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參加某個活動時演出狀況劇,我飾演一位父親的角色,狀況劇的情節是國小年紀的孩子想要買手機,飾演爸爸的我要跟小孩互動。
模擬時,我以為我是用同理在與小孩溝通,殊不知旁邊的學員都覺得我是用「超理智」在溝通,這個發現讓我當下蠻傻眼的!甚至震驚到我的心情!
依照心理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理論,人有幾種溝通姿態,其中一種是「超理智」,意思是說,在溝通時沒有考慮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只會照著道理講道理。
我實在不解,問了當時的講師,我印象中她的回答大概是,內心的平靜與內在感受斷了連結的狀態是很像的,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超理智」常會為了保持平靜,容易與自己的感受切斷,也關閉接受別人的感受,而真正的平靜是知道自己當下的感受,且接受那感受的存在,也連結別人的感受,同時考慮當時的情境。
這樣的發現讓我深深思考,平常我自己到底有沒有同理小孩?
後來找機會與我們團的領隊梅子聊了一下,在對話中發現,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大人實在很容易對小孩碎唸或說道理,希望小孩能懂這些說法,在碎唸或講道理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同理小孩的感受。
小孩想玩別人家的玩具,我大部分都會說,我知道你好想玩,「但是」那是別人的,「所以」...,或是我知道你很難過,「可是」...
這些「但是、所以、可是」都想訴說一個道理,或是告訴小孩我自身的想法。
在溝通想同理時,容易會忘了與孩子一起感受,大人有太多自己的不想,害怕或擔心,自己的狀況沒處理好,就想說服孩子配合。
我問梅子那能怎麼做,梅子說:「邀請小孩一起想辦法,想想能怎麼做,最後如果還是沒得到小孩想要的,那麼就好好陪著孩子的傷心難過。」
「好好陪著孩子的傷心難過!」多麼簡單的說法呀,做起來多麼困難啊!
當我狀態良好時,好好陪著傷心難過,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當我狀態差時,要陪實在陪不下去。
面對孩子哭喊的聲音,容易無奈心疼,慢慢轉換煩躁不耐,最後生氣不爽,短短的瞬間轉換,孩子也感受到了,更加不安與難過,倆倆糾結的煩躁難過,情勢越來越緊繃。
常常為了回歸平靜的心態,開始切斷感受的連結,只想用「超理智」的態度碎唸講道理,訴說自己的需求與狀況,想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
當這樣處理時,有可能會暫時解除狀況,但小孩情緒的渣渣,沒處理好會一直都在,會等待下個狀況一起爆炸,也有可能狀況沒解除,然後因為感受切斷了,小孩更難過,所以越爆炸,接著陷入更糟的狀態,最後不歡而散後,換來自己的挫敗、自責、後悔。
有時候實在很沉迷快速找到小孩不爽的原因,快速解決問題的感覺,當一直找不到原因時,煩躁感就會慢慢出現,這煩躁感的出現原因,也許是累了,也許有自責感,也許是挫敗感,也許是更多心疼?!也許都有,所以累積了,所以生氣了!
若不執著一定要找到原因,那麼怎麼做才好?有時我會糾結在「覺得找不到原因,那要怎麼同理才好」的心情。
或許不用非得找到原因,也不用一定要同理,什麼都不用太用力,只默默的給出支持就好?
支持孩子難過了想哭的心情,支持小孩就是想耍脾氣的態度,支持自己無能為力幫忙的心情,支持用擁抱或陪伴代替一切的狀態,是否會好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