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在親子共學中重新理解傳承的意義

文.圖:EVA ( 大腳小腳共學團_新竹  )


進共學購物慾狂減...領隊整理了一些衣服送過來二寶都穿老大的衣服,而大孩一直很渴望公主裙。

領隊家裡有兩個稍大年紀的女孩,看著大孩穿上這些衣服,突然有種孩子長大了的感覺。

因為看著孩子穿著共學裡大孩穿過的裙子,才驚覺,原來她也到了那個愛美,自信,喜歡表現自己的年紀。

有趣的是,我送給領隊最小的寶寶的紗裙,居然又回來了我家裡,然後被二寶穿著跳了很久的舞~

以前常常覺得傳承這個詞,因為在父權社會氛圍的浸染下,比較多和經濟財產的繼承相關,或者是權力的代際更迭。

可是進共學的這幾年,我們辦了很多的換換愛,衣物,玩具,都會在家庭之間流動。
我認為這些流動,賦予了傳承新的意義。

傳承的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連結,是對人與物質之間關係的重新思辯。

大孩穿著哥哥姊姊們以前的衣服,也嘗試整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給團裡年紀小的寶寶,跟陪伴自己的物品對話,告別。

「學校在窗外」的書裡說:維生不用教,創造不能教。

對呀,我們不是通過耳提面命去說教孩子做這些事,而是通過自己對價值的不斷思索,通過大人自己的創造,來示範給孩子,人與世界互動的不同方式。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
【延伸閱讀】

2017/03/24   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2019/01/15   Egg Chiang,【孩子如何擴展生活經驗?

2019/10/14  蔣昇佑,【用我的熱情,讓孩子體驗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為什麽小孩總是不收玩具?你知道小孩是種秩序感很強的生物嗎?


 作者:Eva(大腳小腳共學團_新竹)


如果家有幼兒,你一定可以理解小孩一天的活動下來之後,家裡會變得寸步難行是什麽樣子。大人對空間失控的無奈,會很容易造成親子衝突。像我對自己的觀察就是,當最近壓力大的時候,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第一件事就是會找自己最不擅長的空間整理,然後小孩就會莫名其妙被掃到颱風尾。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種種原因,總之收玩具這件事常常衝上親子衝突事件的排行榜,前三的位置一定有它。

在堅持不打不駡不威脅不利有的教育環境裏,有衝突,我們勢必就得去面對!

在以往的討論中,比較多從對孩子自主權的角度出發。我們會重新去思考空間是誰的,由誰決定,那理論上當然孩子應該也是有決定權,使用權,髒亂就變成家庭的課題,家庭成員共同去討論,如何建立一個所有成員都接受的空間秩序。民主是家庭這個小社會結構運作的重要前提。

以上比較著重在討論收玩具(空間秩序)這件事該由誰決定。

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大人也時常會有對空間的需求,而且常常和孩子的需求在角力,比較多還是面臨著大人小孩雙方不得不犧牲一方的結局。

小孩常常有大人認為奇怪不解的要求,比如各種鍋蓋和鍋子的配對,比如娃娃一定要躺在某個奇怪的角落不許拿起來,比如你剛收好一箱玩具但是小孩堅持某個東西不能在裡面所以全部灑出來,我們不想要用既有的模式和習慣去壓迫到孩子,但很多時候就是捏著大腿强忍。似乎就如柯扎克所説,大人和小孩的需求常常不同,這就是個悲劇啊~XDD

雖然我們的確也在共學的群組中看到大家PO的各種幼兒大戰現場中彼此找到療愈的力量。但是這次團内在《童年的秘密》讀書會中討論的【秩序】這一章節,仿佛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在書中蒙特梭利認為,秩序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刺激,一種主動的召喚。兒童有著很强的秩序本能。兒童不只是認識物體,他的秩序感,其實是來自它對物體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以及這些關係裏的邏輯。

對,沒錯我認為是邏輯,這個東西兒童天生就有。只不過它和大人世界的邏輯不一樣,所以我們才認爲孩子的舉動荒謬。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躲貓貓的游戲,我們通常認爲孩子覺得躲貓貓好玩的點在於那個突然找到的驚喜和刺激。可是幼兒在玩躲貓貓,很多時候只是把自己藏在同一個地方,并且他們理解的游戲有趣的是:在這個地方被找到。 

而不僅僅是被找到的刺激感。我突然記起來,有一次小孩和外婆躲貓貓,前面她躲在窗簾後面,小孩好開心每次都能在窗簾後面找到她。但是不知道第幾回合,外婆換了位置,躲在了門後。雖然沒有讓小孩找很久,但是小孩生氣的對著外婆說:你太壞了。然後不玩了。對她來説那個最有趣的環節消失了。

蒙特梭利說,有些教具游戲的設計,往往會漏掉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和秩序,只是簡單的將東西聚集在一起。如果人只認識物體,卻不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他就會處在一片混亂之中,找不到出路。正是在兒童期,人開始建立思維,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辨別方向,適應環境,引導自己前進。人類的智慧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建立在兒童敏感期營造的基礎之上。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時孩子會很自主的表達他要什麽,不要什麽,也很希望事情按照他期望的順序發展。最經典的就是麵包沒問過千萬不要先撕兩半,也不要隨便在他的飯碗裏加東西,做下一步舉動前先告知,先問過小孩,通常可以避免掉一些崩潰事件。這些都是小孩秩序敏感期常發生的事。

有夥伴就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小孩的内在秩序感是天生就有的,大自然的恩賜,那為什麽收玩具這麽困難?請他把東西放回原處不是剛好很有秩序嗎?

對小孩很有秩序感,但并不是大人理解的秩序。

在小孩建立的事物之間的關聯裡面,他并沒有將這個物品擺放的地方是在這個位置這件事納入自己的秩序中。

這就又遇到一個問題是,到底秩序,或者説物品之間的關聯是怎麽來的?

有夥伴回應說,是經驗而來的。

孩子看世界的視角和大人不一樣,他平時觀察到的東西也和我們不一樣,所以理解的物品之間的連接自然不同。像有一位夥伴分享說,小孩每天都會做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繪本都從書櫃裡搬到地板上一本一本的攤開鋪好。

這個例子裏,就很明顯的説明了,小孩的秩序其實是認爲書本應該放在地上擺開來,而大人認為的秩序是繪本應該被擺放在書櫃裡。

大人並沒有阻止孩子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和猜測,他是有什麽樣的經驗讓他建構了這樣的關聯性。

有夥伴猜說可能是希望媽媽講繪本,有夥伴說,可能是孩子非常想看到書的封面。種種都有可能,接下來就是去實際驗證我們的每一個猜測,當我們能理解孩子爲何這樣做,就做到了拆解這一步,接下來就是陪伴孩子建立新的關聯性,並陪他建構繪本住在書櫃裡這個關聯性。

觀察——猜測——驗證——理解——陪伴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的是要理解小孩的內在秩序,追根溯源去拆解他為何會建立事物之間的邏輯連結,再來嘗試拓展孩子的經驗,建立新的邏輯關聯。

延伸我們有討論既然兒童天生就有秩序敏感期,在我們成長的階段,是否這個敏感期就被外在的秩序和干擾給弄壞了呢?

像回到空間整理這件事,我們時常只是把東西掃乾净,到自己看不見的地方,但更多的只是有了整潔的觀感,可是物品之間的存放並不符合自己的内在秩序,於是就是整理完很快又陷入混亂。

而坊間很多整理術的分享,都是有分享收納技巧,卻並沒有辦法幫助人去重新建構他的内在秩序,所以也只能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階段。

看著我凌亂的桌面,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最後來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結尾好了,也祝福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内在秩序:

兒童為完成人生第一步,即從一無所知到掌握基本原則付出了極大努力。兒童是如此接近生活的前沿,他為行動而行動。他就是這樣去創造,不爲人所知,也無法回憶。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囉!https://reurl.cc/DgpXym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與孩子最簡單的互動方式-讀繪本

文.圖:涓慈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宜蘭)



上次線上共學的時候,有伙伴唸了一套共四本的繪本,其中一本叫「漂亮的亮亮」。
故事內容非常簡單,是字不多的繪本,圖畫裡就能看到細節。

故事主角亮亮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身邊的朋友很想跟他(她)一樣,所以拿走了她(他)的化妝包。
然後亮亮開始尋找自己的化妝包…

從故事原本的主軸上,似乎是想告訴我們「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的這個概念。
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他的面向:

1、性別(性別平等)
文字裡沒有特別註名性別,而從打扮這件事來說,不該太快落入女性才會打扮的思維裡,不去定義每個性別應該是什麼模樣。

2、物權
在取走他人物品時,沒有詢問。
自己的東西有權不借給他人,不論那是多麼小的東西。
許多人常希望孩子尊重自己的東西,但對於孩子的東西卻會忽視掉詢問,甚至將「不分享就是小氣鬼」的概念壓在孩子身上。

3、負責任(道歉)
勇於承認自己做錯的事情,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在過去的教育習慣下,只負責讀書沒有練習承擔責任的機會,最後就變得用藉口合理自己的行為,甚至將責任推給他人,反而讓謊言越滾越大。
以故事來說,就會變成是:還不是你不借我,如果你借我我就不會拿走了呀!
以親子相處來說:還不是讓我生氣的,如果你聽話的話,我就不會打你。

4、理解
對於他人的行為,去理解他的背後真正的原因,不以只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件。
但理解不等於對方做的事就是對的,而是為了將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分離,去看待這件事情的問題來自於什麼地方,卡住的地方在哪。去學會這樣的事應該要怎麼做,重點是為了讓類似的事情不再重覆發生,不是為了去爭辯對錯。

5、朋友
人與人的連結,如果只是符合社會期待的假面人,那麼在發生事情時就很容易決裂。
雖然主角原諒了朋友,但也表示他們的友情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互相理解對方。在愛的藝術(佛洛姆)這本書中,愛不只是愛情之間存在,朋友、家人、甚至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該建立在良好的互動上。而愛的元素,包含了了解、尊重、照顧和責任,四個面向不是單一存在,而是互相牽連在一起的。

6、情緒
在故事中,每個人的情緒在文字裡並不存在,不論是羡慕、期待、高興、悲傷、生氣、愧疚、難過…等等。
成長過程中,我們缺少情感教育,不太會表達自己,也不太能接納別人的情緒。
所以繪本的圖畫是很重要的,能看見每個角色的表情,很適合對孩子說明情緒,如果照字唸就會錯過的細節。
我們總是時常要求要表現的完美,不能展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過渡壓抑會使人生病,也會時常對生活不滿。


在現在疫情狀態下,我們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加許多,與孩子最簡單的互動方式就是-唸繪本 。
這也是一個方便、 簡單的投資(圖書館與學校都能免費租借書本),適合以下每一個狀態
1、不知道能跟孩子一起做什麼
2、平常孩子不跟自己說話
3、不曉得怎麼跟孩子對話
4、孩子喊無聊的時候
5、想刺激孩子的發展

首先,需要有意識故事中傳達了哪些面向。
這些可以透過與他人討論去發現,不用自己苦苦的想。
就算是教條式的繪本,也能與孩子一起思考,這樣的做法是唯一的方式嗎?還能怎麼做?
這樣是合理的嗎?為什麼?

再來,這些面向並不是拿來要跟孩子說教用的,沒有人想要看一個開心的東西的時候,還有人碎碎唸的感覺,這會使人對學習厭煩。

在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增加孩子的換位思考,同情心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累積來的。

以「漂亮的亮亮」繪本做為範例:
○如果你是亮亮你會怎麼做呢? 
✕所以呀,你要把東西放好,才不會被拿走。

○你有東西不見的經驗嗎?
✕所以不可以跟這些人一樣,拿走別人的東西。

○你喜歡哪些打扮?
✕你太小了,長大了才可以化妝。

最後,不同的年齡同一本故事書有不同的說法。

幼兒適合看圖說故事,從圖中去發現那些表情、東西、小人物。
兒童適合互動式的對話,帶孩子利用角色替換、投射,去看見自己、認識自己、梳理自己。讓孩子有機會舒發自己的心情。
他可能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突然說出類似:××也拿走過我的東西,我當時很生氣。
當孩子主動把自己的不舒服說出來的時候,要做的是去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說教,或問他當時他怎麼處理,甚至是為什麼沒有說。這只會讓孩子更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繪本除了能增加與孩子的交流,也能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與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甚至提升孩子的自我探索與理解。

人天生有好奇心、創造力、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如何保有這些心,一直在教養世界裡被討論多次,而繪本就是最簡單的入門。

所以,丟下照書唸與教條式的說故事方式,跟孩子一起展開新的繪本模式吧!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
【延伸閱讀】

2020/10/07   江敏榕,【與孩子聊"國王與國王"繪本風波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需要被呵護

文:邱謹鈴(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台東)



備註:延續上一篇文章共學讀書會讀《父母效能訓練》第8-9章,談到「調整環境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下文為台東的團員謹鈴的回饋~


來說說我如何放手讓我2歲的孩子阿嘟做這麼討厭又麻煩的事-自己倒鮮奶。

阿嘟將近兩歲時,開始喜歡在四下無人的時候,自己在餐桌上把沒喝完的飲料、咖啡、鮮奶等液體從A杯倒到B杯,再從B杯到A杯,一直重覆直到沒有液體可以倒,因為每次倒都會溢出來,最後就是滿桌滿地都是。

那個時候只要看見這個情景,立刻會因為要收拾殘局超級惱怒,甚至大聲執問阿嘟為什麼要這樣?他會無奈放聲大哭,彷彿我這個執問是錯怪了他,有苦難言!後來,只要看見他又要玩倒來倒去的遊戲,就會請他去浴室玩,以免弄髒餐桌和地板。

幾次之後,阿嘟開始要求拿各種空瓶和容器在浴室玩倒水的遊戲,他在倒的時候,好認真、專注,每次都玩好久,洗澡時也一定要玩。但是一有機會,四下無人,他還是要在餐桌上把暫時放置沒喝完的飲料混倒,搞得亂七八糟!

過了一陣子,阿嘟開始拒絕我幫他做喝開水、鮮奶前的例行事項,他堅持自己拿杯子、到冰箱拿鮮奶冷水壸、再站到餐椅上、開瓶、自己倒。

一開始我很不願意讓他自己來,因為覺得他一定會出錯,到時又是我要清理!果不其然,倒的過程裡因為力量不足、角度不對,總是噩夢一場,有時拿杯子的途中不小心就打破了,有時拿鮮奶的時候沒拿好就掉在地上了,幾次因為他太堅持要自己來,我在趕時間,他又出錯我不得不清理,我大崩潰還吼了他!他每次回饋的,都是無奈的委屈大哭,看著他哭的樣子,我想到我自己有時不被媽媽理解就是這麼痛。

有天我自己倒飲料也翻倒了,就像我的小阿嘟一樣,我也翻倒想要倒的飲料,很自然地拿抹布來擦一擦就沒事了,我居然沒怪自己翻倒弄髒桌子和地板。突然意識到40多歲的我也會像2歲孩子一樣翻倒飲料,我怎麼在孩子極力爭取練習機會,還在練習中,因為不熟練打翻,一直在怪罪他的堅持無理和不自量力!我明明看見他認真的在練習和努力不犯大人覺得的錯誤!

於是我立馬去跟先生說這個感覺,又想到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遇過許多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們,就是在父母師長一次次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之下,因為這習得的無助漸漸失去學習的動機、甚至放棄自我。我決定:我要陪阿嘟練習!

喝鮮奶前阿嘟總是要提醒:「媽媽不用幫我倒!我要自己倒鮮奶~~」

家庭號鮮奶太重了,就先買950ML紙盒裝來練習,雖然稍微貴了點,但是阿嘟練得很有成就感。先拿起來感覺瓶內液體的重量、力道的控制、瓶口和杯口的距離、倒的角度、決定是否一手拿一手輔助,倒完蓋好。一點都不馬虎,雖然難免有時會溢出或真的翻倒,他自己也能不急不徐的去拿抹布來擦。

對!那不是錯!我不再緊張地在一旁碎嘴、只偶爾偷偷幫他扶一下太重的瓶身。 買家庭號大容量,阿嘟也想要練習,好重不好控制。不經意發現瓶口的封膜可以不用全撕,我們就這樣練習吧!

一次一次愈來愈熟練,那個我曾經覺得不自量力只會造成我麻煩的倒鮮奶小孩,成就解鎖!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
【延伸閱讀】
2013/10/24  陳怡伶,【自主玩耍的高貴
2018/01/21  陳玫儀,【學習路徑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2020/04/28 Diane,【『孩子行為有危險時,除了提示和規範,還能怎麼做?』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看見孩子的挑戰慾望,創造積極學習的公共空間

 文.圖:黃婉茹、邱謹鈴(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台東)




今天共學讀書會,讀《父母效能訓練》第8-9章,談到「調整環境來改變孩子的行為」。

透過跟夥伴一起討論,我覺得我多了很多看這兩章的新的視野與觀點。

書上提到面對孩子跟父母的衝突的狀況,「調整環境」是一個可以改變衝突的方式。

例如把掛外套的鉤子掛在低一點的地方。或是準備不會被摔破的水杯給孩子。或是把孩子放在特定的區域,在區域裡面可以吵鬧玩耍。


不過,謹鈴提到一個觀點:

通常孩子想做某件事,很多時候是為了「挑戰」,挑戰自己的極限、挑戰自己想像大人一樣厲害。所以當她看見孩子背後這個挑戰的慾望,她就會想陪孩子去試試看,即使有危險或一些麻煩。


舉例:她的兩歲孩子想自己倒牛奶來喝。

謹鈴看見

1. 小孩很想挑戰學大人一樣可以單手自己倒牛奶(#小孩的動機)

2. 於是她決定讓孩子自己倒(#成就孩子的動機)

3. 她在擦了無數次地板之後,她學會把鮮奶封膜保留一半,不要讓流量太大(#調整環境來創造小孩學習的節奏,也同時避免太大的影響)


我覺得這個觀點跟傳統我們看到的「為了降低小孩帶來的風險而改變環境」的出發點很不同。

「為了預防孩子的問題」,雖然同樣可以解決問題,但想法偏向迴避可能的風險,可能性是比較封閉的。

謹鈴提的作法,我覺得很接近「創造孩子的挑戰與學習」的視角,去思考環境的改變。

出發點不同,解決做法也會不一樣。


例如,以爬行學走路的嬰兒來說:

如果是「預防孩子的問題」發生,我們會鋪上地墊,確保他跌倒的時候不會受傷。

但如果是「創造挑戰與學習的環境」,我們可能會帶著他光腳丫走、在床上走,在外面走,在不同材質的地板走,讓他的腳去感受各種地面她需要站穩的方式,她可以開始看見他的力氣、感受摩擦力等等。

地墊可能就只是其中一種選擇了。

在社會上也是。


現在社會上「友善兒童」的設施,究竟多半是為了「預防小孩有問題」還是「創造學習的環境」呢?


以親子餐廳為例,如果是「預防孩子的問題與風險」,我們會放滿了很多玩具,這樣小孩不會無聊,大人可以好好吃飯。似乎是以大人為主體,在解決大人的困境。


但如果是「創造孩子挑戰與學習的環境」呢?

有沒有可能因孩子的特質,設計小孩在餐桌上對食物的想像或體驗,讓孩子也同時與我們一起享受食物的樂趣(而不只是給孩子薯條雞塊)?

有沒有可能,在進入一個公共空間的開始,我們就去看見孩子的挑戰慾望,將這層特質融入餐桌、融入公共空間,創造不一樣的互動型態?

小孩作為一起在社會生活參與的一份子,卻經常被視為問題去預防跟解決,這點在遊戲場的警告標語也是同樣展現。

小孩之於社會,也是學習的主體之一。小孩需要學習社會的運作,那麼社會是否也願意理解小孩的學習與運作模式,為孩子創造在社會中挑戰自己與自主學習的空間?

一群人一起讀書,真的會比自己讀看到更多~~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

【延伸閱讀】

2020/04/29  林巧惠,【Fun鬆玩育兒友善園週年報導(1):創造一個有溫度連結的基地

2020/11/19   【高市圖總館首辦! 開館前嬰幼兒故事專場

2021/04/29   【巷仔口共學1月主題:孩子迷上3C,怎麼辦? 座談圖文版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https://tinyurl.com/yhjsydfv

2021/8/21~8/22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2021/8/21~8/22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迎接孩子成為家庭新成員的那一刻起,教養和教育就是我們避不開的課題。親職在這個社會裡卻漸漸成為束縛的枷鎖。育兒與自我的拉扯,或許讓我們都顯得疲憊不堪。
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將協助媽媽爸爸:
如何從生活中的微妙點滴,去解構那些權力的不平等,實現理想中平等,親密的親子關係。
如何在陪孩子成長的時光中,找回自己面對生活,不畏挑戰的勇氣。
有理念澄清討論,有育兒經驗分享,
你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你,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做個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

一、課程說明: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十多年來,已經在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台東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目前有超過1200個家庭,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0~5歲)的孩子更多理想的教養環境、與父母們切磋親子教養理念與觀摩練習的機會,每週風雨無阻地大家一起共學、共同學習共同玩樂與成長。

二、課程介紹:
☆☆因應防疫需求特別說明☆☆
配合新型冠狀病毒政府防疫政策,本次為線上課程,降低接觸風險。
8/21週六、8/22週日,兩個整天(10:00 ~ 16:00),共四堂的「線上課程」

◎ 第一堂:8/21 (六) 10:00~12:00
講師:黃婉茹
主題:如何「愛」小孩,不是「礙」小孩? -- 看懂教養的阻礙
育兒生活中,妳/你是否也曾感到孤軍奮戰?來自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各種專家、各種耳語,是否令你/妳無所適從?為什麼會這樣?應該怎麼辦?這堂課將與你一起看懂教養的阻礙,尋找打罵之外的可能,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 第二堂:8/21 (六) 14:00~16:00
講師:林盈潔
主題:撥開迷霧,走出自己的教養之路!
我們的教養方式受到社會與學校的哪些影響?我們要怎麼樣看懂這些影響?又要如何一層一層的剝除過去社會與教育所帶來的束縛?讓我們撥開教養迷霧,踏出一條自主選擇的教養之路。

◎ 第三堂:8/22 (日) 10:00~12:00
講師:由親子共學團領隊與助教群 一起主持與帶領
主題:等待、欣賞、陪伴、協助 -- 在共學中打造我的教養日常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試共學。
有相見歡、親子互動及自由探索時間,目的不在於學習了什麼課程或活動,而是希望在互動活動中感受大人經驗了什麼。在體驗共學的時段中,觀察自己、孩子及不同的家庭互動,互動中怎麼看到共學的理念與實踐,並彼此學習,信任與支持。

◎ 第四堂:8/22 (日) 14:00~16:00
講師:楊韓凌
主題:創造新教育 -- 綜合教養座談交流與討論
聽了前三堂的課程,你經驗與思索了什麼?馬上想開始實踐,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幼兒共學之後,國小階段怎麼辦?我們和妳/你一起細細聊,和孩子共學迎向未來社會的能力。

三、講師介紹:
✭ 黃婉茹
現任: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理事
-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台東)領隊
三個孩子的媽媽,曾任公關行銷主管,接觸親子共學後,開始練習將民主意識與教養結合。在與家人相互衝突、相互支持、也相互為師的路上,愛上成為父母的自學之路。目前在學齡前親子共學團擔任領隊,在台東暖暖蛇共學團自學,把帶孩子視為自己最喜歡的志業。

✭ 林盈潔
現任
- 台東暖暖蛇共學團 低中年級導師
-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台東)前任領隊
三個孩子的媽媽。迷戀生物多樣性,喜歡探究人的各種樣貌。最喜歡育兒過程中必須不斷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過程。曾任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聯合辦公室校園申訴專案秘書,在教育改革現場有五年工作經歷。

✭ 楊韓凌
現任
- 台東暖暖蛇共學團 召集人
剛好生到一雙兒女,剛好在女兒上幼稚園初期遇見共學團,開始頭洗一半才慢慢摸清門路的自學之旅。共學翻倒出從小到大心理對於身而為人的疑問,正在帶孩子殺出一條自己的路路上!

四、上課地點:
Teams線上會議室
(會議室連結🔗將在課程前一天於社團中提供給確認報名成功的夥伴。)

五、收費方式:
繳保證金1000元,全勤退費,課程免費!
(全勤退費是兩天皆線上聽課,事後補課不列入全勤。)
☆基於「教育不是商品化」的理念,本課程沒有明訂「價格」。課程支出的所有費用,將於課程時透明公開,若您想支持這個課程,也歡迎一起分攤課程費用,包含講師費、行政費 ...... 等。

六、招收對象:限50戶家庭(額滿截止)
(1) 家中有0~5歲幼兒,有意加入全台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的父母優先。
(2) 對親子教養進修有興趣的父母。
(3) 關心教育的社會大眾

七、 報名方式:
⫸步驟一:課程保證金每戶1000元,請匯款至以下帳號:
郵局700
帳號24412710709642
戶名:李圓恩
⫸步驟三:報名資料填寫完成並收到簡訊回覆後,即為完成報名。
⫸特別說明:簡訊中將邀請報名成功的家庭加入「實踐班臉書社團」,作為在課程期間一起共學、即時通知課程資訊的平台。收到簡訊後請務必要加入喔!
若仍有疑問請洽: 李圓恩(臉書帳號) 

八、如何加入親子共學團:
全勤上課並完成作業後,始可加入共學團。因故缺課者可補聽錄影檔案繳交心得報告。
平、假日團名額依目前缺額補滿至25戶為止,額滿可排候補。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部落格: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臉書專頁:
--------------------------------------------------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
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

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夫妻、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
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 25 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日期:
(1)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三個月為一期,每個月原則8天。
(2)假日團每月共學2天(隔週週末為原則),三個月為一期,共6天。
◎共學時間:平日團週二、週六的12:00PM~5:00PM / 假日團週六的12:00PM~5:00PM。
◎領隊津貼:
平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週兩天(週間),每月 3000元。
假日共學每期三個月、每月兩天(週末),每期三個月 4000元。
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若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送擁抱愛食物袋

【孩子迷上3C?親子共同學習與建立使用習慣!】





感謝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TCNN 林婉婷採訪報導

#孩子使用3C其實是在展現出他們的需要,例如遊戲可以選角色、換裝備、接受挑戰並領取回饋,遇到困難則有輔助過關機制,孩子們在遊戲世界能感受自主與創造性;另一方面,3C的嘗試成本低,犯錯或失敗都可以重來,例如在電腦繪圖軟體創作,除了節省紙筆等耗材,也不會因為畫錯一筆就前功盡棄,而是可以「回復」並再嘗試。

#關於家長們可以怎麼做,楊韓凌建議家長和小孩一起練習,經時間養成而逐漸進步,由孩子自己建立3C使用習慣,而不是家長代為限制。

蔡岱伶則補充孩子腦部發育歷程,負責理性思考與決策管理的前額葉皮質約到20幾歲才會成熟,因此家長若以不符合發展年齡的期待要求孩子,反而會造成壓力與壓迫。

她們提醒家長要持續學習,不要用過往眼光檢視現代小孩的行為;楊韓凌結論指出,小孩是「數位原民」,家長是「數位移民」,關心孩子們3C使用習慣的同時,家長們也可以整理自己與3C的關係,不是盲目拒絕、害怕,也不要因此傷害親子關係,而是與孩子共同學習。

本系列活動8月份主題為「手足相爭,好頭痛!」,大講座與工作坊將分別於14日和21日舉行,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uen2mtFyznoJmc2S8


整篇文章完整報導在這...https://reurl.cc/4aML5Y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傾聽,是修復關係的祕方

圖、文:小君 (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桃園 )





這一天,我在準備晚餐時,先把孩子的份做好讓孩子上餐桌吃。

7歲6個月的兒子南瓜,上了餐桌用很不悅的口氣說:「你剛剛還跑下樓去買東西弄那麼久,就只有吃這個喔」 (一邊夾菜,表情不甘願愛吃不吃) 

其實因為今天爸爸不在,只有我跟小孩,2歲10個月的妹妹絲瓜,屬於吃東西極度侷限又根本三口仙女,所以今天才想隨便吃吃海鮮蔬菜煎餅、竹筍排骨湯就好。
 
被南瓜一說,忙得一頭汗的自己委屈感油然而生,跟他鬧了彆扭說:「你如果不喜歡嫌棄的話,那可以不要吃。」 

接著我跟南瓜兩人都不說話...我回廚房裡繼續弄自己和絲瓜的食物。

想了想,他是一個那麼挑嘴的人嗎?(不是,他一直很好養。) 

那為什麼他覺得這個食物=只有這樣? 一定有什麼原因! 

我走到南瓜面前,先問他:「還想吃嗎?」 
他點點頭。

我又問:「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只有這樣,不喜歡啊?」 

南瓜:「我不想只吃一顆煎蛋。」 原來如此! 

我:「這不是煎蛋,裡面有三種蔬菜,還有海鮮和蛋以及麵粉。」 

南瓜聽完後,認真的看著煎餅,找著裡頭有哪幾種蔬菜。 

我又接著說:「剛剛我就是沒有麵粉了,才下樓買,因為爸爸上班時間調整了,只有我們晚餐,雖然簡單吃,但還是有顧慮到你的營養。」 

這時南瓜表現出恍然大悟理解的樣子點點頭。 

我:「剛剛我好難過,我覺得自己好用心煮飯,以為你還沒吃就不喜歡,好難過才會口氣也不好,抱歉,原來是誤會。」 

語畢我繼續回廚房煮食。 
過一會兒南瓜湊到我旁邊 。

南瓜:「媽媽,媽媽!如果以後妹妹去上學了,你想找工作做,你可以去擺攤賣這個煎餅。」 

我:「為什麼」 

南瓜:「因為超級好吃的,我已經吃兩大片了。」 

我對他笑了笑說:「真的喔謝謝你那麼捧場 。」

南瓜默看我還在忙,主動收起旁邊的鍋碗瓢盆說:「媽媽我來幫你洗。」
又被這小子療癒了 。 

孩子不是不懂事只是認知有時候趕不上大人,我看是煎餅他看是煎蛋, 願意傾聽,修復關係不嫌晚

======================
【延伸閱讀】

2014/02/11  陳姝樺,【”對今天自己的爆炸“之細細書寫與看見
2020/05/23  李荳芽,【我的愛心破掉了
‪2021/01/16  薛安琪,【吵青江菜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一場名為饅頭的教育之旅

 圖、文:高德馨 (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桃園 )


這天的線上共學,團裡的怡婕在線上用視訊的方式教大家做饅頭,這是我第一次做饅頭。對於要怎麼完全沒有頭緒。

怡婕從最基礎的揉麵團步驟開始,一步一步的教學,把複雜的程序簡單化,陪著大家做。因為是透過視訊講解,無法近距離看到每個人的麵糰,所以麵團揉起來的手感、麵團揉好的樣子、揉麵團的技巧,怡婕都很有耐心的一次次示範、解惑。並且在每個步驟結束之後,等待及確定每個人的狀況。

透過這樣的過程,讓不擅於烘焙的我,也能做出好吃的饅頭!甚至在這次教學後,我自己又嘗試了兩次自製饅頭。每一次都能找到不同的經驗與樂趣。

而這一次的學習經驗,讓我有一些不一樣的反思。

通常在教學的時候,教學者會為了時間關係,加快教學的節奏,或是減少先完成的人等待的時間,所以對學習速度比較慢的人或是比較晚參與的人來說,要跟上大家是比較吃力的。

但是怡婕會放慢速度,在她完成步驟或示範完之後,一一回答每個人的問題。團裡的其他夥伴也會時不時照顧到比較晚上線的人。回想自己在求學的階段,為了要跟上老師、跟上同學的進度,我很努力,同時也很無力。

這兩種經驗的差異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教育這件事,是為了要讓人學會、能夠實際運用所學的話,如何讓每個程度不一樣的人都學會才會是重點,教出一個菁英,或是教學有沒有效率,都不是重點。

在做饅頭的過程,聽到五歲的紅豆問媽媽:「為什麼麵團是活的?」,這時我就想到領隊Diane說的,紅豆和雙胞胎哥哥綠豆的年紀比較大了,可以加入一些知識性的學習。

其實這樣簡單的一個饅頭,可以變成科學課(什麼是酵母?)、烹飪課(什麼口味的饅頭好吃?)、美術課(我們來做出貓咪饅頭吧!)。

從生活中微小的經驗,來教育我們的孩子,這不就是我追求的「生活即是教育」嗎?與其透過書本、影片讓孩子看著學,不如透過實作來做學習。

而在實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光是麵團發酵這個步驟,每個人都有很多疑惑,仔細聽下來,其實問題都差不多。在大家的提問中,最常聽到怡婕回應:「差一點點沒有關係」

我好喜歡她說這一句話!差一點點沒有關係,關於學習考試讀書,我們被教導「差一分就是差一分」、「沒做好就是沒做好」,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我們,容許自己不完美嗎?容許我們的孩子不完美嗎?

好喜歡過程中的怡婕溫柔且有耐心地重複教導一件事情,不疾不徐地陪伴大家。大人都喜歡這樣被教導了,何況是孩子,這部分我要常常提醒自己,陪伴孩子反覆練習同一件事情,對孩子而言是重要的。

揉麵團後要讓麵團休息一下,發酵的時候要耐心等待,這不就像是我們的育兒生活嗎?壓力過多的時候,就讓自己休息一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我們要耐心等待。

看似簡單的做饅頭,裡頭蘊含著不簡單的教育哲學!


======================

【延伸閱讀】
2020/07/12  C媽 ,【有沒有蛋殼?磅蛋糕
2020/08/28  郭雅真,【讓成人自主學習流動吧!
2020/10/09    薛安琪,【限水限電野地露營 1 --反思過往的學習經驗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