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孩子如何擴展生活經驗?


/圖:Egg Chiang(台中共學平日團領隊)


在開始擔任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某幾年,我的工作除了帶國小課後學生不上安親班的陪伴,在基金會上數學想想課程,還有帶學齡前幼兒進行活動,做各種繪本、實驗、勞作、食物、繪畫、素材、diy等。(課程、活動是與孩子接觸的最大媒介啊)

又過了一陣子,我才知道了一個詞「pg」,想起來,原來我在學齡前孩子身上帶的就是pg會做的事情吧?(嗎?但是其實我自己沒有參加過pg)
但是實際上,我自已帶小孩和帶共學團,學齡前,是非常少做這些活動,偶爾做也是盡量追求素材的提供,而不是課程,或是流程,確實這幾年有刻意避開。
這幾年來原因說了很多次(我自己覺得啦)
--
然後很久前陣子,和梅子陳聊到幫小孩弄活動這件事,倒是可以直接呈現裡面我的os
梅子說,「這個我通通取消了,老大時很認真弄這個,老二時就完全不弄。結果是,老二的學習胃口跟自主性高非常多。」
「老大時,我自己的PG啊!玩的可多了,而且真的都是媽媽帶著玩,就算很放的開的玩,還是大人預設的,會破壞自主性。」
有人問,「活動太好玩了,算是端出一盤好料理?後來要自己烹煮的時候,就做不出來嗎?」
梅子說,「創造煮的機會,會讓體驗的人沒機會自己去經驗那個自主的「想要煮」的過程。然後,因為是被帶去體驗,也沒有真的很想要,所以隨便體驗(不討厭也沒有超想要),之後就會以為自己會了,而失去玩調味料,玩水,玩菜,亂切的樂趣。」
--

小孩5歲將至,我幾乎不帶小孩做活動體驗,自己帶的活動也非常留意,我會亂聊,但盡可能是小孩主動提出來想要,然後我配合協助,過程也以她的步調和嘗試為主。
其他我就是做我想要的,讓她有興趣跟著,聖誕前夕做紙樹開花,小孩好奇,頻頻來看,跟小孩聊飽和溶液。
饅頭是某個夜晚我突然想要做。照片上的動力沙也是,某一次我做(失敗的)沐浴球時,發現過程中其中一個手感根本就是動力沙啊,好久以後,我再把快要過期的玉米澱粉和麵粉撈出來,想要重現那個手感(結果還是不太對XD化學好神秘啊!)。還有我突然想要了,收集起果實,想要有朝一日做個聖誕花圈(目前只收集了一串苦楝,用草束起來好美啊)
最近,5y小孩會拉著我做的,像是偶爾的面具、皇冠、要標示襪子的名字。
她自己可做的就多了,不停的畫圖、說故事、在本子上不知道幹嘛、偶爾黏貼綁設計玩具、積木樂高小玩偶,偶爾找弟弟玩一下,但大多時候我都不知道她在忙什麼XD
2y小孩就更忙了,一直玩一直玩,開始熱愛樂高,作品充滿奇幻風,愛吊車愛軌道,開始熟悉平板上幾個遊戲,我都不知道他在幹嘛就過了一天XD
--
對於學齡前孩子,從課程與活動、素材提供,變成力行創造性生活,與陪伴為主,大概是最大的轉變。
黃武雄在談,教育首要是擴展生活經驗,一樣是擴展,但以孩子主動需求和大人需求為主軸,捨棄課程與活動提供,我確實覺得是個新的平衡。
今天沒有出社區,沒有煮飯,但是小孩清醒時,我做了找不到手感了很困惑的動力沙,實作了再回頭研究飽和溶液與層析現象和毛細現象,然後覺得化學的變數真的好大啊。陪小孩下樓跑跳、玩玩具、聊天、演馬,講故事,工作一下,滑了手機也小瞇一下,居然還看完一本容易讀的小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