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為什麽小孩總是不收玩具?你知道小孩是種秩序感很強的生物嗎?


 作者:Eva(大腳小腳共學團_新竹)


如果家有幼兒,你一定可以理解小孩一天的活動下來之後,家裡會變得寸步難行是什麽樣子。大人對空間失控的無奈,會很容易造成親子衝突。像我對自己的觀察就是,當最近壓力大的時候,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第一件事就是會找自己最不擅長的空間整理,然後小孩就會莫名其妙被掃到颱風尾。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種種原因,總之收玩具這件事常常衝上親子衝突事件的排行榜,前三的位置一定有它。

在堅持不打不駡不威脅不利有的教育環境裏,有衝突,我們勢必就得去面對!

在以往的討論中,比較多從對孩子自主權的角度出發。我們會重新去思考空間是誰的,由誰決定,那理論上當然孩子應該也是有決定權,使用權,髒亂就變成家庭的課題,家庭成員共同去討論,如何建立一個所有成員都接受的空間秩序。民主是家庭這個小社會結構運作的重要前提。

以上比較著重在討論收玩具(空間秩序)這件事該由誰決定。

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大人也時常會有對空間的需求,而且常常和孩子的需求在角力,比較多還是面臨著大人小孩雙方不得不犧牲一方的結局。

小孩常常有大人認為奇怪不解的要求,比如各種鍋蓋和鍋子的配對,比如娃娃一定要躺在某個奇怪的角落不許拿起來,比如你剛收好一箱玩具但是小孩堅持某個東西不能在裡面所以全部灑出來,我們不想要用既有的模式和習慣去壓迫到孩子,但很多時候就是捏著大腿强忍。似乎就如柯扎克所説,大人和小孩的需求常常不同,這就是個悲劇啊~XDD

雖然我們的確也在共學的群組中看到大家PO的各種幼兒大戰現場中彼此找到療愈的力量。但是這次團内在《童年的秘密》讀書會中討論的【秩序】這一章節,仿佛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在書中蒙特梭利認為,秩序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刺激,一種主動的召喚。兒童有著很强的秩序本能。兒童不只是認識物體,他的秩序感,其實是來自它對物體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以及這些關係裏的邏輯。

對,沒錯我認為是邏輯,這個東西兒童天生就有。只不過它和大人世界的邏輯不一樣,所以我們才認爲孩子的舉動荒謬。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躲貓貓的游戲,我們通常認爲孩子覺得躲貓貓好玩的點在於那個突然找到的驚喜和刺激。可是幼兒在玩躲貓貓,很多時候只是把自己藏在同一個地方,并且他們理解的游戲有趣的是:在這個地方被找到。 

而不僅僅是被找到的刺激感。我突然記起來,有一次小孩和外婆躲貓貓,前面她躲在窗簾後面,小孩好開心每次都能在窗簾後面找到她。但是不知道第幾回合,外婆換了位置,躲在了門後。雖然沒有讓小孩找很久,但是小孩生氣的對著外婆說:你太壞了。然後不玩了。對她來説那個最有趣的環節消失了。

蒙特梭利說,有些教具游戲的設計,往往會漏掉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和秩序,只是簡單的將東西聚集在一起。如果人只認識物體,卻不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他就會處在一片混亂之中,找不到出路。正是在兒童期,人開始建立思維,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辨別方向,適應環境,引導自己前進。人類的智慧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建立在兒童敏感期營造的基礎之上。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時孩子會很自主的表達他要什麽,不要什麽,也很希望事情按照他期望的順序發展。最經典的就是麵包沒問過千萬不要先撕兩半,也不要隨便在他的飯碗裏加東西,做下一步舉動前先告知,先問過小孩,通常可以避免掉一些崩潰事件。這些都是小孩秩序敏感期常發生的事。

有夥伴就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小孩的内在秩序感是天生就有的,大自然的恩賜,那為什麽收玩具這麽困難?請他把東西放回原處不是剛好很有秩序嗎?

對小孩很有秩序感,但并不是大人理解的秩序。

在小孩建立的事物之間的關聯裡面,他并沒有將這個物品擺放的地方是在這個位置這件事納入自己的秩序中。

這就又遇到一個問題是,到底秩序,或者説物品之間的關聯是怎麽來的?

有夥伴回應說,是經驗而來的。

孩子看世界的視角和大人不一樣,他平時觀察到的東西也和我們不一樣,所以理解的物品之間的連接自然不同。像有一位夥伴分享說,小孩每天都會做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繪本都從書櫃裡搬到地板上一本一本的攤開鋪好。

這個例子裏,就很明顯的説明了,小孩的秩序其實是認爲書本應該放在地上擺開來,而大人認為的秩序是繪本應該被擺放在書櫃裡。

大人並沒有阻止孩子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和猜測,他是有什麽樣的經驗讓他建構了這樣的關聯性。

有夥伴猜說可能是希望媽媽講繪本,有夥伴說,可能是孩子非常想看到書的封面。種種都有可能,接下來就是去實際驗證我們的每一個猜測,當我們能理解孩子爲何這樣做,就做到了拆解這一步,接下來就是陪伴孩子建立新的關聯性,並陪他建構繪本住在書櫃裡這個關聯性。

觀察——猜測——驗證——理解——陪伴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的是要理解小孩的內在秩序,追根溯源去拆解他為何會建立事物之間的邏輯連結,再來嘗試拓展孩子的經驗,建立新的邏輯關聯。

延伸我們有討論既然兒童天生就有秩序敏感期,在我們成長的階段,是否這個敏感期就被外在的秩序和干擾給弄壞了呢?

像回到空間整理這件事,我們時常只是把東西掃乾净,到自己看不見的地方,但更多的只是有了整潔的觀感,可是物品之間的存放並不符合自己的内在秩序,於是就是整理完很快又陷入混亂。

而坊間很多整理術的分享,都是有分享收納技巧,卻並沒有辦法幫助人去重新建構他的内在秩序,所以也只能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階段。

看著我凌亂的桌面,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最後來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結尾好了,也祝福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内在秩序:

兒童為完成人生第一步,即從一無所知到掌握基本原則付出了極大努力。兒童是如此接近生活的前沿,他為行動而行動。他就是這樣去創造,不爲人所知,也無法回憶。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囉!https://reurl.cc/DgpXy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