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只打國家疫苗,不打國家幼苗

圖、文: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台中 薛安琪


我在親子共學七年多,觀察了許多家庭,讀了一點點書,得到一個粗淺的心得:「家庭的衝突,往往來自界線的模糊」。

礙於篇幅,在此大略整理一下,簡單舉例:

#情緒的界線 
例如:你不要惹我生氣喔、你要為我的生氣負責
例如:小孩心情不好就是小孩自己的問題、小孩子哪有什麼好生氣的、你再這樣我就不要理你喔?(奇怪耶!所以生氣到底是誰的問題啊?)

#空間的界線 
例如:哪裡是工作區域、哪裡是休息放鬆的區域、哪裡是誰想要怎麼使用就怎麼使用的區域?
例如:哪裡是專屬小孩可以盡情揮灑創意再學習收拾善後的遊戲區域?

#時間的界線 
什麼時候是工作時間、什麼時候是家務時間、什麼時候是休息放鬆時間?
什麼時候是以小孩為主、讓小孩決定主導活動方式的時間?

#事物的界線 
家務怎麼分配、育兒如何合作、誰來做、照誰的標準來做?
東西是誰的?玩具是誰的?誰決定的?如何協商?

#權力的界線 
誰來決定界線、界線能不能具有彈性協商空間?
小孩有沒有參與協商的權力?


這些界線都是需要大人先釐清思考,花上漫長的時間來練習,方能建立,有些甚至是礙於資源不足,現階段根本無法劃分出來,於是只能尋求其他替代解決辦法。
(例如空間不足、暫時也不可能換房子)

在疫情爆發以前,許多家庭倚賴「學校」或「工作」來分割一段時間,藉以降低家內的衝突,然而,隨著疫情改變我們的生活,配合「停學不停課」的政策,這段時間區隔被打破了,孩子們帶著課程回家進行,界線的模糊再次受到挑戰,衝突也重返家中。

大人可能還在忙著遠端處理工作事務,或許一整天要煮上三四五六餐,一下這個吃太多一下那個吃太少,待會還有小孩的線上課程需要協助進行,體力和好奇心彷彿無窮無盡,一下子玩得亂七八糟,一下子又大打出手⋯⋯,看著每日確診人數跟著心情起伏,不確定這樣的生活還要維持多久才能解除?

疫情確實對我們造成衝擊、帶來壓力,但,小孩原有的生活步調不也是受到影響,內在的衝擊說不定並不比大人輕鬆。
(不能出去玩、到哪裡都一定要戴著悶熱的口罩)(而且戴口罩就不能挖鼻屎了很不方便)(這句是我兒子說的)

疫情當下,大人小孩都在重新摸索生活節奏的適應過程,每個人都不好受,心煩意亂是在所難免,不過,別忘了,這些並不是「小孩的錯」。
(要怪就怪中國把病毒傳染給全世界好了)(這句是我薛安琪說的)

去整理一個小空間,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去吃點可以讓自己開心的食物,去讀一本書,追個劇,去做個伸展,放鬆緊繃的身體⋯。

就是,別打小孩。別打小孩。別打小孩。

大人打小孩,跟小孩之間打打架,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無論下手是輕是重,都是侵犯身體界線與權力界線的行為,恰恰好,跟你試圖建立界線,徹底背道而馳。

.

最後說個小故事,十年前剛結婚就搬進公婆家,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不同,對當地地理環境也不熟悉,衝擊很大。當年許多朋友好心建議我,都勸我別把公婆的評價放在心上。如今回想起來,方能理解,那是一種界線的劃分確立。

面對婆媳關係這種衝擊與衝突,可想而知,當然不會有人提議「就是要打下去」這種解決方案。

然而,換個情境,換個對象,「打小孩」卻是可以公開討論兵器與操作方式的。

再換位思考一下,倘若是你的配偶,公開發文討論該怎麼打你一頓,用什麼打才能輕鬆不費力又不會留下傷口⋯⋯試問你會怎麼想?

如此對比,能不能讓你稍微體會「兒童」在這個社會上的處境?

.

【只打國家疫苗,不打國家幼苗!】

防疫期間,讓我們一起只打國家疫苗,不打國家幼苗
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沒有要你打小孩!

#不打不罵不恐嚇不威脅不利誘
真的想打小孩請私訊小歐盟,我們願意陪你聊聊。
一起換上大頭貼,呵護我們的未來

深色1版:
www.facebook.com/profilepicframes/?selected_overlay_id=304267817903835

深色2版:
www.facebook.com/profilepicframes/?selected_overlay_id=753014602056770

淺色1版:
www.facebook.com/profilepicframes/?selected_overlay_id=205267968078602

淺色2版:
www.facebook.com/profilepicframes/?selected_overlay_id=2927851470773059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送擁抱愛食物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