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看見孩子的挑戰慾望,創造積極學習的公共空間

 文.圖:黃婉茹、邱謹鈴(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台東)




今天共學讀書會,讀《父母效能訓練》第8-9章,談到「調整環境來改變孩子的行為」。

透過跟夥伴一起討論,我覺得我多了很多看這兩章的新的視野與觀點。

書上提到面對孩子跟父母的衝突的狀況,「調整環境」是一個可以改變衝突的方式。

例如把掛外套的鉤子掛在低一點的地方。或是準備不會被摔破的水杯給孩子。或是把孩子放在特定的區域,在區域裡面可以吵鬧玩耍。


不過,謹鈴提到一個觀點:

通常孩子想做某件事,很多時候是為了「挑戰」,挑戰自己的極限、挑戰自己想像大人一樣厲害。所以當她看見孩子背後這個挑戰的慾望,她就會想陪孩子去試試看,即使有危險或一些麻煩。


舉例:她的兩歲孩子想自己倒牛奶來喝。

謹鈴看見

1. 小孩很想挑戰學大人一樣可以單手自己倒牛奶(#小孩的動機)

2. 於是她決定讓孩子自己倒(#成就孩子的動機)

3. 她在擦了無數次地板之後,她學會把鮮奶封膜保留一半,不要讓流量太大(#調整環境來創造小孩學習的節奏,也同時避免太大的影響)


我覺得這個觀點跟傳統我們看到的「為了降低小孩帶來的風險而改變環境」的出發點很不同。

「為了預防孩子的問題」,雖然同樣可以解決問題,但想法偏向迴避可能的風險,可能性是比較封閉的。

謹鈴提的作法,我覺得很接近「創造孩子的挑戰與學習」的視角,去思考環境的改變。

出發點不同,解決做法也會不一樣。


例如,以爬行學走路的嬰兒來說:

如果是「預防孩子的問題」發生,我們會鋪上地墊,確保他跌倒的時候不會受傷。

但如果是「創造挑戰與學習的環境」,我們可能會帶著他光腳丫走、在床上走,在外面走,在不同材質的地板走,讓他的腳去感受各種地面她需要站穩的方式,她可以開始看見他的力氣、感受摩擦力等等。

地墊可能就只是其中一種選擇了。

在社會上也是。


現在社會上「友善兒童」的設施,究竟多半是為了「預防小孩有問題」還是「創造學習的環境」呢?


以親子餐廳為例,如果是「預防孩子的問題與風險」,我們會放滿了很多玩具,這樣小孩不會無聊,大人可以好好吃飯。似乎是以大人為主體,在解決大人的困境。


但如果是「創造孩子挑戰與學習的環境」呢?

有沒有可能因孩子的特質,設計小孩在餐桌上對食物的想像或體驗,讓孩子也同時與我們一起享受食物的樂趣(而不只是給孩子薯條雞塊)?

有沒有可能,在進入一個公共空間的開始,我們就去看見孩子的挑戰慾望,將這層特質融入餐桌、融入公共空間,創造不一樣的互動型態?

小孩作為一起在社會生活參與的一份子,卻經常被視為問題去預防跟解決,這點在遊戲場的警告標語也是同樣展現。

小孩之於社會,也是學習的主體之一。小孩需要學習社會的運作,那麼社會是否也願意理解小孩的學習與運作模式,為孩子創造在社會中挑戰自己與自主學習的空間?

一群人一起讀書,真的會比自己讀看到更多~~


======================

【最新活動】

2021/8/21~8/22 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gpXym

======================

【延伸閱讀】

2020/04/29  林巧惠,【Fun鬆玩育兒友善園週年報導(1):創造一個有溫度連結的基地

2020/11/19   【高市圖總館首辦! 開館前嬰幼兒故事專場

2021/04/29   【巷仔口共學1月主題:孩子迷上3C,怎麼辦? 座談圖文版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https://tinyurl.com/yhjsydf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