸口。
我口氣很不好的問宥辰要去車上幹嘛?宥辰說他會冷。聽到這裡我更怒了!連珠炮的說出:
「明明就有幫你把外套帶下車,會冷就把外套穿起來啊!為什麼是吵著要回家?!其他時候要回家當然可以隨時回家,但我是來工作的,我不想也沒有辦法說走就走。你想要甚麼可以說出來,然後我們來討論可以怎麼辦,可是你根本不願意討論啊!不管我怎麼說,你就是只堅持要回家,你根本就沒在聽我講出來的話!」罵完了這一串,宥辰沒有說話,又過了一下,他自己跑去對面的椅子玩。
而我的腦袋也沒閒著,一邊檢視著自己平日在生活裡,到底是哪裡還陪不夠?是不是我拒絕他的時候比答應他的時候還要多?同時回想起我剛剛好像把他當成敵人、視為一種阻礙的氣著,氣他的霸道、氣他干擾我、氣他不讓我做我想做的事,又覺得自己很不可思議,我是真的對孩子有愛嗎?還是我只想要他們別煩我?那我到底把小孩當甚麼?
姵希走過來後坐在我的左邊,問我怎麼了?這時宥辰突然跑回來,拉著我的手說:「馬迷我想上車了~」我又把剛剛的話再說一次,這次還是有點氣沖沖,但我說得更清楚與明確了些,姵希聽完,「哦」了一聲,沒有多說甚麼。倒是我自己感覺一股情緒上來,開始掉眼淚,委屈啊、啊雜啊、自我檢討啊,通通都冒出來了。
兩小就這樣坐在我旁邊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姵希突然揪宥辰去對面的長椅,兩人玩了起來。
看著他們玩,我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關注我怎麼了,在心裡跟自己對話著。
當我指責宥辰不肯討論的時候,我自己真的有真心開放要與他討論嗎?還是我其實也不想跟他討論?
為什麼會這麼急著要帶團體討論?是因為一直沒有開始新一輪的讀書會嗎?沒有討論或是沒有讀書會,會怎樣嗎?我在擔心甚麼?嗯…好像是擔心團員會覺得來共學也沒在幹嘛。為了這個擔心,而沒有認真回應孩子的需求,就有比較好嗎?如果我一直提醒團員要好好跟孩子說話、去客觀的理解孩子,我卻因此而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旁,沒有好好說話,也沒有去理解他們,那豈不是在自打嘴巴嗎?我的這個擔心,是否也表示了我不願意信任團員們?這樣是否離共學的精神越來越遠?我是否還是很在意他人對我身為領隊的評價?
越想越深,越想越鬆,我看到自己身為新手領隊的菜、看到自己的自我要求來自於擔心他人的評價、看到自己還是用「工作」來認知「共學團領隊」,而不是用「身份」來定位,無形之中也給了自己很多的框架。更在自己身上看到了,過往教育留下來的遺毒,顯然排毒還需要很多時間呀。
看清自己深層的擔憂之後,我知道,重點不是在於「共學的時候」,而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我用怎麼樣的眼光在看待宥辰、用怎麼樣的方式在和他對話,那才是改變我們互動的真實起點。
======================
【延伸閱讀】
2017/10/23 楊鎮宇 日常情境
2017/11/26 薛安琪 日常共學之日常對話
2019/04/01 蔡岱伶 回嘉共學 真好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5/23-24 大台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異動說明:
原訂2020/5/9-10桃園家庭教育實踐班因武漢疫情,確定延後至2020/6/13-14。
(屆時如仍有疫情考量,將以網路線上方式上課)
2020/5/23-24 大台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異動說明:
原訂2020/5/9-10桃園家庭教育實踐班因武漢疫情,確定延後至2020/6/13-14。
(屆時如仍有疫情考量,將以網路線上方式上課)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