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強忍,而是懂了
文/圖:薛安琪(台中共學平日團成員)
因為我的某些心理障礙(害怕弄得一團混亂),水彩買了一兩年遲遲不敢拆封,女兒咪咪(4Y)直到前幾天才開啟水彩初體驗。她已經要求好幾次了,我終於鼓起勇氣、備妥用具,她也開開心心的關上電視,一起開始畫畫。
起初咪咪無法掌握,畫不好,本來開口要我幫她畫,看我畫好以後,她還是很不高興,突然放下畫筆,轉頭離開,走進客廳開電視,坐下來看電視。
這時候我還沒有察覺,為了兼顧廚房裡的家事,我讓他們在廚房旁邊畫,而我一邊做事情、一邊陪著一起畫圖,又要顧著安頓汪汪(2Y)不要畫到失控,沒有辦法馬上看懂,當下的反應是先爆怒。
這孩子!怎麼又分心了!又是三分鐘熱度!
「劉咪咪!妳又不畫了是不是!畫一畫又丟著就跑了是不是!」
咪咪抖了一下,怯懦的回答:[沒有,我還想要畫啊... 」
她恐懼的樣子剎時戳中了我,一下子把我打醒。糟糕,破功,我又在怒吼了,快點冷靜下來,控制一下自己。
可是,該怎麼冷靜?
啊,先試著回想一下,在轉頭離開以前,她怎麼了?
啊,她說她畫不好,她挫折了。
啊,對了,我怎麼可以忘了呢?
她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很高的標準,很多事情都期待自己應該要可以做的跟媽媽一樣才好,但是小小的身體還沒有辦法馬上達成。
啊,原來不是分心,而是挫折。她需要處理自己的挫折感,應該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待情緒緩和下來,能量存飽,才能繼續挑戰。
啊,我錯了,我又犯了一個常常發生的錯誤,馬上解讀、評價孩子的行為,沒有看清楚裡面在想什麼、發生了什麼。我錯了!我忙著其他事情,是我分心了,我太心急了。
「咪咪,對不起,我好兇,而且我一兇完馬上就後悔了,我不應該這樣,我發現根本就誤會妳了。
妳看到媽媽畫的花,妳也想要,卻畫不出來,所以妳很挫折,是嗎?」
[嗯,我好生氣自己。」
「是,好,我現在懂了,妳不是丟著又要去做別的事情。妳的生氣、妳的挫折,需要時間處理一下。對不起,是我搞錯了!」
[媽媽,我會畫,我還要畫。」
我有點不太確定咪咪是不是單純表達意願,還是一個討好的溝通姿態?她有可能還在害怕的情緒裡面,順著媽媽走。
「沒關係,妳如果需要看看電視、換個心情,先不畫也沒關係,媽媽不會再逼妳了。」
我給她一個擁抱,抱她坐我腿上,試著照顧她的挫折感。
「媽媽以前跟妳說過,我小時候也不敢畫圖,總覺得自己畫不好,不敢畫,當媽媽後才開始不怕、自由的亂畫。妳不用擔心自己畫不好,沒關係,畫畫只是要自由、要開心,不必想著畫好。」
[那... 我想要先看一下電視可以嗎?」
「都可以啊,想看就看,想畫再來畫。只是,妳如果看一看決定不畫了,就告訴媽媽,我們一起來收拾一下,好嗎?不然這一疊紙妳撒滿地,如果全部的收拾工作都只交給媽媽,媽媽很容易累到爆怒。我需要妳也一起動手,可以嗎?」
[好。」
然後她去看電視,約莫十分鐘左右,她告訴我:[媽媽,我決定了,先不要畫好了。」
「好,那我們要收掉囉?妳要不要來收拾妳的紙和畫具?我擦地板?」
[好。」
清理好大約半小時後,弟弟汪汪累了,想睡午覺:「媽媽,ㄋㄟㄋㄟ,覺覺!」
「好啊,媽媽帶你進去。」
這時,姐姐咪咪又說:[媽媽,等一下,我還要畫水彩。」
「蛤?妳!嗯... 妳... 又要畫了?」
才剛收好,又要畫了,氣死人嗎?!但我雄雄想到,她是不是不希望我陪汪汪午睡?她到底是又想到什麼情緒轉折,改變心意了呢?還是只是想要拖延我?我不確定,需要觀察和核對。還好我停下我的嘴巴,罵不得啊,罵了只是針對表淺的表徵,進不去核心啊。我要自己停下來,多看多聽多想想。
[嗯,要畫。」
「好啦,那媽媽再去準備顏料。」(我買很大罐,需要酌量倒進調色盤)
我把用具備妥,這次改成拿進廁所了,還擺一張玩沙玩水用的小桌子給她。(她視覺型,喜歡好看的、看起來齊全的)
「咪咪,汪汪累了,媽媽現在要帶他進房間睡覺,媽媽自己也需要休息一下,暫時沒有辦法留在客廳陪妳、也不能顧在旁邊收拾。媽媽有一個擔心,不知道阿嬤幾點下班回來,她看到妳一個人、客廳玩很亂,就會來罵妳,這讓我有點壓力。所以,這次,我們改到廁所畫,我弄得很舒適喔,會很好畫,而且不用擔心阿嬤擔心客廳。妳可以盡情畫,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以進來找我,好嗎?」
她點頭,說好。
沒多久,就一張接著一張,開始拿很多張畫作進來給我看,自己操作拿膠帶和雙面膠等等的工具,說要貼在牆上等爸爸下班回家可以欣賞。對於自己學會使用水彩了,她很有成就感,很開心。
後來她很滿足的表達她想要睡午覺了。她通常只有徹底累到極限、和心情愉悅,這兩種情況下才會主動說要睡覺。但我不方便提供母奶服務,於是她很委屈很壓抑的入睡,起床之後情緒也很浮躁。
我終於確定她真的是在吃弟弟的醋,主動帶她出去走走,個別陪伴,然後她才充飽電力,才有能量可以跟弟弟分享。
啊!呼~~幸好我踩剎車了,雖然有不太愉快的開始,但還算是個蠻愉快的結束啊。
*
用這次緊急剎車急轉彎的記錄,來回應新竹共學團領隊喬安娜邀請我聊聊「不打不罵不是強忍生氣,而是因為懂了」的主題。
在這一兩年,我認同親子共學而且努力實踐,不打,不罵,並不是不重視教養,也不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一點一點的練習自我覺察能力,覺察到自己的狀態緊繃或放鬆、反應激動或輕鬆。
我也試著把步調放慢一點、脈絡走深一點、試著觀察她,練習看見情緒,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行為。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最困難的是小時候明明就被打大罵大的,我要如何擺脫父母的樣版,刻劃在身體裡面的記憶?我要拋棄舊有的價值觀,尋找新的理念方向,我要如何摸索、憑空創造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互動模式?
看起來很艱難,我曾經以為這樣會壓力很大。
但是,沒想到,事實上,一步一步朝著這個方向走,學著丟掉評價、丟掉標籤,反而讓我的情緒問題解了套,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交錯的人際關係、多重角色重疊等等,我慢慢順開這團纏死的毛線,一點一點理出頭緒。
漸漸可以看懂原因以後,我越來越不需要生氣,縱使生氣了也用不著低潮很久,不用勉強壓抑怒火,而是怒氣自己會跑掉。
不打、不罵,不是寵她,而讓她知道她值得善待,還有更重要的是,我要看清楚彼此真正的樣貌、我要善待我自己。
*
以前會動手打她,然後陷入深深的懊悔,身體的記憶真可怕,我明明不願意卻一直在複製我爸的教養方式。共學一年多後,才終於慢慢戒掉身體的動作。現在還在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生活就是實踐,生活就是練功。
繼續加油。
很棒的分享,謝謝
回覆刪除很令人感動的分享 =)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心有戚戚焉
回覆刪除好棒的分享,讓我也記得放慢腳步,練習看到自己和孩子行為背後,探查那被情緒蓋住,蠢蠢欲動的原因。好棒文,借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