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共學聊聊『關於孩子之間的翻譯和轉播,以及自己的課題分離』


/圖:薛安琪(台中共學平日六團領隊)



團上媽媽們的實踐很積極,日常生活中都在練習對話、積極傾聽、翻譯、轉播,共學時間就討論問題、交換心得。
昨天共學的時候,幾位媽媽就聚在一起討論最近發生的狀況題。
媽媽A:「對方小孩靠近,想要拿他的玩具,我看他護著,就想幫他翻譯,我說,你是不是不想借他玩對不對,小孩說對,然後就我被親戚長輩罵,說我太寵小孩了。」
媽媽B:「幫小孩說出來也要被罵?!」
我:「其實這是可以解套的。
首先,我們先從文法上面來看看,# 是不是 # 借他玩,這個句型裡面,#的訊息被忽略了,只有 #你的選擇,而且預設了一個 # 的答案。」
媽媽B:「具體舉例,會怎麼問?」
我:「我會問問對方小孩,你想要一起玩嗎、你想要借嗎、你想要這樣嗎想要那樣嗎,#讓他可以表達需求給我們家的小孩聽
這裡可以接受小孩的拒絕,也可以看情況協助兩邊小孩互相傳達訴求,嚐試開啟協商,例如說,現在不行那等一下可以嗎,這一個不借換那一個可以嗎,怎麼樣才可以願意告訴他嗎?」
媽媽A:「喔喔喔!我懂了耶!平常是積極聆聽和我訊息,對話裡面有看到你、有看到我,這裡要再把他加進來,才完整。」
媽媽C:「嗯... 我也會這樣問,我想一下,我在這裡有個習慣,會先想說媽媽要幫忙小孩捍衛物權。」
我:「為什麼一定要先 #?那是不是好像先把對方放在 #侵略或剝 的位置上面?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初始問句才會預設否定、預設拒絕對方?」
C:「喔喔,好像有喔。」
我:「萬一真的遇到比較侵略或剝奪的狀況,媽媽當然可以幫忙捍衛,我覺得合情合理。
只是呢,媽媽也要有意識,要把眼前的情況,跟我們過去童年經驗被剝奪、被強迫分享的不愉快回憶,課題要分離,不要投射進去。
到底是在照顧小孩的物權,還是在滿足自己的童年,這一定要分清楚,才能把小孩的主體性還給他自己。
我認為,我們的責任義務除了保護捍衛之外,於此同時,#媽媽也可以是一座橋,陪伴小孩連結這個世界。
有必要助小孩一臂之力,讓小孩看得見他人的需要,陪小孩衡量自己的狀態,決定同意或拒絕,也陪小孩練習協商、練習想辦法。」
「對耶~這也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