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看見人的本質

圖、文:北區親子共學平日12 團  劉書婷


『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
在小熊公園,領隊出了這道難題給我。
母親啊,乘載著過去連接著未來的生命個體,充滿幸福與挑戰,但無時無刻都在跟自我拉扯的一條路。

前陣子,因為懷孕身體上的不適,對於親餵這件事有來自身體上的反感。那對我和孩子來說是痛苦的,我一直都喜歡親餵的親密感、孩子也是十分的戀奶。一開始,我試著讓自己將這種感受壓下來,但久了,身心靈的不適感讓我的口氣與態度轉為不耐,孩子感受得到,於是她也不安。我一直都是很在乎孩子所有反應的媽媽,甚至會想著「是不是因為我怎樣怎樣,她才會這麼不安」,那時的我每天都在糾結、矛盾,然後聚焦在那我更該怎麼做、或遊走在徬徨之間。

自己與孩子間,我常找不到平衡點。失去了自己的主體,也分化了我與孩子。製作母親的心智圖,我爬梳了我的根、我的原生家庭、釐清了我現在的難,最後我看見了自己一直忽略的「本質」。

人的本質、愛的本質,如果我確定知道這些東西永恆存在,那為什麼我不能如實的告訴孩子我當下的狀態、為什麼我要擔心孩子給我的反應、為什麼我要陷入在自責的迴圈裡?

加入親子共學,除了不打不罵的教養環境,對我來說更多的是看見自己。育兒路上最珍貴的不再是孩子成長的階段表,而是每一刻、每一事件,自己與孩子交互起的化學反應。有衝突、有溫馨、有淚水,因為真誠的兩顆心交流著,真實而又踏實。


======================
【延伸閱讀】
2013/07/24 Joyce Hsu 照顧好自己
2017/12/06 楊鎮宇 如實面對,就是改變的起點。
2014/08/11 桃園共學團媽媽 如實面對,就是改變的起點。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3/14~15 中區家庭教育實踐班-彰化場】


【3/21~22 台東家庭教育實踐班】 簡章、報名表準備中

【3/28~29 竹苗家庭教育實踐班】
簡 章:https://reurl.cc/4gEY4R
報名表:https://reurl.cc/mdazGY

【3/28~29 大台北區家庭教育實踐班】
簡 章:https://reurl.cc/e5R7xK
報名表:https://reurl.cc/24dx06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2020/3/28-29 竹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課程簡章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九年來,已經在台北、新竹、桃園、苗栗、基隆、宜蘭、台東、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地開團,全台目前超過1200個家庭參與,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 304新竹縣新豐鄉忠一街216號
(新豐鄉員山綜合活動中心)

二、課程費用: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四堂課全勤者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共同分攤成本。歡迎贊助場地與講師費、交通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三、報名名額:限60戶家庭(額滿截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四、 課程介紹:
◎ 第一堂:3/28(六) 10:00~12:00/講師:閔柏陵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親子共學的理念、現況及發展脈絡)
◎ 第二堂:3/28 (六) 14:00~16:00/講師:楊鎮宇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帶領學員思辯台灣的教育發展及改革脈絡)
◎ 第三堂:3/29 (日) 10:00~12:00(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
◎ 第四堂:3/29(日) 13:30~15:30/講師:郭駿武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親子共學願景及綜合座談)

五、講師介紹:
閔柏陵:喜歡小孩、喜歡貓,大學念美術系時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實習後因為不想變成會打小孩的人,決定不踏進教職,而投身教改團體工作,做過兒童主題活動教育、輔導青少年工作。多年後,想試試教育的改變從家庭與更小的孩子就開始做起,而開始親子共學的教育工作。
目前為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
楊鎮宇: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郭駿武: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六、特別說明:
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給大人的,若孩子於上課期間無人托育,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我們不介意孩子與父母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也請上課學員理解,會請義工或共學團員父母在室內/旁邊公園陪伴。

☆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

二、報名流程:
(1)填寫線上報名表,並填上匯款帳號末五碼。
(限50戶家庭)
https://docs.google.com/…/1eUX9pFrMSQNOcF6HuTjlK5QLFR…/edit…
(2)保證金匯款:
填寫完報名表後三日內,請將保證金1000元匯至:
帳戶:國泰世華銀行 北中壢分行
帳號:221-50-630625-2
戶名:許宥嫻
三日內若未收到保證金匯款,將優先由候補家庭遞補,恕不另行通知。
(3)我們會在Facebook設立 [3/28-29竹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社團網頁,統一發佈相關問題、通知與行前通知,請將本次實踐班聯絡人臉書帳號加為好友,以便將各位加進實踐班社團網頁。
(4)報名成功後,我們會以email或FB私訊寄發通知;實踐班前一週左右,我們會在FB本次實踐班社團網頁發佈「行前通知」,敬請留意。報名及匯款後一週內若未收到任何訊息,請主動來電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三、聯絡資訊:
聯絡人:許宥嫻
電話:0908-885-768
臉書帳號:
https://www.facebook.com/ya.fang.908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時間:
每三個月為一期,平日團每周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假日團每月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時間依照各團時計時間有所調整。
◎領隊津貼:平日團每戶家庭每月3000元,假日團一期三個月,每戶家庭每期4000元。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共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呵護你我心中都住著的「青青」

圖、文:大腳小腳共學團領隊 江平 
五歲的青青開始使用交換的方式處理同儕關係。例如,要把你的玩具車借我,不然就不能和我們一起玩遊戲 ;又例如,要讓我一起玩你的手機,不然就不分享零食給你吃。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是,青青有時候是用講道理的,有時候是靠條件交換,無論是哪一種,常常可以在幾秒內就搞定僵局,而青青自己也因此能順利獲得自己要的。那,對方呢?有的孩子會馬上同意青青提出的想法或條件,有的孩子覺得怪:好像很有道理,但讓人感覺有點不舒服,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是一開始不配合,到了後來才說願意的人呢?青青會拒絕,因為「來不及了」,因為「時間過了」。

我和青青媽媽把各自觀察到的現象細細地提出來說給彼此參考。青青媽媽先想到自己是要嘛「一」(有),要嘛「零」(放棄)的個性,覺得青青像她(媽媽),所以交換的條件一旦被提出,對方沒有立刻同意,青青就會生氣,對方那孩子也因此沮喪失望。

「還有,會不會是學來的呢?」媽媽問。青青在共學時間之外固定會和好幾位稍大的孩子相處,他們當中就有人是習慣以物質交換的方式來換取想要的東西或者遊戲權。這樣的互動模式裡,青青媽媽看在眼裡,不免聯想到權力與物質是否提早來到這些孩子的世界?孩子們不單純了?

「『學』來的,這有可能,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下,有的孩子會『學』,有些孩子不會『學』?」我這一問,青青媽媽又想到另一個可能:「我們團裡之前在談『物權』,這讓小孩對東西所有權變得敏感,於是需要特別有些『方法』來獲得別人的東西....」 「再加上我們家不大會提供孩子垃圾食物和多餘的玩具,每次孩子來要,我們會談談,孩子可能就覺得找我們要東西很麻煩,所以就轉而用交換的方式和別人換比較快。」媽媽補充了些線索。
按照青青媽媽的猜想,青青在人際互動上的「效率」和這幾個因素有關:
1.個性像媽媽。
2.從同儕那兒學來的。
3.找媽媽要東西很麻煩,找朋友交換比較快。
4.團裡談尊重物權,小孩在物權敏感下的辦法之一。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原因呢?1~4都是,但,只有一個是關鍵___拿掉這一項,就算另三項都存在,青青也不一定會這樣,更不致因此固定了青青的行為模式。青青媽媽不只是同意,意外發現,青青爸爸也是重要的影響來源。平日裡我和青青互動的經驗,她看事情或想事情都有一種「效率」優先的思考習慣,很快「結論」掉一件事,也知道如何有效地避掉談事。這部分的「效率」算是「結合」了父母雙方平日與青青的互動、甚至還包含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

是的,我們倆都認為第1項才是關鍵,但,這個「像」是有玄機的。「非一即零」的思考習慣,在媽媽身上或許問題不大,畢竟人呢,年紀稍長,在群體價值觀的制約下要放棄點什麼、委屈一下不只不難,還相當容易__「非一即零」是媽媽尋找「天下太平」的避難處所。但五歲的孩子,那是多麼願意嘗試的年紀呀!那不拼命往「一」(有)裡衝才奇怪吧?

說到底,青青汲汲於「一」,因為她不願意輕而易舉就「零」(放棄),這可一點都不像媽媽的習於「太平」,這是好事,其實。只是,這個「汲汲於」是從「非一即零」的「零」裡長出來的,是青青在狹隘的房間裡試圖破門而出的聲響__也許青青媽媽小時候也曾經嘗試過?又是幾歲時決定放棄的?

這正是〈幸福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裡的其中一個「秘密」: 我們不希望擁有上一代的某個特質,我們卻成為下一個同樣的大人___ 如果我們沒有在這時候「遇見」這樣的青青、「看見」這樣的青青、「理解」這樣的青青,進而透過親子共學協助青青和她的家庭,那麼,未來的青青就可能真的「像」她的父母了,因為,絕多數的「青青」們,他們最終只能在慣於只追究「是非對錯」的異化群體裡被迫扮演加害者或受害者__生命根本沒有開展與探索的空間。

難怪,下一代會重演上一代的戲碼、承接同樣的困局;也難怪,好多人的一生都在重複扮演自己當年反對的那個人(父母)、做著那些年裡最不希望被對待的事。

一個事件發生,核心價值並不在於我們最終是否找到了「原因」,我們要問的是:能夠,並且願意陪伴一起循著這些「原因」、梳爬「原因」背後脈絡、進而「改變一個家庭」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模樣?以青青家的這件事情來看,誰是收穫者?是青青?青青的媽媽?青青的一整個家庭?還有嗎?那些被青青的規則拒絕在外的孩子和那孩子的家庭,他們的生命經驗又將被這個過程所建構的視野大大翻攪、啟動了什麼?

這就是教育的真實面貌__循著事件的現象探訪人的內在真實,進而開展人及家庭的無限可能,而且受益的人絕對不會只是一個個人或一個家庭而已。被青青拒絕的孩子,那位媽媽原本好心疼,後來,她說:我ok,先協助青青喔。

協助什麼呢?協助與這事件有關的每一個人都能再次看見自己行為的初衷,並尋回初衷裡原本就帶著的滿滿勇氣和愛的能力,而不是只剩情緒和心情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深處都住著一個「青青」,當它活在一個五歲孩子的身體裡時,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協助事情而已,更要小心呵護它背後還站著的一個「不放棄」的勇敢靈魂__我們絕不能讓如此珍貴的禮物被「是否對錯」給淹沒。

親子共學就是要讓這樣的教育發生:
我們不只是看見事情本身,我們更要練習看懂人的全貌。

「你是如何將『非一即零』『傳授』給青青的啊?」我問。
青青媽媽笑了:「請問我們家可以共到小孩18歲嗎?」


【一起來練功,近期活動】
【3/14~15中區家庭教育實踐班-彰化場】

【3/28~29 竹苗家庭教育實踐班】 

【3/28~29大台北區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安靜秘密星球的暗號:當他說打媽媽的時候

圖、文:台東共學團 黃婉茹

*
大概只有我懂你在生氣時說的「打媽媽」是什麼意思。而且我有時候也會一被激怒就忘記你原本的意思。
安靜秘密星球上的語言,不是這麼容易懂。

*
今天你稍微平復了,那已經是我陪你坐在草地上,安靜的看著遠方一陣子以後。
必須安靜,一句試探或教導的話,都還不行。在結界解除之前,沒有人被允許走進你的星球。
很封閉嗎?我不覺得。我有時候很羨慕你。
結界解除。
我問你,「你生氣的時候,要不要換個說法來生氣呢?不然我有時候聽了會傷心、被打了會痛。」
你又說著「打媽媽」,這次你沒有真的打,只是害羞的伸手想抱抱。
我說:「喔,我懂了。這句話背後是『媽媽抱抱』的心情嗎?而且不是一般的開心的『媽媽抱抱』,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才有辦法抱的那種『媽媽抱抱』,你還在生氣,但又要叫住我不能離開你?」
弟咕笑了,點頭。
「那,換更貼近原本的意思試試看好嗎?『媽媽抱抱』,我就會知道你是要抱抱。」

*
晚上,他睡得不好。一直起來哭著,口中說著打媽媽。
是今天撞到頭嗎?
是睡前我們吵架嗎?
是今天玩得很累嗎?
是今天我一直叫他洗澡嗎?
經歷了一番折騰,真的是心裡的折騰。
我想等他,但也擔心會吵到隔壁阿公阿嬤。但如果我現在叫他不要哭,他會更大聲的哭。而且我也真的不喜歡叫人家不要哭。抱他到隔壁去哭,但是又怕其他兩個孩子也起來哭,而老王今天夜班。
我忽然明白,我其實就是想讓孩子好好的走完這個情緒,但我也想降低他的音量。

我說:「那,我肩膀準備好了,你可以先打我肩膀。」
他忽然停下來,愣住了。他坐起來擦了眼淚,說:
「媽媽抱抱(哽咽)」

*
安靜秘密星球上的語言,不是這麼容易懂。我有時候也會一被激怒就忘記你原本的意思。
但如果我也忘記了,你會不會很孤單呢?
我想記得。
======================
【延伸閱讀】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3/28-29 大台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配合新型冠狀病毒政府防疫政策,原訂2/22-23北區實踐班延期至3/28-29)

搶先預告~
2020/3/14-15 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彰化)
2020/3/21-22 台東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功課是為誰而寫的?可以不寫功課嗎?

圖:中區暖暖蛇小學共學團 小二自學生咪咪
文:中區暖暖蛇小學共學團 媽媽薛安琪

咪:「我跟上小學的朋友不一樣啊,我的功課不寫,沒人會因此打我罵我處罰我。
我覺得自學好輕鬆喔!」

琪:「當然不會打罵和處罰妳啊,無論是做什麼事、或沒做什麼事,不管怎樣,大人都不應該打罵和處罰小孩的。」

咪:「噢,對啊!
那我的功課可以不要寫也沒關係吧,對不對?」

琪:「嗯⋯其實不對喔!
不要寫,也不會被打罵處罰,這沒錯。
但是啊,妳自學是為妳自己而學的,就像是腳踏車,妳願意踩上去練習騎車,妳的身體會記得,會愈騎愈好、愈騎愈穩,這是為妳自己而累積的,那個能力才會是屬於妳的。
寫功課也是,大人只是創造一些練習的機會,妳願意去寫去練習,是在為妳的身體累積記憶,讓妳的身體練習寫字、或者練習計算,那個能力才會跟妳的身體愈來愈熟。
我想要說明,不是不寫也沒關係,不寫不會有人罰妳,但妳的身體確實減少一些練習的機會,就看妳自己要或不要。
妳是自學,也就是為妳自己而學的,我只能幫忙提醒而已,不可能幫妳學幫妳練。
妳可以決定自己要什麼時候去做這個練習、妳可以決定自己要練多少、妳可以考慮怎麼樣練最開心舒服,如果妳有原因不想練,妳有困難需要幫忙,也可以讓我知道,我會盡量幫助妳。
但是!總之不是隨便丟著不寫也沒關係啦!」

咪:「喔!好!那我懂了!」

這幾天晚上她自行設定鬧鐘,把她正在打的電動停下來,過來寫幾個字,再去玩個玩具、畫個塗鴉、或者吃吃東西,又再繼續寫幾個字。

晚上十一點,主動去刷牙、躺好,約我睡覺。

我最近愈來愈清楚的體會到,課題分離是為了建立她和我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尊重她的需求是為了讓她更深刻連結自己的需要以及建立自己的判斷,不打罵小孩也是為了讓她建立為她自己負責而非出於恐懼我的罰則。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互相情緒勒索所苦惱,但最近解開這關了,我跳脫出來,也漸漸看見她的轉變。

天啊⋯!有沒有人知道,這些對我而言有多珍貴,我等好久好久,也跟自己拉扯好久好久了!!

「自律」很難養成,難就難在「他律」的權力節制啊!

======================
【延伸閱讀】
2014/04/12 小萍媽媽 尊重和權利
2014/07/11 林其蓁 權利與衝突

======================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20/3/28-29 大台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配合新型冠狀病毒政府防疫政策,原訂2/22-23北區實踐班延期至3/28-29)

搶先預告~
2020/3/14-15 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彰化)
2020/3/21-22 台東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