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琳懿(台北共學平日二團成員)
「我想要什麼樣的公園?」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更沒想過,有一天,公園的設計與產生,會有人願意蹲下來問孩子,「你喜歡什麼?」「這樣好玩嗎?」「還有哪裡不夠好玩?」
參加「台北城市散步」活動,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的媽媽們先從《街道是大家的》這本繪本開始講起。一百年前的委內瑞拉發生的真實故事,一群孩子們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帶著自己的想法上市政廳與權利者對話、說服身旁的大人,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直不肯放棄,最後,他們終於為自己爭取了遊戲場。
街道是「大家」的,公園是「大家」的,不是「他們」的。
媽媽們還談了鞦韆,談了大面積滑梯,談了好多好多。這些遊具都與孩子的發展密切相關,例如鞦韆的擺盪會刺激孩子的前庭覺,發展視知覺,練習小手肌肉的抓握力,利用身體腰背臀肌肉的平衡來控制擺盪…我們平常只看到小孩在「玩」盪鞦韆,其實他們都在「發展」自己,練習「控制自己的身體」,這麼重要的能力發展,居然被擺在「練習排隊練習忍耐練習輪流」的後面,孩子們其實是被大人的便利性所犧牲了。
更驚人的是,我得知一個數據,有三十萬兒童的台北市,居然只有三十組鞦韆,我簡直不能相信這個數據,忍不住一唸再唸。這背後的真實邏輯,就是我們一點都不在乎兒童,不在乎他們的需求,不在乎他們的權利。
聽過特公盟媽媽的介紹後,在二二八公園看著孩子們在重新啟用的兒童遊戲區玩耍,我突然有了不一樣的眼光。
我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寬面的磨石子溜滑梯上,用側的用趴的用躺的各種姿勢溜下,那個過程中他們對自己身體掌控能力的自信;也看到孩子利用各種素材例如塑膠袋帽子圍巾,甚至是水,加快下溜速度增加刺激感。
孩子們是如此的充滿創意,充滿冒險與實驗能力。
我還看到在溜滑梯的樓梯中間新裝設的攀爬繩架,對六歲的小孩來說太簡單了乾脆在繩子上走,但是對兩三歲的小孩,卻是一個新的挑戰於是小手小腳併用,小屁股左搖右擺的一格一格努力往上爬。
磨石子溜滑梯的下方變成了孩子的秘密基地;沙坑讓孩子們群聚社交,一起挖地洞蓋城堡還設計渠道;有的孩子自己玩,有的找伴玩,這裡一小坨、那裡一小坨,放眼望去遊戲區裡到處都是小孩,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在玩,認真,愉悅的玩著。
我有一個感覺,這些在遊戲區裡的滿足笑臉,匯集成一股很巨大的能量,往天上穿然後擴散出去:
「這對我們很重要。這對我們很重要。玩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
我好感謝這群努力不懈,不屈不撓,從公部門到民眾聲音甚至孩子們的意見全部接收然後凝聚成共識,帶著渺小卻偉大的期待一步一步往前走的爸爸媽媽們。你們超棒的!新的二二八公園遊戲區超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