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讓成人自主學習流動吧!

文/圖:郭雅真 採訪編輯(台北共學平日十團成員)
受訪者:
江平(共學團領隊

【前言】
在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擔任領隊的江平,對「成人的自主學習」很有體會。他大學讀大眾傳播系,之後在公關公司、雜誌社與報社工作近二十年。他工作順手,但不怎麼快樂。

某天,他看報紙刊登一所體制外小學的師資培訓課程,決定報名參加,就此中年大轉行,當了十年的另類老師。

一轉又一轉,他越投入教案和教育,越對學習如何展開感到好奇。幾年前,他來到共學團當領隊,從帶小孩變成大人小孩一起帶,從教學者轉為促成學習者。

【內文】
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條很有挑戰而且很有趣的路,沒有人會告訴你(或者也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裡。我們能做的是,試著疏通路障,看看自己能走多遠。

自主學習並不是嶄新或創造新的什麼,它其實是開展或說「喚醒」,喚醒我們本來就有的、曾經有的什麼。

在孩提時代,學習其實是很自然發生的事,但在長大的過程,自主學習卻不見了。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都曾有過自主學習的經驗,但是長大後為什麼會不見呢?

我們要很誠實認真的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家庭關係,以及外在環境到底對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外在環境指的是社會脈絡,像是白色恐怖的歷史、威權的遺緒、資本主義的思考等等都是。如果沒有做這些脈絡性的理解,學習很容易被工具化而不自知,人的價值也會因此被標籤化,然後很容易複製下去,讓下一代的學習也工具化,這麼一來,親子關係就成了服膺社會價值與需求的加工廠。

面對社會價值觀,若是沒有自我覺察,就容易讓學習成為複製這些價值觀的工具。而且,人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見解跟主張的。我很喜歡一個印度吠陀哲學的故事,有位熱愛知識、追求智慧的學者想學盡天下所有的知識,向神請求能獲得所有的知識。神答應了,對那個追求學問者說:「我背後這一座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你可以拿的話,全部都給你,你自己來拿吧!」於是學者絞盡心思、費盡力氣,但最後他也只能帶回手中抓滿的兩把知識。

找學習的內在動力找回來,檢視社會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培養自己的見解,這些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思考,有時行動。

我發現除了思考跟行動之外,還有第三個面向,我稱之為,停。這有點像是「自我覺察」,但是有時候就連自我察覺也已經被工具化了,所以我改用「停」這個詞。我想要強調的是,學習狀態中,還包含有個「不費力」的狀態─停。

我之前在學校教書時,為了準備教案,有段時間我每天只睡三個鐘頭,費盡千辛萬苦產生出教案,有天我驚覺這樣好像不太對勁,我這麼痛苦產生完成的教案到底能帶給學生什麼呢?這裡頭的學習關係到底是什麼?這樣下去真的沒有問題嗎?

以往在學校教書時,休假日我都拚命做教案,但是那個念頭冒出來後,我決定拋下教案,去爬山!我當時挑戰一條很陡峭的山路,走路的過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專注在自己的呼吸與步伐,出乎意料地,我專心爬山後,腦中竟然毫不費力就自動蹦出一個月的教案份量,而且是流動的知識,不是點狀連成的線,也不是線狀拓展成面,是流動的!

如果學習的起步就先強調一定要如何如何或是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社會要的,那這強調的起步不但會把學習工具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會以囤積的知識面貌被置放在終點,人再怎麼費盡心力也只是追趕跟囤積知識,不是建構,無法流動,這樣的起始點設定一開始就限縮了人的可能。

自主學習最怕越搞越封閉,我們卻以為接近終點,在學習上往往越費力就越容易有碰觸不到的地方。不費力、如實的生活,當它被融進思考和行動裏時,很多時候,創造力或可能性就自動來了。

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孩子最知道,因為他們本來就很有動力,也很有嘗試的勇氣,更有建構跟流動的能量。我們大人呢,則是要把這樣流動的精神找回來!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8/29 竹苗場 https://tinyurl.com/y2nejkq8

8/29、30台北場 https://reurl.cc/nzKr61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填寫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